03.05 為什麼南明僅堅持了幾十年而南宋卻堅持了上百年?

話語新風


北宋建國167年就被金朝滅亡,殘部逃亡長江以南建立了南宋,而明朝建國167年的時候是1535年,嘉靖十四年。

只能說北宋太弱,其實在明朝相同時期的嘉靖朝也被北方騎兵突襲過。北宋六萬金軍一個突襲就奪取了開封,橫掃宋朝在北方的領土,滅亡北宋。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韃靼土默特部領袖俺答的大軍從古北口突入關內,進而駐兵通州,威脅北京。

當時北京守軍只是“禁軍僅四五萬,老弱半之,又半役內外提督大臣家不歸伍,在伍者亦涕泣不敢前”。 城外的居民扶老攜幼逃到北京城下,“門閉不得入,號痛之聲徹於西內”。

明朝非常腐敗,但是還是要比北宋好上那麼一點。明朝邊軍還是保留了一些戰鬥力,來自宣府,山西,遼陽的七鎮邊軍十多萬人很快就趕到了北京城外,但是十多萬明軍竟然不敢出戰,只能看到蒙古軍搶掠周邊村鎮,

蒙古掠奪“諸州縣報所殘掠人畜二百萬”,但損失微乎其微的,懷來之戰損失十七人,海店之戰被俘四個落單的。綜合所有的“戰果”,明軍向皇帝“報功八十餘級,以捷聞”。

最後在昌平,明軍意外的與撤離的蒙古軍遭遇,結果就是:“鸞出不意,倉卒幾不能軍。敵縱騎蹂陣而入,殺傷千餘人,幾獲鸞”。後來在嘉靖42年,蒙古軍再次進攻北京,“大掠順義、三河,京師戒嚴”。明朝相比宋朝運氣好,如果蒙古軍不是為了搶掠,而是奪取北京。那麼,明朝從這個時候開始就已經開始了自己的南明生涯。


深度軍事


南明和南宋所遇到的情況是差不多的,在北邊的大片土地丟失以後,他們都把政權轉移到了南方。但是,這兩個政權的結局卻完全不一樣。南宋到南邊後,很快就穩定下來,此後還挺立了一個半世紀。南明到南邊後,卻從來就沒有穩定過,最終折騰了四十年的時間,很快就結束了。

(南明區位圖)

既然當時所處的境況都差不多,結局為何如此不同呢?

一、所面對的打擊不一樣。

南宋所遭受的打擊只有金國。雖然也有來自國內的鐘相、楊么等農民起義。但是這些農民起義所帶來的麻煩並不大,而且也沒有獲得更多老百姓的支持。

當南宋只是面臨金國打擊的時候,由於金國對漢人來說是異族入侵,所以在輿論宣傳上就比較單純。大家都只有“驅逐胡虜,保家衛國”這樣一個調子。朝廷也都會這樣宣揚,文人墨客也都會這樣寫文章,老百姓也都會持這樣的論調。投降保守的,被稱為漢奸(比如偽楚偽齊偉政權);堅決抵抗的,被稱為民族英雄。

正是因為調性比較統一,因此大家就更容易團結起來,一致對外。

南明所遭受的打擊卻非常多。除了清軍以外,還有農民起義軍,還有吳三桂這些明朝舊臣及地主武裝,甚至內部也在互相攻擊。

因為有如此多的攻擊,一方面,南明政權所受打擊的強度很大,另一方面,調性也嚴重不統一。究竟誰是忠誰是奸?究竟該支持誰反對誰?究竟誰是正朔誰是偏師?可以說完全把老百姓搞糊塗了。

當方向不統一,意見不一致的時候,精神力量就不可能強大。精神力量不強大,這仗自然就打不贏了。

(吳三桂劇照)

二、所獲得的支持不一樣。

北宋末年的時候,宋徽宗雖然貪圖享樂,幹過玩花石崗這樣的事情。但是北宋當時其實是比較富裕的。我們從《清明上河圖》所描繪的場景,以及《東京夢華錄》所記述的事情來看,當時的北宋,確實是一派富足安定的模樣。

儘管官員貪汙腐化,地主巧取豪奪,帶來了不少矛盾,也引發了方臘、宋江這樣的農民起義。但是這些農民起義都是局部的,規模並不大,影響也不大。

可以說,那時候的老百姓,對朝廷的怨氣並不重。他們認為,北宋最後崩潰,僅僅是因為金國的入侵,而趙宋皇室給他們帶來的,則是富足和安寧。

因此,保衛趙宋皇室,承認趙宋皇室是天下唯一的主,就是他們共同的心聲。張邦昌上臺才一個月,金軍一退,他就迫不及待地把皇位讓出來。從這裡可以看出,趙宋皇室那時候在所有人心中的地位,是無法撼動的。

南明給老百姓的觀感卻完全不同。明朝末年,由於連年累月的天災,又由於必須應對清軍的入侵和農民起義的打擊,因此,明朝末年的苛捐雜稅非常繁重。再加上貪腐官員和不法地主的盤剝,可以說,明末的老百姓,對朝廷已經充滿了怨氣。這種怨氣,幾乎不亞於歷史上老百姓對秦朝的怨氣。

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的戰鬥力,其實並不強悍。而且在明軍的圍攻下,他們差不多都被消滅殆盡了。可是,李自成僅憑18騎,在商洛一代提出了一個“均田免賦”的口號,隊伍竟然就迅速壯大到數十萬人。

為什麼那麼多人願意跟隨農民起義軍?這就是老百姓對明朝充滿怨氣的表現。

不只是老百姓對明朝充滿怨氣,官僚集團對明朝也充滿怨氣。明朝給官僚集團的薪俸是很低的,這其實也是明末官僚腐敗的一個重要原因。因為如果他們不腐敗的話,他們就活不下去。崇禎在最後時刻,提出向官僚募捐,但是官僚響應的非常少。由此可見,官僚對大明皇室並不支持。

南明到了南邊以後,充分認識到這一點。所以福王朱由崧追諡了很多官員,包括開國時期被朱元璋濫殺無辜的那些官員。但是民心已失去,這樣做,顯然已經無濟於事了。

(朱由崧劇照)

三、內部的團結不同。

當趙宋皇室南遷的時候,由於金國把大片皇室成員擄到了北方,只剩下康王趙構一支皇室力量,因此也就只有趙構一箇中心。大家要擁戴,也就只能擁戴趙構。

“苗劉事變”想反叛,竟然沒有什麼可擁戴的,最終擁戴了趙構的兒子。趙構都還沒死呢,擁戴趙構的兒子,有什麼說服力呢?所以沒有人支持“苗劉”,最終,他們很會失敗了。

南宋初年的朝廷,雖然朝堂上還是存在嚴重的權力鬥爭,但是這種權力鬥爭,相對來說並不是很尖銳。而且,正如我們前面所說的,大家的思想觀念不是很混亂。因此這種權力鬥爭,並沒有釀成很大的惡果。秦檜把岳飛給殺了,殺了就殺了,岳飛的同情者並沒有形成太大反抗勢力。秦檜因此能夠把持朝政十多年,從而保持了一種平穩的過渡。

南明的情況不一樣。明朝的皇室成員太多,大家各自擁戴一個,都說自己是正朔,誰也不服誰,因此形成了很多個政權。而且由於崇禎皇帝的兒子們紛紛下落不明,所以又有很多人假借擁戴崇禎皇帝的兒子。本來,如果集中成一個政權,都還不一定能夠打敗滿清。現在分散成了很多個政權,又如何是滿清的對手呢?

而明朝末年的朝廷官員,大家的權力鬥爭又異常的激烈。這種權力鬥爭到了最後,早已忠奸不分了。閹黨和東林黨,究竟誰是忠誰是奸?魏忠賢該不該殺?袁崇煥該不該殺?史可法是不是獨裁?大家的思維已經完全亂了。

當朝廷大臣還一直爭鬥不休的時候,又如何有能力對付滿清政權呢?

四、領導核心不同。

南宋有一個很明確的領導核心,就是趙構。雖然趙構對金國委曲求全,妥協投降,還殺了岳飛這樣的抗金力量,做了這種人神共憤的事情。但是不得不說,趙構其實也是一個大智若愚的人,他對於團結各方力量,穩定南宋的政局,實際上起到了比較重要的作用。

南明政權則沒有這樣的核心。無論是朱由崧,還是永曆帝,由於並不是唯一的正朔,再加上能力也非常有限,因此,他們沒有起到號召各方的作用。


張生全精彩歷史


謝謝頭條家的史先生邀請。

南明是明朝京師順天府失陷後,由明朝宗室在南方以明朝為正朔,先後建立的弘光、魯王、隆武、紹武、永曆等多個小朝廷,史稱南明,它們自立為王,也可以說一盤散沙,直到完全滅亡時都未停止過內鬥,存在39年,但不算曆史上的正規朝代。

南宋是北宋覆亡後,趙構在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稱帝,共傳5世9帝,存在153年,歷史上算正規朝代,與北宋合稱宋朝。

其實,南明有首都南京及政權機構,就是沒有正統皇位繼承人,而選擇了漂泊流浪的福王朱由菘即位,找不到一個人能代表政府來整合力量,都是各自為戰。

南宋趙構是宋徽宗的兒子,正統皇族。而南宋地處江南,物產豐富,商業發達,沒有民眾因捱餓而造反。北方的蒙、金、西夏等爭霸,相互制約,保持均衡很多年,金國也不敢動用全部兵力來攻打南宋。

南明僅堅持幾十年,而南宋堅持上百年,有以下幾個原因:

其一,南明前期憑藉長江天險和滿人不習水戰還可得到暫時安寧,當滿人克服了這些困難之後就大舉進攻,而軍事指揮和政府決策能力的大大不足,便促成了南明的滅亡。南明靠的農民軍幾個將領苦苦支撐,朝廷也從來沒有信任過農民軍,真的到了無將可用的境地。而南宋擁有名將陣營,如與陸秀夫、文天祥、張世傑、張鈺、陳瓚、汪立信等等,都有一顆報國之心。

其二,南明不如南宋團結,內訌內鬥頻頻發生。

清軍進攻江南之時,馬士英和左良玉內訌,江北4鎮10多萬兵力被馬士英調走對付左良玉去了,史可法孤身守揚州時幾乎無兵可援;

清軍進攻福建之時,隆武和鄭芝龍不和,鄭拒絕出兵北伐,成天打著自己的小算盤;

清軍逼近兩廣之時,永曆帝、紹武帝置清軍入侵於不顧,兩者竟然火併起來;

最後南明依靠“大順”(李自成)餘部和“大西”(張獻忠)餘部,在西南7省勉強維持了幾年,最後還是亡在內訌上。

其三,南明投降派多,當漢奸的不少,如鄭成功堅持抗清,可他的父親鄭芝龍卻投降了清政府;如史可法多次上書朱由崧,要他報仇雪恥,而朱由崧還嫌史可法羅嗦呢!

當清軍兵臨揚州時,只有史可法困守孤城,到處寫信求援,各鎮拒不聽命。史可法戰死後,清軍渡江抵南京,朱由崧帶著一幫妃子倉皇出逃,文武百官就乾脆就投降了,朱由崧竟被南明的蕪湖總兵抓起來獻給了清軍。這與陸秀夫揹著少帝趙昺投海自盡,許多忠臣追隨其後,十萬軍民跳海殉國之情景,形成了鮮明對照。

朱由崧死後,南明又分成魯王和唐王的兩個政權,仍然搞窩裡鬥、搞內耗,南明就是自己一步步作死的。

(圖片、資料源於網絡,如侵權請告之,立馬刪掉相關部分)


天寧閣


導致南明只能堅持十幾年,不能像南宋一樣堅持一個半世紀的,有兩個罪魁:一個是,一個是于謙。

凡是說如何如何就能讓南明續命上百年的,都是以為王朝壽命是無限。如果當時的執政者像他一樣聰明,王朝就會永存。其實,王朝的生命也是有限的。能導致一個封建王朝滅亡的因素有五個:權貴篡權、外敵入侵、人口過載、吏治腐敗、土地兼併。前兩者可以算非正常死亡因素,對於一個人來說就像車禍、兇殺一樣,有可能避免。後三者,則是正常死亡因素,對一個人來說就像衰老,躲無可躲。

土地是有限的,土地能產的糧食也是有限的,人口增多使越來越多人吃不上飯,到了明末已經達到極限。

在缺少有效監督的情況下,王朝都是越來越腐敗的。到了明末清末,大員額地吃空餉,兵器破爛不堪,官兵沒有戰鬥力已經司空見慣,加上軍頭們大量喝兵血,你立功了,受賞的是頭子們的關係戶,戰死了老婆孩子撫卹金都撈不到,傻子才會給你去送死?所以明末跟流寇軍、清軍也好,清末跟洋人、太平軍也好,打起來都恨爹孃少給生了兩條腿,搶著溜。朝廷好不容易湊錢賑災吧,到了災民手裡,穀子殼都不剩了。

明朝立國276年,人口過載,吏治腐敗,土地兼隨著時間的積累已經讓這個王朝無可救藥了,明朝身體上長出的南明,神仙也救不了。

宋朝是立國167年時被金朝斬首的,所以腐敗還沒深入骨髓,人口過載與土地兼併還沒那麼嚴重,因此軍隊還有一定戰鬥力,文官系統還有一定行政效率。趙構逃到南方,帶領這份力量,自然可以與金朝抗衡。而大規模的戰爭,能一定程度上肅清吏治,減少人口,緩和土地兼併,給王朝再續上三四十年的命也有可能。

北宋就像一個四十多歲的人做了場手術,又坐了輪椅活了幾十年,明朝就像一個人活了九十六歲還能自己上下樓,得了場病,做手術很快掛了。

所以,與靖康之變類比的並不是明朝立國276年之後的李自成圍城,而是立國182年之後的瓦剌圍城。都怪嘉靖,為啥要守住啊,你讓瓦剌進來把你逮住,一個王爺在南京建立南明守著半壁河山,不就94年了嗎(134年都有可能)。

還有于謙,你說你,土木堡之變後,抵抗個什麼勁啊,直接帶著皇帝撒腿就跑,守個半壁江山,向也先稱個臣,認個大爺,建立南明,就可以驕傲地宣稱,南明有196年,甚至236年了,多榮耀啊


待我施為地煞變


明朝的滅亡成垮塌式的,好像是什麼預兆都沒有,一下子就亡了。明朝應該到1644年崇禎帝死後就算滅亡了。所謂的南明政權不過1644年明亡以後,一直到1662年,算上臺灣的鄭成功集團,也就是到1663年共十八、九年間,明朝的皇室貴族南逃之後,散落在南方各地的小政權。如福王、唐王、桂王以及魯監國等都建立了各自的政權。



這些大大小小的南明政權,沒有統一的目標,沒有統屬關係,各自為戰,互不支援,基本上形成了割據勢力。而且各自內部也是問題不少,主降人士仍然居多,對於這樣的政權,清軍或剿或撫,像捉蝨子一樣逐一清理,各個擊破,清軍用不到20年時間清理完畢。


南宋的情況和南明大不一樣,自從趙構建立南宋以後,基本上還算是一個統一的王朝。無論如何,趙構的趙家班子還是國家最高管理人。雖然亂跑,畢竟軍心民心所向。

當金國南下入侵的時候,南宋軍民能夠協同一心,全力抵抗,金國也佔不到半點便宜,而且還出現了黃天蕩和朱仙鎮之戰那樣的慘敗,欲侵南宋實屬無力。南宋雖然朝廷偏安,但是,軍民抗金的決心是堅定的。隨著蒙古的崛起,金國應付蒙古都只有招架之力,更不用說南下侵宋了。最後蒙宋聯合反過來把金國給滅了,之後,蒙古南下,南宋才亡。


秦野雁


嚴格來說,南明只堅持了十八年而已,即公元1644年-1662年。之後盤踞在臺灣及夏金一帶的明鄭政權,雖然還打著明的旗號,其實已經不能算是南明瞭。



因為,明鄭只不過是沿用了永曆的年號抗清而已,並未再擁立明朝宗室稱帝或監國。因此,算是鄭氏家族的獨立小朝廷了……

而南明之所以只堅持了短短十幾年就崩潰,無法向南宋那樣延續百餘年,與北方的金國南北對峙,很大一個原因是無法形成統一的中央朝廷,領導各方抗清勢力。



南宋剛立國時,其形勢不比南明好到那裡去。金軍勢如破竹,而且已經打過了長江,攻破了金陵,宋高宗趙構還一度被趕到了海上。南宋朝廷那時幾乎是命懸一線。

但是,好在宋室尚得人心,而且就只有趙構一個合法政權。因此,千萬漢家軍民都紛紛聚集在他的旗下,共同抗金。西起巴蜀,東至大海,千里戰線上,數十萬的南宋將士不斷向南下的金軍發起反撲。這才保住了趙宋的半壁江山。



但南明就不同了,北京的朝廷滅亡了,崇禎一族被滅了。而明朝宗室又遍及江南,這樣一來,能被立為皇帝的就不止一個選擇。如是,傭兵的文臣武將都為了各自的利益而迎立藩王,是的彼此不但無法統一,而且還在外敵緊逼之危急關頭同室操戈,自相殘殺。

說完內因,我們說說外因。與金國相比,滿清政權更加成熟,可以說已經做好了入主中原,一統天下的準備了。



清朝在入關前,經歷努爾哈赤和皇太極幾十年的經營和發展,有不斷吸收和融入漢人的文化和統治理念,早在入關前,就已經建立起一個標準的封建帝國。這一點比幾百年前的金國滅北宋時的情況,那是要強好幾倍的。

此外,清朝入關嚴格來說可不像金國那樣是完全靠武力打進來的。事實上,清朝是被漢人“請”進來的,而這個人就是吳三桂,更可怕的是,吳三桂一樣支持滿清的,其實是廣大北方的故明官僚士族。

因此,清朝可以說是完完全全做好了一統天下的準備。一江盛勇追窮寇這個道理,我想雄心壯志的多爾袞不會不懂。所以,清朝壓根不會給南明留下機會!


這些歷史要讀


南明堅持幾十年而南宋堅持上百年,原因多種多樣。

首先是朝代的建立和政策。

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起義軍攻佔北京,崇禎帝朱由檢在煤山自縊。吳三桂借清兵平亂,清軍趁機入主中原,明朝宗室及文武大臣多數逃亡南方,還割據江南的半壁江山建立多個政權,包括弘光政權、魯王監國、隆武政權、紹武政權、永曆政權及明鄭時期。還有起義軍建立的李自成的大順政權,張獻忠建立的大西國政權。

這些小朝廷各自為王,各自為戰,互不統屬,互不配合,分不清主要敵人,形不成統一戰線,甚至置清軍於不顧而自相殘殺,政權內部也是君無君威、臣無臣德,為私利而爭權,內亂不斷,給滿清提供了利用其內部紛爭各個擊破的大好機會。

福王朱由崧監國南京,後即皇帝位,改元弘光。弘光朝廷還以為吳三桂當真借清兵為崇禎報仇,朱由崧還下旨加封吳三桂為薊國公。南明想借虜(清)以破賊,而當時清軍只佔領了京畿附近,主要進軍方向是向西追擊農民軍。在“聯虜平寇”的錯誤戰略指導下,南明朝廷大學士馬士英、史可法惟恐出兵黃河流域收取山東等地,將觸怒清廷,引火燒身。故按兵不動,讓清廷得以集中兵力打敗大順軍,控制區擴大到整個北方。弘光朝廷愚昧地推行消極避戰的“借虜平寇”政策。錯失良機還發生內訌,結果,也直接導致了自身的覆亡。清軍在擊潰李自成之後,清軍快速南下,圍攻揚州,揚州城破,清軍屠城,史稱“揚州十日”。不久南京陷落,弘光帝被俘接著被處死。

1645年,唐王朱聿鍵在鄭芝龍等人的擁立下,在福州稱帝,改元隆武。隆武帝在大臣黃道周的主持下發動了短暫的北伐,鄭芝龍拒絕北伐,君臣不和,但隨著鄭芝龍降清,局勢進步惡化,隆武帝被俘後絕食而亡,清軍迅速佔領東南大部。

隨著李自成被殺和弘光政權覆滅。在局勢危機的情況下,農民軍和南明才認請了真正威脅,此時堵胤錫提出聯寇平虜之策,農民軍大順、大西軍餘部和明朝官僚聯合起來,在西南地區擁護桂王朱由榔為帝,改元永曆。與此同時,鄭成功在東南沿海也乘勢崛起,東西兩面打擊清軍,抗清局面出現了高潮。但是隨著李定國、孫可望內訌,孫可望降清和清軍的加大進攻,明軍滇黔防線被清軍迅速擊破。1661年吳三桂率清軍入緬,緬王莽白將永曆帝執送清軍。次年四月,永曆帝與太子朱慈煊在昆明被吳三桂所弒,明統始亡。

此後鄭成功仍奉大明正朔,東征收復臺灣,作為抗清基地,建立明鄭王朝,明鄭政權繼續沿用永曆年號,但未再用明朝宗室稱帝或監國。1683年清軍佔領臺灣,延平王鄭克塽降清,寧靖王朱術桂自殺殉國,明朔始亡。

而南宋的建立是趙構在靖康之變後,唯一作為宋室嫡系在宋朝軍民擁戴下做了皇帝,內部雖然也有主戰、主和紛爭,但關鍵時候,還是有吳玠,岳飛、韓世忠、劉錡等將領一致對外,使金兵沒有各個擊破而導致亡國。南宋軍民的同仇敵愾積極抗戰,也使金國沒有能力滅亡南宋。

政策方面,滿清入關前已是漢化程度較重,也熱衷於中原文明,而且投降清廷的漢奸都是大明朝的精英,範文臣提出的‘’官來複其職,民來複其業‘’籠絡了民心,厚葬崇禎也迷惑了軍心,清朝實行的減稅,科舉等政策得到大家擁護,因此清朝入關後迅速建立起了穩定的政治體系和正確的安民政策,這對南明的存在也是造成重大打擊,只是後來推行的剃髮易服制才又激化矛盾。而金朝當時還處於奴隸制社會,戰爭實行的是劫掠搶奪和屠殺政策,甚至把漢人當做兩腳羊充當食糧,種種體制根本不適用於中原環境,也不得人心。才有了淪陷區人民的殊死抵抗。金國被迫扶立偽楚、偽齊傀儡政府,以望漢人治漢。金國沒有直接統治中原,也為南宋提供了偏安江南的外部環境條件。

另外,滿清入關前已通過婚約聯姻聯結蒙古,臣服朝鮮,後方安定才興兵伐明。而金國滅亡北宋,採用的是斬首行動,實屬僥倖取勝,南宋還有廣大領土做為立國根本。可金國就不一樣,是推翻遼國而建國,其疆域之外,北有蒙古反抗,西有西遼、西夏的威脅,南有南宋的牽制,危機四伏。就其國內實行奴役政策不得人心,反抗統治起義不斷,金兵南侵,後方補給線都受騷擾,甚至不能全身而退,且其統治階層也是矛盾重重鬥爭激烈,從滅亡北宋後,其內部爭權奪利,內訌、謀反、殺君、滅族等血腥殺戮禍事不斷,所以金兵南下滅宋沒能長期執行,也不會團結對外。到後來,金國出了一代明君金世宗完顏雍,實行對南宋友好政策,儘量避免發生戰爭,才有了南宋偏安一隅苟且偷生。


德厚致遠




靖康之際欽宗被圍時就讓人帶著蠟封詔書突出重圍,找到在相州的趙構,任命他為“河北兵馬大元帥”,趙構能對宋朝殘餘地區各路人馬發號施令。徽欽北擄後,在中原地區趙構是唯一沒有被擄走的皇室宗親,是欽宗的兄弟,按正常路子皇位和他根本挨不上邊。現在國難當頭,不可一日無君,由趙構來繼承大統無疑是名正言順的。

趙構無時不刻的在關心維護著自己的合法性,他坐在這個位子上時間越長,地位就越正。期間也曾經出現過宗室成員對他構成潛在的威脅,趙構防微杜漸命令所有宗室都要到朝廷備案登記看管起來,令劉光世誅殺宗室趙叔向,凡是利用遠房宗室成員為名義的勤王軍隊和義軍都收編或遣散。


在軍政等重大問題上不被人挾持,舉臂一揮,詔令一下所向披靡,沒有人和他分庭抗禮,客觀上達成國家各武裝力量能為其所用和全憑朝廷中樞調遣的效果。北方金國南侵經常從西向東分三路進攻,西路從川陝邊境,中路襄樊一線,東路角逐江淮戰場,如果趙構當局沒有統一指揮全國武裝力量的威信,各方出於自己的利益各自為戰,無法想象戰局會混亂到何種局面。

偏偏南明當局的情況和南宋完全相反,甚至“南明當局”這四個字誕生以來就法理上從沒有被達成共識。皇家宗室福王,唐王,魯王,桂王等不是同舟共濟而是相互爭比法統,各有各的地盤和勢力範圍,各有各的所謂部隊和幕僚。互相不從屬,不配合還不算,還刀兵相見,使漁翁得利,本來那些部隊就心有旁鶩,一到打仗就成烏合之眾。


在南宋你找不到一支不屬於南宋朝廷管轄的部隊,即使是農民義軍,只要略成氣候要麼被朝廷派大將鎮壓下去,要麼被當地軍事長官直接吸納收編。而在南明地界,軍隊組成相當複雜,有原本李自成或張獻忠餘部歸降朝廷的,有名義上是朝廷的正規軍,實際上後來成了私人武裝和朝廷討價還價的,還有土匪海盜出身的,各有各的利益所在,魚龍混雜不一而足,視“南明當局”如同兒戲。

要怪就得怪崇禎這位末代皇帝,自己不肯南遷不願意做趙構,又沒有應急預案,否則的話振臂一呼,東南半壁百萬之眾試問哪家敢多羅嗦。


南宋只把杭州作汴州,當然有軍事實力作保障,但話又得說回來,從偃城大戰開始北方金國的軍力是在走下坡路。到了南宋採石大捷後,金國的國勢逐漸衰落,即便如此也能和南宋對峙,不過想再南下興風作浪已經沒有了能力。另一方面隨著更遙遠的北方蒙古部落的崛起,金朝承受著巨大的北方邊境壓力,兩方面因素一疊加,南宋當然自我殘喘的感覺更加良好了。等將來他們先後面臨蒙古人的鐵蹄,成了難兄難弟,那是另外一碼事了。

但更苦命的南明卻不是這樣,它的情況和南宋又是恰恰相反。北方滿清各方面正方興未艾,從北向南一路摧枯拉朽,投誠清軍的隊伍絡繹不絕,甚至出現了在南明隊伍裡表現平平的,一旦投降滿清就如狼似虎,在這階段湧現出的名將最多,比如李成棟,李定國(這兩位就是投降滿清後勝仗連連,一旦反正就戰績斷崖式下降)。南明不管哪一方的軍事實力不斷被抽真空,還自相頃扎,亡國又亡天下還能怪誰呢。


至於經濟實力,南宋雖然陸地貿易受阻,但它有著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海上貿易,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開拓者。政府鼓勵臣民開展海外貿易,視作國家財政的重要來源,廣州,泉州,明州南宋三大貿易港口,僅僅廣州一地,1140年關稅收入達110萬貫,它還不是最大的港口。趙構視海外貿易市舶之利是金飯碗,那大海波濤捲起的千堆雪在他眼裡都是白花花的銀子。穩定的政局更促進海外貿易的發展,南宋不缺錢。

反觀南明,這些宗室或者成天忙於享樂或者為正統和別人掐架,還有的就是傀儡做個樣子,談不上治理一方理順行政,更沒功夫開源節流富國利民,收稅搜刮倒是一文不少。幕僚士大夫們有的是爭先恐後從龍有功,江山已經淪落到如此地步,哪怕有幾個忠臣良將也儘可能在軍事領域發揮餘熱,沒那閒功夫替“南明當局”掙錢。


兩相對比,一樣中原政權東南偏安,南宋能持久百多年,南明確國運轉瞬,其中道理也不復雜,只是兩國皇帝祖宗有靈能不能想得通,子孫們同是天涯淪落客,相逢境遇卻也大不相似了。

(一家之言,歡迎指正。)


看遍山川


其實南明的局面比南宋開國時要好很多,在南京擺著一套現成的政府班子,天時、地利都有,唯缺人和。

沒有一個名正言順的強勢儲君來整合各路抗清力量,各自為戰,事權無法統一,是南明政權最大之軟脅。

南明存在時間不長,也就二十來年,以南京的弘光朝開始前前後後有隆武、紹武、魯監國、永曆等諸多政權走馬燈式的輪番登場,直至滅亡南明朝權也沒有在政治上實現統一。

前期的抗清主力靠擁兵自重的江北四鎮來抵抗清軍,結果是弘光朝的快速滅亡。

明王朝同農民軍打十幾年的戰,也是被農民軍推翻的,新成立的南明政權將領大都是軍閥都擁兵自重,只想著割據自雄,那管明政府的死活,人心早已喪亂。要不是滿清的剃髮令激起了漢人的民族仇恨,明清易代的代價會小很多。

南明能堅持近二十年歸附永曆帝的大西軍功不可沒,在李定國、孫可望等人的努力下南明似乎迎來了轉機,但重要關頭內部又開始了內訌,孫可望降清抗清勢力瓦解,至1662年永曆帝被俘,李定國病卒,南明終走到了盡頭。

再看南宋,有趙構做其政治代言人,諸抗金力量能凝聚於趙宋,沒有出現軍閥割據的局面。北宋時期的和平與繁華讓人民仍舊很懷念,宋王朝仍有強大的民意基礎,軍事上人才輩出,更重要的是,朝廷對將領的控制仍很有效,將領對朝廷仍有巨大的向心力,憑藉著川陝與長江天險,南宋得於在南方重整河山。


賀灝


歷史條件不同,成就各自不同的命運。

第一、南宋時期,主要是五國演義,除南宋外,還有金國、遼國、西夏、蒙古。南宋在這五個國家中周旋,經濟實力最大,但軍事實力差一點。最大的敵人是金國,最後的敵人是蒙古。金國除了與南宋交戰外,還有其他國家的壓力。而南明主要面對壓倒一切的清人壓力,明朝大臣幾乎一邊倒地走投降路線,致使很快失敗。

第二,南宋時期,南宋是一個政權,趙構一脈是全國惟一合法代表,國家危亡之際,利於同仇敵愾。而南明政權是多個政權,由於崇禎帝上吊自殺,各地軍隊出於各自的目的,擁立不同的朱姓王爺,出現不同的南明小朝廷,無法形成一個統一的明朝廷,集結各地反清力量,反而被清人各個擊破,僅堅持了十八年就徹底覆滅了。

第三,清人的力量,比幾百年前金人的力量更加強大,而且其志就是華夏一統;金人與南宋處於膠著狀態時,選擇了與南宋議和,宋金時期其實和平時間比戰爭時間長。金人沒有能力吞併南宋。

第四,宋人雖然有主和派,但是代表南宋朝廷與金人議和的,保證了南宋偏安一隅。而南明的最大軍事力量吳三桂,是投降了清人,引狼入室,這給了明朝廷致命的一擊。其他明朝將領的投降,更使明朝雪上加霜。明朝是清人、農民軍、明朝降將共同剿殺的結果。而宋朝基本上對外,是同仇敵愾的。最後滅亡時,十萬軍民共同投海也不投降。而崇禎帝上吊時,身邊就一太監,官員們都降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