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論語》開篇三句話,道盡人生真諦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論語》開篇就提倡了要學習,一致終身學習,以學習為快;世人要交友處事,以人和為樂;自知自立不奢求於外。

簡單三句話,道盡人生真諦,學問、朋友、君子品德。

學習可以使人成長,使人進步,使人快樂,使人睿智,能過上幸福的日子......關於學習的意義,誰都能說上一籮筐,也就不必再贅述了。倒是學什麼、怎麼學的大深意有必要說一說。


《論語》開篇三句話,道盡人生真諦


學而時習之,第一個學指的是學習,那麼學習內容是什麼呢?是學問!許多人把學問當做知識,這種認知是有偏差的。大千世界、知識海量,如果把學問當做知識,那恐怕一輩子什麼都不用幹了,只作學生就夠了...除非您是王孫貴族,這不現實。

儘管哲人說:學無止境,生命不息,學習不止。但也要有選擇地學習,這裡孔子所說的學問,既不是指文學水平的高超,也不是知識淵博,而是做人做事的學問,做人到位,做事正確!


《論語》開篇三句話,道盡人生真諦


做人做事的學問,不是在書本里形成的,也不是在課堂上學會的,而是日常生活中。做事交友是為政、經商、治家乃至穿衣吃飯、打掃衛生等這些具體的社會活動中養成的,這就是學而時習之的“習”。學問的獲得,需要上述的實踐,並不斷地反思,隨時隨地提醒自己改正錯誤與不足,提高修養,這種人格的培養是一種行為的習得,沒有持之以恆的反覆磨礪,是很難形成的。

李白曾有詩言,“古來聖賢皆寂寞”。一語道破的做學問的境況,這一點古今中外的大學問家莫能如外。中國的孔子、莊子、西方的亞里士多德、叔本華、馬克思、羅曼羅蘭無不寂寞一生。那些真正做學問的人,活著的時候很可能沒有一個人瞭解他,有時甚至數十年乃至數百年之後,人們才會認識到其思想的偉大價值。

《論語》開篇三句話,道盡人生真諦


不要說聖賢,就是作為普通人,我們也常常感嘆瞭解自己的人太少了......人非草木,孰能無情?聖賢也是人,身處無邊的寂寞中,多麼期望能有一個人理解他的千秋大業,與他談論道德學問,和他有著強烈共鳴,能夠與其砥礪共行,那是何等的欣慰和快樂呀!於是孔子說,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大家說人生得一知己,死而無憾,然而這樣的知己太難得,有時可能一輩子都碰不到一個。


《論語》開篇三句話,道盡人生真諦


得不到別人的理解怎麼辦呢?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處世交友都是人生要義,別人不理解也不要生氣,當以人和為樂!人不知而不慍,才是為人學問的最高境界。

普通人遇到困難,或被人誤解時,會滿腹怨氣,怨天尤人;一個道德學問精深的君子,被人誤解或者飽受挫折時,通常會反思,問自己為什麼會遭遇困難?哪些地方沒做好?該如何改進等?自持人心,不斷思考,自己的心靈就會充實圓滿,並最終獲得幸福。

所以人的一生,關鍵是自知自立,自己是否幸福,取決於自己,不在外人如何評價!

與君共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