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2 人到50,若想余生享清福,请先找这两个“护身符”,很有道理

人到50,向前看,是余生的夕阳洒落,知天命的声音,于空中回旋。向后看,却又是金戈铁马,人生奋进的激昂身影,50岁的人,一脚门里,一脚门外,尴尬于此……

这其实是笔者的写照,因为笔者也是人到50的人了。虽一面知着天命,一面尴尬着,却还要一面“顺其自然”的走下去。故而近半年多来,笔者一直在看《庄子》这部书。

人到50,若想余生享清福,请先找这两个“护身符”,很有道理

跟先贤的交流中,总会产生各种俗气感悟,也许不是真正的“道”。不过庄子都言“道在屎溺”,所以我这俗气感悟,至少不会是歪门邪道吧。毕竟“书能解千忧”,读书从来都是人生最好的习惯!

人到50,再尴尬,也要面对现实,余生能否享清福?不是“少年不识愁滋味”的矫情,而是个很现实的问题。那么若想余生享清福,该怎么做?请先找到这两个“护身符”,很有道理的。

庄子有个好朋友叫惠子,在魏国做了大官。一次庄子路过魏国时,去拜会这位老友。魏王听闻这事后强令惠子:当年,此人拒绝出任楚国的宰相,本王无论如何也要看看这位庄子,到底是何许人也。

人到50,若想余生享清福,请先找这两个“护身符”,很有道理

无奈下庄子只得前往。临出门前惠子道:“换身衣服,你这身衣服实在寒酸。”可庄子却表示,我就这样,不然,咱不去了?惠子只得从了庄子。

果然,魏王一瞅庄子这衣着就鄙视起来,说:“看先生这身衣着便知,你很是萎靡啊。”

庄子说:“这叫穷困,是物质上的。不是萎靡,那是精神上的。须知,人有道,却不遵循,这才是萎靡。所以我虽穷,但不萎靡。当然,你说我是‘生不逢时’也是对的。”

人到50,若想余生享清福,请先找这两个“护身符”,很有道理

魏王一皱眉:“此话怎讲?你连楚国的宰相都不当,咋就生不逢时了?”

庄子哈哈一笑道:“打个比方吧。想猿猴,在树林间穿梭自由,何其快乐自在,就算再牛的神射手也射不到。可若进入到一片荆棘丛生的地方后,又无不战战兢兢,小心谨慎。因为无法施展自己的才能……”

说到这,庄子看着一脸莫名其妙的魏王,顿了顿接着说,“所以,士人身处君主无道之时,如何不萎靡呢?比干被纣王挖心,就是如此啊。”

人到50,若想余生享清福,请先找这两个“护身符”,很有道理

最后这句起作用了,魏王明白了庄子这一通“猿猴论”在说什么。虽心里面有些恼火,但看着庄子一身破烂衣服,却精神昂扬的模样,却反而感觉自己萎靡了。

哪料正在这时,庄子又走前一步说:“大王啊,你这么萎靡,是不是生了病?”

魏王一甩袖子,怒道:“一派胡言,本王哪里有病?”

庄子道:“咱谈骏马吧。我知魏王爱马,应知道骏马在槽间时,都是无精打采的模样,可大王骑上驰骋时却神采奕奕。大王知这是为何吗?”

人到50,若想余生享清福,请先找这两个“护身符”,很有道理

魏王摇头。庄子高声说道:“马有天然的马的本性,人有自然的道德。若大王能秉持自然之大道,修身养性,别天天的美女环绕,美酒不绝,消除掉这些内心的邪欲,那大王的病,就好了。”

魏王说:“有理有理,庄子啊,我不请你当宰相,任命你负责寡人养生如何啊?”

庄子一甩袖子:“我可不想染病,我要如猿猴一样回归山林,养命而去。”

人到50,若想余生享清福,请先找这两个“护身符”,很有道理

第一个护身符:穷不怕,但不能失去精神气

庄子显然是重精神,轻物质的。这个道理,也许年轻人没几个赞成,但人到50者,恐怕赞成者要居多了,这其实就是人生阅历的问题。

人到50岁者,大多是繁华见过,落魄经过,既曾有笑傲天下的豪气,也曾有困守井底的悲叹……当这些凝聚在一起后,才有了50知天命之说。所以都懂得,一个人的倒下,极少是由于物质的贫困,而是精神上的绝望!

人到50,若想余生享清福,请先找这两个“护身符”,很有道理

因此人到50,无论物质上如何,都应保持健康的精神状态。有了这道“护身符”,向大处说是:能担得起50岁者的使命:把人生经历浓缩成精华,展现给后代,给他们以正确的指引。

而从小处说是:人的精神气一上来,疾病自然就少许多了,拥有健康的身体,恰是余生享清福的保障。

人到50,若想余生享清福,请先找这两个“护身符”,很有道理

第二个护身符:养生这事,要提上日程

庄子拒绝魏王的理由是“养命”,这就是养生。人到50,不再年轻,养生这事,就要提上日程了。所以,那些酒色圈子,损耗身体的爱好或习惯等,能丢下的就都丢下吧。

因为人到50者,有不少人都是有些官职或权威的了,若此刻被酒色等这些东西拉下水,轻则是对不起糟糠之妻和家庭,重则就不好说了吧,例子比比皆是。

人到50,若想余生享清福,请先找这两个“护身符”,很有道理

而且,最好的养生环境,其实就是家庭和睦,妻贤子孝!所以注意养生的重中之重,便是“经营好家庭,做一个对妻子(丈夫)和后代负责的人”,全力打造好自己的养生环境。如此,余生自然而然的就会享清福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