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0 世界三大兵書之一(受用終身)


世界三大兵書之一(受用終身)


十大經典名言

1.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故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海。

【出處】《孫子兵法•兵勢篇》

譯文、大凡用兵作戰,總是以正兵當敵,以奇兵取勝。所以,善於出奇制勝的人,其戰術變化,就像天地萬物那樣無窮無盡,像江河之水那樣通流不竭。

2、勝可知,而不可為。不可勝者,守也:可勝者,攻也。守則不足,攻則有餘。

出自《孫子兵法·軍形第四》

譯文:勝利可以預見,卻不能強求。敵人無可乘之機,不能被戰勝,且防荀以待之。敵人有可乘之機,能夠被戰勝,則出奇攻而取之。防守是因為我方兵少不足,進攻是因為兵力超過對方。

3、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而況於無算乎!

出自《孫子兵法·始計第一》。

譯文:在未戰之前,經過周密的分析、比較、謀劃,勝算就大。如果在戰前乾脆就不做周密的分析、比較,勝算就小。多謀劃勝於少謀劃,何況不謀劃呢?

世界三大兵書之一(受用終身)


4、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難知如陰,動如雷震。

出自《孫子兵法·軍爭篇》。

譯文:所以,用兵是憑藉施詭詐出奇兵而獲勝的,根據是否有利於獲勝決定行動,根據雙方情勢或分兵或集中為主要變化。

按照戰場形勢的需要,部隊行動迅速時,如狂風飛旋;行進從容時,如森林徐徐展開;攻城掠地時,如烈火迅猛;駐守防禦時,如大山巋然;軍情隱蔽時,如烏雲蔽日;大軍出動時,如雷霆萬鈞。奪取敵方的財物,擄掠百姓,應分兵行動。開拓疆土,分奪利益,應該分兵扼守要害。

這些都應該權衡利弊,根據實際情況,相機行事。率先知道“迂直之計”的將獲勝,這就是軍爭的原則。

世界三大兵書之一(受用終身)


5、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出自《孫子兵法·謀攻篇》。

譯文:百戰百勝固然好,但不是最好的方法。不經過戰爭而使敵人屈服,才是最好的辦法。這段話反映了孫武戰爭觀的一個重要內容。

6、兵者,詭道也。

出自《孫子兵法·計篇》。

譯文:用兵之道在於千變萬化、出其不意。所以能好像看起來不能;用好像看起來不用;近好像看起來遠;遠好像看起來近

7. 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

【出處】《孫子兵法•九地篇》

譯文:用兵之理,貴在神速,乘敵人措手不及的時機,走敵人意料不到的道路,攻擊敵人不加戒備的地方。

世界三大兵書之一(受用終身)


8、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數,數生稱,稱生勝。

出自《孫子兵法·形篇篇》。

譯文:土地面積的大小決定物力、人力資源的容量,資源的容量決定可投入部隊的數目,部隊的數目決定雙方兵力的強弱,雙方兵力的強弱得出勝負的概率。

9、非利不動,非得不用,非危不戰。

譯文:主不可以怒而興師,將不可以慍而致戰;合於利而動,不合於利而止。

【出處】《三國志•吳書•孫韶傳》

譯文:不是對國家有利,就不要採取軍事行動,沒有取勝的把握,就不要隨便用兵,不到危急緊迫之時,就不要輕易開戰。國君不可憑一時的惱怒而興兵打仗,將帥不可憑一時的怨憤而與敵交戰。符合國家利益就行動,不符合國家利益就停止。

10、善守者,藏於九地之下;善攻者,動於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勝也。

出自《孫子兵法·形篇篇》。

譯文:善於防守的人,(能夠很好地)隱藏自己,彷彿深藏於地下一樣;善於進攻的人,發動攻擊,彷彿從空中下擊,勢如破竹。 因此(他)即能保全自己,也能取得完全的勝利。

世界三大兵書之一(受用終身)


擴展資料:

孫武輾轉到吳國時,適逢公子光政變。公子光即位後,伍子胥聽說其才能,向吳王推薦。孫武帶著這13篇晉見吳王,獲得重用。

《漢書·藝文志》記載:“兵權謀家吳孫子兵法八十二篇,圖九卷”。八十二篇中的十三篇著於見吳王前;見吳王后又著問答多篇。

晚至唐代,流傳的孫子兵法共三卷,其中十三篇為上卷,還有中下二卷。注家杜牧認為,曹操將八十二篇孫子兵法刪節為十三篇;但其他注家認為十三篇出自孫子本人,不是曹操刪節的結果,是由孫武草創,後經其弟子整理成書。

關注我每天,分享一本好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