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儒家的弊端是什麼?

夏寒楓


現在的儒家思想,不是孔子那個時代的真正的儒家思想。

為什麼我要這麼說呢?

在先秦的時候,傳統的規則已經崩潰,這是一個混亂的時代。未來到底是應該怎樣發展,到底應該用什麼的思想去教育國民呢?

這個在當時已經經過了無數次討論,大家還是沒有得到正確的結論,許多比較有觀點的思想逐漸的發展成一個門派,在這裡最著名的就是法家和儒家,以及其他的道家墨家的。法家和儒家皆是顯學,在當時是最大的兩個門派,兩個門派爭風相對,而且旗鼓相當,不上下下,就這樣持續了很久的時間。


但是到了秦始皇統一了六國之後,秦國自古以來引用商鞅變法,靠著商鞅變法從積貧積弱到了一個強大的帝國。憑藉著變法中好處給秦國帶來的軍事經濟方面的提升,秦國已經兵強馬壯,藉此才能夠統一六國。

在六國統一之後,法家發展的地位大大提高,作為了正統的思想,自然而然而然,對其他的門派進行打壓,可是也不能消滅其他的門派。但是自從秦始皇被那些儒生坑壞之後,秦始皇已經氣急敗壞,就下令焚書坑儒,這個給儒家的思想造成了很大的損害。而當時的法家代表人物李斯,看到這個是一個多麼好的機會,於是就告訴秦始皇必須要消滅這些亂臣賊子,毀掉他們的思想,才能夠讓秦朝太平治國。


丞相臣斯昧死言:古者天下散亂,莫之能一,是以諸侯並作,語皆道古以害今,飾虛言以亂實,人善其所私學,以非上之所建立。今皇帝並有天下,別黑白而定一尊。私學而相與非法教,人聞令下,則各以其學議之,入則心非,出則巷議,誇主以為名,異取以為高,率群下以造謗。如此弗禁,則主勢降乎上,黨與成乎下。禁之便。臣請史官非秦記皆燒之。

外加上當時的文字還沒有完善。有很多珍貴的儒家思想就這樣破滅,造成了真正的儒家思想就這樣被消滅了。


到了秦朝滅亡之後,漢最初最開始是引用道家思想。採用無為而治,以此來恢復在期末遭受的巨大戰亂,讓人民能夠休養生息,慢慢的恢復元氣。這個時候漢朝最需要的就是道家思想,而其他思想也沒有進行太多的約束。秦朝滅亡之後,其他思想也慢慢的開始出現,但是也很難恢復到以前那種百家爭鳴的狀態。


到了漢武帝時期,漢朝的國力已改自劉邦以來的脆弱不堪,國力空前強大。道家的無為而治的思想已經不再是適合了當時的漢朝,儒家學派的董仲舒就提出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和君權神授的思想,以及三綱五常。

三綱: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常:仁、義、禮、智、信。

把神權、君權、父權、夫權貫穿在一起,形成帝制神學體系。

這個造成了一定的階級的心態,臣子必須要效忠君王,夫人必須要孝敬丈夫,孩子必須要孝順父親,天底下所有的人都要把皇帝當作神一樣。

這可是和當初儒家思想是不一樣的,在孟子的時候他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這個和董仲舒是說的不一樣的。為了符合封建帝王的喜好,滿足封建帝王的統治,董仲舒在儒家思想的裡面進行了改造,早已經不是從前的那一個思想了。建立了新的封建禮制,這個約束了人們的思想和行為,給人們造成了很大的損害,可是這個正是皇帝想要看到的,讓人民變的愚蠢起來,才能夠方便皇帝的統治。

這種事情尤其到了南宋朱熹的時候,變得越來越厲害。儒家思想再一次被扭曲下來,這種封建思想對人們的毒害是越來越嚴重。

存天理,滅人慾

那麼在朱熹眼裡,什麼才是真正的天理?為何要滅掉人慾?

這個天理就是天地的秩序,而人生活在天地之間也必須有秩序,人類生活的秩序就是三綱五常。這個變成了封建統治者為了遏制人們的思想的一種工具,具有很大的消極作用。

天理人慾兩不立


作為天理的對立面的人慾,就必須要斬除。人們必須要剋制住自己的慾望,這個正是封建君主想要看到的,封建君王作為真正的天子,他就是真正的天理,這個被他們再次的利用起來,對人們進了毒害,成為封建君主控制人們的一種工具。在他們的大力宣傳下,朱熹的思想成為了當時的一種主流思想,這個造成了很大的負面影響,具有反人道的性質。

“傳注為宗”,這也是朱熹提出的一種觀點。就是以書本上的知識為正宗,所有人就是應該努力的去學會書上的東西,書上的東西都是對的,不可能存在錯誤。這個就造成了很多的書呆子,會去動腦想問題,都變得非常的愚蠢,最後成為了皇帝的一種工具而已,這個讓皇帝非常的滿意。朱熹果真就是一個得力幫手,儒家思想真的是太好了,皇帝越來越喜歡。而這種現象對於當時的人們再次被毒害到了。


尤其是到明清兩代的時候,“八股文”盛行。

八股文就是指文章的八個部分,文體有固定格式:由破題、承題、起講、入題、起股、中股、後股、束股八部分組成,題目一律出自四書五經中的原文。後四個部分每部分有兩股排比對偶的文字,合起來共八股。

在寫的時候要模仿孔子和孟子的說話語氣,不能寫一些風花雪月的事情,否則就是對聖賢不敬,這樣的文章就作廢了。且要做到對仗工整,對文章大大的限制。當時的讀書人為了能夠考取功名,就拼命的研究四書五經,人們的思想都變得愚鈍起來。寫這種文章,根本就是一種文字遊戲,內容空洞無比,扼殺了人們的創造力。

顧炎武言:“八股之害等於焚書,而敗壞人才,有甚於咸陽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餘人也。”

這就是儒家封建思想對人們的毒害。


汪公說


1、學而優則仕的觀念造成傳統社會中官本位觀念盛行。

2、過分強調家長制,沒有決策的民主化,造成制度上的腐敗。

3、過分強調道德修養,忽略法制建設這個“底線"。

4、過分強調個人在集體中的遵從地位,抹殺了人的個性,使創新力量不足。

5、過分強調人文知識,忽視自然科學,缺乏理性的科學精神。


跪射俑


我個人覺得儒家最大的弊端就是有妄想症和迫害症,從孔子開始,就喜歡編織一個虛幻又美麗的夢境而無法自拔,還想拖著所有的人陷入自己的夢中。


孔子周遊列國後,認為“克己復禮”就能和平,先不說孔子螳臂當車逆時代潮流讓我們停滯不前的事情。孔子認為堯舜時代是大同時代,沒有戰亂,人人安居樂業,世界一片美好,讓君王好好向這些上古聖人學習。為此孔子虛構了很多東西來吹捧上古時代。

子曰: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蕩蕩乎!民無能名焉。
堯曰:“諮爾舜!天之歷數在爾躬,允執其中。四海困窮,天祿永終。”舜亦以命禹。《論語》

這只是論語中一小部分對上古先賢時代的吹捧和想象,眾所周知,目前我國最早的文獻是商朝中期,商朝的文獻也沒有這些記載,孔子他老人家是如何知道的?我們的先賢譬如襤褸,一步步的將我們從蠻荒時代帶到了文明時代,就是為了讓我們走回頭路嗎?周朝的“禮樂崩壞”是因為它已經不合時宜,但孔子老人家卻一直要我們回頭走,為此不惜編織出大量的謊言來欺騙那些懵懂無知的群眾。


我們都知道孔子招收了大量門徒,他的門徒比其餘百家的門徒加起來還要多,這群門徒一個個的重複著孔子的謊言,然後自己也學著孔子樣子,不斷的編織著自己的故事。我在另一篇關於妹喜、妲己、褒姒的回答中有分析過儒家是怎麼理所當然的編織謊言的,這種習慣是從哪裡傳來的,這裡就不再重複了。

歷來當社會出現動盪,當制度不合時宜,總有想變法的人出現,而這個時候總是孔子的門徒在大聲疾呼“祖制不可廢,禮制不可廢”,為了維護傳統,他們連自己的人都整,比如王安石就被他們整的很慘。而隨著時代的進步,當我們懷疑聖賢的話的時候,孔子的門徒又編織著一場虛幻的夢,編著大量的典籍來給先賢遺作做註解,妄圖補上漏洞,然後用禮教禁錮我們的思維,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程頤和朱熹是怎麼用理學將儒門捧上神壇的。而作為儒門的核心典籍《尚書》是一本偽作,我很難相信這群道貌岸然的儒家門徒是怎麼做到一本正經的給《尚書》正名然後大量作著後出書的。


我到現在一直認為孔子是一位聖人,他的一些理念也是好的,瑕疵在於時代的侷限性,但我認為自己有妄想症不是錯,但是要逼著別人去相信你的妄想是一種很無恥的行為,而絕大多數儒家門徒們都是這麼做的。不肯正視自己,不肯認清現實,還要以皇權打壓正確的思想,這才是儒門最大的弊端。



達達說歷史


儒家的弊端在於其太完美了。

儒家思想並沒有毒,洽洽相反,儒家思想是權力的解毒劑。

每一個朝代都有大批人,痛恨儒家,痛恨孔子,但是又不得不拜服於孔孟,不得不屈服於權力,就變得扭曲,所以儒學弟子最罵儒成了古代各朝的通病,其實古人都懂,儒家學說本身沒有問題,問題是皇帝只有一個,可惜不是自己,再就是官大一級壓死人的森嚴等級,加速了這種逆反心理和表面的卑服,由於長期表裡不一,內心撕裂,所以每一代都有人罵儒學,心裡罵,暗罵,拐彎罵,是屢見不鮮,但是古代貴族集團又把孔孟提升為聖人,讓全國摩拜,所以底層大眾則比較單純,只是摩拜孔聖人,不懂儒學,拜就完了,底層小貴族又要依靠孔孟做梯子往上爬,

所以從魯國三桓罵孔子以來,歷朝貴族罵孔子大多是抱怨地位利益,作為一種工具和發洩,和儒學學說本身關係不大。

魯國三桓是唯一真罵孔子的,並且還把孔子給辭退了。

罵孔子這件事,其實符合一個老話:吃飽了罵廚子。

還有很多人是真的學習孔孟學說,就可以化解權利的腐蝕,最後反而正身正己,帶來了好風氣,可以說河北董仲舒以後,儒學成為基本教材,文武百官,皇帝諸侯,凡夫俗子,各行各業都躲不過儒學的覆蓋。

打心裡真正罵儒學人並不多,只是藉著罵儒學,暗罵政敵和對手。

當然近代以來,中國疲敝,必然導致媚外喧囂直上,儒學的書可能都沒透過,就貶低儒家,其實這是近代貶低中國的一部分,不止貶低孔孟,只要是中國的一律貶低。這是精神奴隸的特點,既在精神上跪著,又大罵古人。

儒學最大的弊端就在於,讓讀者痛恨理論體系的完美。就像給你一支筆讓你修改王羲之的字帖,修改李白的詩詞,你一定是氣的把筆扔了,因為太完美了,讀者改不了,找不到缺陷。

妒忌而後生恨,恨則辱而貶之。

當你從骨子裡否定一個人的時候,他再完美,在你眼裡都是錯誤的,歷朝歷代都有這樣的人,現代人更為精緻,就是大家常叨叨的,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諸子百家各有各的缺陷,並且百家不在意自己的缺陷,只要突出各自理論的厲害之處就好,很肆意,唯獨孔孟體系,是力求完美為使命,最後也搞成了,這和孟子他老媽有關,一個強勢而睿哲的母親,培養出一個超級完美主義者,孟子把儒學理論做到了極致,實現了完美。

這是常人所無法達到的,所以常人總覺的是毒,只要稍稍深入研究一下又會被儒家理論所折服。因為孔孟理論是最好的解毒劑。

儒家主要是指孔孟,特別是孟子。

其實儒家很大,分支很多,有儒法大成者荀子,有七十二徒弟,二三代徒弟的著作,後世還有心血,理學,道學,氣學無數分支,要說毒,老董的天人感應算半個毒,但是那是給漢武帝吃的皇帝套餐,本就不是給常人吃的。由此衍生的三剛五常只是皇帝權術的制度,並非孔孟之學。

諸子百家適合各朝學習,包括今天,學以致用就好。至於毒不毒,看個人愛好。


王涉


古樓藏書,殘卷論史!大家好!

儒家作為正統思想存在千年之久,有其進步意義,今天談到弊端的話,我認為最大的弊端就是禮制。儒家可謂成也禮制,敗也禮制!



為何這樣說?武王伐紂分封諸侯,周公制禮,禮是起到一個約束作用的東西!把人分三六九等,不同等級的人享受對應的待遇,做對應的事,不能越禮!

當然,在周初比較鬆散的分封制社會,禮制是最完美的統治方式!

隨著周王室的衰落,禮崩樂壞,僭越現象層出不窮,禮制崩壞!此時孔子提出恢復周禮,以仁治天下!

首先強調階層觀念,是諸侯就做諸侯該做的事情,是大夫就做大夫該做的!

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用西周的禮儀制度約束各層級!在封建帝制時代,這種約束作用,是對皇權的合法保護,尤其是後來董仲舒結合天人感應之後,儒家思想備受青睞,自此成為中國正統思想!



然而儒家思想的弊端也為封建統治者繼承了下來!

秦以法治天下,天下行秦法,一切依法行事,這樣的話,沒有權貴階層,皇子犯法也要依法懲辦,更不要說官員了!索性秦朝皇室被屠戮殆盡,而秦朝的官員自感做的太不舒服,索性不跟大秦混了!法制在人性面前,徹底失敗了!

封建統治者有鑑於此,不能像秦一樣做孤家寡人,必須要有特權階層,大家一起坐享天下,升官發財不是更好?

特權階層必須有制約啊,此時儒家登場,皇上不用怕,君權神授啊,誰敢違背天意誰敢造次?

為此儒家思想進一步完善成熟了,天人感應君權神授,強化皇權!

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

幫皇帝籠絡了一批升官發財的讀書人一起坐天下!特權階層形成!

因此,官官相護形成了,利益集團形成了!當皇帝與官員集團做的太過分的時候,就會發生農民起義!

多次的農民起義,推動了多次的改朝換代,儒家思想不斷改進,在階層框架下,又誕生了約束百姓的三綱五常人倫道德,將百姓死死的束縛著,無法解脫!推向了統治的對立面!



最終在地主與農民之間誕生了新的資產階級,他們沒有禮制的束縛,當他們的炮火燃遍天下的時候,葬送了整個的禮制天下,皇帝與他的官員們被百姓無情的拋棄了!

綜合來看,儒家思想成也禮制,敗也禮制!因禮制而興,因禮制而亡!在固有的框架下,結合親情人倫形成的宗法小家族制,以及君臣家國制。最終因為過於僵化,使整個華夏喪失活力,缺乏進取,制度最終走向腐朽!


古樓殘卷


固步自封,死守成規,不開放思想與時俱進,一味地進行愚化、奴化民眾,造就不出鐵骨錚錚的漢子,培養了大批軟骨的窮酸秀才。漢人崇儒,以致自晉以後屢屢亡國,被遊牧民族、胡人、蒙人、滿人等殺得屍橫遍地、佔地、統治和建立政權。這些不崇儒的民族,人數極少,卻人人彪悍,不怕死。之所以這些民族能以少勝多,是因為他們不信儒也不崇儒,個個有血性,有尚武精神,漢人的那些軟骨的窮酸秀才能不被屠殺嗎?!能不屢屢亡國嗎?!能不屈服於外族統治嗎?!孔孟儒學能抵擋外族侵略嗎?!很顯然是不能的!儒家思想過度地愚化、奴化教育,加速了侵略者的成功率,屠殺、侵佔如同袋中取物,輕而易舉!孔孟儒學不但是維護其反動的封建統治者提供了維護理論,也給侵略者提供了便捷的機會!!!


夢中想著你211620873


儒家思想是中國封建社會的主流文化,在幾千年歷史長河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其提倡的血緣倫理,世俗功業,道德禮數,深深影響著每一代中國人。



任何一個事物,都不是十全十美的,有其利必有其弊。儒家文化的源遠流長,也同時流淌著不可忽視的缺陷和不足。

儒家的三綱,封建等級制度

儒家提倡三鋼五常,君為臣鋼,父為子鋼,夫為妻鋼,把人分成三六九等,不講民主。

"為人臣不忠,當死;言而不當,亦當死"。

君權至高無上,不論明主還是昏君,臣子必當忠誠,否則就是處死。

君主,父親,丈夫,相對而言,處於強勢地位。他們本身的賢愚,優劣,其他人無權過問,沒有任何約束力。

而事實上,一個國家的滅亡,一個家庭的破散,與君主,父和夫,是有很大關係的。

一句話,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地位的不平等,會招致無窮的禍患。

儒家忽視法治,強調禮數

孔子曾說過,子為父隱,父為子隱。當親人犯錯的時候,不要去告發,而且要替對方隱瞞起來。

儒家崇尚禮教規章,用道德去約束,非禮勿言非禮勿視,而忽略法治的重要性。儒家有些天真,把人理想化,聖人化,認為有教無類,什麼人都可以教化成才。

事實上,法律是社會群眾制定的,代表了大眾的意志和普遍價值觀。用法律變成規章制度,行為規範,約束群眾,要有震懾力的多。

儒家最大的問題,偽善

著名學者鄧曉芒提出,儒家最大的問題是偽善,以理殺人。



魯迅在《狂人日記》中寫到:

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葉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裡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是"吃人"!

封建禮教的"吃人",用滿口"仁義道德"來掩蓋。

自明朝推廣程朱理學以來,假道學偽君子橫行氾濫。

思想家李贄曾批判道:名為山人,而心同商賈,口談道德,而志在穿窬。

人人打著聖人的名號,把仁義道德掛在嘴邊,實際上自私自利,貪圖享樂,想著升官發財。


孤崖青松


天命論。

也就他所說的三綱五常。

以及他的克己復禮。

他的封建階級思想。被統治階級所利用來愚弄百姓。

致使兩千年的中國文明。落後於西方思想。

阻礙了中國人的思想解放和科技的進步。


英皇騎士


儒家是先秦時期諸子百家之一,其創始人是孔子。儒家在先秦時期和諸子百家地位平等。當時儒家教義也算是平和。但自從漢朝建立後,儒家的地位開始日漸提升,而其他學派開始慢慢沒落,而儒家直到漢武帝時期開始,因為儒家急於想要成語統治者手中的一把利刃。所以漢武帝時期儒家都不分主張進行了改革、其主要目的是為了統治者御民。也正是因為儒家良好的奴役民眾思想的作用開始漸漸被統治者接納成為封建社會時期統治者必不可少的工具。因此儒家的路開始走偏了。但“儒學”、“儒家”、“儒教”這三種概念一定要分清楚。儒學作為一種學說,儒家作為一個階層,儒教作為一種信仰,三者需要區分開來。

一、死板教條

儒家的弊端有很多,其中首要的一點就是太過於死板教條,思想模式僵化。比如秦朝始皇帝時期的大儒淳于越。他就是一個十分典型的死板教條的儒家門人。秦始皇建立秦朝後,有感於分封制的弊端,所以秦始皇決定棄用弊端頗多的分封制,而改用更為高效的郡縣制。但淳于越卻堅決反對秦始皇的分封制。他給出的理由就是殷商和周朝分封統治了一千多年。現在也應該繼續使用分封制。淳于越的觀點就是守舊不變化。但他選擇性的忽略了,殷商和周朝時期,因為分封制導致國家四分五裂,最終導致連年戰亂。這些淳于越都沒有考慮到,以淳于越為首的儒家,他們只考慮到了自己學派的利益。而沒有慮到國家的利益。這就是儒家學派的死板教條的地方。

二、發展裹足不前

為什麼中國歷史上春秋戰國時期是思想文化最興盛的發展時期。就是因為當時並沒有侷限於哪一家學說,而是實行的百家爭鳴的狀態。這就導致各家學派會想方設法的鑽研學術,只有不斷的鑽研,思想文化才會不斷的進步。但從西漢武帝時期開始,儒家為了獻媚統治者,開始成為了統治階層奴役民眾的工具。

而漢武帝為了加強中央集權,開始獨尊儒術一家。這就導致從漢武帝之後,儒家在政壇上的地位不斷的提高。原本官場之上百家世子皆存的景象不在了。反而成了滿朝的窮酸腐儒。甚至到最後整個國家學習,考試,研究的都成了儒家學說之後。整個中國的思想文化就等於是被判了死刑。這種一家獨大沒有絲毫無力壓迫的情況之下,社會和國家以及思想文化還怎麼發展。這也是為什麼中國到了清朝時期還一直都是封建社會,而跟不上世界大潮流的主要原因。

三、道德與法律分界不清晰

儒家思想過分強調道德修養,在社會治理上強調德治為主法治為輔,這實際上造成了德治無德,法治無法。儒家的最大任務就是修德成人,成就高尚的道德,這本身並沒有壞處,但是過分強調德治而忽略法治,這就造成了整個社會在制度層面的缺失。事實證明,道德只能管人的上線,而法治管人的底線。儒家學說只有上線的提倡,沒有底線的限制,最終造成中國傳統社會嚴重缺乏法治思維。

四、制度不清晰。

過分強調家長制,沒有決策的民主化,就沒有決策的科學化最後造成制度上的腐敗。中國社會本質上是宗法制社會,宗法制社會的最重要特徵,就是家長最大。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孔子提倡三綱,孟子提倡五常,這實質上是把家長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在宗族,最大的是家長,在國家,最大的是國君。最後造成封建獨裁,沒有民主。

感謝閱讀。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評論支持一下。


方圓論壇


儒教從夫子至今2.5千年了,近百年外之2.4千年,被奉為圭臬。有弊,肯定不及利多。

但仍反對儒教復活。因:怕‘掛一漏萬’。

2.4千年之悠長歲月,其精華早已溶入國人之血液,化為日常。若再擧復古之旗,以期興風作浪,必係早已被否定之糟粕,要沈渣復起。

故,忘掉儒教,立足科學,以開放之態度迎向世界。80億地球人平等,無差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