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為什麼中山國是先被魏國滅掉,而不是被趙國滅掉?

金剛羊62925497


魏國佔據晉國中部地帶,向來以三晉正統自居,自開國以來歷代國君均堅持認為,韓、趙才是魏國的大患,魏國必須趁韓、趙立國未穩,完成三晉統一。

魏文侯出兵滅中山有圖謀趙國考慮。從趙國方面來講,他們並非不清楚魏文侯的戰略意圖,但苦於實力不濟,無力應付,只好任由魏國折騰。

一、中山國崛起

“哀公四年,趙襄子、韓康子、魏桓子共殺知伯,盡並其地”,韓、趙、魏三家已經成為晉國實際的主宰者。此時,在燕國和晉國趙氏之間有一個少數民族準備趁晉國之亂,建立國家,並試圖崛起,這個國家即是後來的中山國。。

公元前414年,中山武公率領部落離開山區,向東部平原遷徙,不但建設新都,還仿效華夏諸國的禮制,建立起中山國的政治軍事制度,對國家進行了初步治理,一度成為燕趙之間的心腹大患。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賜趙、韓、魏皆命為諸侯”,韓、趙、魏正式分晉,走到歷史舞臺的前面。

二、中山崛起之時的趙國

魏滅中山之時,韓、趙、魏尚未獲周天子認可,但為了方便,仍以國稱呼韓、趙、魏。

接下來,要說說趙國,趙襄子執政的時候,趙國一度強盛,在三家分智、三家分晉均表現不俗。但是趙襄子在選立繼承人問題上做法欠妥當。趙襄子有五個兒子,但是在立太子的時候,沒選五個兒子之中的任何一個,而是選擇哥哥伯魯的兒子代成君。估計,趙襄子是為了彌補伯魯未能繼位缺失,執意要將代成君立為繼承人。但是,令所有人沒想到的是代成君先趙襄子去世了。正當趙襄子的兒子們為了重新獲得繼承資格歡欣雀躍的時候,個性執拗的趙襄子竟然宣佈代成君的兒子趙浣確立為趙國的繼承人。

趙襄子當政三十三年即去世了,趙浣即位,史稱趙獻侯。趙浣少年當國,趙國立即陷入危機。趙襄子的弟弟趙桓子立即對趙獻侯發難,驅逐了趙獻侯,自立為君。趙桓子當政僅一年就去世了,趙人立即以趙桓子奪權為名殺了趙桓子的兒子,擁立趙浣復位,史稱趙獻子。

正當趙國內亂不止的時候,魏國卻在魏斯(史稱魏文侯)的帶領下勵精圖治,國力蒸蒸日上。魏國的崛起在一定程度上也擠壓了韓國、趙國的生存空間。直到趙獻侯後期,歷史證明趙襄子託國非人,趙國一度衰落。中山國本來就像釘在在趙國後背上的一顆釘子,中山國在中山武公的英明領導下趁機壯大,一度呈現出在趙國腹地開花之勢。

趙獻侯去世,即位之君是趙烈侯。中山國的攻勢再度加強。此時,在趙國國內產生了一種聲音,他們主張向魏氏求助,藉助魏國的力量,解除中山國的威脅。但是他們在提出這種想法的同時,也在猶豫向國力日盛的魏國求援,是否是引狼入室,當年的“假道伐虢”順道滅了虞國就是晉國所為,趙國豈能分不清其中利害關係。再者,魏國是否會趁機獅子大開口,提出苛刻的條件。

三、中山崛起之時的魏國

此時的魏國,在英明的開國君主魏文侯的帶領下,魏國迅速實現了富國強兵,國家大治,於戰國之初一躍而成為諸侯國之首,雄霸天下。魏國以強大的綜合國力一度向西發展,控制了河西之地。但是,秦人的好戰與堅韌也讓魏國付出了比較大的代價。在西擴受阻,南進無望的形勢下,魏文侯的戰略目標投向遙遠的北方。

趙國國力日衰,讓魏文侯看到了北上的希望,而拿下中山國正是其戰略目標的關鍵。但是魏國與中山國並不接壤,拿下中山國必須越過他國,借道趙國是最佳途徑。於是,魏文侯一邊詳細謀劃,一邊積極準備,一切準備妥當之後,魏國向趙國發出了借道請求。

魏國的借道請求,讓趙國上下既驚且喜,驚的是魏國奪取中山之後,趙國的壓力相較於今天的中山對趙國的壓力更大,將形成南北夾擊之勢;喜的是在趙國看來,魏國出兵中山取勝的可能性很小,到那個時候可以消耗了中山國、魏國,幸運的話他們兩敗俱傷,趙國將收漁翁之利。趙國君臣的矛盾心理,《戰國策》收錄了趙國君臣的對話,可以作為最好的證明:魏文侯借道於趙攻中山。趙侯將不許。趙利曰:“過矣。魏攻中山而不能取,則魏必罷,罷則趙重。魏拔中山,必不能越趙而有中山矣。是用兵者,魏也;而得地者,趙也。君不如許之,許之大勸,彼將知趙利之也,必輟。君不如借之道,而示之不得已。”

四、魏國伐滅中山

魏文侯派出大將樂羊,越過趙國突襲了中山國。在樂羊的出色指揮下,訓練有素的魏國大軍苦戰三年,終於攻破了中山國,解除了中山對趙國的威脅。魏文侯封公子擊為中山君治理中山,兵任命李悝為中山相作為輔佐。在公子擊、李悝、樂羊的努力下,中山的局勢逐漸穩定了。

魏國把控下的中山對趙國的壓力果然如之前所料與日俱增。但歷史的發展也像趙利在《戰國策》中所說的那樣,魏國實力雖強,但治理中山國這塊飛地確實困難重重。隨著中山國殘餘在太行山中的壯大,最後中山國得以復國。


歷史倪說


中山國是戰國時期的一個諸侯國,其前身是北狄鮮虞部落,最早生活在陝北綏德一帶。春秋時期鮮虞部落最初實力薄弱——史籍中多次記載邢國打敗戎狄。公元前652年鮮虞出擊邢國,次年又征伐衛國,邢君出逃,衛君被殺,鼓、肥、仇等國先後成為鮮虞的從屬國,至此鮮虞始強。然而風頭正盛的鮮虞碰上了春秋首霸齊桓公:齊桓公聯合宋、曹、邢、衛諸國的兵力挫敗鮮虞並重建邢、衛兩國。後來晉國取代齊國成為天下霸主之後繼續征伐鮮虞,在齊、晉兩大霸主的持續打擊之下鮮虞從今天的陝北綏德一帶逐漸轉移到太行山區,主要活動於今天的河北石家莊一帶。公元前530年晉將荀吳借道鮮虞進入鼓國並滅掉肥國,次年荀吳再次統率晉軍攻入鮮虞中人城,不久又滅了鮮虞的附從國鼓國。公元前507年秋鮮虞借晉國內亂之機出兵晉國並以一個小國的兵力將當時的霸主晉國打得大敗,俘虜了晉國勇將觀虎。第二年鮮虞人在中人城(今河北唐縣西北粟山)正式建國,由遊牧部落聯盟向和中原諸侯一樣的國家形態過渡。因為國都中人城城中有山,所以各國稱其為中山國。從這時起中山就以正式國家的身份捲入到中原各國的爭霸鬥爭中,這和還基本保持著部族形態且地理位置偏遠的義渠、百越完全不同。

公元前494年中山通過與齊、魯、衛等中原華夏文明國家結盟攻佔了晉國的棘蒲,中山之強大甚至吸引了晉國大夫荀寅前往,中山國將自己從晉國新佔領的屬地柏人(今河北隆堯縣西)作為荀寅前來歸附的封地。這是中山國曆史上極其輝煌的一段歷史,但戰勝了天下霸主晉國的中山就像是戰勝了美國的越南——是不是打敗了霸主就證明自己是霸主呢?公元前489年晉大夫趙鞅“帥師伐鮮虞”,大破中山。公元前459年至公元前457年間“荀瑤伐中山,取窮魚之丘”。公元前457年晉國再次討伐中山,先後佔領左人、中人等城,再次給中山造成沉重打擊。不過晉國也高興不了多久了——隨著三家分晉中山的這個強大的老對手最終因為內爭而解體。公元前414年中山遷都顧地(今河北定州市)並仿效華夏禮制構建全新的國家體制,嚴格意義上此時的中山國已經是華夏文明的一分子了,中原各國出於自身的戰略需求而選擇與其結盟時也不必擔心揹負勾結戎狄異族的罵名了。

趙、魏、韓三家分晉是趙氏挑的頭,所以三家正式立國後趙國獲利最多。相比之下魏國分得的土地並不是太多,但質量較高:基本分得了當年晉國的主體部分——大體位於山西西南部,這一帶農業產量較高、地勢險要,但北有強趙、南有強楚、東接強齊、西臨秦國,所謂四戰之地——鄰國除韓國外皆為大國,魏國特殊的地緣格局導致其容易被擠壓封鎖。魏文侯魏斯掌權後起用李悝進行了一系列變法改革:政治上李悝主張廢止世襲貴族的特權,提出“食有勞而祿有功,使有能而賞必行、罰必當”,主張選賢任能、賞罰嚴明;經濟上統一分配耕地給農民,鼓勵農民增加生產;與此同時主張推行以法治國的李悝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文件,使魏國得以形成比較完整的法律體系;這一時期的魏國還通過軍事制度改革得以建立戰國初期名噪一時的魏武卒。魏武卒裝備精良——皆以重裝步兵為主,《荀子·議兵篇》說:“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屬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負矢五十,置戈其上,冠冑帶劍,贏三日之糧,日中而趨百里。中試則復其戶,利其田宅。”意思是說士兵披上三層重甲(內外三層防護服或者就是重甲的別稱)和鐵盔,能開十二石之弩(一百二十市斤為一石),每人背五十隻弩矢,拿著長戈或鐵戟,腰帶利劍,攜帶3天的作戰糧草,半天能走一百多里。魏武卒的人員選拔及其嚴格,能成為魏武卒一員,所享受的福利待遇是很優越的。故而魏武卒都是強悍的精兵,戰鬥力可以說是首屈一指,成為當時世界上步兵最為精銳和彪悍的軍隊。

在經過一系列政治、經濟、軍事等各領域的變法改革之後魏國得以成為戰國初期當之無愧的天下霸主:公元前419年魏國西渡黃河,在少梁(今陝西韓城)營建攻秦的戰略據點,六年後魏軍在名將吳起率領下於西河戰場大勝秦軍。為遏制魏國的崛起,秦、齊、楚曾結成臨時的聯合陣線共同對付魏國:秦國一方面調集重兵防守魏軍,另一方面遣使請齊、楚出兵共擊魏國,試圖把魏軍聚殲於西河,由此形成了魏與秦齊楚聯軍的戰略對決。魏軍在魏文侯佈置下兵分兩路:一路由吳起指揮在鄭地與秦軍展開決戰並大獲全勝;另一路由魏太子擊率領,趁秦軍西河守軍主力圍攻吳起防守空虛之際攻破了秦國西河防線的軍事重鎮繁龐(今韓城東南),這樣魏軍兩路進攻使秦國的西河防線被徹底突破,魏軍先後佔領了秦國西河的臨晉(今陝西大荔東南)、王城(今陝西大荔)、元裡(今陝西澄城南)、洛陰(今陝西大荔西南)、合陽(今陝西合陽東南)、陰晉(今陝西華縣東)等地。又過了五年西河地區全被魏國佔據,從此秦國被魏國壓制在洛水以西長達80年,斷絕了與中原的一切交通,甚至導致秦國險些被魏國所滅。西河入魏後成為魏國兵員和糧草的重要來源地。

在魏國不斷強大的同時其鄰國趙國的國力卻不斷下降:這一時期中山國利用趙國內亂之機多次攻擊趙國。萬般無奈之下的趙國只得向魏國求援,魏國則乘機對趙國提出苛刻條件。趙國迫於形勢不得不接受魏國的條件,於是剛剛遷都尚且立足未穩的中山國就面對新的天下霸主魏國的打擊:公元前407年魏國大將樂羊率軍佔領中山,中山桓公率餘部退入太行山繼續堅持。魏軍雖然佔領了中山,但統治並不穩固,畢竟魏國本土和中山之間隔著趙國的領土——即使在交通資訊如此發達的今天擁有遠離本土的飛地的國家也屈指可數,更何況當時呢?佔領中山沒能增強魏國的國力,反而成為消耗魏國財力和兵力的無底洞。與此同時中山桓公對內勵精圖治整軍備戰,對外聯齊抗魏。公元前380年中山桓公終於趕走魏軍,成功復國並遷都靈壽(今河北平山東北)。復國後的中山又成為了趙國的眼中釘肉中刺——中山國土正好位於趙國中間,把趙國南北一分為二,是趙國南北之間的聯繫極為不便。當初中山乘趙國內亂而攻趙,但趙國畢竟是大國,底子遠遠比中山打得牢,如今輪到緩過氣來的趙國開始打擊中山了。桓公之後的幾代中山國君都有所作為,將中山打造成為一個新興的千乘之國——公元前323年繼魏、齊稱王后中山與趙、韓、燕同時互相稱王,史稱徐州相王,一時稱王僅次於戰國七雄的第八大強國。稱王后的中山國開始自信心爆棚——本來以中山的實力作為天下第八大強國,是各國爭相結盟的對象,是影響天下格局的重要勢力之一,但並不是能對天下格局起決定性影響的勢力。可中山國不知那兒來的自信,積極介入到大國爭雄的鬥爭中,扮演起戰國第一攪屎棍的角色。這就讓齊、趙、燕這些周邊大國對其甚為不滿,尤其是趙國本身就和中山存在現實層面的領土利益之爭,在這樣的情況下中山不思如何改善與齊、燕等國的關係以對抗主要敵人趙國,反而在公元前314年乘燕國內亂跟著齊軍一起大舉攻燕,又在戰爭結束後因分贓不均而遷怒於齊國,這下中山算是把周邊大國得罪光了。

與此同時中山的內政治理也是一塌糊塗:當各國爭相變法自強之時中山依然保持著野蠻殘酷的殉葬制度,這使別國人才對這個國家望而卻步。稱王后的中山君主們大興土木,大臣們擅權弄政,百姓私鬥悠遊成風,國庫空虛,軍容不整。正當中山國內政紊亂之際作為鄰國的趙國卻在趙武靈王的領導下緊鑼密鼓進行胡服騎射改革:胡服騎射改革的最大特色在於這次改革從一開始就立足於趙國的國情和地緣戰略環境——趙國的內部國情和外部地緣有兩大特點:一是作為戰國時代二流大國的中山國正好位於趙國的國土中間,極大制約著趙國南北之間的交流溝通,況且中山國雖只是一個未能躋身戰國七雄的二流國家,但實力不俗——曾打得趙國被迫向魏國求援;二是趙國與林胡、樓煩、東胡等遊牧民族國家接壤,事實上趙國和秦國一樣長期戰鬥在中原華夏民族和戎狄戰鬥的第一線,在和戎狄部族長期相愛相殺的過程中趙國也接納了大量歸附的戎狄部族,到趙雍即位時趙國國民中有大量具有胡人血統者。鑑於這兩大國情,趙國迫切需要解決軍事上的中山國問題和政治經濟上的南北溝通問題,其實這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先用軍事手段滅掉中山國,再以政治經濟手段打通南北區域間的經濟文化交通。趙雍為這一問題想出的解決之道就是胡服騎射——這既是一次軍事改革,也是一次政治改革。胡服騎射是一次軍事改革:趙雍總結了之前趙國屢屢敗於中山國的原因在於中山原本起源於遊牧民族,擅長騎射而機動性強,他們是天生的戰鬥民族——他們的生活和戰鬥息息相關;趙雍深刻了解:中原華夏服裝更適合禮儀活動,而不適用於戰爭,胡服騎射的目的正在於吸收胡人的騎射技藝,打造一支比傳統的車兵和步兵機動性更強的無敵鐵軍。胡服騎射改革後趙國創建了一支輕裝騎兵——趙國飛騎,又稱為胡刀騎士。這支部隊改穿胡服,不再穿寬大的華夏服裝,單純以武器裝備而言:趙軍是當時唯一實現大規模普遍配置鐵製武器的軍隊,這連日後統一華夏的秦國也沒能做到。胡服騎射也是一次政治改革:通過胡服騎射這種方式是趙國境內的華夏民族和戎狄民族互相取長補短,使兩種文明得以更好的融合,趙國南北兩種文化和政治勢力之間得到有效整合,從而將趙國境內的不同民族都凝聚成一股力量。特別是隨著樓緩、仇液等一批有戎狄背景的文臣武將的起用,趙國的舊貴族勢力受到了抑制。

趙武靈王抱著以胡制胡,將西北戎狄納入趙國版圖的決心,衝破守舊勢力的阻攔,毅然發佈了“胡服騎射”的政令。趙武靈王號令全國著把袖子改窄,習騎射,並帶頭穿著胡服去會見群臣。窄袖交領右衽服裝在趙國軍隊中裝備齊全後趙雍就開始訓練將士,讓他們學著胡人的樣子,騎馬射箭,轉戰疆場,並結合圍獵活動進行實戰演習。公元前305年雄才大略的趙武靈王見條件成熟,便發動了吞兼中山的戰役。腐敗無能的中山王早已被嚇破了膽,只好割地求和,苟延殘喘。兩年後趙軍再次進逼。前296年中山國都靈壽陷落。當然國家有難必有忠臣——在抵抗趙軍過程中中山人吾丘鳩“衣鐵甲,操鐵杖以戰,而所擊無不碎,所衝無不陷,以車投車,以人投人”,抵抗是十分頑強的。然而大勢去矣——中山國軍民的鮮血再不能使中山國死而復生。趙國吞併中山之初曾扶持了傀儡中山王勝,公元前295年又把他廢掉並遷到膚施(今陝西省榆林之南),中山國最後滅亡。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在戰國曆史上,中山國曾兩次亡國,第一次亡於魏,第二次亡於趙。這裡說的是第一次亡國。

中山國與魏並不接壤,魏斯如何攻打中山國呢?

原因很簡單,因為這時魏趙韓尚未正式開國,身份還是晉國的三卿。三卿之中,又以魏斯最為強大,所以他可以向趙氏借道伐中山。在伐中山國之前,魏斯已經對秦國發動打擊,佔領河西之地,把秦軍打得丟盔卸甲,潰不成軍。此時的魏斯霸氣已露,他不僅要打敗秦國,還要稱雄天下呢。

但是中山國與魏氏的地盤並不接壤,為什麼魏斯要滅中山呢?

我把魏國史細細縷析一番,得出一個結論:魏斯伐中山,目的是要打擊齊國。

中山位於齊國的西北部,佔領該地後,魏斯便可以隨時可以從南、北兩線同時進軍,鉗擊齊國。這是符合晉國的一慣戰略,在西線壓制秦國,在東線壓制齊國。故而奪取中山的意義是建立進攻齊國的橋頭堡,就如奪取河西的意義是建立進攻秦國的橋頭堡。

再進一步探討,為什麼魏斯急著要打擊齊國呢?

在春秋時代,齊桓公死後,齊國就衰落了,無力與晉國爭霸。但是齊國仍舊一直保持著與晉楚秦對等的大國地位,軍事實力不容小覷。在春秋與戰國之交,齊國的權力出現轉移,公室(開國者姜子牙的後代)已喪失了權力,大權已完全控制在田氏家族手中。特別是田常大力改革軍政以來,齊國軍力有了長足的進步。反觀晉國,儘管仍然十分強大,但分裂局面已經不可逆轉,一個晉國分裂為三,力量就分散了。晉國的分裂,令齊人信心大受鼓舞,他們相信中原的權力格局已發生鉅變,齊國這條東方巨龍將重新騰空而起,俯視中原大地。

在魏斯攻伐秦國的這段時間(公元前419-408),齊國趁魏斯無暇東顧之機,在中原大地掀起一陣旋風,橫衝直撞,所向披靡。

我們來看看齊國人所締造的軍事奇蹟:公元前413年,齊師攻魏,毀黃城,包圍狐陽;公元前412年,齊師攻魯;公元前411年,齊師攻魯,取一城;同年,齊師伐趙,圍平邑;公元前408年,齊師伐魯,取鄴城;公元前407年,齊師伐衛,取貫丘。

在這七年時間裡,齊國軍隊連續出擊,屢屢得手,毫無敗績,甚至打敗了實力超強的魏、趙軍隊,儼然成為中原新的領袖。魏斯怎麼能吞下這口惡氣呢?只是這位雄主的戰略是非常清晰,他之所以遲遲不對齊國報復,是怕陷入雙線作戰的危險,只有西線戰爭穩定下來後,才能騰出手來解決東線問題。

公元前408年,魏對秦的戰爭完勝,佔領河西之地;對齊國的報復戰爭已排上日程。

不過,在發動伐齊之戰前,魏斯還要做一件事:先消滅中山,獲得對齊戰爭的橋頭堡。魏伐中山,必須要借道趙氏的地盤。這時魏、趙還不是兩個完全獨立的國家,仍然是屬於晉國的一部分,魏斯是三晉的帶頭大哥,趙氏沒有理由拒絕魏軍借路。

在奪取河西這一年,即公元前408年,魏斯發動對中山的戰爭。應該說,魏斯機會抓得比較好。因為五年之後,魏趙韓三國獨立,倘若遲五年伐中山,恐怕趙國就不肯讓魏軍入境了。

伐中山之戰花了三年,到公元前406年,魏滅中山。次年,魏與趙韓聯手,進攻齊國,在癝丘之戰中大破齊師,齊軍戰死三萬人,被繳獲的兵車兩千多輛,齊國稱霸中原的夢想,再次破滅。因此,魏滅中山,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目標其實是齊國。


君山話史


原因很簡單,因為自三家分晉後,魏國在魏文侯的治理下首先崛起並強大起來,因此,才第一個有實力向外開疆拓土!

而在魏國滅亡中山國的戰爭中,還發生了一件常人根本無法想象的事情,即作為一個父親,魏國大將樂羊為了滅掉中山國,竟喝下了自己兒子的肉做成的肉羹!

具體情況,後面仔細分解!

自公元前453年三家分晉,前403年韓趙魏三家被封為諸侯,一直以來處處受到晉國打壓的中山國得到了一個喘息的機會,並藉此機會迅速發展,於前414年在太行山一帶復興中山國!

三家分晉後,在魏文侯的治理下,魏國迅速發展成為當時中原各國中最為強大的國家,急切希望開疆拓土的魏文侯將目光瞄向了較為弱小的中山國。

中山國國土位於趙國國土內,四周被趙國包圍,與魏國並不接壤,宛如一個國中之國。為此,為了滅掉中山國,魏國不得不向趙國借道。

趙侯原本並不想答應,因為他認為,魏國強大了,對趙國更是一個威脅,但趙侯的謀臣告訴他,中山國實力並不弱,趙國想要強大,總有一天要吃掉中山國,與其留一個強大的中山國,不如先讓魏國與中山國鬥個你死我活,趙國最後從中漁翁得利。

於是趙國這才允許魏國軍隊借道趙國前去攻打中山國。

魏國派出的大將叫做樂羊,他的兒子樂舒在中山國擔任將領,面對強大的魏軍,中山王派遣樂舒前往魏軍軍營,以勸說樂羊停止對中山國的進攻。

但面對兒子的說情遊說,樂羊並不為所動,並對中山國發起猛烈的進攻。中山王下令將樂舒殺死,將其做成肉羹送至魏軍軍營。

想通過這樣的方式使樂羊感到愧疚並撤兵。

但樂羊得知碗中是他的兒子,為了表達對魏國的忠心,他將肉羹全部喝下,然後繼續進攻中山國,最終,經過三年苦戰,中山國被魏國滅亡。
於是,魏文侯派遣太子擊為中山君,以治理中山國土地,就這樣,中山國淪為魏國的一塊飛地。


Mr種茶家


三家分晉以後,中原大國晉國倒臺了,這個時候引起來的一系列的連鎖反應,那肯定有很多,在這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整個晉國國內出現了一些反叛勢力,其中就包括這個中山國。

中山國並不是中原的土著居民,他們是從北方遷徙過來的一批遊牧民族,晉國強大的時候,他們遷徙到了他們居住的地方,然後在這個地方定居,組建了自己的部落和村正,在靖國導臺以後就揭竿而起,組成了自己的國家,就叫做中山國。

中山國的位置位於趙國和燕國的邊界線處,所以說本來滅掉中山國這件事情是趙國說了算,趙國自己來做自己的事情,可是最後趙國把這個工作交給了魏國,這其中是什麼原因呢?

首先三家分晉的時候,(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當時的趙國雖然比較強悍,但是在這之後,由於趙國立儲問題沒有選擇好,所以趙國的國力不斷的走下坡路,面對中山國的崛起,趙國有一些力不從心,甚至於手忙腳亂,中山國越來越強,越來越厲害!由於他們本身就是遊牧部落,可以做到上馬為兵,下馬為民,幾乎是全民皆兵,而且戰鬥力不俗,所以中山國也被稱為當時的國家實力排行老八的國家,前面幾個那當然是戰國七雄,排名第八的就是中山國,其他的戰國七雄被稱為萬乘之國,中山國被稱為千乘之國。

趙國國內此時不僅要壓制中山國,而且還有其他的一些遊牧部落不斷地從北方趕過來,趙國有些壓力山大,所以他像其他的國家求救,這個時候魏國還不是後來的那種唯我獨尊的霸主,而是堅持三晉一體的魏文侯。

魏文候時期可以說是為魏國事業奠基的一段時,魏文侯在世的時候,一直堅持的戰略就是三勁一體,韓國,魏國,趙國雖然分家了,但是仍然還是親兄弟,仍然還要互相幫忙,但是在這之後,魏惠王很顯然拋棄了這個理念,最後魏國的國力衰退,無此證明這條戰略的正確性,當然魏文侯那個時候還沒有搞分裂,他是三晉一體,所以趙國出了問題,他就說我幫你解決,大家都是一家人,何必分彼此呢?但是你得讓一條道讓我去攻打中山國。

當時趙國由於魏文侯的三線一體戰略,再加上本身大家都是自家人,所以同意了這件事情。魏文侯派了一名將軍,叫做樂羊,這個人是戰國名將樂毅的祖先,派他率領魏國的軍隊在中山國作戰三年,終於把中山國給滅了。

當然在這其中又有一個小故事,就是樂羊覺得自己滅了中山國,這個功勞很大,所以想去向魏文侯勤功,結果這個時候魏文侯拿出來一堆姓,這個信就是他領兵作戰三年,手底下的大臣彈劾他的信,樂羊居功自傲的心理一下子就被打破了,他知道這幾年最難做的還是魏文侯。


漩渦鳴人yy


因為魏國失策了,勞師襲遠。而最終中山國還是被趙國吞掉的。

魏文侯的一生是成功的一生,讓魏國變得強大無比,但討伐中山國是其少有的失策。中山國與魏國之間隔著趙國的大片土地,魏文侯之所以能夠派樂羊圍困中山國國都三年,從容滅掉中山國,是因為當時在魏文侯的高超外交下,魏國作為三晉的領頭羊,跟出於晉國的韓國、趙國關係都極好,趙國對魏國開了綠色通道所致。

等到魏武侯之後,魏國跟趙國掰了關係,在趙國有意無意的牽制下,魏國在中山國的統治無法穩定,中山國就趁機復國了。而等到趙國胡服騎射,戰鬥力暴增後,就輕鬆的消滅了離自己很近的千乘之國中山國,極大的提升了實力。

所以最終中山國還是被距離最近的趙國滅掉的,魏國滅中山國雖然獲得了暫時的成果,但是勞民傷財得不償失。


文史宴


如果說,在春秋時代,五霸、吳越是第一集團,那麼二流強國便是中山國了。到了戰國,主要只剩下七雄和幾個小國家,中山國自然屹立不倒,雖然中間幾度被滅,然後卻神奇的死灰復燃。當年,魏國和趙國都是在最強盛的時期才敢向其用兵,可見此國並不一般。

準確的說,中山國是一個酷似少數民族的國家,先後經歷過三個階段,分別是白狄、鮮虞、中山三個階段,是周天子的遠方親戚,也姓姬。中山國的地域範圍大概就是今天河北石家莊。在春秋時代,與晉國一直在爭鬥。到了戰國時代,又成了脫胎於晉國的韓趙魏三國心腹大患。中山國叫板諸位強國,還能活了118年,也是一大奇蹟。


該問題問的恰恰是中山國在中國歷史上唯一留下的兩件大事,也是兩場影響當時國際局勢的戰爭。分別在公元前407年、公元前296年,時間跨度長達百年。

難啃的骨頭

我們先來看看公元前407年中山國發生了什麼大事?它很不幸的遇上了戰國第一代霸主魏國,也是魏國的開國君主魏文侯。魏文侯知人善用,勵精圖治,魏國的國力迅速強盛。於是,在公元前407年,派出了兩位魏國名將,前一位大家不熟悉,他是五國攻齊主帥樂毅的祖先樂羊。另一位就是著名軍事家、魏武卒制度的創建者吳起。兩位都是當世少有的名將,統率魏國精銳之師,又有魏國國力做後盾,結果打了三年的苦戰,才把中山國給打下來,這其中耗費的人力、物力不了計算。由此可見,中山國是一個多麼難啃的骨頭!


這裡要提一下樂羊,他也是戰國時代一大狠人。比起吳起殺妻奪帥,他有過之而不及。他是攻打中山國的主將,可是他的兒子樂舒卻在中山國為將。他的兒子比較猛,還殺死了魏國的將領,也是相國的兒子—翟靖。中山武公為了逼迫魏國退兵,把樂舒的兒子給煮了,做成羹送給了樂羊。樂羊卻一飲而盡,面不改色,繼續攻打中山國,一直到公元前405年才把中山國打下來。魏文侯派太子魏武侯去做殖民地長官。

死灰復燃,躋身強國之列

公元前378年,中山桓公帶領族人復了國,並在澮水大敗魏軍,威名赫赫的魏國損失慘重,魏武卒再強大也無濟於事,魏武侯不得不放棄了中山國。趙國在這場戰爭中坐收漁翁之利,趁機侵佔了中山國的幾座城池,於是兩國的樑子結下了。到了公元前373年,中山國經過休養生息,發動對趙戰爭,奪回了被趙國侵佔的城池。有意思的是,這兩件大事都是樂羊的孫子、樂舒的兒子樂池乾的好事。到了公元前332年,中山國攻打趙國腹地鄗,給予趙國沉重的打擊。從此,中山國成為了趙國的頭號心腹大患,這才有了公元前296年的兩國終極戰爭。



中山國是第十二個稱霸的國家,是少有的九千乘之國,對外戰爭多以勝為主。在桓公復國,成王圖治後,中山國的國力可謂是蒸蒸日上。在公元前332年,參與五國相王,加入五國聯盟。後來,跟隨齊參與紅燕之戰,與燕國交惡。在此以後,中山國在國際上外交日益困難。

一個可怕的敵人,終究煙消雲散

然而,它不幸地遇到了一個可怕的敵人,也是它的對頭趙國曆史上最偉大的人物—趙武靈王。趙武靈王經過胡服騎射,勵精圖治後,趙國的軍事實力簡直是脫胎換骨,建立了最早的騎兵部隊。也正是因為他,趙國得以成為霸主。


趙武靈王比較聰明,一直拿中山國作為他軍事改革後騎兵部隊的磨刀石。落後的中山國,在趙國數十萬之眾攻打下,連續被擊敗三次,日削月割,國力大退,趙國卻在扮演著秦國折磨六國的角色。一直到公元前296年,繼位的趙惠文王徹底把中山國滅亡,前後歷經12年,中山國從此退出了歷史的舞臺。可以說,中山國太小,是活生生地被趙國拖死,成就了趙國的霸業。


其實,中山國的地理位置比魏國還慘,幾乎是在魏國、趙國的夾縫中生存。其國又是地少人多。生於患難之中,又幾度被大國滅亡,反而更加奮發圖強,不屈不撓,甚至憑藉自己的努力,擊敗強國,稱霸中原,這種國之精神也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


慵懶國王


春秋後期,鮮虞從原先的都城鮮虞亭(今河北省石家莊市正定縣新城鋪)北遷到了今河北省保定市唐縣境內,並因為新城中有山而改國名為『中山』,其疆域包括今河北省西部的石家莊市高邑縣、邢臺市寧晉縣、石家莊市趙縣、石家莊市、石家莊市靈壽縣、石家莊市平山縣、石家莊市行唐縣、保定市定州市、唐縣(前已述)一帶。

戰國時期,中山國夾居在燕國、齊國、趙國之間,與魏國並不接壤,但是中山國正如本題所說先被魏國所滅的,魏文侯三十八年(前408),魏伐中山,經過前後三年比較艱苦的作戰,終於在公元前406年滅了中山。

魏國滅中山國之後,因為前述中山和魏國並不接壤,實際上中山地區成為魏國的一塊飛地,於是魏文侯將太子擊(後來的魏武侯)封於中山,並派孔門弟子子夏的學生李克為相;又把滅中山國的主將樂羊封在了靈壽(今河北石家莊市靈壽縣西北)。

這就是中山第一次被滅國。但是因為魏國和中山國之間隔著趙國,魏國不能強有力地控制中山,後來因為魏國和趙國、楚國等征戰,中山在中山桓公等的領導下復國,時間大約在公元前389年左右,復國之後的第一任國君桓公遷都於靈壽——樂羊的封地自然也不存在了,樂氏家族遂落籍靈壽,後來的戰國名將樂毅就是樂羊的後代,其籍貫就表述為中山靈壽人。

中山國是白狄的一支鮮虞部族所建,復國後的中山國因為曾經受過一段時間魏國的統治,加快了華夏化的過程。

中山復國後,傳五世而在公元前296年被趙惠文王所亡——趙惠文王也多少有些摘桃子,之前趙武靈王連年對中山國用兵,大大削弱了中山國。

回到本問題,魏文侯禮賢下士、勵精圖治,師事子夏、田子方、段幹木等人,任用李悝、翟璜為相,樂羊、吳起等為將,所以在他統治時期魏國國力強盛,滅中山就是在這個背景下發生的,但是,正因為魏國不與中山接壤,趙國距離更近,所以魏國後來還是失去了對中山的控制。


談古論金


1.中山國從春秋時期就被晉國壓著打,滅國過幾次,但也復國過幾次,最後一次是被趙國滅掉了。

2.三家分晉時,趙魏韓三家的封地已經不能用犬牙呲互形容了,各自都有大量的飛地,大片連在一起的國土反而不多,幾乎可以說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星羅棋佈,進入戰國之後通過戰爭以及外交才形成連片的國土。所以戰國初期三晉之間相互借道是很平常的,也談不上哪裡算是本土,三家的國都都不在最初的大本營,不過趙國的晉陽、中牟、邯鄲倒是一直屬於趙氏,韓魏的新鄭大梁都是後來奪取的。

3.即便是戰國末期,五國伐齊之後秦國還在宋國故地有一個陶郡,中間隔著韓魏以及周天子,有個飛地很正常。


難忘易水寒


誰告訴你中山國不是被趙國所滅?中山國亡國的時候,雖然說魏國還有一定實力,但是已經承擔不起滅國大戰了。中山國被趙國滅火後,雖然中山國宗室已經向北流竄到大草原,而後又斷斷續續的復國,但是已然實力大損,用到趙孝文王年間被趙將廉頗所除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