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乾隆皇帝只有17個兒子,除去早夭的沒剩幾個,為何還要把永珹送人?

大姐頭-嗨娘


首先那個不叫送人,那是出繼,是等那些無後的王爺死後才去繼承他們的爵位,不是他們活著的時候就送給他們養;其次乾隆出繼的兒子不止四阿哥永珹出繼履親王允裪為孫,還有六阿哥永瑢出繼慎郡王允禧為孫。關於為什麼要把皇子出繼給其他王爺,那是至少有四點好處。


先強調一下皇室出繼和送養的區別。皇室出繼不是尋常百姓那種把孩子過繼給叔伯兄弟,直接就把孩子送到人家家裡去養了。皇室的出繼只是等那些沒有子嗣的王爺去世之後,再確定由別人入繼這個王爺的名下為子或者孫,從而繼承去世的王爺的爵位。這個不是從小送養,而是在死後才過繼到對方名下。乾隆二十三年五月,慎郡王允禧(康熙第二十一子)去世,其二子皆早逝,無後,次年十二月,乾隆以皇六子永瑢出繼為慎郡王允禧之孫,封貝勒(清朝除鐵帽子王外都降級世襲,親王降為郡王,郡王降為貝勒,以此類推)。乾隆二十八年七月,履親王允裪(康熙第十二子)去世,其六子皆早逝,十一月以皇四子永珹出繼履親王允裪之後,襲爵為履郡王。

然後就來說說正題,皇子出繼其他王爺之後的好處:

一、減少皇位繼承人的爭奪,為心目中的儲君鋪路。


雖然乾隆子嗣不如康熙多,但仍然不算很少,存在繼承人爭端的問題。康熙年間九子奪嫡的慘烈教訓,雍正繼位後採用秘密建儲制度,將內定的繼承人名字寫在傳位詔書中藏於正大光明匾後。乾隆繼位後也效仿,但是他屬意的兩個嫡子皇二子永璉和皇七子永琮先後早夭,又形成了沒有明確繼承人的狀態。這種情況下,幾個年長的皇子都是皇位有力競爭者,難保不會出現康熙年間的慘劇。


不過隨著時間推移,乾隆逐漸將目光鎖定於皇五子永琪身上,認為他才是繼承皇位最好的人選(乾隆晚年曾多次對人說起論才德永琪最適合繼承皇位)。但是永琪出身並不十分高貴,排行第五競爭力又不夠,所以就要把其他幾個年長皇子逐步排除出皇位競爭。皇長子永璜、皇三子永璋因為在乾隆十三年富察皇后去世時沒有表現出足夠的哀悼而被乾隆訓斥沒有資格繼承皇位,二人也先後在乾隆十五年和二十五年鬱鬱而終。在乾隆二十四年和二十八年再先後將皇六子永瑢和皇四子永珹出繼後,前七個年長皇子中仍然活著並且名分上還算乾隆兒子的就只剩永琪一個。於是,乾隆三十年,正式封年僅二十五歲的永琪為榮親王,諸子中爵位最高(其餘活著的皇子中除了出繼的永珹為郡王、永瑢為貝勒外,都沒有爵位)。可惜永琪命不好,幾個月後就發病去世,乾隆再次陷入沒有理想繼承人的窘境。

二、給沒辦法繼位的皇子更高的爵位。


除了非常明顯地給心目中的繼承人鋪路之外,把皇子中出繼其實也是對這些皇子好。雖然論出身皇子最為尊貴但畢竟皇子太多,要一個個論資排輩,還要看他們的母家是否尊貴,看他們個人的品德才能。所以很多皇子混到皇帝去世都沒有一個封爵,甚至不少比皇帝死的都早,還只是普通皇子,連個貝子都沒當上,只能追封。所以如果成為其他王爺的後嗣,就直接可以獲得更高的爵位,算是給他們補償。比如永珹獲得履郡王爵位,就是乾隆朝第一個活著獲封的王爵(永璜的定親王是死後追封),永瑢的貝勒也是獲封最早的貝勒。

三、向宗室顯示皇帝厚恩。


之前說了,皇子地位高於其他宗室之子,那由皇子過繼其他宗室,屬於一種降尊紆貴的行為。至少在形式上,這是皇帝對這個宗室的極高恩賜。只有重要的親族王爺才有這個資格獲得皇子入繼。所以,這也是皇帝顯示對宗室的厚恩。雖然死去的王爺看不到,但至少能做給其他活著的王爺看,表示皇恩浩蕩。

四、拉近宗室與皇帝的血緣關係。

封宗室為王,前期來說都是為了以血緣鞏固皇權。但是一代代傳下去,隨著血緣逐漸邊遠,關係也越來越疏遠,但是這些王爺的地位、勢力多少還有一些。萬一真的對皇帝起了異心個,難免是個禍患。所以,對這些無後的王爺用皇子過繼過去,遠支宗室就會變成近支,血緣關係重新得到了鞏固。


伊耆角木


導語: 乾隆皇帝一生共有17個兒子,其中皇四子永珹於乾隆二十八年(1763 年)過繼給皇叔履親王允祹,承襲了郡王爵位。

但是,乾隆帝 和永珹父子間的關係乾隆皇帝一生共有17個兒子,其中皇四子永珹於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過繼給皇叔履親王允祹,承襲了郡王爵位。但是,乾隆帝和 永珹父子間的關係仍較密切。乾隆出遊,永珹也曾隨駕巡行。永珹病 故時,乾隆還著實痛悼了一番。

乾隆四十二年,乾隆帝在南方視察,車駕返回途中在涿州逗留。這時,有位僧人帶著一個少年前來恭迎聖駕,並告訴御前內監,這少年是皇帝的親孫兒。內監大吃一驚,細加盤問,獲知此少年是已經去世了的永珹的次子。

數年前,這僧人由京師返涿州的途中,在京郊撿到了這個被拋棄的孩子,出於惻隱之心,僧人收養了這個孩子,並打聽到了他的身世,現在是認祖歸宗來了。內監不敢耽誤,向乾隆帝報告。乾隆自然頗感意外,他記得永珹生下次子時,曾親自入宮報喜,並請祖父賜名。

但隔了不多久,永珹在 隨駕巡幸時,又稟奏說次子因患痘症,不幸夭折。本來,乾隆皇帝兒孫滿堂,孫輩的事情不甚在意,但永珹剛死,他的次子卻死而復生,這離奇的情況引起了乾隆的注意,於是,就召集了僧人和那個少年。

少年長相端莊,老成持重,乾隆帝雖不能即時肯定,但也無法斷然 否定。就讓僧人和少年暫住涿州。自己回宮向永珹的嫡福晉伊爾根覺 羅氏查問實情,伊爾根覺羅氏回奏說,王次子確實患痘症不治身亡,她親自去查看過。


玄門天機


說到永珹,我們不得不先提及他的母親。可能很多朋友會認為永珹的母親不得寵,才會讓乾隆把自己的兒子送人。但事實上正好相反,永珹的母親不但得寵,而且還位居貴妃,是乾隆非常喜愛的妃子之一,生前被封為嘉貴妃。

但凡熟悉後宮妃位的人都知道,一個女人在後宮能身居貴妃之位已經是鳳毛麟角,由此可見嘉貴妃是非常得寵的。並且嘉貴妃為乾隆生下了四個兒子,這在後宮更是少見,而永珹作為嘉貴妃的第一位皇子,更是給予了極大的希望。只可惜嘉貴妃命短,在四十二歲時便去世,被乾隆追封為淑嘉皇貴妃。

嘉貴妃的去世,本應該換來乾隆對永珹更多的寵愛,但十六歲的永珹卻天賦一般、資質平庸,在眾皇子中表現得極為平凡,以至於乾隆對他逐漸失去了“栽培”的興致。本來有大好前途的永珹只能被逐漸埋沒,即使他有理想、有抱負,但在至高無上的皇威面前,他只有認命的份。

但命運似乎始終在和這位永珹皇子開玩笑,他不但失去了的父皇的寵愛,在他24歲的時候,乾隆還把他送給了一位王爺作為繼子,使永珹與皇位徹底“絕緣”。

但這位王爺出身也不平凡,他的名字是愛新覺羅·胤祹,聽名字就知道他是雍正皇帝的兄弟,是康熙的十二皇子。也是在當年“九子奪嫡”中唯一沒有參與爭鬥的皇子,在雍正即位後,其他兄弟除了十三皇子與雍正關係好,而封為王爺外,十二皇子胤祹則是第二個親王。

胤祹的一生也極富傳奇色彩,據記載他的身世:“母定嬪(雍正時奉為皇考定妃)萬琉哈氏,後交與蘇麻喇姑撫育。”蘇麻喇姑是何許人也,雖然是宮女的身份,但可是孝莊太后的貼身丫環,輔佐了兩代皇帝順治與康熙,甚至還是康熙的啟蒙老師。由此可見胤祹在康熙心裡的分量還是很重的。

只可惜這樣的一位王爺無後,死去的時候身下沒有一位兒子,所以乾隆便把永珹過繼給了胤祹這一支,由皇子成為了王爺。永珹雖然是當時乾隆兒子當中年紀最長的,但論資質與地位都要與其他皇子稍遜一些,所以,他就成了“親親睦族”的犧牲品。

這種情況下的永珹自然心情極為不好受,在父皇面前也只有從命的份,所有的苦惱只能深埋於心,但積勞成疾,心病難醫,永珹在三十九歲時便去世。在永珹死後被追諡為“親王”,也算是給他最好的安慰了。







香橙味的小夥子


乾隆皇帝有17個兒子,本也不算少。但其不滿10歲夭折者就有7個,另有4個皇子不滿30歲時就已去世,所以兒子雖多,剩下卻只有6個了。

然而,乾隆二十八年十一月,“諭前命皇四子嗣履親王后著即襲封履郡王,以承王祀於明年就府。”

乾隆二十八年,皇四子永珹24歲,乾隆把這麼一個成年皇子過繼出去,所為何來?

一是給履親王允祹承繼香火。

履親王允祹是清朝世襲親王。但他沒有子孫繼承香火。傳統觀念裡,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為給這些無後的宗室延續香火,皇室出繼皇子也不鮮見。譬如雍正皇帝就把16弟允祿過繼給了莊親王。這裡乾隆把皇四子過繼給履親王為嗣孫也不奇怪。

二是避免爭儲。

過繼出去的皇子,其實大部分還是比較受寵的,比如乾隆的這個皇四子,還是很得乃父喜歡的,即使被過繼出去後,還是能參預政事,且也一直呼以“四阿哥”,規格禮遇等於同皇子。但喜歡歸喜歡,太子位卻只有一個,所以把他過繼出去,寵愛可以照舊,但卻避免了將其捲入大位之爭。

三是過繼出去的皇子,可以承繼爵位與財產。

像永珹,過繼給履親王,可以承繼他的爵位、財產、佐領(清代八旗組織基本單位名稱。是滿語"牛錄"的漢譯。掌管所屬戶口﹑田宅﹑兵籍﹑訴訟等。初時一佐領統轄三百人,後改定為二百人。其長亦稱佐領,世襲者稱為世管佐領,選任者稱為公中佐領)。這跟皇子的待遇相差無幾。有些皇子,還不一定有這樣的實惠。而永珹,一過繼就有以上待遇。這不得不說,其實還是乾隆的一種偏愛。


四是過繼皇子,拉近了藩王與皇室的關係。

皇子過繼給旁支,名義上是他人之子,實際上卻與龍椅上的人有著親近的血緣,這比原來的宗室跟皇帝的心更近了。可以說,名義上沒有削弱宗室的力量,實際上權益更向正支靠攏了。

所以,永珹就這樣被乾隆過繼了出去。雖然這個兒子掛在了允祹的名下,但乾隆帝對他還是很上心的。“甲子。上臨西花園。視皇四子履郡王永珹疾。”“諭曰,皇四子履郡王永珹,秉性醇良 ,持躬端謹。朕諸子中次序最長……竟至不起。著派八阿哥永璇穿孝……”


錢多多讀文史


我們需要明白一個道理:兒子不是越多越好,對皇帝而言,他不需要那麼多兒子給自己養老,也不用靠著血緣發家致富。相反,兒子多了是有紛爭的,主要體現在皇位繼承人問題上。

仔細研究永珹的出繼年份,裡面頗有門道:乾隆二十八年。

此時,孝賢皇后的兩個兒子死去多年,皇長子永璜也去世了,而六阿哥早就在乾隆二十四年出繼了。也就是說,儲君人選將在剩餘的四阿哥,五阿哥,八阿哥,十一阿哥,十二阿哥等人中選出來。

十二阿哥是繼後兒子,也就是嫡子,是最有可能繼位的,當時剛剛十五歲。一般皇子長到十五六,就可以看出適不適合當皇帝了,乾隆這時候將永珹過繼給皇親,其實也是在說:經過考察,他不適合,其他人待定。

乾隆此舉有兩點好處:

1.用和平手段排除儲君爭端,不合格的皇子立刻過繼,他以後也不會鬧出亂子。

2.即便被排除,他過繼後也是王爺的繼承人,這樣保留更高爵位,也不算虧待了兒子。


青簡拂塵ls


說到永珹,我們不得不先提及他的母親。可能很多朋友會認為永珹的母親不得寵,才會讓乾隆把自己的兒子送人。但事實上正好相反,永珹的母親不但得寵,而且還位居貴妃,是乾隆非常喜愛的妃子之一,生前被封為嘉貴妃。 《清史稿》中記載的乾隆帝晉封嘉妃為嘉貴妃冊文:命大學士史貽直為正使、禮部尚書王安國為副使。持節冊封嘉妃金氏為貴妃。冊文曰。朕惟贊雅化於椒塗。質推柔順。協令儀於彤管。德重幽閒。爰考彝章。式頒綸綍。爾嘉妃金氏、祇奉女箴。凜遵內則。恪勤有素。膺褕翟之光華。婉順靡愆。葉珩璜之矩度。茲仰承皇太后慈諭、以冊寶封爾為貴妃。爾其常懷敬慎。迓景福於方來。彌事謙沖。荷鴻禧於有永。欽哉。 但凡熟悉後宮妃位的人都知道,一個女人在後宮能身居貴妃之位已經是鳳毛麟角,由此可見嘉貴妃是非常得寵的。並且嘉貴妃為乾隆生下了四個兒子,這在後宮更是少見,而永珹作為嘉貴妃的第一位皇子,更是給予了極大的希望。只可惜嘉貴妃命短,在四十二歲時便去世,被乾隆追封為淑嘉皇貴妃。 嘉貴妃的去世,本應該換來乾隆對永珹更多的寵愛,但十六歲的永珹卻天賦一般、資質平庸,在眾皇子中表現得極為平凡,以至於乾隆對他逐漸失去了“栽培”的興致。本來有大好前途的永珹只能被逐漸埋沒,即使他有理想、有抱負,但在至高無上的皇威面前,他只有認命的份。 但命運似乎始終在和這位永珹皇子開玩笑,他不但失去了的父皇的寵愛,在他24歲的時候,乾隆還把他送給了一位王爺作為繼子,使永珹與皇位徹底“絕緣”。 但這位王爺出身也不平凡,他的名字是愛新覺羅·胤祹,聽名字就知道他是雍正皇帝的兄弟,是康熙的十二皇子。也是在當年“九子奪嫡”中唯一沒有參與爭鬥的皇子,在雍正即位後,其他兄弟除了十三皇子與雍正關係好,而封為王爺外,十二皇子胤祹則是第二個親王。 胤祹的一生也極富傳奇色彩,據記載他的身世:“母定嬪(雍正時奉為皇考定妃)萬琉哈氏,後交與蘇麻喇姑撫育。”蘇麻喇姑是何許人也,雖然是宮女的身份,但可是孝莊太后的貼身丫環,輔佐了兩代皇帝順治與康熙,甚至還是康熙的啟蒙老師。由此可見胤祹在康熙心裡的分量還是很重的。 只可惜這樣的一位王爺無後,死去的時候身下沒有一位兒子,所以乾隆便把永珹過繼給了胤祹這一支,由皇子成為了王爺。永珹雖然是當時乾隆兒子當中年紀最長的,但論資質與地位都要與其他皇子稍遜一些,所以,他就成了“親親睦族”的犧牲品。 這種情況下的永珹自然心情極為不好受,在父皇面前也只有從命的份,所有的苦惱只能深埋於心,但積勞成疾,心病難醫,永珹在三十九歲時便去世。在永珹死後被追諡為“親王”,也算是給他最好的安慰了。《嘉慶實錄》中記載:設非夭逝。皇考早已加封親王矣。茲著追贈親王。


安丨丶笙黑化


嘉貴妃的去世,本應該換來乾隆對永珹更多的寵愛,但十六歲的永珹卻天賦一般、資質平庸,在眾皇子中表現得極為平凡,以至於乾隆對他逐漸失去了“栽培”的興致。本來有大好前途的永珹只能被逐漸埋沒,即使他有理想、有抱負,但在至高無上的皇威面前,他只有認命的份。

但命運似乎始終在和這位永珹皇子開玩笑,他不但失去了的父皇的寵愛,在他24歲的時候,乾隆還把他送給了一位王爺作為繼子,使永珹與皇位徹底“絕緣”。

但這位王爺出身也不平凡,他的名字是愛新覺羅·胤祹,聽名字就知道他是雍正皇帝的兄弟,是康熙的十二皇子。也是在當年“九子奪嫡”中唯一沒有參與爭鬥的皇子,在雍正即位後,其他兄弟除了十三皇子與雍正關係好,而封為王爺外,十二皇子胤祹則是第二個親王。

胤祹的一生也極富傳奇色彩,據記載他的身世:“母定嬪(雍正時奉為皇考定妃)萬琉哈氏,後交與蘇麻喇姑撫育。”蘇麻喇姑是何許人也,雖然是宮女的身份,但可是孝莊太后的貼身丫環,輔佐了兩代皇帝順治與康熙,甚至還是康熙的啟蒙老師。由此可見胤祹在康熙心裡的分量還是很重的。

只可惜這樣的一位王爺無後,死去的時候身下沒有一位兒子,所以乾隆便把永珹過繼給了胤祹這一支,由皇子成為了王爺。永珹雖然是當時乾隆兒子當中年紀最長的,但論資質與地位都要與其他皇子稍遜一些,所以,他就成了“親親睦族”的犧牲品。

這種情況下的永珹自然心情極為不好受,在父皇面前也只有從命的份,所有的苦惱只能深埋於心,但積勞成疾,心病難醫,永珹在三十九歲時便去世。在永珹死後被追諡為“親王”,也算是給他最好的安慰了。《嘉慶實錄》中記載:設非夭逝。皇考早已加封親王矣。茲著追贈親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