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2 他是大明最雄才大略的皇帝,也是最敗家的皇帝

說起大明成祖朱棣,大都認為他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但是他的敗家技術又是震鑠古今,更是被後代敗家帝王所學習貫通。說朱棣敗家可有根據?


他是大明最雄才大略的皇帝,也是最敗家的皇帝

明成祖朱棣

要說大明的朱棣敗家第一就要說說鄭和七下西洋,鄭和七下西洋中有六次是受明成祖朱棣之命。鄭和下西洋船隊規模之大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其船隊最大規模高達200多艘,人員高達2.7萬人。南下西進,經過東南亞,印度,伊朗,阿拉伯,一直到達東非索馬里的摩加迪沙。嗯,居然到了摩加迪沙。如此巨大的航海壯舉肯定是要花錢的,據《廣志繹》”明初府庫充溢,鄭和下西洋時,賚銀七百餘萬,十載後僅剩百餘萬”。也就是說下一次西洋就要600多萬兩,而當時大明朝全國財政收入也才2000萬兩。朱棣的手筆不可謂不大啊。


他是大明最雄才大略的皇帝,也是最敗家的皇帝

鄭和下西洋路線


他是大明最雄才大略的皇帝,也是最敗家的皇帝

鄭和船隊

相比於達伽馬繞好望角開闢去印度的航線與哥倫布環球航行發現新大陸是為了開拓殖民地打開市場掠奪財富,那鄭和下西洋是為了幹嘛呢?《明史》的記載是說:“尋找建文帝,宣揚大明威德以及建立海外朝貢體系”。那什麼是朝貢呢?就是大家帶點香料寶石過來明朝朝見皇帝,皇帝就用數倍價值的賞賜去回報朝貢者,搞得是外部等待朝貢的人都排上了長隊,國庫入不敷出官員的工資都發不出來了,搞到最後只能用外國朝貢的香料折算成工資來發給明朝的官員們。花那麼多錢下個西洋只不過是為了找人和擺闊?看看葡萄牙人達伽馬開拓了印度航海線也不找人也不宣揚威德,只搞商業貿易開拓市場,賺得盆滿缽滿。可朱棣搞個下西洋搞得國庫空虛搞到最後工資都發不出來改發胡椒香料。


他是大明最雄才大略的皇帝,也是最敗家的皇帝

永樂大典

明成祖朱棣剛繼位就開始考慮修一部百科全書《永樂大典》來彰顯自己的雄才偉略,據說全書22877卷,11095冊,共計大約3.7億字,參與人數多達2000多人。彙集了中國古代的歷史地理,文學藝術,哲學宗教,科學工程等諸多方面。朱棣耗資無數編纂的《永樂大典》本來可以作為明朝文化中興的基石,這樣的話也算不錯,可是朱棣真有復興文化廣開民智的想法嗎?看著朱棣還建立了東廠來監視百官與民眾我就知道,耗費巨資所編撰的《永樂大典》只是為了彰顯國威而已。


他是大明最雄才大略的皇帝,也是最敗家的皇帝


朱棣5次親征韃靼(蒙古),從戰略上來說徵蒙古鞏固大明對北方的控制是好的,但是五次遠征蒙古都沒能達成鞏固北方的戰略目的。漢武帝北擊匈奴殲滅了匈奴的大部分主力,導致匈奴再也無力與漢朝相抗衡,鞏固了漢朝北方的統治。而朱棣則是打得蒙古到處跑,並沒能殲滅蒙古主力。而且朱棣還賠上了老本,自己都死在北征的路上。在朱棣5徵蒙古之後,不到30年時間蒙古就恢復元氣,又打到北京城下而且還擄走了大明皇帝——明英宗。此後北方問題一直不斷,說朱棣打蒙古白打也不為過。


他是大明最雄才大略的皇帝,也是最敗家的皇帝

朱棣最慘的就是被隨後的各個敗家皇帝所效仿,朱棣修《永樂大典》揚威,後面就有人修《四庫全書》揚威。朱棣徵蒙古,後人就學他打仗揚威。朱棣六下西洋擺闊,後人就學他六下江南擺闊。


他是大明最雄才大略的皇帝,也是最敗家的皇帝

大運河,水路可從北京直達杭州

但是朱棣的戰略眼光也非常之高,明成祖朱棣在位時期遷都北京,就是看到了北方隱患,希望通過遷都北京來控制北方隱患,離開南京之後為保證對江南地區的控制,疏浚已經淤塞的大運河來控制江南。建東廠也是為了加強皇權鞏固皇帝在大明的統治地位。之後也證明北征蒙古戰略眼光是對的,只是沒有達成戰略目的而已。作為大明朝的皇帝朱棣雖然敗家敗得國庫空虛,但是也有著皇帝應該有的眼光,相比於後世的敗家皇帝而言,是鋪張浪費,但是也有建功立業,論眼光的話也稱得永樂大帝的這個大帝的稱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