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隋朝皇帝楊堅給後世留下哪些好事?

綠嘉


大家好,這裡是南嶺說史,以下是我的答案:

導語:

隋文帝楊堅結束了自西晉以來近三百年的亂世,他在位期間的二十四年間,銳意改革、政績卓著,開創了“開皇之治”的盛世。那麼他留下了哪些造福後世的好事呢?

中國歷史上,有三個皇帝對後世的影響是非常深的,尤其是制度上。第一位毫無疑問是秦始皇帝,他滅六國以郡縣制取代分封制,統一度量衡,車同軌、書同文,開創皇帝制度等等,影響後世兩千年。另外一位是朱元璋廢除宰相制度,影響後世六百年。

而本題所說的隋文帝在的一些政策影響隋朝之後的中國一千多年曆史。

恢復漢文化

南北朝時代的北方,大多是北方部落建立的國家和政權,而這些政權多把其所管轄區域的漢人百姓去漢姓而改北方部落姓。如隋文帝的爸爸楊忠,西魏恭帝賜姓為“普六茹”,唐高祖李淵的爸爸李虎,賜姓為“大野氏”。他繼位後除了自己恢復漢姓“楊”之外,還命改姓的漢人恢復原來的姓氏,史稱“諸改姓者,悉宜復舊”。

根源來自於西魏時期的權臣、北周奠基人宇文泰的改革:

魏氏之初,統國三十六,大姓九十九,後多絕滅。至是,以諸將功高者為三十六國後,次功者為九十九姓後,所統軍人,亦改從其姓,穿鮮卑服裝。-《周書》

簡單的說,就是胡化了一批漢人。

之外隋文帝針對宇文泰的鮮卑化改革,還下詔禁止使用胡語、胡人的習俗以及服飾等措施。

廢除九品中正制度

曹魏曹丕採納陳群的建議,實行九品中正制以選拔人才,但這項制度導致“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隋文帝繼位後廢除了此項制度,改為“五省六曹制”,也稱為五省六部制,是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度的雛形。這些制度在隋唐以後基本沿用,直到大清亡了。

科舉制度

中國歷史上的科舉制度,誕生於隋朝文帝時期。廢除九品中正制後,急需另外一項行之有效的制度來作為選拔人才的方式。隋文帝希望選官不問門第,規定各州每年選出三個才子,參加朝廷舉辦的秀才、明經等科目考試,只有合格者才有機會錄用為官。如今我們很多公司部門不亦如是,需要通過面試之前的考試才能有機會入職。

此項制度此後在唐宋發展完備,明清八股化,千年以來無數的寒門子弟得以擺脫庶族的身份,成為為朝廷、為國家做貢獻的有用之人。

唐太宗李世民評價科舉制度的作用:“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科舉制,甚至還影響了周邊的國家如越南,朝鮮和日本。

中國直到1905年才取消科舉制,存在近一千三百年。

結語:

隋文帝的功業其實還有很多,如對北周以來的府兵制進行改革,實行兵農合一的方式。同時還有修訂法律,在《開皇律》中死刑只保留了絞刑和斬刑,寬大刑罰等等。

以上就是我的答案,希望有所幫助。


南嶺說史


隋文帝楊堅,是我國曆史最有作為的帝王之一,也是被世界史學家譽為“世界上最偉大帝王”之一。他以漢人身份,從鮮卑貴族手中接過中國北方的疆域,以席捲天下之勢將南方的陳朝滅亡,統一了中國版圖,使中國繼西晉的五胡亂華後,南北分裂的中國版圖再一次完整,堪稱千古一帝!

隋文帝楊堅對中國歷史貢獻:

一、統一中國

公元589年,隋文帝遣兵揮戈南下,滅亡了割據南方的陳朝,統一了全國,同年琉球群島歸降隋朝,突厥可汗尊楊堅為聖人天可汗,表示願為藩屬永世歸順,千萬世為聖朝典牛馬。隋文帝結束了中國長期混亂的局面、征服各族蠻夷使中國又回到了和平年代。

二、政治、經濟制度大改革

大隋朝建立以後,在政治、經濟等制度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在中央實行三省六部制,將地方的州、郡、縣三級制改為州、縣兩級制,地方官吏概由中央任免,由此鞏固了中央集權。

三、文化的救贖

隋的統一標誌著胡漢文化嫁接的完成。楊堅拯救了漢文化。春秋、漢代的文化典籍因幾百年來的混戰,因戰火焚燬、遺失大半,公元583年隋文帝下詔求書,獻書一卷賞絹一匹。“民間異書,往往間出”,“一、二年間,篇籍稍備”。隋時的藏書量是中國曆代最多的,隋朝藏書最多時有37萬卷,77,000多類的圖書。可大部份圖書又毀於戰火,唐玄宗時藏書最多時8萬卷,唐學者自著28,467卷,唐以前圖書只還剩28,469卷,這些圖書大部分也難逃戰火。多少優秀的學者、多少偉大的著作、多少中國的文明、輝煌都消失在歷史的塵靄裡,但只要是諸子百家的書還在,只要是儒家經典還能留存,中華文明就不會死。

四、統一幣制

隋文帝統一了幣制,廢除其他比較混亂的古幣以及私人鑄造的錢幣,改鑄五銖錢。“五銖錢”背面肉好,皆有周郭,重如其文,每錢一千重四斤二兩。 “車書混一,甲兵方息。”度量衡在隋文帝時重新統一。“隋氏混一南北,凡齊、周之故老,梁、陳之舊臣,鹹薈粹一朝,成文章之總彙。”

五、廢除酷吏制度

北周的法律既殘酷又混亂,“內外恐怖,人不自安” 。在楊堅掌握北周政權時就曾經進行過改革,親手刪定《刑書要制》,但不太徹底。隋朝建立後,開皇元年隋文帝下令命人參考魏晉舊律,制訂《開皇律》。開皇三年, 隋文帝又命蘇威、牛弘修改新律,刪除苛酷條文。《開皇律》將原來的宮刑、車裂(五馬分屍)、梟首(砍下頭懸掛在旗杆上示眾)等殘酷刑法予以廢除。規定一概不用滅族刑。減去死罪八十一條,流罪一百五十四條,徒、杖等罪千餘條,保留了律令五百條。刑罰分為死、流、徒、杖、笞五種。基本上完成了自漢文帝刑制改革以來的刑罰制度改革歷程,這就是封建五刑制。

六、集中權利,建立三省六部制

楊堅廢除不合時宜的北周六官(天、地、春、秋、冬、夏)制,北周的官僚體制基本上是效仿原來西周時期的《周官》即《周禮》的形式,很原始、極混亂。楊堅恢復了漢魏時期的體制,基本上確立了三省六部制度。楊堅在中央設立三師、三公、五省。三師、三公只是一種榮譽虛銜。掌握政權的的是五省,即內侍省、秘書省、門下省、內史省和尚書省。內侍省、秘書省在國家政務中不起重要作用。內侍省是宮廷的宦官機構,管理宮中事務。秘書省掌管書籍曆法,事務較少。起作用的是其他三省,內史省、門下省、尚書省都是最高政務機構。內史省負責決策,門下省負責審議,尚書省負責執行。這就是後來被唐朝繼承的三省制。

尚書省下設吏、民、禮、兵、刑、工六部。每部設尚書,總管本部政務。具體辦事機構就是這是六部:吏部,掌管全國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和調動;民部,掌管全國的土地、戶籍以及賦稅、財政收支;禮部,掌管祭祀、禮儀和對外交往;兵部,掌管全國武官的選拔,和兵籍、軍械等;刑部,掌管全國的刑律、斷獄;工部,掌管各種工程、工匠、水利、交通等。開始的時候,六部叫做六曹,即六個辦事機構。六部的長官為尚書。六部的設置成為後代封建國家中央政權的固定制度。三省六部制分工明確,組織嚴密,加強中央集權。對唐及以後歷代王朝影響都十分巨大。隋文帝建立的這一整套規模龐大、組織完備的官僚機構,表明封建制度已發展到成熟階段。自隋定製,一直沿襲到清朝。

七、兵農合一

公元590年隋文帝楊堅詔府兵入州縣戶籍,兵農合一始此。楊堅對於地方機構也進行了改革。他採納度支尚書楊尚希提出的“存要去閒、並大去小”的建議,將原來比較混亂的地方官制從州、郡、縣精簡為州、縣兩級,撤消境內500多郡。同時,裁汰了大量的冗官,將一些郡縣合併。大大節省了政府的開支,提高了行政效率,也減輕了人民的負擔。

八、整頓戶籍

隋文帝楊堅推行均田制,整頓戶籍。實行了“大索貌閱法”要求官吏經常檢查人口,根據相貌來檢查戶口,使編戶大增。和實行“輸籍定樣”在第一個的基礎上確定戶口數,編制“定簿”,以此為依據來收取賦稅。開皇三年,清理出陰漏丁男44.3萬人 共計 164.15萬口。高祖令州縣大索貌閱,戶口不實者,正長遠配,而又開相糾之科。大功已下,兼令析籍,各為戶頭,以防容隱。於是計帳進四十四萬三千丁,新附一百六十四萬一千五百口。”這些舉措防止地方豪強和官僚勾結,營私舞弊。將從豪強手裡依附的人口解放出來,增加了國家的勞動力,調動貧苦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使國家掌管的納稅人丁數量大增。

九、改革仁政

隋文帝還曾頒佈“人年五十,免役收庸”、“戰亡之家,給復一年”等仁政措施。隋文帝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大量地減少了國家的財政開支,增加了國家的財政收入。開皇十七年,戶口滋盛,中外倉庫,無不盈積。所有賚給,不逾經費,京司帑屋既充,積於廓廡之下,高祖遂停此年正賦,以賜黎元。隋文帝初登基時全國人口400萬戶,隋煬帝登基時已達890萬戶,以一戶六口計,全國人口不下5000萬,這個數字大約直到唐玄宗時才達到。

十、修建糧倉、城市、開槽渠

在隋朝政府各地都修建了許多糧倉,其中著名的有興洛倉,回洛倉,常平倉,黎陽倉、廣通倉等。存儲糧食皆在百萬石以上。隋文帝下令修建西京大興城(即後來長安城)和東京洛陽城,大興城的修建不僅是中國古代城市建設規劃高超水平的標誌,也是當時國家的經濟實力和科技水平的綜合體現。大興城乃當時的“世界第一城”,它的設計和佈局思想,對後世都市建設及日本、朝鮮都市建設都有深刻的影響……

隋文帝於公元584年命宇文愷率眾開漕渠。自大興城西北引渭水,略循漢代漕渠故道而東,至潼關入黃河,長150多公里,名廣通渠。這是修建大運河的開始……大運河對於中國來說遠比長城對於中國更重要。大運河連接黃河流域長江流域,連接了兩個文明。使黃河流域長江流域逐漸成為一體。這就是隋書裡的“開皇之治”。

綜上,隋文帝楊堅的功勞是很大的,他結束了我國自魏晉南北朝以來400年的分裂局面,重新歸於一統,其歷史意義不遜於秦始皇統一六國。並且把政權從少數民族手中重新奪回到漢族手中,避免漢人胡化,拯救了漢族,居功至偉!



當代曹植


讀史思考、品味人生,這裡是微想歷史來回答問題咯[大笑]

漢朝滅亡後中國經歷了漫長而混亂的四分五裂的時期。漢民族陷入了長達三個半世紀的廝殺戰亂之中。東晉時實際中國經過漫長的戰亂的漢族已經消沉、疲憊、頹廢、迷惘。

軍事上面隋文帝楊堅不滿足於南北分裂的情況,再加上北方突厥總是騷擾南面,他舉兵解決了北方的突厥問題,使突厥在當時分裂成為東突厥和西突厥,從一定程度上維護了大隋王朝的穩定,不久後,他率兵揮師南下,消滅了陳朝,從而完成了全國的同意。大隋王朝存在的時間雖然很短暫,但是為後來李唐王朝的盛世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政治上的舉措為後來的李唐王朝盛世的到來奠定了基礎。第一,他確立了三省六部制。皇帝在中央設內史省(起草政令)、尚書省(管理政務)、門下省(審核政令),三省職權上面既有分工又相互制約,輔助皇帝處理全國事務。尚書省是國家最高行政機關,其下設吏部、禮部、兵部、刑部、民部、工部6部,分別處理國家的各類食物,這樣不僅加強了中央集權,而且開創了中國封建社會政治體制的新階段。第二,他改革地方官制。結束了南北朝以來形成的“民少官多,十羊九牧”的局面,隋初沿北齊、北周制設州、郡、縣三級地方機構,開皇三年,楊堅廢郡,改為州、縣二級制。州設刺史,縣設縣令。這樣在處理地方政務的時候,簡化了上傳下達的程序。第三,他修訂了《開皇律》,對前代81條死罪、105條流罪、酷刑以及滅族等都一概廢止。隋文帝對法律的改革,使法律減輕了殘酷和野蠻性,使隋朝早日繁榮富庶,大力發展社會經濟。第四,他建立了均田制。對一般農民,採取輕徭薄賦鼓勵農桑的政策,對於豪強貴族兼併土地的行為則給予打擊,以保證農民的正常生產。從而提高了農民勞動生產的積極性。第五,他設置了兩類糧倉。官倉的糧儲,用以供養軍公人員,同時改變原來的輸糧辦法,改為集中和分段運輸的辦法,增加關東漕運的效率。義倉又稱社倉,其儲糧由人民捐納,以備饑荒時賑濟災民,對人民的生活來說,自是一項有力的保障。

【補充知識】:隋文帝楊堅,被譽為世界史上最偉大的政治家、人類最偉大的帝王、中國最偉大的聖皇天子、世界上無與倫比的立法家、中古史最開明卓越的君主、中國惟一可以與凱撒、拿破崙並列的天才統治者,開創無數政治首創的偉大的政治家,傑出的軍事家,集超凡智慧、眼光、膽識、魄力於一身的偉大三軍統帥、民族英雄。

漢朝滅亡後中國經歷了漫長而混亂的四分五裂的時期。漢民族陷入了長達三個半世紀的廝殺戰亂之中。東晉時實際中國經過漫長的戰亂的漢族已經消沉、疲憊、頹廢、迷惘。

軍事上面隋文帝楊堅不滿足於南北分裂的情況,再加上北方突厥總是騷擾南面,他舉兵解決了北方的突厥問題,使突厥在當時分裂成為東突厥和西突厥,從一定程度上維護了大隋王朝的穩定,不久後,他率兵揮師南下,消滅了陳朝,從而完成了全國的同意。大隋王朝存在的時間雖然很短暫,但是為後來李唐王朝的盛世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政治上的舉措為後來的李唐王朝盛世的到來奠定了基礎。第一,他確立了三省六部制。皇帝在中央設內史省(起草政令)、尚書省(管理政務)、門下省(審核政令),三省職權上面既有分工又相互制約,輔助皇帝處理全國事務。尚書省是國家最高行政機關,其下設吏部、禮部、兵部、刑部、民部、工部6部,分別處理國家的各類食物,這樣不僅加強了中央集權,而且開創了中國封建社會政治體制的新階段。第二,他改革地方官制。結束了南北朝以來形成的“民少官多,十羊九牧”的局面,隋初沿北齊、北周制設州、郡、縣三級地方機構,開皇三年,楊堅廢郡,改為州、縣二級制。州設刺史,縣設縣令。這樣在處理地方政務的時候,簡化了上傳下達的程序。第三,他修訂了《開皇律》,對前代81條死罪、105條流罪、酷刑以及滅族等都一概廢止。隋文帝對法律的改革,使法律減輕了殘酷和野蠻性,使隋朝早日繁榮富庶,大力發展社會經濟。第四,他建立了均田制。對一般農民,採取輕徭薄賦鼓勵農桑的政策,對於豪強貴族兼併土地的行為則給予打擊,以保證農民的正常生產。從而提高了農民勞動生產的積極性。第五,他設置了兩類糧倉。官倉的糧儲,用以供養軍公人員,同時改變原來的輸糧辦法,改為集中和分段運輸的辦法,增加關東漕運的效率。義倉又稱社倉,其儲糧由人民捐納,以備饑荒時賑濟災民,對人民的生活來說,自是一項有力的保障。

【補充知識】:隋文帝楊堅,被譽為世界史上最偉大的政治家、人類最偉大的帝王、中國最偉大的聖皇天子、世界上無與倫比的立法家、中古史最開明卓越的君主、中國惟一可以與凱撒、拿破崙並列的天才統治者,開創無數政治首創的偉大的政治家,傑出的軍事家,集超凡智慧、眼光、膽識、魄力於一身的偉大三軍統帥、民族英雄。





微想歷史


隋文帝楊堅,是我國曆史最有作為的帝王之一,也是被世界史學家譽為“世界上最偉大帝王”之一。他以漢人身份,從鮮卑貴族手中接過中國北方的疆域,以席捲天下之勢將南方的陳朝滅亡,統一了中國版圖,使中國繼西晉的五胡亂華後,南北分裂的中國版圖再一次完整。

楊堅在位期間,開科舉先河,使平民百姓終於有機會可以步入朝堂,他廣開言路,勤於納諫,任人唯賢,良臣將相在隋朝匯聚一時。制定三省六部制,楊堅和獨孤皇后的太子楊勇被廢,取而代之的楊廣繼承皇位,楊廣首先推廣父親楊堅創立的人才選拔制度,隋文帝期間,每州歲貢三人,主要是明經與秀才兩科,時稱貢舉,正式確立了後世所謂的科舉制;大業初年,楊廣創立了進士科(文學課目),形成了秀才、明經和進士三科並列的常貢。

政治方面,隋文帝結束了西魏宇文泰的鮮卑化政策,將被改成鮮卑姓的漢人大臣以及府兵將領(以及其所轄府兵)恢復漢姓。 複姓,代表之前的鮮卑化結束,漢化進程重新開始。表明府兵不再是一支胡人的軍隊,而是一支名副其實漢人或者夏人的軍隊。軍與民的胡漢之分,至此消除。也表明關隴貴族集團事實上名義上都是關隴地區的一個漢人集團。

隋文帝廢除九品中正制,改為五省六曹制,後改稱五省六部制,是為唐代三省六部制之藍圖。中書、門下兩省負責詔令的起草和封駁,尚書省負責政務的管理。尚書省又下設吏、民、禮、兵、刑、工六部。吏部,掌管全國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和調動;民部,掌管全國的土地、戶籍以及賦稅、財政收支;禮部,掌管祭祀、禮儀和對外交往;兵部,掌管全國武官的選拔,和兵籍、軍械等;刑部,掌管全國的刑律、斷獄;工部,掌管各種工程、工匠、水利、交通等。

軍事上,隋文帝改變府兵制初設時,兵農分離情況。轉變為和平時期府兵耕地種田,並在折衝將軍領導下進行日常訓練;戰爭發生時,由朝廷另派將領聚集各地府兵出征的“兵農合一”的制度。

楊堅十分留意民間疾苦,他外出時,每逢有人攔路上表,他總要停下來,親自接見詢問。594年。關中大早,百姓饑荒,他派人去了解百姓所吃的食物,得知他們吃的竟是豆粉拌糠,楊堅心裡非常沉痛。他將這些食物出示給群臣,流著眼淚責備自己的無能,命令撤銷自己日常的膳食,一年之內,不飲酒,不吃肉。

公元600年,齊州(今山東濟南)有個小官叫王伽,押送李參等七十多個犯人去京城,走到河南榮陽時,王伽對李參等人說:“你們犯了國法,受罪是應當的,但看看護送你們的民夫,一路上多麼辛苦,你們於心能安嗎?”李參等人謝罪,王伽就遣散民夫,釋放李參等犯人,約定日期到京城主動會齊,說道:“如果你們失約,我只有代你們去受死了。”

到了限期,七十多人竟一個不少。楊堅聽了後很讚賞,召李參等人攜帶妻子入宮賜宴,宣佈赦免了他們,並且下了一道詔書,說只要 官吏有慈愛之心,至誠待民,百姓並非難教,要官吏向王伽學習。楊堅留意民間疾苦的行為,在歷代帝王中是少見的。

楊堅還注意減輕刑罰。北周的法律既混亂又殘酷,在楊堅掌握北周政權時就曾經進行過改革,但不徹底。隋朝建立後,他在下令制訂《開皇律》的時候,就將原來的梟首(砍下頭懸掛在旗杆上示眾)、車裂(五馬分屍)等殘酷刑罰予以廢除,保留了律令五百條。而刑罰則分為死、流、徙、杖、答五種,基本上完成了自漢文帝以來的刑罰制度改革歷程,這就是封建五刑制。到了唐朝,基本上繼承下來,沿用不變。

楊堅開創的隋朝儘管只有37年,但對後世中國產生了巨大深遠的影響。隋朝的軍隊拖延阻止了周圍異族的強大與崛起,為盛唐的到來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後來唐太宗繼承了隋文帝創立的國家體制以及政治經濟制度,接過隨文帝的火炬,終於造就了中華盛世。


歷史的波瀾壯闊


感謝悟空問答,我來回答,隋文帝楊堅結束了自西晉“永嘉之亂”之後三百年的亂世。實現了國家民族的大一統,是世界認可的中國最偉大的帝王之一。他在位期間做的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功業,我總結有以下幾點:

實現中華一統

公元589年,隋文帝遣兵揮戈南下,滅亡了割據南方的陳朝,統一了全國。隋文帝結束了中國長期混亂的局面、征服各族蠻夷,使中國又回到了和平年代。

隋文帝楊堅畫像

創建三省六部制

被中國封建社會使用了上千年的三省六部制就是隋文帝首創。在隋朝掌握政權的是五省,即秘書省、內侍省、內史省、門下省和尚書省。內侍省、秘書省在國家政務中不起重要作用。內侍省是宮廷的宦官機構,管理宮中事務。秘書省掌管書籍曆法,事務較少。起主要作用的是其他三省,內史省、門下省、尚書省都是最高政務機構。內史省負責決策,門下省負責審議,尚書省負責執行。這就是後來被唐朝繼承的三省制。

隋朝三省六部制示意圖

確立完善州縣兩級制

公元590年隋文帝楊堅詔府兵入州縣戶籍,兵農合一始此。楊堅對於地方機構也進行了改革。他採納度支尚書楊尚希提出的“存要去閒、並大去小”的建議,將原來比較混亂的地方官制從州、郡、縣精簡為州、縣兩級,撤消境內500多郡。

統一幣制

隋文帝統一了幣制,廢除其他比較混亂的古幣以及私人鑄造的錢幣,改鑄五銖錢。“五銖錢”背面肉好,皆有周郭,重如其文,每錢一千重四斤二兩。 “車書混一,甲兵方息。”度量衡在隋文帝時重新統一。

隋朝疆域圖

封建五刑制

《開皇律》將原來的宮刑、車裂(五馬分屍)、梟首(砍下頭懸掛在旗杆上示眾)等殘酷刑法予以廢除。規定一概不用滅族刑。減去死罪八十一條,流罪一百五十四條,徒、杖等罪千餘條,保留了律令五百條。刑罰分為死、流、徒、杖、笞五種。基本上完成了自漢文帝刑制改革以來的刑罰制度改革歷程,這就是封建五刑制。《唐律》基本上都是沿襲了《開皇律》。

興建糧倉

在隋朝政府各地都修建了許多糧倉,其中著名的有常平倉、興洛倉,黎陽倉、回洛倉,廣通倉等。存儲糧食皆在百萬石以上。隋朝已滅亡了20年,隋文帝已經死了33年,可那時的糧食布帛還未用完由此可見的隋朝的富裕與強盛。

洛陽回洛倉遺址

隋文帝創隋制,為唐以後各朝所遵循,總結為破舊立新,垂法後世。

《中國通史》第三卷


公子靈均


隋文帝楊堅對中國歷史貢獻:

一、統一中國

公元589年,隋文帝遣兵揮戈南下,滅亡了割據南方的陳朝,統一了全國,同年琉球群島歸降隋朝,突厥可汗尊楊堅為聖人天可汗,表示願為藩屬永世歸順,千萬世為聖朝典牛馬。隋文帝結束了中國長期混亂的局面、征服各族蠻夷使中國又回到了和平年代。

二、政治、經濟制度大改革

大隋朝建立以後,在政治、經濟等制度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在中央實行三省六部制,將地方的州、郡、縣三級制改為州、縣兩級制,地方官吏概由中央任免,由此鞏固了中央集權。

三、文化的救贖

隋的統一標誌著胡漢文化嫁接的完成。楊堅拯救了漢文化。春秋、漢代的文化典籍因幾百年來的混戰,因戰火焚燬、遺失大半,公元583年隋文帝下詔求書,獻書一卷賞絹一匹。“民間異書,往往間出”,“一、二年間,篇籍稍備”。隋時的藏書量是中國曆代最多的,隋朝藏書最多時有37萬卷,77,000多類的圖書。可大部份圖書又毀於戰火,唐玄宗時藏書最多時8萬卷,唐學者自著28,467卷,唐以前圖書只還剩28,469卷,這些圖書大部分也難逃戰火。多少優秀的學者、多少偉大的著作、多少中國的文明、輝煌都消失在歷史的塵靄裡,但只要是諸子百家的書還在,只要是儒家經典還能留存,中華文明就不會死。

四、統一幣制

隋文帝統一了幣制,廢除其他比較混亂的古幣以及私人鑄造的錢幣,改鑄五銖錢。“五銖錢”背面肉好,皆有周郭,重如其文,每錢一千重四斤二兩。 “車書混一,甲兵方息。”度量衡在隋文帝時重新統一。“隋氏混一南北,凡齊、周之故老,梁、陳之舊臣,鹹薈粹一朝,成文章之總彙。”

五、廢除酷吏制度

北周的法律既殘酷又混亂,“內外恐怖,人不自安” 。在楊堅掌握北周政權時就曾經進行過改革,親手刪定《刑書要制》,但不太徹底。隋朝建立後,開皇元年隋文帝下令命人參考魏晉舊律,制訂《開皇律》。開皇三年, 隋文帝又命蘇威、牛弘修改新律,刪除苛酷條文。《開皇律》將原來的宮刑、車裂(五馬分屍)、梟首(砍下頭懸掛在旗杆上示眾)等殘酷刑法予以廢除。規定一概不用滅族刑。減去死罪八十一條,流罪一百五十四條,徒、杖等罪千餘條,保留了律令五百條。刑罰分為死、流、徒、杖、笞五種。基本上完成了自漢文帝刑制改革以來的刑罰制度改革歷程,這就是封建五刑制。

六、集中權利,建立三省六部制

楊堅廢除不合時宜的北周六官(天、地、春、秋、冬、夏)制,北周的官僚體制基本上是效仿原來西周時期的《周官》即《周禮》的形式,很原始、極混亂。楊堅恢復了漢魏時期的體制,基本上確立了三省六部制度。楊堅在中央設立三師、三公、五省。三師、三公只是一種榮譽虛銜。掌握政權的的是五省,即內侍省、秘書省、門下省、內史省和尚書省。內侍省、秘書省在國家政務中不起重要作用。內侍省是宮廷的宦官機構,管理宮中事務。秘書省掌管書籍曆法,事務較少。起作用的是其他三省,內史省、門下省、尚書省都是最高政務機構。內史省負責決策,門下省負責審議,尚書省負責執行。這就是後來被唐朝繼承的三省制。

尚書省下設吏、民、禮、兵、刑、工六部。每部設尚書,總管本部政務。具體辦事機構就是這是六部:吏部,掌管全國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和調動;民部,掌管全國的土地、戶籍以及賦稅、財政收支;禮部,掌管祭祀、禮儀和對外交往;兵部,掌管全國武官的選拔,和兵籍、軍械等;刑部,掌管全國的刑律、斷獄;工部,掌管各種工程、工匠、水利、交通等。開始的時候,六部叫做六曹,即六個辦事機構。六部的長官為尚書。六部的設置成為後代封建國家中央政權的固定制度。三省六部制分工明確,組織嚴密,加強中央集權。對唐及以後歷代王朝影響都十分巨大。隋文帝建立的這一整套規模龐大、組織完備的官僚機構,表明封建制度已發展到成熟階段。自隋定製,一直沿襲到清朝。

七、兵農合一

公元590年隋文帝楊堅詔府兵入州縣戶籍,兵農合一始此。楊堅對於地方機構也進行了改革。他採納度支尚書楊尚希提出的“存要去閒、並大去小”的建議,將原來比較混亂的地方官制從州、郡、縣精簡為州、縣兩級,撤消境內500多郡。同時,裁汰了大量的冗官,將一些郡縣合併。大大節省了政府的開支,提高了行政效率,也減輕了人民的負擔。

八、整頓戶籍

隋文帝楊堅推行均田制,整頓戶籍。實行了“大索貌閱法”要求官吏經常檢查人口,根據相貌來檢查戶口,使編戶大增。和實行“輸籍定樣”在第一個的基礎上確定戶口數,編制“定簿”,以此為依據來收取賦稅。開皇三年,清理出陰漏丁男44.3萬人 共計 164.15萬口。高祖令州縣大索貌閱,戶口不實者,正長遠配,而又開相糾之科。大功已下,兼令析籍,各為戶頭,以防容隱。於是計帳進四十四萬三千丁,新附一百六十四萬一千五百口。”這些舉措防止地方豪強和官僚勾結,營私舞弊。將從豪強手裡依附的人口解放出來,增加了國家的勞動力,調動貧苦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使國家掌管的納稅人丁數量大增。

九、改革仁政

隋文帝還曾頒佈“人年五十,免役收庸”、“戰亡之家,給復一年”等仁政措施。隋文帝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大量地減少了國家的財政開支,增加了國家的財政收入。開皇十七年,戶口滋盛,中外倉庫,無不盈積。所有賚給,不逾經費,京司帑屋既充,積於廓廡之下,高祖遂停此年正賦,以賜黎元。隋文帝初登基時全國人口400萬戶,隋煬帝登基時已達890萬戶,以一戶六口計,全國人口不下5000萬,這個數字大約直到唐玄宗時才達到。

十、修建糧倉、城市、開槽渠

在隋朝政府各地都修建了許多糧倉,其中著名的有興洛倉,回洛倉,常平倉,黎陽倉、廣通倉等。存儲糧食皆在百萬石以上。隋文帝下令修建西京大興城(即後來長安城)和東京洛陽城,大興城的修建不僅是中國古代城市建設規劃高超水平的標誌,也是當時國家的經濟實力和科技水平的綜合體現。大興城乃當時的“世界第一城”,它的設計和佈局思想,對後世都市建設及日本、朝鮮都市建設都有深刻的影響……

隋文帝於公元584年命宇文愷率眾開漕渠。自大興城西北引渭水,略循漢代漕渠故道而東,至潼關入黃河,長150多公里,名廣通渠。這是修建大運河的開始……大運河對於中國來說遠比長城對於中國更重要。大運河連接黃河流域長江流域,連接了兩個文明。使黃河流域長江流域逐漸成為一體。這就是隋書裡的“開皇之治”。


乙亥末庚子春荊楚大疫


隋文帝楊堅對中國歷史貢獻:

一、統一中國

公元589年,隋文帝遣兵揮戈南下,滅亡了割據南方的陳朝,統一了全國,同年琉球群島歸降隋朝,突厥可汗尊楊堅為聖人天可汗,表示願為藩屬永世歸順,千萬世為聖朝典牛馬。隋文帝結束了中國長期混亂的局面、征服各族蠻夷使中國又回到了和平年代。

二、政治、經濟制度大改革

大隋朝建立以後,在政治、經濟等制度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在中央實行三省六部制,將地方的州、郡、縣三級制改為州、縣兩級制,地方官吏概由中央任免,由此鞏固了中央集權。

三、文化的救贖

隋的統一標誌著胡漢文化嫁接的完成。楊堅拯救了漢文化。春秋、漢代的文化典籍因幾百年來的混戰,因戰火焚燬、遺失大半,公元583年隋文帝下詔求書,獻書一卷賞絹一匹。“民間異書,往往間出”,“一、二年間,篇籍稍備”。隋時的藏書量是中國曆代最多的,隋朝藏書最多時有37萬卷,77,000多類的圖書。可大部份圖書又毀於戰火,唐玄宗時藏書最多時8萬卷,唐學者自著28,467卷,唐以前圖書只還剩28,469卷,這些圖書大部分也難逃戰火。多少優秀的學者、多少偉大的著作、多少中國的文明、輝煌都消失在歷史的塵靄裡,但只要是諸子百家的書還在,只要是儒家經典還能留存,中華文明就不會死。

四、統一幣制

隋文帝統一了幣制,廢除其他比較混亂的古幣以及私人鑄造的錢幣,改鑄五銖錢。“五銖錢”背面肉好,皆有周郭,重如其文,每錢一千重四斤二兩。 “車書混一,甲兵方息。”度量衡在隋文帝時重新統一。“隋氏混一南北,凡齊、周之故老,梁、陳之舊臣,鹹薈粹一朝,成文章之總彙。”

五、廢除酷吏制度

北周的法律既殘酷又混亂,“內外恐怖,人不自安” 。在楊堅掌握北周政權時就曾經進行過改革,親手刪定《刑書要制》,但不太徹底。隋朝建立後,開皇元年隋文帝下令命人參考魏晉舊律,制訂《開皇律》。開皇三年, 隋文帝又命蘇威、牛弘修改新律,刪除苛酷條文。《開皇律》將原來的宮刑、車裂(五馬分屍)、梟首(砍下頭懸掛在旗杆上示眾)等殘酷刑法予以廢除。規定一概不用滅族刑。減去死罪八十一條,流罪一百五十四條,徒、杖等罪千餘條,保留了律令五百條。刑罰分為死、流、徒、杖、笞五種。基本上完成了自漢文帝刑制改革以來的刑罰制度改革歷程,這就是封建五刑制。

六、集中權利,建立三省六部制

楊堅廢除不合時宜的北周六官(天、地、春、秋、冬、夏)制,北周的官僚體制基本上是效仿原來西周時期的《周官》即《周禮》的形式,很原始、極混亂。楊堅恢復了漢魏時期的體制,基本上確立了三省六部制度。楊堅在中央設立三師、三公、五省。三師、三公只是一種榮譽虛銜。掌握政權的的是五省,即內侍省、秘書省、門下省、內史省和尚書省。內侍省、秘書省在國家政務中不起重要作用。內侍省是宮廷的宦官機構,管理宮中事務。秘書省掌管書籍曆法,事務較少。起作用的是其他三省,內史省、門下省、尚書省都是最高政務機構。內史省負責決策,門下省負責審議,尚書省負責執行。這就是後來被唐朝繼承的三省制。

尚書省下設吏、民、禮、兵、刑、工六部。每部設尚書,總管本部政務。具體辦事機構就是這是六部:吏部,掌管全國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和調動;民部,掌管全國的土地、戶籍以及賦稅、財政收支;禮部,掌管祭祀、禮儀和對外交往;兵部,掌管全國武官的選拔,和兵籍、軍械等;刑部,掌管全國的刑律、斷獄;工部,掌管各種工程、工匠、水利、交通等。開始的時候,六部叫做六曹,即六個辦事機構。六部的長官為尚書。六部的設置成為後代封建國家中央政權的固定制度。三省六部制分工明確,組織嚴密,加強中央集權。對唐及以後歷代王朝影響都十分巨大。隋文帝建立的這一整套規模龐大、組織完備的官僚機構,表明封建制度已發展到成熟階段。自隋定製,一直沿襲到清朝。

七、兵農合一

公元590年隋文帝楊堅詔府兵入州縣戶籍,兵農合一始此。楊堅對於地方機構也進行了改革。他採納度支尚書楊尚希提出的“存要去閒、並大去小”的建議,將原來比較混亂的地方官制從州、郡、縣精簡為州、縣兩級,撤消境內500多郡。同時,裁汰了大量的冗官,將一些郡縣合併。大大節省了政府的開支,提高了行政效率,也減輕了人民的負擔。

八、整頓戶籍

隋文帝楊堅推行均田制,整頓戶籍。實行了“大索貌閱法”要求官吏經常檢查人口,根據相貌來檢查戶口,使編戶大增。和實行“輸籍定樣”在第一個的基礎上確定戶口數,編制“定簿”,以此為依據來收取賦稅。開皇三年,清理出陰漏丁男44.3萬人 共計 164.15萬口。高祖令州縣大索貌閱,戶口不實者,正長遠配,而又開相糾之科。大功已下,兼令析籍,各為戶頭,以防容隱。於是計帳進四十四萬三千丁,新附一百六十四萬一千五百口。”這些舉措防止地方豪強和官僚勾結,營私舞弊。將從豪強手裡依附的人口解放出來,增加了國家的勞動力,調動貧苦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使國家掌管的納稅人丁數量大增。

九、改革仁政

隋文帝還曾頒佈“人年五十,免役收庸”、“戰亡之家,給復一年”等仁政措施。隋文帝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大量地減少了國家的財政開支,增加了國家的財政收入。開皇十七年,戶口滋盛,中外倉庫,無不盈積。所有賚給,不逾經費,京司帑屋既充,積於廓廡之下,高祖遂停此年正賦,以賜黎元。隋文帝初登基時全國人口400萬戶,隋煬帝登基時已達890萬戶,以一戶六口計,全國人口不下5000萬,這個數字大約直到唐玄宗時才達到。

十、修建糧倉、城市、開槽渠

在隋朝政府各地都修建了許多糧倉,其中著名的有興洛倉,回洛倉,常平倉,黎陽倉、廣通倉等。存儲糧食皆在百萬石以上。隋文帝下令修建西京大興城(即後來長安城)和東京洛陽城,大興城的修建不僅是中國古代城市建設規劃高超水平的標誌,也是當時國家的經濟實力和科技水平的綜合體現。大興城乃當時的“世界第一城”,它的設計和佈局思想,對後世都市建設及日本、朝鮮都市建設都有深刻的影響……

隋文帝於公元584年命宇文愷率眾開漕渠。自大興城西北引渭水,略循漢代漕渠故道而東,至潼關入黃河,長150多公里,名廣通渠。這是修建大運河的開始……大運河對於中國來說遠比長城對於中國更重要。大運河連接黃河流域長江流域,連接了兩個文明。使黃河流域長江流域逐漸成為一體。這就是隋書裡的“開皇之治”。


小玻璃愛讀書


我是小九,很高興回答您的這個問題:

首先簡單的介紹一下楊堅,這位隋朝的開國皇帝

楊堅(隋文帝,541年7月21日-604年8月13日),弘農郡華陰(今陝西省華陰市)人,隋朝開國皇帝(581年-604年在位)。 楊堅受北周靜帝禪讓為帝,改元開皇,滅陳後結束分裂,統一了中國。在位期間他實行五省六部制,減輕賦稅,推行均田制,對各族採取招安與軍事防禦並行策略,開創了“開皇之治”。604年,他在仁壽宮去世,終年64歲,廟號高祖,諡號文皇帝,葬於泰陵。

下面我們介紹一下隋文帝楊堅生平做過的豐功偉績:

統一全國後,楊堅勵精圖治,開創了輝煌的“開皇之治”。結束了西魏宇文泰的鮮卑化政策,將被改成鮮卑姓的漢人大臣以及府兵將領(以及其所轄府兵)恢復漢姓。另外,廢除九品中正制,改為五省六曹制,後改稱五省六部制。

經濟

“大索貌閱”和“輸籍定樣”

隋初,農民隱漏戶口、詐老詐小的現象極為嚴重,直接影響到國家財政收入和對勞動力的控制。 為了查實應納稅和負擔徭役的人口,隋文帝實行了“大索貌閱”要求官吏經常檢查人口,根據相貌來檢查戶口,使編戶大增。和實行“輸籍定樣”在第一個的基礎上確定戶口數,編制“定簿”,以此為依據來收取賦稅。

設置糧倉

在隋朝政府各地都修建了許多糧倉,其中著名的有興洛倉,回洛倉,常平倉,黎陽倉、廣通倉等。存儲糧食皆在百萬石以上。貞觀11年,監察御史馬周對唐太宗李世民說:“隋家儲洛口,而李密因之;西京府庫,亦為國家之用,至今未盡。”隋朝已滅亡了20年,隋文帝已經死了33年,可那時的糧食布帛還未用完。1969年在洛陽發現了一座隋朝糧倉——含嘉倉遺址。面積達45萬多平方米,內探出259個糧窖。其中還有一個糧窖還留有已經炭化的穀子50萬斤。

由此可見的隋朝的富裕與強盛。

改革貨幣

(此處就不詳細說明)

倡導節儉

楊堅節儉愛民。楊堅小時候生長於寺廟之中,素衣素食,生活節儉,這使他養成了崇尚節儉的性格。他雖貴為天子,但卻食不重肉,不用金玉飾品,宮中的妃妾不作美飾,很是節儉,他深知節儉的重要性,教育太子要節儉,說國家沒有因為奢侈腐化而能長治久安的。他還提倡官員節儉。因為節儉,剝削較少,民眾能夠安居樂業,戶口和財產劇增,又加上其他一些促進生產的措施,在很短的時間內,百業興旺,經濟繁榮景象由此而生。(以上均為查閱史書記載所寫)

簡單的舉例說明了隋文帝楊堅生平所做功績(不詳細之處,還望見諒)

所以說,隋文帝楊堅生平所做成為後世皇帝借鑑的經驗,以至於有些吏治仍舊延續至今。(此處為個人見解,如有錯誤之處還請改正)


市井九公子


公元581年,北周靜帝禪讓皇位給楊堅。楊堅建立隋朝,是為隋文帝。他為後世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1.統一全國

隋朝皇帝楊堅結束了自西晉時期分裂了幾百年的疆域。重新統一了國家。楊堅不滿足於南北分裂和受北面突厥的控制。於是先解決北方的突厥問題,最後使其分裂為東突厥和西突厥。解決了北方的問題後,開始解決南方的陳朝。公元588年,隋文帝率軍揮師南下,於次年,即公元589年,滅掉陳朝,統一全國。

2.確立三省六部制

隋文帝改革制度,設立以三省六部製為主的中央官僚制度。中央設置尚書省,門下省,內史省。尚書省是國家最高的行政機關。其下設六部。為吏部,禮部,兵部,都官,度工,工部。隋文帝開創的三省六部制影響了中國幾百年。

隋文帝廢立九品中正制,初步創立了科舉制度,使普通的人有更多的機會能夠入仕為官。結束了由豪強控制的察舉制度(雖然一開始是有舉孝廉,但是後期被利益集團控制,被舉薦的也是豪強控制的。)和九品中正制。削弱了豪強地主和貴族的實力。加強了中央集權。

3.頒佈均田令

公元582年,隋文帝宣佈繼續實行北周時期的均田制,使人人都有田地耕種。規定成年男丁和成年女子擁有的土地分別為80畝和40畝。農民耕種糧食豐富,多個糧倉都放不下。隋文帝時期人口多達700萬戶。




隋文帝重新統一全國,並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恢復經濟和整頓吏治。對後世影響很大。


鬆垮大卡司


楊堅雖然很多時候被國人忽略,但卻受到許多西方人的崇拜和讚揚,就將他視為偶像。而美國學者邁克爾。哈特所著的《影響人類歷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入榜,排行第八十二位。楊堅有以下貢獻:

  1、楊堅結束了自西晉末年到隋統一前近300年的分割割據狀態,實現了自秦漢以來中國的又一次統一。在統一全國之後,他勵精圖治,使得北方民族融合,南方經濟迅猛發展,開創輝煌的“開皇之治”

  2、政治上,楊堅結束了西魏宇文泰的鮮卑化政策,使得以往鮮卑姓的漢人恢復漢姓,漢化成為主流戰勝鮮卑化的逆流。

  3、楊堅廢除九品中正制,創五省六部制,為唐代三省六部制的藍圖。楊堅鑑於南北朝政區劃分繁雜隨意,盡罷諸郡,實行州縣二級制,使國家地方行政漸上軌道。

  4、楊堅首創科舉制度,廢除了以往憑門第取仕的九品中正制,選官不問門第,使得寒門士子有了出頭之日,更多人才能有機會施展才華,報效國家。

  5、經濟上,隋文帝考慮到多年國家分裂戰亂,百姓生活艱難,經濟遭受巨大損失,採取休養生息的政策。他以富國為首要目標,輕徭薄賦以解民困。因為在全國推行均田制,不僅保證國庫的充盈,也保證了百姓的富庶。

  6、軍事上,改府兵制兵農分離現狀,讓士兵農忙之時照樣耕地種田,平日卻也要在將軍帶領下練兵,實現了“兵農合一”。

  楊堅是一位偉大的帝王,在位之時,施行了不少有利國家發展的政策。不過晚年之時猜忌苛察,聽信讒言。在一干兒子中,選擇了楊廣繼位,最終敗了自己的江山。

  雖然隋朝是短命的王朝,但是正如著名歷史學家范文瀾所說:“秦始皇創秦制,為漢以後各朝所沿襲;隋文帝創隋制,為唐以後各朝所遵循。秦、隋兩朝都有巨大的貢獻,不能因為歷年短促,忽視了隋文帝的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