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古代的皇帝為什麼不能在自己盛年的時候把皇位傳給儲君,非要等到自己行將宴駕才安排?

格利高裡派克


導語:自古無情帝王家,人間自有真情在!

權力是個讓人上癮的東西,那種為所欲為的快感,讓人深陷其中,無法自拔。

古代的皇帝,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既有決定權又有否定權。就如看一個人是否自由,不看他能做什麼,而看他可以不做什麼。

古代的君權交接過程中,很容易發生變故,特別是戰亂時期。

帝王剛駕崩,新帝登基未穩,無法控制局面。這時候很容易發生外敵入侵,諸侯起兵造反事件,這個時候的江山,是最不穩固的時候,就算平息了叛亂也會引起社會的一些動盪。

那麼,古代的皇帝為什麼不能在自己盛年的時候把皇位傳給儲君,使政權平穩的過渡?

這個事情可能嗎?可行性有多大?

先看有沒有例子

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六月,宋高宗在當了三十六年皇帝以後,以“倦勤”,想多休養為由,傳位給養子趙昚,是為宋孝宗,自稱太上皇帝。此時的宋高宗才54歲,退位以後還活了二十五年,

宋高宗為何會選擇退位呢?

一是真幹夠了,這皇上乾的太累了,每天要擔驚受怕;另一個是退了位的話,萬一金軍再打過來跑路更方便,不用再聽大臣絮叨。

當然還有個大前提:就是他對自己選擇的太子趙昚還是比較放心和認可的。

而宋孝宗在位間,洗刷岳飛冤案,封岳飛位鄂國公,封張憲位忠義將軍,封岳雲為忠義候,刷清冤案,也是一位勵志要振興南宋的好男兒。但不幸的是,他在位期間一直受制於高宗,又加上北伐失利,沒能完成自己意願。後來也學高宗退位做太上皇。

但他就沒有趙構運氣好了,做皇帝的時候受制於上皇,上皇去世了自己也退位,做個太上皇,結果被不孝子氣得生病而死。

南宋這鍋粥,夠亂的!

還有就是乾隆,乾隆還在位時,就已經把權力交給了自己的兒子嘉慶帝,只是在實際上他其實並不願意將權力交出去。

而且在朝堂之上,完全就是乾隆皇帝在做主,凡事都要聽取乾隆的意思,哪怕此時他已經是太上皇了,但朝堂大事還得聽命於他。

不僅如此,但凡嘉慶帝表現出一點思考的樣子,乾隆皇帝就會認為他在覬覦皇權

一山尚不能容二虎,更何況一國怎能有二君。

老皇帝傳位給新皇帝后,可能會發生兩種後果。

  • 新皇帝聽老皇帝的,然後自己被架空。比如宋高宗和他的繼任者,乾隆和他的繼任者。
  • 新皇帝不聽老皇帝的,此時的新皇帝主要任務就是處理老皇帝了。

歷史上弒父篡位的例子不要太多,皇帝在位時都想著要爭權奪勢。如果早早放權的話,只可能死的更快。

在強烈的慾望面前,你不得不做出有利於你的選擇。權力的滋味,我沒嘗過,但一定很迷人。

還有一點就是,皇帝無法掌控自己的生死。

比如死在南巡路上的秦始皇,他不會想到自己會那麼輕易的死去,所以繼承人都沒有確定,這也是秦二世而亡的一個原因。

假如皇帝退位後,過了二至三年之後,還活著呢?那麼這是不是一件特別尷尬的事情呢?

再加上,如果他當時身體狀況還不錯,還想接著幹可怎麼辦?

在歷史上也確實出現過這樣的事情,趙武靈王提前將王位傳給了自己的兒子,不過後來感覺皇帝沒做夠。所以,他就想把政權給奪回來。

只是這個時候已經由不得他說話了,那麼他就指使自己的一個兒子與另外一個兒子鬥,他想著可以得利,但這樣的下場只能引得趙國上下一片混亂,而他也落得了一個餓死的下場。

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自古權力之爭都是最激烈,最殘忍的。而皇帝個人的獨斷專權,更是權力的巔峰。

有機會獲得皇權時,誰人不心動,何人不殘忍!


遨遊者


歷史上確實有人這麼幹過,不過死得慘不忍睹

公元前299年,大概四十歲、正值當打之年的趙武靈王趙雍,為了專心帶兵打仗(打胡人、中山國,同時研究打秦國),把趙王的位置傳給了十一歲的兒子趙何,而他自己則自稱“趙主父”(差不多就是後世的“太上皇”)。

為了讓兒子儘快上手,他還盡心盡力的安排了一套強有力的領導班子對其進行輔佐。

四年後,專心研究軍事的趙主父終於如願以償:不僅橫行北方、打的草原民族俯首帖耳,而且還滅了心腹大患中山國。

然而就在同一年,他獨自一人,被親生兒子趙何的手下圍困在沙丘宮,斷水斷糧3個多月,餓到掏鳥蛋充飢,最終變成了一具皮包骨的屍體。

有這樣的殘忍案例在前,哪個帝王還敢在壯年傳位給自己的儲君?

當然,後世有三個例外:

一是李淵,他傳位給李世民的時候身體應該還很壯實,因為他後來還生了不少兒子。但他退位顯然是被逼的;

二是李隆基,但他是自己作死,面對安史之亂時束手無策、名聲掃地,不得不交權;

三是乾隆,他之所以傳位主要是不敢讓自己在位時間超過爺爺康熙。但他雖然名為太上皇,實際上大事還是親自抓,只有不入流的小事務才交給嘉慶帝。

而其他的帝王,直到死後,才會進行自動的權力交接。之所以這樣,一是不願意,二是不敢。

封建專制制度下,帝王這個職位擁有人類所能想象的一切權力,沒人會主動放棄

古往今來,自從階級誕生後,男人愛權力、女人愛美麗,這是人類的天性。就從我們身邊來說,小到公司的一個部門經理、或者主管,也絕對不會願意讓位給其他人。為啥?職位的區別,不僅僅是頭銜好聽,關鍵的是其對應權力和資源分配天差地別。舉個例子:在一些正規公司,如果你是業務員,跟誰應酬、花銷多少,得向主管報告、徵求同意;而人家則就能在一定額度內自行做主,甚至還能夾帶點私貨。

一個基層領導的小小權力尚且讓人如此沉迷,古代的帝王是什麼概念?所謂的封建專制制度,是皇帝一個人擁有專制權;其他所有人的榮華富貴、生死存亡都得仰其鼻息。即使是太子,皇帝想廢也不是什麼難事,甚至殺掉也是小菜一碟;如果他不在意長遠後果(或者意識不到)的話,理論上來說,在所處時代生產力能滿足的條件下,他真的可以為所欲為;在這樣的絕對力量壓迫下,封建時代的臣子、百姓無不對帝王俯首帖耳,(即使面對那些能容納諫言的開明皇帝,臣子也得注意方式)。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如果從帝位上退下來,假使能以太上皇的身份養老,物質待遇比不上皇帝那是一定的,關鍵的是你說的話不算數了,這可真的讓人難受。

比如: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新君上位自然要大量啟用自己的親信,以前那些老臣必定會面臨洗牌。這些老人此時面臨三條路:認命、抱新皇帝大腿、求太上皇說好話。

第一個最現實,第二個有難度但也有可能,第三條那就是找死。但目睹這種情況發生的太上皇,內心會作何感想?曾經掌控一切,如今卻無能為力、成為孤家寡人,這感受估計比死好不到哪去。

比如李淵在當太上皇時,他的頭號心腹、鐵哥們——裴寂就被兒子李世民好一頓收拾,以報當年劉文靜被殺之仇。而此時的李淵,一句話都說不出,只能眼睜睜看著自己的酒肉老友被髮配、寥落而死。

建帝王的權力絕對排他,不允許在某方面有個凌駕於自己之上的存在

在國家管理上,皇帝是當之無愧的頭號權力擁有者,但有個例外:血緣方面。

為了穩定統治,中國封建統治講究“外儒內法”,所以儒家的那一套理論,面子上是必須要過得去的。其中,孝道是歷來中國人最為在意的,比如夯實了封建制度的西漢王朝,除了開國的劉邦,後世所有皇帝的諡號中都帶有一個“孝”字,比如漢文帝全稱是“太宗孝文皇帝”,漢景帝——“孝景皇帝”,漢武帝——“世宗孝武皇帝”,甚至漢獻帝——“孝獻皇帝”。

這也能理解,所謂三綱五常,除了君為臣綱,還有個父為子綱。如果皇帝老兒你本人不孝順,哪能指望手下忠臣?

但這就會帶來一個尷尬:如果上面還有個精神頭十足的太上皇,皇帝是聽他的呢?還是不聽呢?

因此,為了維護皇權的絕對至高無上,最好的辦法就是皇帝上面沒老子。如果一個正值壯年皇帝自己願意退居二線當太上皇,接位的兒子心裡會踏實嗎?結果就可以自行腦補了,製造意外/裝作毫不知情並不是個大困難。

所以,自己當皇帝的人,是不敢在壯年拱手讓位的。

再回到趙武靈王這裡來。當初他愛屋及烏立了小兒子趙何為王,後來又覺得老大趙章可憐,所以想在北方劃一塊地給他管理,類似於分立第二個王。

這無異於痴心妄想:現成的趙王趙何首先不答應,他身邊的那些大臣更是不會同意——已經在手的權力,誰會願意分出甚至一成給他人?因此,當趙章在沙丘發動政變後,趙何的人馬不僅乾脆利落的將其一黨全部幹掉,甚至順帶把趙主父也給整死,免得以後節外生枝。

而裝作一切都不知道的趙何,這下終於可以成為名正言順的趙國老大了,但心狠並意味著人家是昏君,他就是大名鼎鼎的趙惠文王,手下的藺相如、廉頗、趙奢等,無一不是一代明臣。


正史漫談


盛年傳位並非不能,而是不願意!

趙武靈王的失敗

其實兩千多年前確實有人就曾經嘗試過這樣做,但最終的結局卻很悲催,他就是戰國時期的趙武靈王。趙武靈王年輕時銳意改革胡服騎射,使得趙國迅速在北方崛起。

(趙武靈王影視形象)

在趙武靈王鼎盛(40歲)的時候他有了一個超前的想法,那就是將王位傳給王子何,自稱主父。他這麼做的目的是希望自己和兒子能夠分別負責國內的軍事和政治,自己可以專心於趙國激烈的對外軍事鬥爭。他的另一個目的是因為鑑於趙人暴烈而又任性的性格。在趙武靈王之前,趙國六代國君都是在政變和反政變中即位的,而現在他再一次選擇了廢長立幼,勢必會引起趙國的局勢動盪,此外趙武靈王經常親自帶兵打仗,他自己隨時可能戰死沙場,到時候趙國內部勢必又是一場腥風血雨,剛剛在他手下強大起來的趙國再次面臨危機這是他不願意看到的,所以他要在生前就將政權平穩的交給自己的接班人,而且還要送上一程!

趙武靈王的初衷是好的,而且在初期也確實起到了成效。一方面天賦聰敏的趙王何(趙惠文王)在肥義的輔佐之下迅速進入了王的角色,將趙國的政治和經濟打理的井井有條。另一方面,趙武靈王也有時間和機會得以親自到秦國刺探軍情,他全力滅掉趙國的宿敵中山國,消除了心腹大患!

(沙丘之亂後悽慘的趙武靈王)

但是可能連趙武靈王自己都沒有想到,他能取得如此的成功。因此使趙國從北方崛起不再是他的目標,他還要做中原的霸主。為了實現他的這一理想,他就必須奪回王位。於是他引入了曾經被廢掉的公子章,希望把代郡分給公子章,也讓他稱王。但是已經當了三年趙王的惠文王首先就不會願意將權力交出,而依附於趙惠文王的大臣自然也不會同意,以至於最終鬧得是父子反目,兄弟相殘。

而這所有的根源其實都是趙武靈王的初衷就違背了政權構建的基本規律—天無二日、國無二主!你今天能夠放下權力,但他日想要再要回來,卻是不可能了。他忽視了權力對人心的腐蝕,在絕對的權力面前,什麼父子兄弟,什麼叔侄親情都不值一提!

朱祁鈺的懼權與貪權

朱祁鈺的母親出生卑微,他和異母哥哥朱祁鎮也就不能比了,自然他也從來沒有想過要去爭那個皇位,只想安安穩穩的當自己的逍遙王爺!

(朱祁鈺影視形象)

但是一場突如其來的土木堡之變,給了他御極登基的機會。孫太后先立朱祁鎮庶長子朱見深為太子,隨後在於謙等人的舉薦下立朱祁鈺為帝。但是當於謙等來到郕王府稟報由他登基即位時,他的本能反應卻是驚訝和恐懼!《明英宗睿皇帝實錄》記載道:

群臣奉皇太后旨告郕王。王驚曰:“卿等何為有此議,我有何才何德敢當此請。”退讓再三,群臣固請。王厲聲曰:“皇太子在,卿等敢亂法邪?”群臣止不敢言,已而復請曰:“皇太后有命,殿下豈可固違。”兵部尚書于謙揚言曰:“臣等誠憂國家,非為私計,願殿下弘濟艱難,以安宗社,以慰人心。”言益懇切,王始受命。

但是享受過一年以後至高無上的皇權後,朱祁鈺已深陷於權力的誘惑之中。因為英宗朱祁鎮已經成為廢牌,瓦剌也先於是決定放回朱祁鎮。朱祁鈺擔心朱祁鎮回來勢必會奪位,因此很不開心,最後是在於謙的勸說下說皇位已定不會再更改才答應迎回朱祁鎮。

(被瓦剌俘虜的朱祁鎮影視形象)

剛剛迎回來的朱祁鎮立即就被朱祁鈺送進了南宮軟禁了起來。為了防止朱祁鎮聯絡大臣,他先是將南宮大門上鎖灌鉛,然後加派錦衣衛嚴密看管,連食物都只能從小洞遞入。到這裡朱祁鈺仍覺得不放心,於是他又下令伐盡南宮附近的所有樹木,以防有人藏匿。

隨著帝位穩固,朱祁鈺已經不滿足自己當皇帝,他還要自己的兒子也當皇帝。土木堡之變後,孫太后先立朱見深為太子,再立朱祁鈺為帝,用意很明顯,大明江山依然是英宗的,朱祁鈺只不過是代理執政而已。由於太子是孫太后所立,所以朱祁鈺不得不慎重。

(兄弟相爭)

為此他不斷試探群臣,甚至不惜賄賂朝臣以希望他們能在改立太子的問題上站到自己這邊。最終朱祁鈺得償所願,廢掉朱見深的太子之位,改立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為太子。只可惜朱祁鈺機關算盡,朱見濟卻是命薄,第二年就夭折了,這給了朱祁鈺在精神上的沉重打擊。

幾年後,朱祁鈺病重,而別有用心的石亨和徐有貞等則藉此之機迎請朱祁鎮復辟,最終發動了奪門之變,英宗朱祁鎮成功復位。

朱祁鈺登基前對權力的害怕和恐懼與登基之後的貪權相比較,權力對人心的腐蝕可見一斑!而且權力擁有越久,越難以割捨,又怎麼會輕易的讓出呢?

歷代的禪位皇帝

在中國兩千多年的漫長帝制社會里,一共產生了422名皇帝。皇帝是國家的最高統治者,“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這是最高權力的最好體現。在這422名皇帝中,絕大多數都是臨死前才將權力交給下一位繼承者,甚至有的因為死的倉促都來不及交待後事。也有人尋仙問藥,就是希望能夠永遠擁有這至高無上的權力,只可惜長生不老是不可能的!

(唐高祖李淵畫像)

雖然如此,但是仍然有20多位皇帝在自己的盛年或仍健康時就交出了權力,他們似乎有著上古聖賢的風采,實際背後卻是有著各種各樣的原因。

比如說玄武門之變後的李淵、神龍政變後的武則天,安史之亂後的李隆基等等,他們之所以選擇禪位都是在政變或戰亂後的無奈之舉。

而像乾隆皇帝雖然是完全自願(沒有人能夠逼迫他禪位,除非他自己,而要禪位其實也是他自己給自己挖了坑,說什麼在位不能超過他爺爺康熙),但是禪位後一直到死,一切大權仍然由乾隆牢牢的抓在手裡。嘉慶雖然名為皇帝,其實也就是個明著的太子。如果他稍有反抗,乾隆絕對會立即廢了他!

(乾隆皇帝畫像)

雖然如此,但是在宋朝確實有這麼兩位皇帝,沒有逼迫,也沒有自己挖坑,他們真的就是不想做皇帝了,這就是宋高宗趙構和宋孝宗趙昚。趙構一生波折起伏,畏金兵如虎,在位三十六年後以“倦勤”為由,主動將皇位禪讓給了養子趙昚。然後趙構一直當了25年的太上皇,結果宋孝宗在趙構死後表示要為趙構服喪,而他自己也已厭倦政事,又主動禪位給了宋光宗!但是如果不是宋孝宗足夠的孝順,高宗和孝宗也絕不可能和平共處25年!

其實別說古代,就是當今的一個處長,一個局長都要將手中的權力牢牢抓住併發揮到極致,更何況是古代至高無上又不受約束的皇權了。這種權力一旦掌握,便再難放手,最終會陷入權力的陷阱之中,淪為權力的俘虜,少有人能夠逃出它的控制。“天無二日,國無二主”,趙武靈王親自給我們做了一個反面教材,試問在這樣的前車之鑑下還有誰敢做第二個呢?而像宋高宗和宋孝宗的和平共存只能是特殊歷史背景下和特殊人相結合的產物,畢竟能做到宋孝宗這樣的,千百年來又能有幾人呢?終歸到底,這就是一場權力的誘惑!你又是否能抵擋得住這權力的誘惑嗎?


小祁說歷史


古代的皇帝為什麼不能在自己盛年的時候把皇位傳給儲君,非要等到自己行將宴駕才安排?一是不想,二是不敢。

先分享兩個例子,

李世民通過玄武門之變,成功的逼了李淵退位讓賢。歷史記載李淵不少給李世民添弟弟妹妹。這說明李淵還是精力充沛的,他不是想當太上皇,而是不得不當太上皇。李世民逼宮,他已經失去了對權力的掌控。

我們的“十全老人”乾隆皇帝,他在繼承皇位的時候,立下誓言,在位時間不會超過其祖父康熙。誰知道他活的真長,沒辦法他只有讓位於自己兒子。但是他讓位不讓權,親自“訓政”。一直到他去世。

通過上面兩個例子我們能看出,如果真的保不住的皇位了,沒辦法只能讓位。要不是有不得已的苦衷,也不會讓位。為什麼呢?

一是不想,為什麼不想,權力是有魔力的。古往今來,多少英雄豪傑,都想坐上這個位子,可是都沉戟折沙了。坐擁天下,天下財物盡其取之,美女佳人,招手即來。天下臣民,皆在腳下。天下風光,盡收眼底,何其美也!怎麼能捨得放手。

二是不敢,為什麼不敢,不是每一個繼承者都是李世民。為了皇位,多少人會無所不用其極,管你是老子還是兄弟,你讓位,你還活著就對他的皇位有威脅。他們不會讓他們的皇位受一點威脅。那些在位的皇帝別說年富力強,就是病入膏肓也不會放棄自己的皇位的。


V度


權力這東西從古到今讓無數英雄豪傑趨之如騖,一旦有人掌握權利 他會不惜一切代價來穩固自己權力,在權力面前任何事物顯得很渺小

在能享受權力的情況下沒人會願意放棄權力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在皇帝所管轄的土地上,一切東西皇帝都有權力支配,一切事物皇帝都有權力干預,皇帝要你三更死,沒人敢留你到五更,皇帝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是常人做夢都無法想想出來的,因此皇帝自登基後基本除非是腦子有問題不然是不會在身體健康狀態情況下退位的,即便是至親骨肉一旦發現謀反叛亂等謀逆行為皇帝會毫不猶豫將其誅殺



過早退位怕會遭到清算

俗話說一朝天子一朝臣,舊皇退位,新皇登基,朝中割據也會有不同變化,新皇會罷免以前跟自己作對的人,而重用忠於自己的人,這樣新皇勢力變大,而被新皇罷免的官員難免回去找老皇帝訴苦,如果老皇帝為這些大臣撐腰那麼必定會跟新皇帝發生矛盾,如果往最壞的結果想,要麼新皇除掉那些大臣然後監視老皇帝限制老皇帝人身自由,要麼老皇帝幹掉新皇帝重新掌握權利,但是這樣對於皇室都是兩敗俱傷,這是當皇帝的沒人願意看到的



比如安史之亂時李隆基就是被迫退位的,李隆基雖然當時年齡大了,但是身體依然很健康,太子李亨在宦官扶持下直接登基稱帝,並稱李隆基為太上皇,之後回到長安,由於李隆基擁有很大威望經常邀請大臣,李亨害怕李隆基復辟,因此軟禁了李隆基,李隆基每天行動鬥受到密切監視,晚年生活異常淒涼

因此皇帝一旦沉迷權力就害怕失去權力,不到生命走到盡頭不會放棄權力


朝夕聞道


通常情況下,只要這些皇帝腦子正常,他們都不會選擇在自己身體倍兒棒的時候退位。

在古代,皇帝這個職務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number one”,一個王朝中,皇帝之位是一代傳一代,除去開國皇帝是自己硬拼出來的皇位之外,一般來說,後代的皇帝通常都是順序繼位。


但凡是成為皇帝的人,除非是他本人真的不想做皇帝或者有其他外在因素,他才會選擇退位,否則壓根兒甭想皇帝在盛年時期把皇位傳給下一位。

為什麼這麼說呢?

咱舉個例子,皇帝之位代表著什麼,代表一個古代王朝的絕對權力,是國家最高統治者。

以開國皇帝來說,他們把腦袋別在褲腰帶上打下來天下,坐上龍椅之後,如果沒有特殊情況,怎麼可能在自己身體還好著的時候,選擇退居幕後養老呢。


除去開國皇帝之外,後世繼位的皇帝有些是通過奪嫡之爭才成為皇帝的,他們自然不可能選擇放棄這種得來不易的權力;甭管是昏君還是明君,沒有意外情況,都不會退位,畢竟昏君是通過皇權滿足自己的慾望,不會在享受的舒舒服服的時候退位,而明君則是通過皇權實施自己的各項治國政策,若是退居幕後,實施起來就不那麼順手了。

  • 至於皇帝關於儲君的選擇,也不是說非等到快駕崩的時候才安排。

皇帝對於自己的繼承人,大多都是提前好長時間就開始物色培養,畢竟這關係到王朝的傳承,除非他就一個兒子,沒得選。在兒子多的時候,皇帝一般會根據嫡長子繼承製,培養自己的嫡長子或者嫡子,但也不絕對,畢竟歷史上不是嫡子身份而繼位的皇帝,也不少,比如明朝明穆宗、清朝乾隆帝。



皇帝選好儲君之後,該立太子立太子,該安排相關事宜就安排,等到他退位或者駕崩,就由儲君繼位。


說與山鬼聽


權力這種東西實在是太重要了,任何人只要有了一點權力,都不會輕易的放棄。現在一個小小的局長要是退了休之後,就會感覺到非常的難過,因為失去了權力之後,他們會覺得非常的失落。



而皇帝作為天下權力最大的人,他所掌握的權利顯然不是一個小小的局長可以相提並論的。他可以決定整個天下的命運,所以當上了皇帝之後,很少有哪個皇帝願意放棄自己手中的權利。正是因為皇帝的權利如此之誘人,所以在歷史上不知道發生了多少爭奪皇位的事情,其中很多可謂都是腥風血雨。因為皇帝和太子之間即使是父子,兩人也有著不小的矛盾,因為太子是將來要當皇帝的人。所以皇帝也不會輕易的把權力直接交給太子,一般都是等到自己死後由太子繼承。



一般只要一個人還在皇位上的話,他肯定不會輕易的放棄自己的皇位,即使繼承他皇位是他的兒子也不行。當然看中國歷史上,也有幾個皇帝沒有死的時候,就把皇位傳給自己兒子了。不過這些恐怕都是心不甘情不願的,最有名的就是唐朝的李隆基了,他被他的兒子奪去皇位,並不是他所想要的,他成為太上皇,也是因為他的兒子登上皇位之後,直接尊他為太上皇。



當然李隆基也是在他父親李旦沒有死的時候就接過了皇位,只不過因為李隆基實力太強大,所以他的父親和他的哥哥都感覺到了,所以乾脆把皇位讓給他。而宋高宗把皇位讓給宋孝宗,據說是因為金國的威脅。因為金國打來的時候,宋高宗想逃跑,但是大臣們不讓,說皇帝敢逃跑,就無人領導抗金大業了。所以宋高宗為了今後能夠方便逃跑,乾脆讓出皇位做太上皇去了。



我是平安讀歷史,期待您的關注與點評!


平安讀歷史


因為古代的皇帝和太子可謂是一對矛盾共同體,雙方都盯著那個最高權力的位置,誰也不會放棄權利。所以一旦皇帝真的把權利交給太子,自己往往要麼靠邊站,要麼可能有性命之憂。

俗話說得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賓,莫非王臣。皇帝可以決定天下的一切事情,這麼大的權利,只要是一個人都不會輕易的去放棄,尤其是那些掌握了權力,嚐到了權力這個美妙毒藥的人,更是不可能輕易放棄。我們可以看到世界上有很多獨裁者,他們基本上都是一生掌握的權利,從來沒有說過在沒死之前把權力交給繼位的人。

所以現在就發明了一種選舉制度,通過選舉來選擇最高統治者。但是在古代這種制度是不存在的,統治者往往都是終身,甚至世襲。中國歷史上僅有的幾次權力交接,事實上也不能夠算是真正的禪位,裡面都充滿著政治鬥爭在裡面。總之權力這種東西,是沒有任何溫情的,即使是父子兄弟都是如此。

以我們所知道的旨意可以看出,安史之亂之後唐肅宗李亨登基稱帝,但是這並不是唐玄宗的本意,唐玄宗只不過在事後追加確認而已,不得已而為之。而乾隆傳位給嘉慶,主要是受他當年的誓言所限制,傳位之後,乾隆依然掌握著大權,嘉慶只不過是一個傀儡而已。李旦傳位給李隆基,表面上看似乎正常,但裡面仍有著不可說的問題在裡面。唯一符合的恐怕只有宋高宗趙構傳給宋孝宗趙奢。

我是冰哥聊史論古今,期待您的關注與點評!


冰哥聊史論古今


這很好理解,因為皇權是至高無上的,誰掌握了皇權,誰就擁有了名正言順的統治天下的權力。

正是因為這種權力是獨一無二的,所以不能被他人分享!當然也包括太子儲君。倘若皇帝在生前就把權力交出去,多半不會有什麼好結果。

比如戰國時代,以胡服騎射改革而名揚天下的趙武靈王,就因為了專心對付秦國而將王位傳給了兒子,自己退位成了“主父”(類似於太上皇)。

最後在其兩個兒子的權力爭鬥中,因為失去了名正言順的君主權力,沒有辦法再去居中制衡,結果落了個被李兌派兵圍困於沙丘宮,活活餓死的可悲下場!

此外,即便是在位皇帝畏於自己的承諾,而將皇帝寶座移交給太子,也不可能真正放棄權力。

比如清代的乾隆皇帝,就因為在當年說過自己若執政60年,便將皇位傳給太子,絕不會超過康熙皇帝的在位時間。所以便將皇位傳給了嘉慶皇帝,自己則號稱為太上皇。

然而退位歸退位,在以後大約三年多的時間,太上皇乾隆依然通過駕馭和紳等心腹權臣,繼續操縱著清廷實際權力,名為退位實則繼續戀棧不下!

乾隆之所以會有這樣的安排,正是因為皇權至高無上,是不容他人分享的!一旦失去了皇權,老皇帝便無法再享受那種至高無上的待遇!曾為滄海難為水,做為曾經叱吒風雲的人,他們又肯能置自己於如此被動的境地?

不過歷史上卻也不乏主動或被動,在其生前便傳位於太子的皇帝!

比如:唐高祖李淵,就被迫“主動”傳位給了唐太宗李世民。

南宋王朝的宋高宗趙構,也因聲稱倦政而傳位給了太子。

不過這些卻並不是主流,只是一些比較罕見的特例!對絕大多數皇帝來說,還是:生命不息,“奮鬥”不止的!不到其生命的最後一刻,是絕不會輕易交出權力的!


北疆同心侃歷史


哪個皇帝不想一當到底呢?

在古代,當個皇帝,那是要什麼有什麼,想怎麼樣就怎麼樣。天下都是自己的。

光是這份權力和慾望,就讓很多人追逐不息。

哪有早早地就下臺的道理。

即便是有,那也是這個皇帝自己不想當的。

比如順治,那可真是和要美人不要江山的主子。

留下6歲的玄燁來當繼承人。

皇帝正值盛年之時,那肯定更不會去主動放棄皇位了。

有抱負的君王,現在正是實現自己的國家大策的時候。沒抱負的君王,此時也正在享受人間之樂,就像乾隆一樣,六次南巡,到處留情。

所以說,沒有人會願意在自己盛年時交出自己手裡的權力,因為有權力才會有自己想要的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