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郭嘉若不英年早逝,會不會出現三國鼎立的局面?為什麼呢?

白貓視天下


郭嘉不英年早逝,也同樣會出現三國鼎立的局面。因為歷史格局不會是一個人能夠扭轉的。

郭嘉,作為曹操早期謀士第一人,文韜武略自不必說,更能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之外,先後助曹操消滅了中原很多勁敵。但是說他如果不英年早逝,三國鼎立的局面會改變,這確實有些不現實。

首先我們看一下當時的大環境,東漢末年,各地群雄並起亂世造英雄,謀臣武將也是紛紛施展自己的本事,準備在這樣的亂世闖出屬於自己的一片天地。都說赤壁之戰是曹操統一天下的關鍵之戰,那麼如果郭嘉在,局面會不會改變呢?會不會識破鳳雛龐統的獻計,會不會識破黃蓋的苦肉計,會不會看透諸葛和公瑾的火攻呢。答案是,或許會,但是也沒啥用。或許他看破了這些,但是孫劉聯合,謀臣武將也不在少數,如果孫劉聯軍拼死一戰,曹操最後就算是贏了,損失估計要比被火攻戰敗後的結果還要慘(畢竟赤壁之戰只是把曹操的軍隊切斷了,傷了筋骨卻沒動真氣)。如果雙方拼死一戰後,其他勢力看準機會,直逼中原,曹操將無力還擊,一統天下恐怕會更早的為他人做嫁衣(比如益州劉璋),所以如果郭嘉在,或許不會發生赤壁之戰慘敗,但也改變不了三國鼎立之勢,最多是曹操退兵保存實力,在後續蜀漢和東吳大戰,勢力減弱時可以一舉拿下江東和蜀。

所以如果郭嘉不英年早逝,三國鼎立的局面也會發生。但是在曹操的晚年或許會有天下一統的可能,再或許司馬懿不會輕易的盜取曹魏勞動成果。但是最後的大勢還是沒有辦法改變,畢竟郭嘉也是一個凡人,所謂謀事在人成事在天,諸葛亮上方谷上尚有此嘆息,一個凡人在歷史的長河中何其渺小,憑一己之力改變歷史,更是沒可能的存在。縱然“天生我材必有用”,終究也只是“滄海之一粟”。




冷風洛雨


問題顯然應該是,郭嘉不死,赤壁之戰曹操能否獲得勝利?

因為赤壁之戰是形成三國的標誌事件,有了赤壁的勝利,江東穩固內部,孫權基本控制政權。也因為赤壁之戰,劉備獲得向西發展的機會,鯨吞益州成為鼎立之角。

當然,這也就要討論曹操為何失敗?

一、物質實力接近

可以說,赤壁之戰是當時南北方實力最接近平衡的時刻。207年,曹操平定殘袁,第二年南下。此時曹操的北方九州擁有大約130萬人口(不包涵奴隸、徒附、隱戶、逃戶)。江東擁有大約六七十萬,荊州不願投降曹操者,二者合計起來大約八十萬,而荊州投降者屬於無法全力對抗孫劉的。

這就是赤壁之戰的物質原因。

二、軍事力量接近

曹操南征極限兵力10萬,加上荊州投降者大約22萬。周瑜前鋒3萬,孫權後隊2萬,劉備劉琦不足2萬。

看起來曹操是22萬對陣6萬多,但實際因為地理因素,雙方主戰場是水軍,也就是荊州水軍5萬多對周瑜劉備4萬多,顯然,曹操十萬精銳的步兵騎兵,只能在長江北岸,一邊吹風生病,一邊看荊州水軍不斷被虐。

而江東軍隊與劉備軍隊,陸地戰鬥力是遠差距曹操的,所以後面曹操撤退,周瑜打曹仁一年才逼迫其自江陵退至襄樊。

三、軍糧缺乏疫病流行

208年5月曹操南征,隨後劉琮投降。然後曹操22萬大軍,上萬軍馬、荊州數萬官員差役家屬吃光了荊州倉庫,到209年1月就已難以再堅持,不撤退必然發生譁變。

同樣,長居水邊,北方人為主的曹操軍隊難以堅持下去,傷害、血吸蟲等疫病發作,曹操也很難再堅持。而本就是本地人的江東方面毫無問題。

相對來說,江東利用水軍運輸糧草,方便快捷,而曹操卻不敢用水軍運輸。自北方運輸糧食更是不可能。

四、郭嘉能做什麼

變出5萬超越江東的水軍精銳?還是變出200萬石糧食送到荊州軍中,最終拖垮江東的後勤補給?

結論是,當然不可能。


四川達州


這個問題,可以簡化為一句話:“如果郭嘉仍在,曹操在赤壁之戰會不會失利?”

我的答案是:赤壁之戰不會敗得那麼難看,但三國鼎立的大趨勢仍不可避免。


一、郭嘉和曹操的關係非比尋常

“若奉孝在,不使孤至此!”曹操在戰敗後發出的這一句感嘆,至今仍在被後人不斷解讀。有的人認為曹操是藉此嘲諷麾下眾謀士沒能力,導致自己戰敗;有的人認為是曹操在推卸責任,是一種流氓表現;也有的人認為是曹操見識到了周瑜的厲害之處後,慶幸當初郭嘉有先見之明,暗殺了孫策,防止孫策周瑜強強聯合;

眾說紛紜,但這些推斷,其實都證明了一點:曹操對郭嘉真的非常信任。在赤壁之戰這個大節點,曹操身邊的謀士按其倚重程度排序主要有五位:荀彧、荀攸、賈詡、郭嘉、程昱。

荀彧,大家都知道的,道不同不相為謀,一個要篡漢,一個要擁漢,註定得不到曹操的信任,而且荀彧性格過於正直,跟曹操終究只能是君子之交,甚至留下了被曹操賜空食器後自殺的悲劇故事。

荀攸。說實話,荀攸是赤壁之戰前後當之無愧的首席謀士,絕對是個大佬級別的人物,用兵風格與曹操極為相似。但是荀攸個性上也有缺點,就是太內斂了,過於孤僻不善社交。

賈詡。賈詡大曹操將近十歲,城府極深,再加上身為降將,這是一輩子的汙點,曹操再信任也不可能引為心腹。

程昱。賈詡都已經是老頭子了,程昱還要比賈詡大上六歲。歲數的差異,再加上程昱脾氣火爆,動不動就發火,還是難以和曹操建立真正的友誼。

而郭嘉就不同了。我們都知道,每天按部就班,出色地完成工作,或許能得到領導的賞識(比如荀攸),但要想更進一步,成為某位領導的心腹,就一定要先建立起比較親密的個人關係。

親密,就是你在他面前不需要再裝腔作勢,不用偽裝自己,而是能夠卸下心防,以一種非常放鬆的姿態去面對他。

《請追增郭嘉封邑表》是曹操在郭嘉病逝後,給漢獻帝討封的一篇散文。出自《魏志·郭嘉傳》注引《魏書》。他在裡面記載了自己和郭嘉是“行同騎乘,坐共幄席”,恨不得能穿同一條褲子。兩人從見面之初便開始了相互的欣賞,而曹操在一次次決策過程中,郭嘉也充分發揮自己“善斷”的本領,不僅質量極高,而且敢於堅持自己的判斷,幫曹操下定決心。

敢於堅持己見,是一個謀士的基本修養。但是,能夠說服主公改變心意,這可不是件簡單的事,尤其面對生性多疑的曹操。但是郭嘉做到了,憑的就是他和曹操非同尋常的關係。

二、若郭嘉在,是否能說服曹操撤兵東吳

要說郭嘉的才能,比他厲害的人比比皆是。郭嘉是個純粹的謀士,但是荀彧、荀攸,其他陣營的諸葛亮、周瑜都是響噹噹的軍事家、政治家,是真正意義上的“王佐之才”。

但我仍然認為,郭嘉能夠在曹操被勝利衝昏頭腦的那一刻,迅速給曹操降溫,幫曹操理清這一戰到底能不能繼續打下去。他或許阻止不了曹操心裡想乘勢一統天下的大宏願,但在很多細節上,絕對能夠令曹操的決斷更加準確和迅速,不至於敗得那麼難看。

這一點,賈詡也很明白,但是他勸不住曹操。程昱也明白,他讓曹操小心黃蓋的詐降,但他也勸不住曹操。

這些頂尖謀士相比郭嘉,還是少了那點能夠觸動曹操心底那根弦的手段。

三、為什麼說三國鼎立是大趨勢

我們先看正史上,曹操戰敗後都做了什麼。

休養生息的同時,曹操更多的是在處理和漢獻帝的關係,雖然最終仍沒跨出那一步,但所有的準備工作可以說都做好了。

同一時間,劉備得荊南,奪蜀。孫權派步騭入交州。至此,三足鼎立。

較大的戰役,只有和馬超的潼關之戰,延續了曹操一貫的用兵風格。再加上鎮守關中的能人猛將極多,光是一個鐘繇就能頂住了,完全不需要郭嘉。

至於漢中之戰,夏侯淵的失守是神仙也難以料到的,曹操根本來不及救援,那就更沒郭嘉什麼事了。

所以說,哪怕郭嘉幫曹操最大限度地在赤壁之戰的失利中保存實力後,對劉備和孫權的發展終究是鞭長莫及。三國鼎立仍是不可避免的大趨勢所在。


新奇角度看歷史


郭嘉不早逝,天下依然分為三國。儘管郭嘉是頂級謀士,也有部分誇張的成分在內。也不能改變大的政治格局和歷史走向。

首先我們得遵循歷史大趨勢,三國的形成不是單個參謀人士可以決定的,是眾多因素形成的。

曹操麾下最厲害的謀士是荀彧,他是東漢末年著名政治家、戰略家,曹操統一北方的首席謀臣和功臣,被稱為“王佐之才”。 荀彧在戰略方面為曹操規劃制定了統一北方的藍圖和軍事路線,曾多次修正曹操的戰略方針而得到曹操的讚賞,他位列五大謀士之首,這一點沒有一點爭議的

郭嘉屬於軍事計謀型人才。出謀劃策、分析敵情、善於利用敵軍內部矛盾引敵自亂,不戰而屈人之兵。經典謀略有預言孫策之死、預判劉表軍動向、十勝十敗論、水淹下邳、遺計定遼東等等。荀彧是政治型人才,統籌規劃、制定方針,為曹操集團設計政治走向、軍事走向,籌謀糧草、軍械,制定法度、稅賦等等。

郭嘉是最得曹操信任的謀士,但不是最厲害的,最厲害的是荀彧,但是荀彧忠於漢室,和曹操類似於合作型的夥伴。赤壁之戰中,曹操麾下五大謀士之一也是被譽為三國第一“大毒士”的賈詡,就曾經勸過他先不要徵孫權劉備,經營好荊州再圖之,曹操未聽。 郭嘉在就不發動赤壁之戰了?難說啊,當時曹操兵強馬壯的,軍事勢力遠超孫劉聯軍的,郭嘉出言不征討,孫劉就有了發展壯大的可能,曹操採不採納兩說啊。

赤壁大戰曹操之敗,主要因素並不在於火攻,是有其他因素的,敗不在於軍事層面上(當代很多專家學者研究認為的)。郭嘉在不在影響不大的。郭嘉活著,三國鼎立局面可能出現的晚一些罷了。


披堅執銳K


史料記載:郭嘉:字奉孝,穎川陽翟人(今河南省禹州人),東漢末年曹操帳下著名謀士。在曹操徵烏丸時病逝。年僅三十八歲。史稱其:

“才策謀略、世之奇士。”

前言:

我們以從上面資料簡單的瞭解了郭嘉生平,而郭嘉是否真的那麼有軍事才華,我們來從他獻計獻策於曹操的幾個戰爭案例分析他的才華:

1建安二年(197年)這一年曹操征討張繡失敗,長子曹昂,侄子曹安民,大將典韋喪命此役,正是曹操事業低谷時期,袁紹偏偏又來信羞辱曹操。曹操有心討伐袁紹,但擔心自己實力不足以抗衡袁紹,正在猶豫不決之時,已經投身曹操一年多的郭嘉,馬上提岀了:

著名的“十勝十敗”理論,來陳述曹操必勝理由:

1.道勝:紹,世族軍閥,禮繁而雜亂,為式所羈,公;體任自然,因時因事而宜,勝其道矣。此一勝。

2.義勝:公;以奉順率天下,討逆反賊,合乎道義,此二勝。

3.治勝;紹雖有四州之地,然政失以寬,無以御下,公;糾之以猛濟之以寬,得人心屬,此三勝。

4.度勝:紹面寬而實心多猜疑,唯親任用,公;用人不疑,唯才所宜,不問遠近,氣度勝紹數倍,此四勝。

5.謀勝:紹;臨事無策,優柔寡斷,公;機警果敢,深得韜略,此五勝。

6.德勝:紹;沽名好譽,喜受吹捧,士多奸佞之臣,公;以誠待士,不為虛美,形賞必諾,士皆願所用,此六勝。

7.仁勝:紹;徒有其表,行婦人之仁,偏一城之地,而忘天下之苦,公;雖失小慮,然憂天下之苦,慮之所周,恩德施於四海,此七勝。

8.明勝:紹;每每惑於讒言,而不能自明,公;則明辨是非,御下以道,浸潤不行,此八勝。

9.文勝:紹;文淺德薄,是非不分,公;則進之以禮,正之以法,勝紹多矣,此九勝。

10.武勝:紹;用兵好為虛勢,不知變通,公;則用兵如神,卒有所恃,敵聞耳畏之,此十勝。


開掛人生第一謀略的郭奉孝

從郭嘉建安元年投曹操以來,從未給顯露出一計一謀,而在曹操事業最低谷時期,獻策獻計給予曹操全力支持,正是在郭嘉的鼓勵與支持下,曹操經過周密策劃擬定作戰目標,終於擊敗袁紹,而郭嘉正是在這此戰役中用其敏銳的目光看到了袁紹終將敗亡,而曹操勢必有一統天下的雄心出其奇謀,一舉確定了在曹操心裡核心地位。

郭嘉對於劉備的態度

2.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呂布奇襲下邳,走頭無路的劉備前來投奮曹操,聞得劉備來降,曹操非常高興,廣開城門迎接劉備,當時謀士程昱建議殺掉劉備,以絕後患。猶豫不決的曹操於是找來郭嘉,問問他的意見,而郭嘉則認為:

謬、公今方收英雄時也,殺一人而失天下之心,是為不智,然可宜於恰當之位,不可一日放縱,成數世之患。


有些讀者大約還沒明白郭嘉這番話的意思,用今天的話來翻譯就是:錯,曹公您現在正是廣收招攬賢才的時候,劉備是個英才,您如果現在殺了他就會寒了投奔您人才的心,這是不理智的行為。象劉備這類人您可以給他個恰當的職位,留住他,千萬不能讓他走了,如果讓他逃脫會對您和您的子孫都帶來麻煩。

這諸君看到了郭嘉這段話有沒有什麼想法?做為現代讀者,每次看到三國志郭嘉這段話,都有一種毛骨悚然的感覺,總感覺背後有一雙深遂的目光會看到你內心的想法。郭嘉你是怎樣一個人才!真的大智近妖嗎?如果你擁有郭嘉這麼一位敵人,會不會象我一樣再睡夢中看著郭嘉漸行漸遠去的背影汗岀如漿。對於人性的把握、事物軌跡的發展,郭嘉目光跨越了劉備整個的人生,其準確率高達100%這是相當可怕的。

郭嘉對袁紹人性的判斷

3.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為了避免即將到來的袁紹大戰,決定先消滅先前逃脫的劉備以免腹背受敵,在此次計劃中有多位謀士將領都來提醒曹操,如果全方面攻擊劉備,那麼袁紹會不會乘機前來偷襲許昌?如果失去根據地我們怎麼辦?正是在這樣討論討論環境下郭嘉又給曹操拿出他的方案;

劉備,人傑也,今不擊,必為後患。袁紹雖有大志,而見事遲,必不動。

對於郭嘉的預測,我真的不想再解釋!由於

如他親眼所見,曹操再聽從郭嘉意見之後,立即東征攻擊徐州擊敗劉備,逼得劉備拋妻棄子,正如郭嘉所料,袁紹謀士田豐得知曹操東征劉備,急忙來見袁紹:趁曹操東征劉備,我們馬上攻擊許昌,將大有作用!那知袁紹以我兒子有病沒心情拒絕了。田豐大恨,千載良機竟為豎子之疾而誤。

袁紹的低能政治眼光又一次擊碎了我對他的認知。我的老天啊!袁紹你真的好可愛!對於郭嘉的眼光做為一個現代人我真的無話可說,我的腦海裡忽然冒出一個想法;郭嘉難道你是個心理學家?怎麼如此準確的把握到別人的思想?歷史沒有給我答案!我將帶大家更進一步來解剖郭嘉的行為思想。

隨後而來的官渡戰役,面對強大的袁紹軍團,曹操軍心的混亂壓力山大的曹操內心是不安的,郭嘉再一次給於曹操強大的信心;

紹悉眾聚官渡,欲與公決勝負;公以至弱當至強,若不能制,必為所乘,是天下之大機也,且紹,布衣之雄耳,能聚人而不能用,夫以公之神武明哲而輔以大順,何向而不濟!


好你個郭嘉又一次一針見血刺在脈門之上。讓人痛不欲生。正是郭嘉的堅持,在這場以少勝多的“官渡之戰”曹操威名大震。對於北方的統一有著深遠的影響。而郭嘉的謀略在曹操整個智囊團中無出其右。

慧星般的郭嘉,曹操心中永久的傷痛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一心想統一北方的曹操,對於逃入烏桓的袁尚、袁熙兄弟準備最後的殲滅。在行軍過程中,對於輜重過多、行軍緩慢、延誤軍機郭嘉立即介意曹操,要做到:

出奇制勝、兵貴神速;的戰略方針。曹操再權衡利弊之下再次接受郭嘉的建議,暗中親率精兵,在嚮導帶領下突然出現在烏桓背後,措手不及的烏恆首領與袁尚兄弟只能倉促應戰,先鋒大將張遼帶來的精兵在這次戰役中所向披靡,大破烏桓,降敵二十餘萬。正是這次白狼山之戰,曹操徹底平定統一了北方。

就在曹操志得意滿,準備修整軍隊再次南下討伐孫權,噩耗傳來郭嘉因病逝去…

因水土不服、氣候惡劣,多年積勞成疾的郭嘉終於支持不了。帶著無盡的遺憾,帶著未完成的理想,僅僅三十八歲的時候,就離開了人間,象一顆耀眼的流星劃過了漢末整個天空。郭嘉死了,一個志同道合、性情相近、行則同車、坐則同席的幫手就此離開了曹操,這對於曹操的打擊巨大,在郭嘉的葬禮上,曹操不顧形象,親自伏身在郭嘉棺槨上失聲痛哭,目有餘血,誰都無法勸解!可見郭嘉在曹操心目中地位!

班師回朝的曹操親奠郭嘉:使孤成大業者,必此人也。郭奉孝年不滿四十,相與周旋十一年,阻險艱難,皆共罹之。又以其通達,見世事無所疑滯,欲以後事屬之。何意卒爾失之,悲痛傷心。今表增其子滿千戶,然何益亡者,追念之感深。……哀哉奉孝,惜哉奉孝,痛哉奉孝。

總結:曹操的一生所未有過如此難過,郭嘉的離去,使其後來戰爭失敗都會說:奉孝如果活著,的話,怎麼會失敗啊!縱觀三國鼎立,如果郭嘉活著,曹操對於郭嘉的認可,在劉備與孫權都未做大做強之際,以曹操統一北方擁有六州之地,人才眾多的情況下,對討伐孫、劉兩家,雖然會有所周折,但用不了十年必統全國!


治病救人的黑山老妖


郭嘉若不早逝,也會出現三國鼎立的局面

郭嘉的確比較優秀。但總起來說,他並沒有超過荀彧、荀攸、賈詡、程昱、司馬懿。更超不過曹操和諸葛亮。

赤壁之戰時,荀彧、荀攸、賈詡、程昱、司馬懿都活著,並沒有制止失敗,郭嘉活著也白搭。

赤壁之戰敗後,曹操曾感嘆:“如果郭奉孝在,必不使我遭此失敗。”

果真如此嗎?完全不是。

赤壁之戰曹操的失敗,從客觀上說,是遇上了周瑜和諸葛亮這兩個智謀和他相當的人物。從主觀上說,是曹操自己被之前的勝利衝昏了頭腦,驕傲自滿,沒有及時聽取謀士的意見。

戰前,拿下荊州後,賈詡建議暫緩攻吳,休兵整頓,鞏固即得成果,以待時機。這是極高明的意見。曹操沒有聽。

臨戰時,程昱等謀士多人提醒曹操,要防火攻。曹操也沒有聽。

所以致敗。

這時候,要是郭嘉活著,他也拿不出比賈詡、程昱更高明的主意。更重要的是,即使他有高明的主意,曹操也未必聽他的。

歷史所以出現三國鼎立局面,是因為除曹操外,又同時出了孫權、周瑜,劉備、諸葛亮這些非常傑出的人物。是大勢所趨,必然結果。絕非區區郭嘉一人所能改變。

歡迎點評。


夕陽晚霞


要想回答這個問題,那我們讓時光穿梭到207年,這一年,郭嘉死了,年僅38歲。

時光倒退,看看郭嘉的人生履歷。

207年,春,袁紹兩個兒子逃到烏桓(今遼寧錦州地區),曹操和整個文武班子都覺得現在打不合時宜,畢竟南邊還有劉備、劉表等。郭嘉力排眾議,說了一堆道理,並出了一份可行性方案。結果:通過閃電戰術大勝,徹底解決了後顧之憂,可以安心南征了。

205年,郭嘉35歲,建議曹操多招募重用青、冀、幽、並四州名士,這裡原來是袁紹的地方,用這個方法收附民心和鞏固控制抵禦。

202年,郭嘉32歲,袁紹死了,病死的。曹操就跑去北征袁譚、袁尚,這兩個一路跑一路被打。曹操想繼續追,郭嘉說別打了,並詳細分析了袁譚、袁尚兩個的矛盾。結果:袁軍生變,曹操贏的很輕鬆。

200年,郭嘉31歲,曹操想消滅徐州的劉備,一群文武大臣怕北邊的袁紹會偷襲,不建議打。郭嘉建議打,並分析說:袁紹優柔寡斷,不會這麼快做出決定;劉備立足未穩,民心也沒有,速戰速決。結果:劉備敗走,關羽投降。

198年,郭嘉29歲,劉備投曹操。謀士程昱向曹操建議殺死劉備,曹操猶豫不決。郭嘉就幫曹操分析,說殺了劉備就意味著喪失了聲譽,以後就沒人投靠你了,不如軟禁。可見郭嘉有大局觀。

197年,郭嘉28歲,提出“十勝十敗”策略,為曹操攻打袁紹提供了有說服力的理論基礎。

196年,郭嘉27歲,荀彧推薦郭嘉。曹操與郭嘉惺惺相惜。可見郭嘉朋友圈都是智商高的人。

190年,郭嘉21歲,面見袁紹,一眼就看出袁紹的人格特徵,雖禮賢下士,但不是稱王稱霸的料,因為袁紹考慮多,不能決斷。可見郭嘉年少有為,能識人。

189年,郭嘉20歲,開始隱居生活,並結交趣味相投的人。

少年,預見天下大亂。

可以說,郭嘉在軍事方面遠見、有膽識、有成套的理論;政治方面,會識人,有大局觀,會拉攏人心,知道如何安邦守國。

郭嘉的計謀,曹操基本上聽的,有郭嘉跟隨的戰役裡,曹操沒有輸過。所以郭嘉不死,赤壁之戰幾乎不可能會有的。


歲在甲子


這個問題不妨換一種問法,郭嘉若在,赤壁之戰曹操會輸嗎?

曹操沒能統一中國,最大的敗筆,就是在赤壁慘敗。若赤壁戰勝,孫劉兩家團滅。統一路上最大的兩各阻礙被剷除,其他諸侯,什麼劉璋、張魯、遼東公孫氏,根本不堪一擊,只有馬超尚能一戰,但也緊緊是一戰而已。

由此可知,赤壁之戰是關鍵的關鍵。

假如郭嘉尚在,曹操能打贏赤壁之戰嗎?

答案是否定的,即使郭嘉出謀劃策,曹操依然會戰敗。原因如下:

第一,曹軍水土不服,感染瘟疫,戰鬥力急劇下降。這是曹操赤壁戰敗的重要原因。

關於這個問題,三國志《武帝紀》《周瑜傳》中都有提及。

時曹公軍眾已有疾病,初一交戰,公軍敗退,引次江北。

第二,曹軍不習水戰。曹軍多是北方人馬,不習水戰。荊州兵雖懂水戰,但是投降不久,其心未附。以己之短,擊敵之所長,焉有不敗之理。

曹軍在赤壁大戰的時候,果然犯了致命錯誤,把戰船首尾相連,極大的降低了戰船的機動性。精於水戰的周瑜黃蓋立即抓住了曹軍的致命錯誤,一把火把曹軍燒了個精光。

瑜部將黃蓋曰:“今寇眾我寡,難與持久。然觀操軍船艦首尾相接,可燒而走也。”乃取蒙衝鬥艦數十艘,實以薪草,膏油灌其中,裹以帷幕,上建牙旗,先書報曹公,欺以欲降。又豫備走舸,各系大船後,因引次俱前。

曹公軍吏士皆延頸觀望,指言蓋降。蓋放諸船,同時發火。時風盛猛,悉延燒岸上營落。頃之,煙炎張天,人馬燒溺死者甚眾,軍遂敗退,還保南郡。

這是三國志中的記載,是不是特別熟悉,沒錯三國演義關於赤壁之戰的描寫,其實是高度寫實的!歷史上,曹操真就是鐵索連舟,把戰船綁在了一塊。黃蓋還真就是詐降曹操,然後用火船引火,燒退曹兵。

以上這兩個問題,感染瘟疫和不習水戰,郭嘉都解決不了。他又不會治病,搞不好他自己都要被傳染。他也不懂水戰。郭嘉一生都在北方平原作戰,根本沒有任何水戰的經驗。他哪懂什麼艨艟鉅艦、什麼水文潮汐、什麼火攻風向,來了還不是一樣被一把大火燒的乾乾淨淨。

所以說,就算有郭嘉,赤壁大戰曹操還是會失敗,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面還是會出現。


上將噯福斯


感謝悟空問答,看了三國志之後,有這樣一個問題需要研究,那就是郭嘉不死,赤壁之戰結果會不會發生改變? 還會出現三國鼎立的局面嗎?如果郭嘉不死我認為有這樣兩個可能性出現:

1,郭嘉能夠勸阻曹操攻打江東,當時曹操另一個謀士賈詡也提出了這樣的提議,先治理好荊州,等到水戰實力成熟後,再圖江東.可惜曹操沒聽,不過在當時情形來看,這確實是最合理的戰略.以曹操之英明之所以不聽,我想應該是,第一,曹操被勝利衝昏了頭腦,第二,賈詡不敢過於直言堅持.而且曹操對賈詡的信任,遠不如對郭嘉的信任.所以.賈詡提議曹操不聽,郭嘉提議曹操未必不聽.

2,即便是曹操也不聽郭嘉的提議或者郭嘉也不會提議不打江東,還有一個問題,以郭嘉的軍事才能,會敗給周諭嗎?單純看兩個人所參加的大小戰役所用的軍事策略來看,應該不會.周諭確實是一個難得的帥才,但郭嘉卻是一個軍事天才,所以我想,周諭絕對不是郭嘉對手. 如果以上兩點假設有一點成為現實,那麼諸葛還有必要出山嗎?他一生中最為著名的三分天下的政治策略,只能成為一篇空話.所以,我認為諸葛是在等郭嘉的死,如果郭嘉不死,別說是三請,就是百請,千請,他也不會出山.

總結,郭嘉不死,會幫助曹操改變赤壁之戰的走向,從而改變三國鼎立的格局。


公子靈均


郭嘉就算不英年早逝,曹操統一天下依然沒太大戲。當然,偶然性是有的。郭嘉死於207年,倒在曹操完全掃平河北的前夕。就在郭嘉死後一年,發生了赤壁之戰,初步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礎。赤壁之戰後11年(219年),曹操丟失漢中,徹底確立了三分天下。又過了一年,曹操去世。

赤壁之戰曹操之所以敗退,與其說是曹操變弱了,不如說是對手變強了。有諸葛亮輔佐的劉備,和有周瑜、魯肅輔佐的孫權,遠不是之前呂布、袁術、袁譚、袁尚這樣的草包。他們迅速制定了聯合抗曹的規劃,使得曹操最終敗於疫病、火攻和長江天險之下。即使多一個郭嘉,也不能變沒長江,消滅血吸蟲,或者出什麼奇謀打破孫劉聯合。除非他想安排人刺殺孫策一樣刺殺諸葛亮。

而在這以後,很顯然,曹操醉心於不斷提升自己的地位,而在對外擴張方面勁頭弱了許多。馬超造反被擊敗後,他還拖延了好幾年,直到馬超屢次在關西掀起腥風血雨,才由夏侯淵將其剿滅。對付張魯,竟然一度差點收兵回去。相反,魏公,九錫,魏王,這些待遇卻不斷地攫取。這一階段,曹操並非沒有好的謀臣,只是他不聽而已。荀彧荀攸是死了,賈詡不發一言,程昱也在日漸淡出。多一個郭嘉,並不能因此激發起曹操的雄心。

所以,即使有郭嘉在,曹操要統一難度也是很大的。我們當然不能絕對否認這種可能性,畢竟郭嘉這種出色謀士的加強,或許帶來蝴蝶效應,使得曹操影響原本輸了的關鍵戰役,比如說服曹操在拿下漢中後加緊進攻益州,或者加強夏侯淵的防備。但整體來說,確實希望不會比正史中增大多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