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小說《三國演義》中,陳宮為何如此恨曹操?

沵笑他人太瘋顛


《三國演義》中,曹操刺殺董卓未果,逃到中牟時被縣令陳宮拿獲。陳宮很佩服曹操刺殺董卓為民除害的義舉,於是棄官不做,連夜和曹操一起逃走。幾天後,曹操與陳宮逃到曹操父親舊友呂伯奢家避難,因為誤會呂伯奢舉報自己,二人將正準備熱情接待自己的呂伯奢一家滅門,在逃走的半路上又遇到了打酒的呂伯奢,曹操居然把他也給殺了。


(曹操刺殺董卓)

因為刺殺董卓,所以陳宮心裡一直認為曹操是一個忠義兩全的人。但曹操殺呂伯奢後,此時陳宮對他的看法改變了,認為曹操是一個不義之人。陳宮說曹操:“知而故殺,大不義也!”但曹操回答:“寧教我負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負我!”

這句話讓陳宮心裡對曹操徹底失望,原本以為曹操是個英雄,是個好人,官都不當了,寧願跟著他幹一番大事業,但沒想到他居然是個自私自利的狼心狗肺之徒。當時曹操又累又困,睡得正香,陳宮真想一劍殺了他,但轉念想到:“我為國家跟他到此,殺之不義。不若棄而他往”。為了大義,陳宮放過了曹操,然後離他而去。


由此可見,陳宮並非在私人問題上恨曹操,而是在大原則上和曹操“道不同不相為謀”。拿現在的話來說,就是三觀不合,所以陳宮離開曹操,至死也不願和其同流合汙!

其實我們現在看來,二者沒有誰對誰錯,只是建功立業走的路線不同而已。陳宮走的是佛系路線,是用一個謀略家溫和的方式去處理問題。而曹操不一樣,他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看重的是結果,過程中有過激行為,一概不管,只要結果對自己有利就行。事實證明,亂世之中,曹操的方式是對的。

因為都是胸懷大志而讓倆人走到一起,但後來因為路線不一致觀念不合又導致二人分道揚鑣。相愛相殺的曹操和陳宮友誼的小船最終被殘酷的政治風浪打翻,白門樓一戰,陳宮被俘後一心求死,曹操忍痛殺之!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出,在《三國演義》中,陳宮之所以恨曹操,只是因為陳宮恨自己當初看錯了人,曹操並不是他心目中的仁義英雄,而是一個自私自利的狼心狗肺之徒!說到底還是“道不同不相為謀”吧!


本文參考文獻:《三國演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