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開國皇帝中最會過河拆橋的三位皇帝:劉邦必居其一

過河拆橋的含義從它的字面上來看就再清楚不過了,提起過河拆橋,大多數人的反應也都是“小人行為”。不過實際上,無論大人物小人物,過河拆橋的事情著實不少。這種令人牙癢的行為,到底都是什麼人幹出來的呢?

首先說說這個詞本身的典故。過河拆橋說的是元朝一個官員許有壬的故事,他是科舉走上了仕途,但是當時元順帝想廢除科舉,許有壬不同意,卻被當作反面教材要求在宣佈廢除時在最前面聽旨。於是結束之後許有壬被同僚嘲笑:“參政可謂過河拆橋者矣”。意思就是說他自己科舉出身,最後卻在最前方聽到了廢除科舉的指令,自己過了河,就把橋拆了。

開國皇帝中最會過河拆橋的三位皇帝:劉邦必居其一


許有壬這個拆橋不是他拆的,他只是攔不住,不過歷史上親手拆橋的人不在少數,而且有一個職業特別喜歡做這件事,這個職業就是皇帝,而且是開國皇帝。

開國皇帝們應當是滿懷雄心壯志,坐擁文才武略的大佬們,手底下也應該有一批或能文或能武的左膀右臂,他們攜手共進,在大大佬的帶領下,共同打江山,建新朝,按理說這幫人對於開國皇帝來講既是戰友,又是功臣,然而這幫人在一些帝王手中,卻死得最慘。讓我們來看看都有哪些擅長過河拆橋的皇帝吧。

第一個過於有名,這個人就是劉邦。

所謂“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就是漢高祖劉邦幹出來的事情。當年劉邦作為一個惡混混出身,走到最後實屬不易,很大程度也靠著他當年白手起家時就一起打拼的兄弟們。劉邦曾經對自己的左膀右臂們給予了極高的評價:“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守國家,安撫百姓,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統率百萬大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

開國皇帝中最會過河拆橋的三位皇帝:劉邦必居其一


不過這麼高的評價,也不能阻止劉邦要幹掉他們。劉邦實際上除了最有名的韓信,還殺了好幾個異姓王,是燕王臧荼、韓王信、楚王韓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和陳稀這麼幾個人,這幫人能被封為異姓王,可想而知功在國家。不過如果他們威脅到了劉邦的帝位亦或是漢朝的興亡,那麼只有被除掉這唯一一個選項了。

不過這幫人裡面也確實有人存反心,包括韓信,也自持功高,沒有意識到曾經一起打天下的兄弟如今已經是天子與臣子的區別,因此一再觸碰到劉邦的底線,最後兩邊相逼,韓信密謀造反,劉邦狠心殺人。

韓信死前留下一句:“狡兔死,良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這句感嘆實屬無奈,然而站在帝王之位,劉邦可能無法做出其他選擇,只能除掉所有對新生王朝有威脅的人。

第二位是趙匡胤。

趙匡胤此人最有名的故事莫過於三個,第一個黃袍加身,第二個杯酒釋兵權,第三個斧聲燭影。第一個是他走上最高的那個寶座,第二是他作為帝王的手段,而第三個則是他的結局。

開國皇帝中最會過河拆橋的三位皇帝:劉邦必居其一


杯酒釋兵權的故事也是比較有名的。趙匡胤也是武將出身,一路打出來,一幫人喊著:“諸軍無主,願策太尉為天子!”就把黃袍披他身上了,於是趙匡胤半推半就地背了這個鍋,走上了稱帝建王朝的康莊大道。不過等路挖通了,趙匡胤又有了新憂愁,所謂高處不勝寒,他自己武將出身,面對一幫曾經擁護上位的、天天舞刀弄槍帶兵打仗的人,真的是過於擔憂了。如果再出一個自己,自己是不是就會變成曾經被趕下臺的皇帝?

於是趙匡胤走了個曲線救國,找兄弟們哭:“我擔心啊,睡不好,我當年黃袍加身也是被逼無奈,這樣我很難做啊。”

於是一幫部下被嚇得不輕,紛紛表示官不要了權不要了,給點錢放我條生路吧。趙匡胤有一幫識時務的兄弟,於是他兵不血刃,收回了兵權。雖然過程沒有劉邦那麼血腥,結果卻是差別不大的。

同樣這麼幹的,還有個朱元璋。

皇帝對權力把控得越死,皇權約集中,對於功臣的容忍度必然是越低的。能幹的,掌權的皇帝手下是出不來張居正的。朱元璋這裡就是。

從一個乞討的小和尚到坐擁江山,朱元璋走過的路可以說比劉邦和趙匡胤都更難更遠。陪他的人也不在少數:徐達、常遇春、胡惟庸、李善才等等,這些人有的是文臣有的是武將,最後全部一個不剩。“胡藍之獄”更是鬧得成了個專屬名詞,其影響之大,最終受株連被殺者有45000 餘人,當時朝廷可謂是風聲鶴唳。

開國皇帝中最會過河拆橋的三位皇帝:劉邦必居其一


做到這個程度,朱元璋的狠絕可見一斑。不過當時朱元璋面對的局勢也非常複雜,加之他個人的性格,這種過河拆橋乃至於炸橋的行為也不難理解。這樣對比起來,湯和的水平實在是高,能活到最後,必然是勝者。

不過也有不過河拆橋的皇帝,比如李世民,整體來說雖然他奪權的過程充滿了血腥乃至於罔顧人倫,但是他對自己手下一幫人還是非常友善,沒有做出什麼卸磨殺驢的事情。

由此可見,跟著開國皇帝打仗,著實是一項技術活。不僅是個風投,得選對人,上位了之後也不是就可以躺平收錢了,還得揣測君心,收斂鋒芒,避免一些莫須有的懷疑。不禁令人感嘆,聖心難測,功臣難做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