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3 《戰國策》中的陳軫:洞察先機,據實而論,策士之巧,無以加矣

​戰國縱橫家人數眾多,除了蘇秦、張儀為其中翹楚外,其他縱橫策士也極為活躍,例如張儀的政敵陳軫。


陳軫,夏人也,習於三晉之事。以《戰國策》的記載來看,陳軫曾侍奉秦國、楚國、魏國及齊國。他遊說的方法,並不像張儀、蘇秦那般大開大合,而且有關陳軫的記載應該也是較接近史實的。

《戰國策》中的陳軫:洞察先機,據實而論,策士之巧,無以加矣

陳軫繡像

《齊助楚攻秦》——“失敗”的陳軫

《戰國策》中涉及陳軫的文章約有十九篇,除了《齊助楚攻秦》中他與張儀交鋒敗下陣來,其餘不論與張儀還是公孫衍交鋒,大抵皆是成功的。

皮日休曾評論《齊助楚攻秦》中的陳軫:“存此免彼,得彼失此……陳軫之遊說,偽也……不害則敗,不爭則失,不偽則亂”。

事實上,皮日休是在論說對弈時的技巧,但他將之類比為策士之運用權謀,卻正好可以解釋陳軫此次為何會敗給張儀。

《戰國策》中的陳軫:洞察先機,據實而論,策士之巧,無以加矣

張儀劇照

追本溯源,陳軫的“不害”、“不偽”之言,面對張儀的巧詐不實,再加上楚懷王不理智的性格,當然只能失敗。

況且在《戰國策》這一段記載中,陳軫顯現的是一位“領導”的形象,他以說教的口吻來勸說楚懷王採納他的意見,這並沒有考慮到聽者的感受。

例如,陳軫明知楚懷王貪利,仍舊勸其割城棄利,自然很難遊說成功,即便陳軫在整件事情的分析和預測上,理智得宛如先知一般,也無法阻止他必然的失敗。

《戰國策》中的陳軫:洞察先機,據實而論,策士之巧,無以加矣

楚懷王劇照

在楚國眾小人的陪襯下,陳軫這位外來的說客,竟然比楚國所有的臣子都忠心。只可惜楚懷王利慾薰心,在這種背景下,陳軫的忠言顯然失去了分量。換言之,陳軫鞭辟入裡的分析,仍舊比不過張儀的“天花亂墜”。

陳軫的遊說,不同於張儀的“以狡詐取勝”,他剖析事實,力圖用一片忠誠打動人心,所以正如《容齋隨筆》中的記載:“當如陳軫……轉禍為福,含辭從容”,筆者以為陳軫才是遊說之士中的翹楚。

《張儀又惡陳軫於楚王》——強勢反擊的陳軫

陳軫並非如蘇秦那樣特定忠於哪一國,從他侍秦、楚、魏、齊的經歷來看,不管他在哪一國,都能竭盡其智地事其主,這在某種程度上亦是忠誠的表現。在這些國家中,陳軫和秦國、楚國的關係最為密切。

《戰國策》中的陳軫:洞察先機,據實而論,策士之巧,無以加矣

陳軫劇照

陳軫在秦國時,屢次遭到張儀陷害。張儀到秦國之前,田莘就先舉出“美女破舌、美男破老”的例子告誡秦惠王,不要聽信張儀惡意中傷陳軫的言論。

田莘將張儀比作荀息——替晉獻公獻美人計和美男計,分別讓虢國的忠臣舟之僑和虞國的忠臣宮之奇掛冠求去,虢國和虞國也因此被滅。

等到張儀來到秦國,果然屢屢誹謗陳軫不忠於秦國。秦惠王剛開始還不聽他的,但長此以往也產生了“曾參殺人”、“三人成虎”的效果。

由此可見,張儀到秦國之後,影響了秦惠王對陳軫的信任。筆者以《戰國策》中《張儀又惡陳軫於楚王》一文來進行說明。

《戰國策》中的陳軫:洞察先機,據實而論,策士之巧,無以加矣

晉獻公劇照

此文采用“立破法”來產生戲劇張力,因此有一種針鋒相對的氣勢。在這篇文章中,秦惠王只是個配角,張儀和陳軫則是兩個對立衝突的角色。

陳軫為正面,張儀是反面。文章用張儀的奸詐凸顯陳軫的臨危不懼、沉著應對、強勢反擊。其中最引人入勝的是陳軫的自信。

陳軫以“孝己(武丁之長子)”、“子胥(伍子胥)”暗示自己是孝子、忠臣,以“賣僕妾不出里巷而取者,良僕妾也;出婦嫁於鄉里者,善婦也”為比喻,向秦惠王暗示自己即便被秦國棄用,還能得到楚國重用,因為自己是良才。

《戰國策》中的陳軫:洞察先機,據實而論,策士之巧,無以加矣

伍子胥劇照

《張儀又惡陳軫於楚王》一文感情充沛,真摯而激越,文中的陳軫忠實地表現出“良禽擇木而棲”的心態,與儒家“忠君”的思想截然不同。

《陳軫去楚之秦》——“策士之巧,無以加矣”的陳軫

《陳軫去楚之秦》也採用了類似“立破”的章法。陳軫以“楚人有兩妻”的故事,暗喻自己如同那位個性剛烈、忠守貞潔的長妻,並且為了證明自己對秦國的忠誠,他才更要順著張儀的汙衊到楚國去,讓楚國證明他才是忠臣良才。

陳軫侍秦則忠秦,侍楚則忠楚。楚懷王不聽陳軫的忠言與齊國絕交之後,齊國舉兵伐楚,陳軫為楚國出謀劃策,他認為該與齊國、秦國講和。

此時,陳軫以楚國臣子的身份出使到秦國,秦王的態度極其和藹,以“子秦人也”拉攏陳軫,和他套近乎,希望陳軫在“或謂救之便,或謂救之不便”間,能不能“忠為子主計,以其餘為寡人乎?”

《戰國策》中的陳軫:洞察先機,據實而論,策士之巧,無以加矣

陳軫劇照

秦王表現出他的懊悔——誤信張儀之詞,讓陳軫離開秦國服侍楚國,結果最終才發現陳軫是位忠臣。

陳軫以“吳人楚官”的故事來表明,今天來“將為王吳吟”,他再以“兩虎諍人而鬥”的寓言,勸秦王只需“坐山觀虎鬥”就可以了。

陳軫的計策,看似是忠秦不忠楚,但仔細想想,陳軫此行的目的為何?是為媾和,他的核心目的在避免秦國趁機聯合齊國攻楚。因此,我們可以看出,陳軫此計,既是秦國之“上計”,亦是楚國之“上計”。

正所謂“策士之巧,無以加矣”,陳軫的“雙虎之喻”,實在是巧妙至極。

《戰國策》中的陳軫:洞察先機,據實而論,策士之巧,無以加矣

陳軫劇照

陳軫善於運用寓言故事來勸說君主,為其出謀劃策。他的寓言故事之量,為策士之首。陳軫經常以淺顯易懂的故事,將微妙的利害關係闡述得入情入理。

從《戰國策》諸文來看,陳軫具有冷靜理智、盡忠職守、據實而論、以及善於以寓言舌辯的特點。事實上,最重要的一點是:與其他的縱橫策士相比,陳軫的勝出之處,在於“洞察先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