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3 讀《曾國藩傳》,探索“學做聖人”之旅

同一個世界,同讀一本書。在讀了張宏傑的《曾國藩傳》後,你會深刻領悟到,人格的健全,視野的開拓,能力的培養,都離不開曾國藩志向的建立,學識的探求,行事的反省。

書中以曾國藩的心路歷程,演繹了近在身邊的朋友般的一生事蹟,我們便可以窺探出他的人生導向,瞭解他是如何自我管理與做到知行合一的。


讀《曾國藩傳》,探索“學做聖人”之旅

曾國藩的人生歷程


他是晚清時期的一代名儒,我們也幾乎能看出他是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過程完成他一生事業的。同時,我們也能感受到他恪守著“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方式去待人接物。所以,他的朋友眾多。


讀《曾國藩傳》,探索“學做聖人”之旅

曾國藩的人際關係圖


他也無法避免地會有過性格上的缺點,而他面對的困境或多或少可能也會在我們身上有相似的挑戰的影子,但是兩相相比,你會發現,他並沒有在人性的缺點上自怨自艾,自暴自棄,也沒有在困境面前投降,自認為命運尚且如此的消極避世,而是選擇不斷反思,不斷總結,不斷找出問題,不斷得到解決方案。所以,也就有了一次次的涅槃,一次次的昇華,一次次的成就。


讀《曾國藩傳》,探索“學做聖人”之旅

曾國藩面對困難以及如何面對


偉大的人,之所以稱之偉大,不僅僅是在那個時代,如果可能,就算穿越到了這個時代,也必然偉大。所以,如果他以剛考入進士來替代現今的人們剛大學畢業面臨職場的話,以他擔任大清幫辦團練大臣作為畢業實習經歷的話,那麼結合他的事業發展和他的志向,他的簡歷或許會是這樣:


讀《曾國藩傳》,探索“學做聖人”之旅

曾國藩的個人簡歷


讀《曾國藩傳》,探索“學做聖人”之旅

曾國藩的個人評價


雖然自我評價中的很多內容是在他後期的成就中才有所展現,但是當時的他卻是很有大幹一番且很有主見,很自信明白怎麼做會出成果的心理路程可知,即使這樣寫出來,個人認為也是挺合理的。而對於簡歷的對於期望從事職業的描述,則不是想表明他沒有這方面的工作經歷會在當時有這方面的想法,當然了,如果侷限於事態發展,他在其他方面肯定也會幹好,比如幾品文員。但是,結合當時的時代及其火炬的眼光和其沒有從事的經歷,但機會降臨他身上之時,也能幹得能出色的結果來設定的。畢竟,沒有從軍經驗的一介書生統領湘軍打敗太平天國並開啟興辦造船廠的壯舉,足以在其人生中描上濃重的一筆。

佛說,“菩薩畏因,眾人畏果”。所以,通過曾國藩的人生軌跡看來,我最欣賞的是曾國藩認真研討的明代大儒王陽明的《傳習錄》中的故事片段。王陽明少年時曾問自己的私塾老師:“何為第一等事?”什麼是天下最重要的事?私塾老師回答說:“唯讀書登第耳!”那當然是讀書做官。王陽明卻不以為然,回答說:“登第恐未為第一件事,或(也許是)讀書學聖人耳!”

讀書學聖人,因此成為了曾國藩的立大志精髓,也伴隨曾國藩的一生成就基調。然而,遺憾的是,現如今的讀書人,所讀的書太少,幾乎侷限於考試範圍內的教材所提供的知識,也就在失去了讀書的樂趣的同時,也喪失了讀書的意義,更多地,可能也僅是認為人生第一等事唯讀書登弟耳。

猶記得,在讀書年代,曾經在高考前夕有感情地朗讀《再別康橋》,詩的最後講述的是作者的夢想,而老師則問起我的夢想是什麼時,我當時就懵了。那時幾乎是考大學,然後還得迷茫從事啥專業的問題。所以想得太遠,就思維短路了。這時,全班學生集體給我化解尷尬,“考上大學”。然而,人的夢想終究不能僅僅是考上大學,那只是一個短期的目標,反正我是沒有將之定義為夢想的。

但凡有過成長經歷的我們,都發覺,我們走著走著就忘掉了初衷。可能小時候,父母會開玩笑問你,長大想做什麼啊,這時答案可精彩了,醫生,警察啥的全都出來了,等長大了後繼續以此為目標或者從事此職業的又有多少個呢?然而,當曾國藩從起初立志“讀書學聖人”到生命的盡頭依然在恪行著“讀書學聖人”。當人生走著走著就失去了方向時,回頭看看自己的初衷,或許就有了恆心和毅力去堅持做下去,並取得自己想要的成就,我想這應該是書中想表達的一個方面。當然還有很多是值得挖掘和研究的,但印象最深刻的,對於我來說,便莫過於此了。

如果用一句話總結曾國藩的一生,那就是:大清王朝最後的領航者---曾國藩,從初建湘軍平定太平天國,到師夷長技以治夷的興起洋務,他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住聖斷絕學,為萬世開太平,貢獻了他的一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