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唱首地名謠聽段泉州舊事 泉州數字地名從“一”到“萬”

或許從幼時起,我們就經常聽長輩們念起這首地名謠。或許我們在走街串巷時,拐過某個轉角,就與這首歌謠裡的地名不期而遇。

泉州學研究所專家林少川說,地名謠在長久的歷史變遷中口口相傳,保留至今,是城市記憶的延續,也是城市文脈的傳承。

記者瞭解到,1992年出版的《泉州歌訣圖典》中收錄了這首數字泉州地名謠,書中對每一個地名做了註釋。

“泉州街巷地名本身就是泉州歷史文化的組成部分,口口相傳的地名謠也展現了獨特的泉州文化。”林少川說,地名謠最早出自文人,一開始只有一到十,後逐漸增加至千、百、萬。但它具體產生的年代無法考究,流傳的版本也略有不同。比如“三聖宮”也有說“三千壇”,“四腳亭”有人也說是“四堡宮”,“八尺嶺”也有說是“八卦溝”,這可能是根據人們所熟知的不同地名而延伸出的不同說法。


唱首地名謠聽段泉州舊事 泉州數字地名從“一”到“萬”

趣說數字地名

一峰書

位於北門街東北側,明代泉州人為紀念謫官來泉講學的江西人羅倫(號一峰)建“一峰書院”,附近地區稱“一峰書”。

二郎巷

位於東街東段北側,巷內有一座二郎廟,侍奉一仙二郎神。據說在明朝末,因泉州在晉江下游,經常淹大水。於是當時的縣令將興修水利的灌口二郎神迎來泉州,並建二郎廟,希望泉州百姓不再遭受水患,因此稱二郎巷。

昨日記者走訪二郎巷,發現二郎廟並不在二郎巷,而是位於崇福路東城賓館停車場旁的二郎后街37號,廟門上寫著“二郎古地”。走進去後,卻發現大殿上掛著“同慶庵”的寺名。據介紹,民國初年拆舊東門城時,眾人推舉熱心公益的鄉賢余文烈牽頭,利用拆城門的舊杉料加上捐款建二郎廟。沒想到餘伯把二郎廟建在巷內同慶庵的前面,變作前頭是二郎神,後面是觀音佛祖。

三聖宮

位於塗門街南側羊公巷內。原奉祀衡文帝君(即關帝)、文昌帝君、梓潼帝君三神像,故名。只是三聖宮現已不存在了。

四腳亭

位於後渚港入仁風門(即東門)古道上後亭村與洋店村之間,故以此為地名。民間傳說古代有兩個人在一起喝酒,一個重酒不重菜,一個重菜不重酒,重酒之人看到酒桌上的菜大半被重菜之人吃光了,說道:“今年菜公洲的大豆收成很好,大杈又密莢(諷刺大把地夾菜)。”重菜之人聽後反唇相譏:“四腳亭裡坐著幾個人在做什麼(幾個人在石亭裡顧墓守鬼,其意是諷刺會喝酒的人是酒鬼)。”

五塔巷

位於離開元寺對面不遠的西街西段,是一條具有1500年曆史的古巷。古代在該巷頭有五個地穴,上面分別蓋著五個石塔,故名。

傳說,初唐,五塔巷的作坊需要大量用水,可一連開了五口井都沒水。據說因為這五口乾井通向陰間,常有小鬼到民間來捉人,為此常出事。有一高僧提出必須在每一口乾井口上面建造一座石塔,把井口封住才可避禍。然而,石塔一直未雕成運來,每個井口都只蓋上一塊石頭。

到了南宋末年,泉州掌管海外貿易的波斯籍大商人蒲壽庚投降蒙古兵,緊閉城門,捕殺南宋宗子3000餘人,他們來不及反抗,就把兵器扔入五口乾井中,再將石蓋蓋上。元朝初年,起義軍將井內兵器取上來後發現均已腐鏽不能用。後來起義軍被元兵鎮壓,蒲壽庚就下令在五口乾井上造五座石塔。

昨日記者來到五塔巷,詢問多人也沒看到傳說中的五塔,居民表示五座塔早在四五十年前就已搬離,而那五個地穴也已荒廢不見蹤影。

六井孔

現位於市區北門街“六井孔音樂文化創意園”。為北宋年間古井,井盤有六個汲水孔,故名。傳說六井孔井壁有一洞,藏有一尊彌勒佛。井邊原有一座保存完好的石經幢,上世紀90年代遷往承天寺。六井孔水長年不幹,在歷代發生旱災或瘟疫時,此井水即成為泉州百姓的救命水。

七里庵

位於清源山煙墩山東側,該地距州城(今泉州市區)七里,故名。據傳,舊時泉州的儒生趕考必經此地,因此古代泉州人送考生不是“十里長亭聞鼓角”,而是送到“七里庵”止步。七里庵中至今還保存著很多珍貴文物,其中有一對石刻名聯“德性能明當前即蕩平世路 濟人以道此地為方便法門”,據說是弘一法師的墨寶。

八尺嶺

位於新門外南安大霞美與溪美之間的福泉山。傳說很久以前,有一年陽春三月之際,有位書生騎馬來到八尺嶺下,因山巒重疊,一時方向難辨。剛好路旁田裡有位農夫,書生坐在馬上用鞭子指著農夫高聲問道:“喂,田趖,田趖,要過八尺嶺從倒落(哪裡)?”農夫為了教訓無禮的書生,隨手指另一條路說:“從那走。”結果,書生繞了半天也沒走出去。書生自知有失,便轉回頭下馬,拱手禮貌地問:“老叔公,老叔公,我要過‘八尺嶺’應該從哪條路才走得通?”農夫這才站起來說:“知錯必改聖人也!早這麼稱呼,不用是說‘八尺’,就是‘一丈’也過了。”於是便把書生引上正路。

九史巷

位於塗門街後城北向。相傳古代該巷住著一位講究文史的學者,人稱其居住地為“究史巷”,因泉州文言文“究”與“九”諧音,而泉州方言讀“九”與“狗”同音,後訛為“狗屎巷”,今定名為“講史巷”。

十字街

位於泉州市鯉城區。南宋時期,泉州的街道已經有頂、中、下三個十字街,當時泉州市區的南街、北街(即今中山路的南北段)與東街、西街交界處稱為“頂十字街”,與新門街、塗門街交界處稱為“中十字街”,與天后宮路、土地後路交界處稱為“下十字街”。而十字街就是我們現在說的十字路口。

百源川

位於今泉州市工人文化宮以西。泉州古代的羅城、子城等城壕,經長期匯流而成排水系統,縱橫交錯,亦稱為“八卦溝”。百源川池是排水系統的蓄洩池之一,其水直通塗門外,取“百川溯源”之意。

千手巖

位於清源山風景名勝區“幽谷梵音”景區內。大殿供有宋代石雕釋迦牟尼和千手千眼觀音佛像。寺旁有石碑一方,上刻“第一山”,系宋書法家米芾手跡。千手巖後有弘一法師舍利塔,舍利塔旁懸巖上刻有法師臨終前手書“悲歡交集”四字。塔內石壁上有陰雕法師全像,系名畫家豐子愷所繪。

萬厝埕

位於東街第三巷。原為清康熙年間福建水師提督萬正色的府第,後賣給王姓,俗稱其府第為“萬厝埕王”。

當然如果您對學區房的政策以及房屋買賣交易有任何問題需要了解可以私信作者,或者在下方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