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3 唐代愛花之風盛行?從唐代花卉入手,看花卉文化形成的社會背景

唐代承隋而立,及至安史之亂前的很長時間裡,國家安定,社會承平,人們生活日益富足,很多人生活日益奢侈,花卉業也因此得到迅速發展。柳宗元《

種樹郭秦駝傳》一文中寫到:“駝業種樹,凡長安豪富人為觀遊及賣果者,皆爭迎取養。"這一時期, 許多名花得到推廣,移植風氣盛行,種植面積擴大,栽培技藝也獲得了較大提高。

一、唐朝愛花之風

1、帝王愛花之風漸起

唐初統治者懂得秦朝、隋朝的短命與帝王驕奢淫逸有密切關係,因而在勵精圖治的同時較注意節用,朝廷內尚未興起奢靡之風,未見關於唐初皇帝愛花賞花的記載。玄宗在位的前半期政治清明、社會安定、經濟發展,國力達到鼎盛階段。後來他沾沾自喜,耽於享樂。有關帝王與花的記載,正是在這時開始出現的。五代十國時期偏安一隅的小朝廷的愛花風氣之盛,不次於唐朝。

帝王盛愛牡丹。玄宗“會花方繁開,上乘照夜白,太真以步輦從,詔特選梨園弟子中尤者,得樂十六部。”玄宗本人攜妃賞牡丹,還將牡丹作為珍貴禮物賜給楊國忠。“時楊以貴妃專寵,上賜以木芍藥數本,植於家。國忠以百寶裝飾欄楣,雖帝宮之內,不可及也。”

唐代愛花之風盛行?從唐代花卉入手,看花卉文化形成的社會背景

2、士大夫與花卉

中國古代的土大夫階層屬於有閒階級。他們熟讀詩書、生活情調不俗。他們愛花並借花卉陶冶情操、抒發情懷。唐代留下了大量膾炙人口的詠花詩作,據較為保守的統計有近2800首。

文人們喜歡親手栽花,然後賦詩一首。詩中反映出當時的賞花時尚。白居易曾栽植杜鵑花並留詩曰:“小樹山榷近砌栽,半含紅萼帶花來。爭知司馬伕人妒,移到庭前便不開。”詩人齊已住回往日的宅第後,不忘記換一換池中的蓮花,實現“菡萏新栽白換紅”。他們栽起花來可謂樂不知疲

如果條件允許的話,士大夫們還會不辭勞苦引種異地花卉,為物種、品種的交流作出貢獻。白居易《白蓮泛舟》詩中寫道:“白蓮新花照水開,紅窗小舫信風回。誰教一片江南興,逐我殷勤萬里來”。從中我們可以知曉,他曾從江南向北引種過白蓮。

3、平民與花卉

平民解決溫飽之後,也逐漸學會追求高雅情趣和文化生活。他們也吟詩種花。開元、天寶時,長安大興“鬥花”的風氣,如各種花展和花卉比賽。有些人買名花、種名花,以便在“鬥花”中取勝。正如《開元天寶遺事·鬥花》中記載:“長安士女於春時鬥花戴插,以奇花多者為勝。

唐代愛花之風盛行?從唐代花卉入手,看花卉文化形成的社會背景

皆用千金市名花,植於庭苑中,以備春時之鬥也。”當然,在長安花會上能否獲勝.可取決於栽培技術,也取決於有無重價購買奇花、名花的經濟實力。優勝者往往是有錢人。但升斗小民們也能跟著湊趣,飽香眼福。農家的柴門小院內,也是要栽種花卉來美化環境的。

二、花卉的種植演變

1、牡丹

周敦頤《愛蓮說》中說:“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牡丹在唐代全國範圍內的推廣也最具代表性。李樹桐先生《唐人喜愛牡丹考》說到牡丹是由芍藥接枝演變而來無疑,改木芍藥為牡丹的人,是武則天。

此時牡丹也僅是出現在長安等少數幾個地方,即使在長安也主要集中於宮闈之內,數量稀少,極其珍貴。但得益於大一統的盛世,喜愛牡丹的士子文人、僧侶遷客將牡丹帶出長安,傳播到了全國大部分地區。牡丹之愛便

蔚然成風了。

2、芍藥

提到牡丹似乎亦不可漏卻芍藥。歷來有“群芳之中,牡丹第一,芍藥第二;牡丹為花王,芍藥為花相”的說法。早在《詩經.鄭風.溱淆》中就有“維士與女,伊其相謔,贈之以芍藥”的詩句。漢魏之時,芍藥已經擁有了一定規模的種植,但南北朝時期近三百年的分裂戰亂,芍藥的種植很難形成規模並較少出露於文學作品中。及至唐代方迎來一個更好的發展期。

唐代愛花之風盛行?從唐代花卉入手,看花卉文化形成的社會背景

至盛唐時期,唐玄宗廣植花木于禁中,芍藥的價值也隨之水漲船高。中唐以後,芍藥也逐漸飛入尋常百姓家,開始大面積的普及開來。《全唐詩》中現存有50餘首歌頌芍藥的篇章,且集中在中晚唐時期,可知當時芍藥已較為常見。

3、百花盛放

除了牡丹與芍藥,唐之前菊花的栽培即已經較為普遍。陶淵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以其“高風亮節”更使得菊花名氣一時無二。當然還有杜鵑花開豔麗美妙無匹,關於移植杜鵑的記載亦為數不少。在1100多年前,人們就將杜鵑從浙江引種到北方洛陽用作園林栽培了。

對於荷花這一7000多年前就生長於人類聚居地中的古老花種同祥在唐代被大規模的移植,種植範圍擴大,品種也大大增加。長安慧恩寺附近有“英蓉苑”,出現了荷花的專類園。此外,山茶花、蘭花、薔薇等也頗受人們喜愛。

三、唐代花卉的產銷經營

1、花市的出現

唐代花卉的盛行,以致有了專門用於花卉交易的花市出現。韋莊在《奉和左司郎中春物暗度感而成章》一詩中對此有所描繪, “才喜新春已暮春,夕陽吟殺倚樓人。錦江風散靠靠雨,花市香飄漠漠塵。”這裡描繪的是成都花市的場景,從詩中我們可以知道當時的花市熱鬧非凡,而且各色花卉繁多,以致整個街上都瀰漫著香氣,其規模可見一斑。這首詩中也正是描述的成都花市。當時最出名的還應屬長安牡丹花市。時值春暮,長安城外因牡丹盛開,常常車馬喧嘶,遊人眾多。

2、花價之高

除此之外,花卉交易繁盛的另一個突出表現是對於花卉價格的分類已經形成了較為明確的共識。花卉市場繁盛,各色花卉的價格也各有差異,通過評定來定義的花卉價格,有一些甚至已經遠遠超過普通人的購買能力。牡丹多以花數多少議價,

白居易買花》中曾提及花卉計算價格要看花朵的數量,有百朵之多,價格自然不菲。

唐代愛花之風盛行?從唐代花卉入手,看花卉文化形成的社會背景

“一叢深色花,十戶中人賦!”農夫看到牡丹花的價格自然大為驚歎,一叢花已相當於十戶中等人家的賦稅,價格極為高昂。自然不由得低頭長嘆花卉的價格竟然已經遠遠超出了自己一年的辛勞所得了。也可看出優質牡丹只有王公貴族或富商和莊園主才消費得起。

3、花農群體

由於市場需求的推動,有條件的農民由種糧轉向種花,成為專職花農。其中有兩類花農。一類是“花卉獵人”。趁花開繁茂之際深入南山找尋名花異草,但有所得,即可入城出售於王侯富貴之家換取金錢。而另一類花農主要依靠自己種植花木,他們的數量似乎更為龐大一些。同時也正是這些花農,對花卉品種的培育、養植技術的提高和一些稀有花卉的普及發揮著這關重要的作用。

盛唐時期著名園藝師宋單父對唐代花卉的培育發展做出的貢獻似乎更加不凡。能將牡丹變為千種顏色,憑藉種花的技藝甚至得到君王的召見,並能獲得眾人的尊敬,可謂將花種到了極致。換一個角度來看,世人能對一個花匠如此敬重,也足可反映出人們對於花卉栽植的看重。

四、唐代花卉文化繁盛的原因

1、統一穩定的穩定的外部環境

很難想象在戰爭頻繁的隋以前長達270餘年的大分裂時期花卉的養植種植發展。唐代建立之後,全國統一社會得以安定為花卉的種植推廣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條件。大一統王朝的效集聚全國人力物力,而此時的王朝都城則很容易成為天下最為繁華物阜民豐的膏腴之地。花卉流動亦是如此。有唐代,各地名花異卉不斷被進獻到長安、洛陽,又從這兩地擴散至全國其他地方。

唐代愛花之風盛行?從唐代花卉入手,看花卉文化形成的社會背景

2、經濟繁榮、商品經濟逐漸擴展至農村

“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大運河的貫通,極大地促進了南北方以及全國各地與洛陽以及關中的交流,另外還有唐代的驛路建設,這都為商業活動提供了相當大的便利。另一方面隨著政治穩定,社會持續發展,大量的剩餘農產品開始出現。一定程度上糧食的富足也為花卉的種植提供了前提。同時溫飽之餘人們也將較多的精力投注到賞花弄月等精神層面上來。

唐前期雖然市坊分開,但是在市中已經出現了較有規模的花卉交易,前文中提到的長安及成都的花市都屬於此類,尤其是唐代後期市坊界線被打破,這在進一步推動商品經濟發展的同時也極大地促進了花卉交易的繁榮。

3、文化繁榮、思想開闊,賞花風氣盛行

唐代社會風氣開放,文化繁榮昌盛。詩歌藝術成就達到歷代最高峰,大量吟誦花卉的詩歌出現。劉禹錫“惟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等描述牡丹的傳世佳作,對牡丹極盡溢美之詞,推動了牡丹的聲名大張。也推動了貴族對牡丹的購買。而若無像許家史家那樣的高官顯貴等賞花者買花,很難想象農民以何動力再去種植大量的花卉。所以無論是賞花風氣還是買花的熱潮都大大推動了花卉種植以及整個花卉業的發展。

4、奢侈風氣的盛行

庶族地主等因唐代建立和安史之亂立功,或是因科舉制得利而崛起,成為新貴族,使得富貴張揚不再僅限於少數名望之家。不知是否“窮人乍富”的心理,這些新貴族的對於享樂的攀比似乎更勝一籌, 這也在很大程度上帶動了唐都長安以致整個王朝的奢侈攀比風氣。

《開元天寶遺事十種》“移春檻”記載,楊國忠子弟,為賞花而投入巨大人力物力,甚至專門製作方便觀賞的花車。唐代的婦女階層的攀比風氣也不輸男性,女人的天性促使他們爭相購買更多新奇豔麗的花卉插於頭上。這一習慣在唐代名畫《簪花仕女圖》中有所體現。這一系列有關花卉的攀比奢侈之風對花卉業發展提供的推動是十分巨大的。

唐代愛花之風盛行?從唐代花卉入手,看花卉文化形成的社會背景

簪花仕女圖

五、總結

恢弘開放的大唐,在近三百年的時間裡,雖然時事多有動盪,但就整個社會文化層面來講始終是不斷進步的。商品經濟發展、人口增加、詩歌也全面繁榮,在唐代花卉文化中展現的淋漓盡致

參考文獻:

1、王文《唐代花卉文化研究》

2、魏露苓、羅莉《唐五代的愛花風習與花卉產銷管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