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明未清初書法家王鐸被人稱為神筆,你喜歡他嗎?

水木天子


之所以王鐸被稱為神筆,那是因為其“用筆”出規入矩、張弛有度,卻又流轉自如,力道千鈞。

書法三大要素“用筆、結體、章法”,其中“用筆”是如何正確執筆、運筆,也包含了“筆法精髓”,可以這麼理解筆法是書法的一切基礎,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書法是線條的藝術,線條完全依靠筆法來掌握,筆法同樣決定了書法的結體與章法,一個書法家將筆法運用的出神入化,自然被稱之為“神筆”。


當然了,王鐸用筆的最高境界並不是天生就會的,其書取法鍾繇、“二王”、顏真卿、米芾等各家,值得注意了,王鐸所學習的可都是中國書法界的一等一的高手啊,所謂“名師出高徒”不是沒有道理的,就差“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了啊,而且王鐸學米芾書法可以達到亂真的境界啊,就是形神將近十分相似。



王鐸的書風以較為淵深的內涵和新奇的形式美在近當代書法界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只能這麼說每個時代的書法大家對書法的貢獻或者影響力或多或少而已,即使有再多的好作品,也要後人願意謙虛學習才有用,近代書法家受王鐸書風影響會比較多,比如,沈曾植的書法也是像王鐸那樣行筆峻爽遒勁,結字奇倔險茂,布白參差錯落,縱逸中含有穩健;然而當代書法界就不值得一提了啊,因為那些所謂的“書法家”要自求創新,對古人的名作欣賞不懂。


一點個人見解,供各位讀友們參考,不足之處請斧正,歡迎留言分享交流。


藝苑匠心書畫


明末清初書法家王鐸被人稱為神筆,你喜歡他嗎?

王鐸被人稱為神筆,特別準確,名副其實。👍👍👍

我非常喜歡他。🌷🌷🌷🙏🙏🙏

說實在的,我在三十年前就接觸了王鐸的書法,也

聽到周圍的一些朋友誇讚他的書法,但我根本沒有感覺,

現在想起來就是完全的不懂,門外漢一個。👀👀

十年前陸續的學習他的東西,看法已經有所變化。

對好書法的理解是需要時間的。🤓🤓🤓

因為前一段時間創作【王鐸書法臨摹創作百集連展】

系統的接觸了王鐸的書法,可以說接觸並臨習了王鐸的

所有書法作品,這次情況大不相同了。😇😇

完全被震撼,完全被折服。🙏🙏🙏🤩🤩🤩

王鐸被人稱為神筆,真實不虛,恰當準確。👌👌

應該說他是中國書法史上的一個傳奇。是一個天才。

我對他的評價是:他是把王羲之書法演繹的最神奇最

不可思議的一位大師,儘管歷史上所有的書法大家都

出自王羲之門下,但王鐸是最有天賦的一位,其神奇

之處在於,你欣賞王鐸的書法會覺得他的字離王羲之

很遠,但你只要靜下心來臨習王鐸的書法就會發現

他就是一個徹頭徹尾的王羲之,這真是太神奇了,簡直

是不可思議。🤔🤔🤔👋👋👋

隨著年齡的增長,會越來越喜歡王鐸,越來越知道凡人

和天才之間的差距,你也會更加知道

附圖作品:明代文徵明【行書七律詩軸】臨摹作品

選自楊半撰書【中國書法臨摹創作全集】(明代卷)

神筆真實存在的現實。🎆🎆😎😎🌈🌈



素里布衣楊半


[此文系原創]悟空問我:“明未清初書法家王鐸被人稱為神筆,你喜歡他嗎?”,我毫不猶豫地回答你四個字:非常喜歡!我喜歡王鐸的理由主要有兩點:一是王鐸對書法傳統的繼承執著,二是王鐸對書法的創新勇氣可嘉。

王鐸對書法傳統的繼承不是一般的執著,可以毫不誇張地講近乎痴迷,這可以從王鐸留下的大量書法作品得到證實。王鐸對上到張芝、王羲之王獻之,下到顏真卿、米芾、董其昌等前代幾乎所有書法名家的碑帖都進行認真臨摹,這對我們現今來說是難以企及的。另外王鐸到後期重點放在了對碑帖的意臨下,逐步形成自己的書法面貌。

王鐸最為可貴的是學古而不泥於古,在書法上大膽創新,獨闢蹊徑,這種例證很多限於篇幅我就不多說,我只講一點,僅就他在墨法的創新就足以傲視群芳,他大膽創新了“漲墨”的技法,從而使書法從“線條”的層面向“塊面”的層面過度,既有一種厚重迷濛的感覺,又有一種奇妙的趣味(請參見本文所附王鐸書法圖片),對後世乃至今天都產生深遠而巨大的影響,尤其是對林散之先生的影響最為突出,這從林散之的書法作品可以窺見一斑(請參見本文所附林散之書法圖片),不過林散之又在此基礎上對墨法有了進一步的拓展,在運用漲墨的同時又使“枯筆”發揮了極致,這是後話。難怪有當代草聖之譽的林散之也不得不打心眼裡佩服王鐸,林老曾說:“祝枝山是才高,在功力上我可以與之頡頏。對王覺斯低頭!”

以上僅為筆者的一己之見,歡迎有不同意見者在評論欄評論,相互切磋!


以上是王鐸的書法作品

以上是林散之的書法作品


線情並茂瀚墨書畫


我非常喜歡王鐸的書體,更喜歡他書體的神韻,他的“神筆之名”名副其實。那麼他的書法之“神”究竟神在那裡?

首先,他以瀟灑勁健,快意恩仇的的書體一反以董其昌為首的玩形式技巧的媚妍之風,於無法之法中歸於大法,他於“二王”尤勤,又很快化出,於無拘無束中筆隨心走,墨隨意移,似乎無法無度,卻一切皆在法理之中。

其次就是他書法一反常態,跌巖騰挪,寧醜不媚,隨心所欲,法之有形,不拘一格,獨具一格,這是身處亂世之交的他之人格外化。

王鐸行筆,看似東倒西歪,其則相互支撐,看似突中斷,實則欲斷還連,看似忽左忽右,實則左右顧盼,大有橫來豎接,豎來橫之意,乍看十分“錯雜”,其不知這正是所求的“錯落”之美。

再次,王鐸原本是一名大畫家,,筆墨精道,線條老辣,其書法也是大墨淋漓,激情飛動,不計後果,不在意一滴一點的得失,而謀求整篇的氣韻貫通,堅質浩氣。這是他壓抑心情的一種釋放,也是一種心靈的慰籍。











筆墨瞬間


魏晉書法還能延續,米芾之後唯王鐸一人矣!


書法至宋步入歧途,米芾雖八面出鋒,風檣陣馬,奈何獨力不足以迴天!雖有薛紹彭還能為其助力,紹彭亦筆力不強,難堪大家!


元復魏晉之風,然趙孟頫一味地右向館閣,雖有鮮于樞與康裡巎巎亦不足以左右時風,遂把館閣的惡風引入明,文徵明與董其昌皆趙孟的追隨,董一生都在於趙的浮名爭風,其才不過爾爾!文徵明本非大才,唯歲月與努力感其誠而成其家!


幸有王君橫空,不僅筆法超絕,筆力亦雄強撼世!其漲墨與恣肆汪洋的章法皆獨世卓犖,其方筆亦是書聖之後卓然存在!想悠悠千載,逸少飄去,三分入木的方筆有幾人?長史有痕,北海可尊,元章存敬,覺斯延命矣!


圓者,近俗之筆!顏魯以雄霸之筆力為之,方能使之面貌非凡,遠離俗塵,後來,楊凝式大才,堪為繼。至坡公力不勝,而意尚從容,勉為大家。

元章之後,覺斯一人矣!


一笑貫長天


我喜歡王鐸的作品。王鐸的草書有方折起筆,下筆入紙果斷,力度大等特點。行筆速度也較快,沒有多系動作,明快爽利。王鐸的作品,有時用漲墨法,此法的應用有時比較大膽。這也是王鐸的一大特色。

至於他的方筆切入之用筆,我以前作過一首《方筆入草歌》提到過這一點。詩曰:

書聖草行方筆多,

世人無睹奈他何。

方奇點畫存神韻,

圓轉鉤連顯順和。

唐代過庭傳古法,

明末王鐸紹餘波。

我今爛漫行斯道,

喜跳龍門奏凱歌。

詩中第六句,說的就是王鐸還記得書聖王羲之傳下來的方筆寫行草之法。

有一種觀點,認為王鐸是二臣,連帶他的書法也不予以珍視了。我認為不妥。時代變革,人不可抗拒。他的書法還是應該客觀對待。

我喜歡王鋒的書法,但沒有按照他的路子來寫。王鐸的草書,有時以行書形體出之,寫出草書氣勢。而我寫草書則喜歡用純草書符號來寫,便於使轉。但這並不影響對王鐸書法作品的喜愛和欣賞。


筆翰頗好


他是我的祖先,沒那麼神。


尋找青島記憶


王鐸書法獨具特色,世稱“神筆王鐸”。他的書法用筆出規入矩,張弛有度,卻充滿流轉自如,力道千鈞的力量,筆法大氣,勁健灑脫,淋漓痛快。


雲壑聽泉


書法史上有幾個特殊的人很有意思,一是以趙孟頫、王鐸為代表的,作了貳臣的書法家;一是以傅山為代表的,上朝遺民的書法家。


在政治上作了貳臣的,一個勁地標榜自己繼承的是正統書法,是“二王”傳人;一心要反清復明的,則高舉革新大旗,提出“寧拙毋巧,寧醜毋媚”的觀點。當然,這些人的傳統功底都是相當深厚的。

藝術與政治從來是不可分離的,政治上的苦悶必然反應到藝術追求上。

研究王鐸的作品,你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明末時王鐸與傅山一樣,也是一個革新者,明末的書壇一片新氣象。

而清初,王鐸由革新而復歸傳統,這與清廷初入中原對文化的警惕有關,這也是他與傅山的書法理念出現偏離的重要原因。

當然,拋開政治不說,王鐸在書法上的成就是相當高的。

他對書法的最大貢獻在於墨法的創新。古代書法家自覺地使用墨法始於明代,此前的書法一直是濃厚重彩,追求黑亮。明代宣紙工藝的成熟及長幅巨軸作品的出現,為墨法的運用創造了條件。

而王鐸的用墨之法無疑是其中佼佼者,尤其是其創造的漲墨法,為書法創作打開了又一扇門。

王鐸還有一個有趣的現象,他將很多王羲之、王獻之的尺牘作品,改臨成長幅巨軸,且在字形上也與原帖完全不同。請看他意臨的王羲之的《豹奴帖》,他不僅將其改為長軸,而且將原作的章草改為今草。

(王鐸臨《豹奴帖》)

這位“二王”的“忠實傳人”,就是如此在繼承中創新的。

據說日本人對王鐸極為推崇,甚至有“后王勝先王”一說,認為他超越了王羲之。

王鐸的書法豪放大氣,酣暢淋漓,自成一派,其成就自不用說。但若說他超越了書聖,恐怕是言過其實。而且,我認為其字形過於扭捏,與其為人一樣。

更多文章,敬請關注千年蘭亭。

王羲之《豹奴帖》


千年蘭亭


王鐸書法的漲墨法給後人開闢了一個新路,筆勢更加大膽開張,為寫大字書法奠定了理論基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