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3 如何理解《道德經》“善用人者,為之下”?

開經語

宣道貴德抱無得一 行善利生濟世救人

虛靜恬淡寂寞無為 知強守柔神定氣閒

求真返樸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無名玄同無礙 上德無己法雨無邊


學習道德經,開啟大智慧

老子宣說謙下不爭之德無敵於天下。上章講三寶的威力最大,慈是三寶之首,是不可戰勝的。弟子對老子三寶無敵(慈悲無敵)的教理有疑惑,於是有懂兵法的弟子向老子提出疑問:“慈悲”和“謙下不爭”的教理雖然可以用於和平環境(家庭生活、工作、交友等場合),但不能適用於戰爭場合。

提問者認為,戰爭中失敗者的命運由勝利者決定的,因此三寶教理毫無用處

嚴遵版本把此章和下章合為一章,實際上六十九章也是文意相連,應該分章合意來解讀

如何理解《道德經》“善用人者,為之下”?

唐代王真把《道德經》看成兵法,後世不少人這樣來理解。老子確實講了兵法,並引用兵家的格言(“兵者有言: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來宣說慈悲無敵的教理

但老子是講兵法還是用兵法為喻不可混淆。毫無疑問,老子是在回答弟子疑惑,充分用兵法印證三寶無敵的教理,證明慈悲和謙下不爭的力量大於一切軍事力量。最後弟子心有開悟,感激而退。

如何理解《道德經》“善用人者,為之下”?

慈悲和謙下不爭的教理適用於和平環境,同樣適應於戰爭環境,雖然戰爭是最激烈爭鬥的場合,同樣沒有違背三寶教理,這樣使慈悲和謙下不爭的三寶教理更有說服力。

第六十八章

第一段: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

第二段: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

第三段:是謂配天,古之極也。

六十八章經文分為三段。第一段經文: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

前面有水之七善和救人五善法。此處出現同樣的語言結構。善法就是妙法,救人五善法就是救人五妙法

。只有妙法才能救人,不是妙法不能救人。

此處提出用兵四善法,同樣是用兵四妙法,是百戰百勝之法“武”指主帥的戰爭意志,“怒”指前線將領的英勇氣概,“與”是指正面交戰

如何理解《道德經》“善用人者,為之下”?

經文:善為士者,不武

。王弼注:“士,卒之帥也。”士就是軍隊統帥。關公、張飛都是猛將,統帥身先士卒,英勇無比,對部下有極大的激勵作用他們指揮的軍隊都是勇往直前,這樣的部隊容易取得勝利。前線將領更是怒法衝冠,準備與敵人決一死戰。

士兵也是訓練有素,短兵相接能夠殺死敵方士兵。普通的統帥把上述三者當做戰爭勝利的第一要素,是決定力量。因此弟子提出疑惑:三寶教理是否在戰爭中失效了。

如何理解《道德經》“善用人者,為之下”?

老子提出比三者更強有力的決勝力量,那就是慈悲和謙下不爭的力量。《孫子兵法》說戰爭是生死存亡的大事,要十分重視。決定戰爭勝負的有五事:一曰道,二曰天,三月地,四曰將,五曰法”。

句法與三寶句法極為相同,內容與四大理論的前四者相同,順序也相同。道是“上下同心”,軍隊從將軍到士兵都願意生死與共,不怕任何危險老子提出用兵四善法(四妙法),此段經文否定普通兵法是用兵善法。

如何理解《道德經》“善用人者,為之下”?

第二段經文: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

“善用人者,為之下”,這是第四善法,是前面三善法的結論。只有第四善法才是真正的用兵善法,此句經文是對“武、怒、與”的常規兵法的否定,因為看到了它們的不足。

戰爭必須善用人,這是任何軍事家都認可的。但什麼是善用人呢?“為之下”才是善用人為之下就是“不敢為天下先,”確切的說就是三寶,舉一反三。上下同心就是善用人

如何理解《道德經》“善用人者,為之下”?

經文: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具有慈悲心的聖人最能凝聚人氣,這樣的聖人做統帥一定上下同心,士氣高亢。這不是顯示不爭之德(天下莫能與之爭)嗎?人間耍計謀者怎麼能夠與慈悲的聖人比士氣呢?善用人者為之下,士氣無敵

士氣是兵法第一要素,士氣來源於同仇敵愾和主帥的無私境界。這裡含有不輕易發動戰爭,不輕易把士兵置於死地,主帥身先士卒,赴湯蹈火等內涵。

如何理解《道德經》“善用人者,為之下”?

善用人是第一兵法,為之下是善用人的核心,為之下是不爭之德,才能真正的上下同心。“用人之力”是發揮軍隊最強的戰鬥力,不是為我所用,因為聖人作為統帥是無私的。

配天就是祭天時配享。《易經·豫卦》:“雷出地奮,豫。先王以作樂崇德,殷薦之上帝,以配祖考。”古代華人習俗,打雷過後,先王為了取悅天帝,安定人心就製作禮樂,宣揚上天好生之美德,以此獻給天帝,並同時讓祖先配享祭祀,使祖先保佑子孫

如何理解《道德經》“善用人者,為之下”?

配天的習俗就是如此。配天是極高的禮遇,只有祖先的神靈才能享用。老子說以慈悲三寶立身的統帥可以配天,這是古代最高的禮遇。老子從五十四章開始,反覆出現古代民間習俗和原始信仰,這是需要領會的。

這是老子的文化基因老子具有完整的華夏文化基因,認同古代傳承下來的文化習俗,並注入了活力

如何理解《道德經》“善用人者,為之下”?

經文:古之極也。自古及今,最為第一,無以復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