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九代酷睿i7-9750H筆記本標壓處理器,實測較8750H有多大的領先優勢?

Raymon725cnBeta


幾周前,英特爾發佈了面向高性能遊戲筆記本的第九代標壓(-H)系列處理器新品。作為 Coffee Lake Refresh 的一部分,它已經與臺式機平臺保持一致。

相比之下,當前市面上面向超別寫筆記本的 U-系列筆記本處理器,仍屬於英特爾的第八代產品(代號 Whiskey Lake)。

不過大多數英特爾 9 代筆記本處理器並沒有引起大家的關注,畢竟 Core i5 還是四核 / 8 線程,Core i7 也只是 6 核 / 12 線程,更別提核顯和擠牙膏的 14nm 製程了。

【圖自:Intel,via TechSpot】

當然,英特爾還是設法在時鐘速率上有些許的提升,儘管九代 Core i5-9300H 只是將基礎和睿頻都提升了 100MHz 。9400H 沒有提升基準頻率,只是將睿頻抬高了 100MHz,同時保持 8MB L3 緩存不變。

至於九代 Core i7-9750H,其 L3 緩存從上代 8750H 的 9MB 增加到了 12MB,基礎 / 睿頻從 2.2~4.1GHz、增強到了 2.6~4.5GHz 。遺憾的是,i7-9850H 的基礎頻率沒變化,只是睿頻增加了 300MHz 。

與八代產品線相比(如 8750H),我們發現 9750H 與 9850H 之間的差距已經變得更小,這或許也是它被大多數遊戲筆記本所採納的原因。

或許是感受到了大家對於“擠牙膏”的怨念,英特爾決定至少專門推出一款有實質性提升的 9 代筆記本標壓處理器。現在看來,9750H 也是唯一獲得了 10~20% 頻率提升的芯片。

【八代酷睿 i9 只有 6 核 / 12 線程,但 9 代 i7 已經變相追趕上了】

不過為了細分市場,英特爾還是給 9850H 提供了獨門秘籍 —— Partial Overclocking —— 意味著 OEM 廠商可根據設備的實際散熱能力,將該芯片超到 5.0GHz 的睿頻。

此外還有全新的 Core i9 型號,其為筆記本帶來了 8 核 / 16 線程的體驗(與桌面旗艦型號相當)。儘管熱設計功耗(TDP)限到了 45W,但 i9-9980HK 可以飆到 5.0GHz 的睿頻。

有趣的是,儘管九代 8 核 / 16 線程 Core i9 處理器的 TDP 僅為 45W,但英特爾還是強調其主打“肌肉本”(MuscleBooks)市場。


當然,本文論述的重點,還是目前市面上主流遊戲本所採用的 Core i7-9750H 標壓處理器,與上一代 8750H 之間的區別。只是與 i7-7700HQ 到 i7-8750H 的四核變六核相比,這一次的性能提升更加溫和。

【技嘉 Aorus 15】

在深入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英特爾為 9750H 列出了 4.5GHz 的最高單核睿頻,雙核時會下降到 4.4GHz,六核時則是 4.0GHz 。

作為對比,8750H 支持雙核 4.1GHz、四核 4.0GHz、六核 3.9GHz 的睿頻。這樣算來,i7-9750H 在六核全開的時候,也只是提升了 100MHz 的頻率而已。

【微星 GE75 Raider】

為做測試,外媒 TechSpot 選用了來自技嘉和微型的兩款筆記本。前者為配備了 240Hz 屏幕的 Aorus 15,後者是配備了 17 英寸屏幕的 GE75 Raider 。

兩款筆記本搭載了英偉達 GeForce RTX 2070 筆記本 GPU,16GB 雙通道 DDR4-2666 內存(9750H 支持的最高速度),1080p 顯示屏,以及快速的 NVMe SSD 。

不可否認的是,受外形和散熱的限制,筆記本芯片難免會撞上“功耗牆”。不過近年來,廠商已經想到維持更長時間的“次高性能”的方案,這點從 Cinebench R20 MT CPU 測試中也可以看出來。

為了達成更高的峰值睿頻,i7-9750H 的 PL2 限制在 52W 左右,不過微星稍微提到了 54W 附近。平臺功耗方面,i7-9750H 為 80W,i7-8750H 則是 70W 。但鑑於八九代處理器的架構基本相同,PL1 限制才是更緊要的。

i7-8750H 版技嘉 Aero 15 X9 的長期運行頻率在 3.1GHz 左右(初期為 3.3GHz),但 i7-9850H 版技嘉 Aorus 15 也會從 3.3GHz 掉到 3.1GHz,意味著兩者沒有太大的區別。

即便換成 Cinebench R15 來重測,微星筆電的多線程測試表現良好,但不是最快的系統(輸於華碩 i7-8750H 機型),但技嘉的表現也只能算中規中矩。

單線程測試中,微星筆電的優勢更明顯一些,九代新品的時鐘速率較 i7-8750H 提升 13% 。在 x264 編碼中,Core i7-9750H 筆電在一階的表現良好,但二階又拖了後腿。

Hanbreak(HEVC x265)測試項目的結果也是類似。長期運行時,其幾乎落於 PL1 限制之下,微星筆電錶現良好,但速度並不是最快的(輸於兩款華碩筆電型號),不過技嘉 Aorus 15 也沒有比 Aero 15 X9 快。

Adobe Premiere 的基準測試,其 Lumetri 特效會在一定程度上發揮 GPU 的長處。但即便是搭載了 GTX 1060,CPU 部分還是會卡到功耗牆,微星與技嘉的對比型號表現與上方一致。

Adobe Photoshop 的 Iris Blur 測試,9750H 最終也沒有較 8750H 領先多少。

7-zip 壓縮算法測試,9750H 較 8750H 有微弱的優勢,其中技嘉筆電較上一代快了 1%,微星這邊則是領先 4% 。

MATLAB 測試項目,Core i7-8750H 和 Core i7-9750H 依然沒有太大差別。


下面簡單總結下各款測試機型的成績:

技嘉 Aorus 15(i7-9750H)版本,與 i7-8750H 均值對比。

Aorus 15(i7-9750H)版本,與較快的 i7-8750H 機型的對比。

微星 GE75 Raider(i7-9750H)版本,與 i7-8750H 均值對比。

微星 GE75 Raider(i7-9750H)版本,與較快的 i7-8750H 機型的對比。

遺憾的是,TechSpot 手頭沒有搭載 RTX 2070 GPU 的 i7-8750H 筆記本可以加入對比。類似《Hitman 2》這樣的遊戲,並沒有在 i7-9750H 機型上,取得大幅領先於 i7-8750H 機型的優勢。

即便是最佳的狀況,也只有大約 5% 的改進。如果考慮其它影響因素,比如單通道內存的 8750H 機型 vs 雙通道的 9750H 機型,測試差距就可以拉得更開了。


cnBeta


都是14納米的,說那麼多沒用,簡單點,九代比八代i7有10%到20%的提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