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5G時代即將來臨,中國三大運營商各自的設備供應商會是誰?

胖丫的魔法棒


目前5G牌照已發,三家運營商也在緊鑼密鼓的建設中,積極的採購5G設備,大家很好奇它們使用的設備是哪個供應商提供的,下面就來盤點一下。

1、中國移動的5G設備今年的交易總額達到了170億元,主要有四家供應,華為佔50%,愛立信佔22%,中興佔16%,大唐和諾基亞佔6%,以上數據可以看出,中國移動採取的策略是比較均衡的,沒有單獨選擇一家。



2、中國聯通的5G設備的交易總額達到了200億美元,主要是和愛立信簽約,聯通選擇和國外的愛立信這一家企業簽約,讓人感到很意外,據他們的說法愛立信報價是最低的。

3、中國電信的5G設備採購的供應商是諾基亞和愛立信,總金額達到了120億元,看來中國電信的首選也是國外的供應商設備,一家中國的企業都沒有。



三大運營商的5G設備採購項目是巨大的投資,增加設備建設都是為了加快5G的進程,國外企業愛立信和諾基亞是最大的贏家。可能我們覺得沒有選擇國內企業不太好,但他們選擇供應商都是屬於商業行為,各個方面的因素都要考慮,別人也不能評判這樣的選擇是好還是壞。


星河方舟


5G商用牌照已經發放,大規模5G建設即將展開,受中美貿易戰、科技戰、華為圍剿狙擊戰等社會熱點影響,我們都很關注,運營商會採用哪家設備供應商的設備來建設5G網絡?肥貓認為,華為必然是首選,中興、諾基亞等廠家為輔。

技術先進性要求各大運營商首選華為

華為5G技術標準貢獻最大、5G核心必要專利數全球第一,唯一的一家、能夠把5G基站和最先進的微波技術結合成為一個基站的公司。華為技術領先程度,其他廠家3-5年無法追趕。



擁有如此大的優勢,可靠的質量,長期積累的良好口碑,絕佳的性價比,無論從何種角度,華為都是各大運營商5G建設組網的絕佳選擇。

愛國主義熱潮要求各大運營商首選華為

華為圍剿狙擊戰後,國內愛國主義熱潮一浪高過一浪,企業補貼員工購買華為手機、非華為手機不買、在用運營商不採購華為設備就轉網,無論是網絡上還是日常生活中,類似聲音越來越大。



運營商不是聾子、瞎子,聽得見用戶的心聲,更不是傻子,敢冒天下之大不韙,選用其他設備商設備作為組網主設備。即使是傻子,為了利潤、企業的長久運營和用戶,都會首選華為。

網絡的平滑升級要求各大運營商首選華為,其他廠家為輔

3、4G時代,三大運營商都主要選擇了華為的設備進行建設組網。為了廠商利益平衡增強議價能力,強化網絡安全保障,運營商同時購買了相當部分中興、愛立信、諾基亞的設備實施混合組網。



5G建設採用華為設備是最為節省成本,最好平滑升級過渡的,選用其他廠家設備必然需要經歷陣痛。正由於3、4G網絡使用了相當部分其他廠家設備,也必須輔助採購其他廠家的設備。

總而言之,華為是我們國家的驕傲,運營商必然會首選華為設備,我們只需要積極參與5G建設,享受5G帶來的巨大紅利。


通信肥貓


應邀回答本行業問題。

2019年6月6日,工信部向四大運營商,中國移動、中國電信、中國聯通、中國廣電發放了5G牌照,運營商建設5G的號角已經被吹響了。

中國的5G主設備集採主要以國內企業為主,並且會部分的採購歐洲的通信業巨頭諾基亞和愛立信的5G基站。

目前全球範圍來看,有5G無線接入網設備生產能力的主要集中在歐洲和亞洲,分別是華為、中興、信科、三星、諾基亞、愛立信。

不過三星的CDMA基站由於功耗問題被退網之後,三星的主設備就沒有進入國內運營商的採購清單,這次估計也很難擠進來了,即使是在後期擠進來了,份額也分配的差不多了。

國內運營商現在主要採購基站在華為、中興、諾基亞、愛立信這四家,不過5G時代,信科也有了很強的5G基站生產能力,估計也會入選名單,就是五家一起分國內運營商的主設備集採合同。

就5G基站的份額,預計會是華為佔據最大一塊蛋糕,看到最近聯通、移動、電信的採購合同,預估華為的5G基站佔比要在50%左右,排名第二的會是中興,會在20%左右,愛立信第三,諾基亞第四的概率比較大,兩家加起來大概是20%-25%,剩下的份額是信科的,主設備大概就是這個比例了,有誤差也不會相差太大。

5G裡還會採購大量的小基站,不過這可能是後續的採購了。

現在國內可以生產5G小基站的廠家還是比較多的,除了上邊的大企業,還會有一批中小企業的小基站會被運營商採購,在4G時代主要的小基站提供商就是眾多的中小國內企業。

這次5G由於室外信號覆蓋很難滿足室內需求,估計會引入大量的小基站,這樣一來,競爭估計會更激烈,具體份額如何無法估計。

總而言之,在未來的5G設備採購之中,是絕對會以國內企業為主,歐洲設備商為輔的,其實早在4G時代也一直都是這樣了。有一些自媒體一直在造謠,他們連運營商的機房都進不去,也不知道哪裡來的所謂的消息。馬上5G主設備集採就要開始了,謠言就將不攻自拔。

以上個人淺見,歡迎批評指正。喜歡的可以關注我,謝謝!

認同我的看法的請點個贊再走,再次感謝!


通信一小兵


感謝您的閱讀!

近日有消息稱:中國聯通與愛立信達成5G訂單合作,此次合作內容為聯通向愛立信採購L900基站,訂單總價值約209億美元。這則消息一時捲起千堆雪層浪!可是,我以為這種信息可信度幾乎為零!

這則消息類似於當時移動和諾基亞簽訂5G框架協議,但是兩者是不同的!我們在諾基亞官微中找到該內容,這項內容:諾基亞和移動簽署了框架協議,該協議為期一年,價值高達10億歐元。

這是移動需要諾基亞幫助改造之前的移動由諾基亞建造的基站;同樣,也是符合戰略意義的一次合作!

而聯通和愛立信的209億美元的合作沒有任何消息,可見這則消息是不實的。確實聯通和愛立信有合作,比如:愛立信和中國聯通,將在青島港打造全球首個5G智慧碼頭! 比如,2018年11月7日,愛立信和中國聯通就2019年設備採購達成合作意向等等!

但是,並不能想當然的認為愛立信和聯通的合作達到209億美元,沒有證據不能胡亂猜測!

不僅如此,我們知道三大運營商的合作對象可不止某一個通訊類公司:

比如3月26日,中國聯通5G重點實驗室落戶河南,華為、中興、愛立信、諾基亞、中國信科等全球5G基站設備供應商都在聯通5G重點實驗室實驗測試;比如在2018世界移動大會,中國移動聯合大唐電信、愛立信、華為、英特爾和諾基亞等全球合作伙伴共同發佈“5G SA(獨立組網)啟航行動”,進行5G方面的合作!
同樣中國電信同樣和愛立信,諾基亞,華為等等有所合作,我們不能因為某些新聞就胡亂猜測,三大運營商不可能只使用一家通訊類公司的產品。所以,三大運營商的合作方很多,華為,中興,諾基亞,愛立信等等!


LeoGo科技


1 這兩天都是華為,愛立信,諾基亞簽約5G大單的問題,三大運營商基於不同考慮有不同選擇,選擇愛立信和諾基亞的都被各種民族綁架,說啥不愛國,不選華為,不選國內企業。其實這種合同利益問題,有很多的考慮,不能只看表面利益,要看外部的更多考慮.華為是5G建設標準技術的一部分,而整個5G建設是需要各大通訊集團合作的,華為一人單幹不可能,需要技術標準的結合。所以我們也沒必要太酸。

2三大運營商有了商用5G牌照,移動選擇華為為主,其他通訊企業各分一杯羹,比較不找罵,聯通就選了性價比最高的愛立信。被噴的多,電信也是沒選國內企業。只有移動跟華為有業務關聯。從互惠互利角度來說,華為在國內通訊市場訂單足夠大,移動5G訂單佔比一半,其他兩家惠及國外供應商,彼此也是一種交流,在華為被國際通訊企業圍剿的階段,通過這種經濟訂單上的互惠互利,或許能更好的緩解華為海外渠道的某些困境。不摻雜太多政治因素。 5G商用建設是一個長期過程不是一錘子買賣,長遠看未來華為會打開更多更好的局面


鑫財經


這是普通電信5G運營的情況,高科技的車聯網,物聯網,智能網等新領域短期內不會成為5G業務的主角,因為這些基礎技術不是本身發育不良不具備聯網條件,就是現在的4G也能對部分成熟的技術進行聯網。比如無人駕駛汽車,一是研發了幾十年仍未成形投產,二是基礎(道路)條件要求尚不明確。例如在北京這樣的"首堵"情況下,無人駕使汽車如何達到智能障礙識別無死角,這還真是個問題。即使將來技術成熟了,就像電動摩托車一樣交警不讓上路也是白搭。

技術的壁壘必定容易打通,人為壁壘恐怕才是5G運用的尷尬和障礙。比如異地就醫或醫保個人帳戶異地賣藥,4G技術完全不存在障礙。但是要完成這些任務並不是技術範圍的事,而是行政上的事,國家不出臺文件恐怕永遠也不會辦到。這背後更多的是利益,各個地方都想把錢花在自己管轄的範圍內。5G也不會脫離這些羈絆,國內是這樣,國際也是這樣。比如美國打壓華為,根本不是技術上的事,而是政治上(安全)的事。對技術報有希望沒有錯,但這世界上許多事情根本不是純技術的事。


前兩天有報道,聯通的5G供應商選擇了愛立信,於是部分愛國者義憤填膺表示要低制聯通。後來陸續看到報道,移動的50%給了國產企業,另外50%給了歐洲企業。電信則給了諾基亞和愛立信。不足500億的業務,被外國人拿走了400億,這不免使部分愛國者痛心疾手,說好的支持華為在哪裡?其實這並沒有什麼奇怪的,不能因為美國政治上打壓華為,我們眼裡就只有政治和只有華為,甚至為了華為拒絕與全世界打交道。美國孤立我們,我們不能自己孤立自己。更何況三大通訊運營商的選擇是商業行為,不但基於4G業務的延續合作而且基於未來不會同質化競爭。對於運營商來說,即服務於國內用戶,也服務於國外用戶,國際通訊業務也是很重要的一塊,與國外交往是必不可少的一環。

通信供應商和運營商是兩個主體,5G建網是運營商資本投入階段,但對供應商來說是長期投資播種的收穫階段,5G的普及應該是在供應商割完韭菜之後的事。所以,一個階段內5G雖然是搶佔市場的戰略焦點,但不是盈利焦點,這從4G的佈局就能看出來。2013年底國家向三大運營商發放4G牌照,截止2015年12月底,全國移動電話用戶總數13.06億戶,4G用戶總數才3.86225億戶,兩年來4G用戶的佔比僅僅達到29.6%。直到2018年7月,4G用戶總數才達到了11.1億戶,佔移動電話用戶的73.5%。這也可就是說4G直到現在還沒有完全普及,掙錢的餘熱還沒有充分發揮,可惜5G已經來了。但是,5G的路徑很可能也會像4G的路徑一樣,普及率必然經過逐步由低到高的過程,這個時間不會太短。



5G技術是個交叉技術,短期內不會出現技術代差,第一集團中華為的技術儲備全面,可以端到端獨立供貨,物美價廉,優勢比較明顯。遺憾的是沒有不可替代性技術及在核心技術方面不佔絕對優勢。華為在5G中的專利最多,雖然尚不清楚核心技術的專利佔多少,但是主導的5G標準信道編碼(短碼)技術是土耳其人的專利。從國內三大通訊商選擇供貨商來看,華為沒有愛立信諾基亞能建5G網,愛立信及諾基亞沒有華為也能建5G網。至於誰的合同佔第一,大可不必太計較,影響合同簽訂除了技術外還有其它因素。只要處在第一集團內就足以驕傲了,第一第二並不要緊。網上說華為可以不允許某些國家使用5G專利,其實是一種錯誤理解,5G是國際通信領域的共享產品,華為專利佔15%,你不讓人家用這15%,理論上人家就會不讓你用其它85%。當然我國還有中興和大唐通信,不過加起來也不過30%幾。通信領域只是科技前沿的冰山一角,即使進入第一集團離整體科技水平進入第一集團還有十萬八千里。一個華為和一個通訊5G並不能說明多少問題,也改變不了整體科技落後的現狀。所以,切不可妄自尊大提什麼為了支持華為低制聯想低制聯通,更不應該拒絕與國外無關的企業來往合作。當然,對美國政府除外。買華為手機就是愛國,買小米或錘子就不愛國,這有點說不通。


吉祥如意170587193


不說了,堅持用移動!


用戶96330199189


運營商網絡規模龐大,在網絡設備的選擇上不會採用單一供應商模式,原因我歸納幾點:

一、平衡的馭術

就好像康熙王朝電視劇裡面的康熙與明珠、索額圖之間的關係,運營商需要利用設備商之間的競爭關係來牽制設備商。

二、設備採購模式

運營商5G設備採購是放在省公司,各省從入圍清單內自主選擇,各省不一樣,同一個省甚至同一個地市也不會僅選擇一個設備供應商。

三、歷史合作關係

某地區選什麼設備,和該地區的歷史設備有關,要考慮過度問題。還有歷史的合作關係,合作好了人脈打通了,更容易。(這一點有爭議,自己去理解)

四、價格與服務

這就是通常所說的性價比,國內運營商競爭越來越激烈,刀刀見肉,運營商日子也不好過,性價比肯定是重要因素。

五、是否國產的因素

這個因素以前可能不太明顯,但現在在風口浪尖,照顧民意肯定免不了,國家會不會有什麼比例指導我也不知道。


microyy


匹夫無罪,懷璧其罪。不過是因華為手握5G的技術領先優勢,不過是因華為擁有自己的海思麒麟芯片,美國目前才如此瘋狂無底線的集中一切力量打擊中國這樣的一個民營企業。可見5G技術的領先讓美國如此的擔心與恐懼,可見5G技術有多麼的重要!中國用了四十年的時間,走過了西方發達國家工業革命以來近300年的發展過程,完成了經濟上的追趕,甚至是超越。同樣,在技術方面,隨著5G時代的到來,華為一家公司攻克了5G和芯片兩大未來的技術制高點,將會大大推動中國技術對西方國家的超越。現在的華為,正如日益強大的中國,不管別人怎麼挑釁,不管別人怎麼阻擾,中國一直在壯大自己,華為一直在完成超越,這就是中國力量。如果說當年的抗美援朝之戰,是中國的立國之戰,立威之戰,那麼當前5G技術的中美對抗,那就是中華民族的復興之戰,生存之戰,超越之戰,是國家戰略層面的沒有硝煙的戰爭,當前的中美5G對抗戰,貿易戰不過是剛剛拉開序幕,不過是剛剛短兵相接的接觸戰,不過是剛剛跨過鴨路江。血戰飛虎山,血戰長津湖,血戰鐵原,血戰上甘嶺的戰役還未開始!中華民族的復興之戰才剛剛打響,國人應有這樣的認知高度和覺悟。


布衣賢者


中國5G正在向我們走來。電信、聯通、移動採購設備,原有消息說移動向諾基亞採購設備,原因移動原來採購諾基亞,可能為了匹配原來設備,考慮投資與回報。又有消息說聯通與愛立信合作。中國的5G設備可能由華為、中興、諾基亞、愛立信、等供應,國家可還要考慮防止被外國卡脖子被外國制裁。前車之鑑,中興被美國卡脖子是教訓,可能要吸取教訓。只有國內的才不被卡脖子,才不會被制裁。購買是能用、價格合理、到時有可用的設備、好用、不被制約等因素制約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