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0 黃河對黃河口文化形成發展的影響(節選)

黃河對黃河口文化形成發展的影響(節選)

□ 薄文軍

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要推進黃河文化遺產的系統保護,守好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我們要深入挖掘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講好“黃河故事”,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精神力量。

新時代對黃河文化的挖掘、整理、保護、傳承、研究、弘揚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黃河口是萬里黃河的重要節點,黃河口文化是黃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黃河對黃河口文化的發育形成發展發揮了巨大作用,黃河口地區的諸多文化事象,大都與黃河有著根本性的關聯。本講座(全文見知網)擬就此做些初步探討,不當之處請方家指正。


黃河對黃河口文化形成發展的影響(節選)


黃河對黃河口文化形成發展的影響(節選)


黃河對黃河口文化形成發展的影響(節選)


一、黃河口的地域概念

黃河口是一個相對模糊的文化概念和地理概念,它泛指但不限於以今山東省東營市為核心的黃河入海口地區。很多時候,黃河口可以約等於東營市或近現代黃河三角洲,但也只是“約等”,如果完全對等的話,這一概念也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更重要的,也正是因為這種具體內涵的模糊性和地理邊界的不確定性,為區域文化研究帶來了方便、減少了麻煩、迴避了爭執,以至在當前地域文化研究領域,“黃河口”的使用頻率遠遠高於“東營”。

為便於大家對照和定位,本文先將東營市和黃河三角洲的地理範圍作一介紹。東營市位於山東省北部、渤海西南岸,介於北緯36°55′~38°10′,東經118°07 ′~119°10′之間。東、北兩面臨渤海,西與濱州市毗鄰,南與淄博市、濰坊市接壤。南北最大縱距123千米,東西最大橫距74千米,總面積8243平方千米,轄東營、河口、墾利3個區,廣饒、利津2個縣,常住人口218萬(2019年底數據)。

從自然地理概念來看,黃河三角洲可以分為古代三角洲、近代三角洲和現代三角洲。古代黃河三角洲以河南省鄭州鞏義市(原鞏縣)為頂點,北達天津,南至徐淮,總面積25萬平方千米。近代黃河三角洲以今山東省東營市墾利區勝坨鎮寧海村為頂點,北起套爾河口,南至支脈河口,面積約5400平方千米,主要在東營市範圍內。現代黃河三角洲以東營市墾利區興隆街道漁窪村為頂點,北起套爾河口,南到支脈河口,東到渤海沿岸,面積約2200平方千米,主要在東營市境內。

2009年11月,國務院批覆《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發展規劃》所界定的“泛黃三角”範圍,則包括山東省的東營、濱州兩市全境,濰坊市的寒亭區、壽光市、昌邑市,德州市的樂陵市、慶雲縣,淄博市的高青縣和煙臺市的萊州市,共19個縣(市、區),陸地面積2.65萬平方千米。

二、黃河口文化的多元化特點

黃河口(東營市)是一片古老而年輕的土地。基本以支脈河和小清河為界,其南部地區是古老的泰沂山系山前沖積平原;北部地區則多是秦漢以來歷次黃河逐海造陸,尤其是清朝咸豐五年(1855)黃河奪大清河道,由東營入海之後形成的黃河淤沖積平原。當然,即便在小清河以北地區情況也不完全一樣。這一區域的西南部成陸較早,東北部成陸較晚。這樣,整個東營地區的陸域基本是由西南向東北越來年輕。西南部地區,可以追溯到“天地玄黃,宇宙洪荒”,東北部地區顯現給人們的則是“海鹹河淡,鱗潛羽翔”。

早在8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後李文化時期,今東營市境南部地區即有人類的足跡。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嶽石文化時期,都有人類在這裡生產生活、繁衍生息。東北部地區自20世紀初葉始有人煙,20世紀30年代才出現較為完善的村落。

受方方面面的因素影響,黃河口地區成為了一個多種自然景象、文化現象、民俗事象交相輝映的地方。黃河文化、海洋文化、兵學文化、儒家文化、齊魯文化、三晉文化、移民文化、戲曲文化、鹽業文化、水運文化、石油文化、屯墾文化、商業文化等等在這裡相互啟發、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尤其民俗方面,渤海灣畔的古老居民與山西移民、河北移民、魯西移民,在生產習慣、生活習慣、節日習俗、婚慶習俗等方面互相碰撞、互相借鑑、互相融合,最終形成了這裡獨具特色的黃河口民俗文化。而大的文化框架方面,亦復如此。

三、黃河對黃河口(東營)文化的影響

歷史上的黃河對東營地區的經濟社會文化發展影響巨大。它直接催生了東營的移民文化、農耕文化、墾殖文化、科舉文化、呂劇文化,深度影響了東營的鹽業文化、航運文化、紅色文化、石油文化、民俗文化。

(一)母親河走過的最後一座城市

東營是萬里黃河的入海口城市,是母親河走過的最後一座城市,是整個黃河干流無可替代的重要節點,具有重要的地理座標意義。東營市是近現代黃河三角洲的核心區,也是黃河三角洲的中心城市,她見證了黃河數千年的滄桑變遷,聚集了更多的黃河文化元素。

東營境內的利津縣城是黃河走過的最後一座古城,墾利區、河口區主體都是黃河近現代以來塑造的嶄新。因為黃河的原因,東營境內一些原本名不見經傳的村落被載入國史和各級志書。因為黃河的原因,東營地區成為古代多個封建王朝朝野紛爭的焦點。許多重要歷史人物、歷史事件都與黃河在今東營地區入海存在重大關聯,如大禹、齊桓公、王莽、漢明帝、李鴻章等,再如王景以來的許許多多的治黃專家與河防官員等等。

(作者為山東省作家協會會員、山東省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黃河口地域文化研究學者、資深媒體人,著有地域文化書《穿越黃河口》《黃河口旅遊文化》《東營進士全傳》《黃河口抗日戰爭史》等,主持《墾區——山東戰略區的穩固後方》《滄海桑田黃河口》《印象墾利》《墾利文化通覽》《東營旅遊》等圖書及多個大型展覽館展陳內容撰稿工作。參與編寫《山東區域文化通覽·東營卷》《東營圖志》《黃河口特色旅遊文化》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