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對於養老靠國家,還是靠自己,大家怎麼看?

綠木葉


養老肯定是靠自己,我相信咱們國家要想達到歐洲國家的福利待遇,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然後主要又是因為人口基數太大了,很難解決所有人的養老問題。

靠自己的話,那麼養老問題就要儘早準備,不能等老了才想怎麼養老。我預期養老的話起碼得有個200萬存款吧。這樣存銀行,每年能有5%左右的收益,一年利息收入10萬,每個月就有差不多一萬的養老錢了,這肯定是夠開銷的。如果還有退休金,那麼生活就過得更好了。

那麼如何積攢200萬元的養老錢呢?這個肯定是靠現在工作每個月省出來的。加上每年理財,年化收益率10%左右,那麼花個20年攢夠200萬存款。還是有很大可能。這樣養老就可以靠自己,不用靠別人了。


月牙亮投


我在美國洛杉磯,71歲。退休六年了。有一棟130平米的townhouse(國內說的聯排別墅),一輛2019年款的Honda Fit。一個人生活,月退休收入$1253,符合低收入標準。 。美國的法律:兒女是沒有贍養父母的責任的,老人的生老病死由政府負責,我目前生活完全自理。等我需要他人照顧的時候。我可以有兩個選擇:一,部份生活不能自理,可以申請政府派護理人員來家照顧我。二,去專門照顧生活不能自理的nursing home(一種老人療養院)這兩項選擇,對於低收入群體都是由政府付費的。


吳繼武0602


我國養老金體系採用的是現存現付制,就是指現在大家繳的養老金是先付給退休人員,而後等自己退休了又有後來交付養老金的群體來承擔。

好比水箱裡的水不是你這輩子的養老金積蓄,需要不斷地需要往裡面加水。可是要是突然有一天停電了或者進水管堵塞了呢?那這水箱裡的水如何夠大夥喝呀,更何況這水也本不太多。只夠燒飯和解渴之用,最多也就可以先洗洗臉、刷刷牙、泡泡腳,順便再擦個身子。可是要是想來個淋浴、泡個澡、遊個泳什麼的,那就別想了。那得自己打個井、挖條渠,或者接個管道才可以,單靠這供應的份額遠遠不夠。

隨著我國老齡化越來越嚴重,未來需要年輕人養老的比重更大。60年代、70年代是生育的高發期,而且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的壽命也是越來越長。如今還是可以2:1以上的比例支付基本退休金。就是說現在如果社保繳費人均1000元/月,那麼2個多人養一個就等於得到2000多元/月的退休金。可以後如果繳付養老金的年輕人減少而退休人群又增加,那麼就會是1.5:1或更低,基數不變就等於只有1500元/月。那就只能是基本生活費用了。

因此,在未來必須採用多元化養老的模式,而退休金僅僅是基本生活保障的部分,雖不多但也卻不能夠或缺。


其他養老方式有多種:養兒防老也是其中的一種。

另外,還可以房產或房屋租金補充養老;投資基金或股票的收益補充養老;銀行存款或利息補充養老;經營投資合作盈利增加收入,也可以把愛好變成有收益的副業增加收入。

還有最重要的是:健康是最好的積累,少進醫院、不用保姆、身體健康是最好的財富儲存。

總之,未來的養老既要靠國家,取得生活的基本保障。更要靠自己,通過多種養老方式,可以享受生活,過著豐衣足食的好日子。


鞅論財經


在某些國家,養老可以實現很好的保障,但是在中國,如果全然依靠國家來養老的話,必然是不現實的。

首先,中國人口基數大,而中國雖然近些年經濟迅速騰飛、經濟實力日益強大,但是始終還是出於發展中國家的行列,想要做到像某些發達國家那樣在養老等福利事業上做大做強,肯定是不太可能的。

但如果全然靠自己的話,也不是一個發展良好、文化基礎雄厚、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所應該持有的方式。

因為一個國家對於人的關懷,是體現這個國家的文明素質、社會責任意識的重要尺度。

所以國家依然應該向為人的生存謀福利的道路上勇往直前,在養老這件事上,也不能夠、不應該懈怠鬆弛。

所以,在我看來,尤其是中國,一個人不能指望全然依靠國家來養老,只有國家提供部分支持,而自己也能夠為自己的生活負責,這樣才會擁有更加得體美好的老年生活。


席越


少生孩子多種樹,不生孩子多養豬,養老更多靠自己,這句話每天要念上三遍,想想就很勵志。


每個人的職業選擇,基本決定了養老金的多少。收入高,工作相對穩定,繳納社保就多。如果穩定工作三十多年,退休後的養老金就比較可觀,養老無憂。對於這部分人來說,養老不僅能靠自己,還能靠國家。


能靠養老金維持生活的畢竟是少數,起碼企業員工的養老金不生病的情況下只能維持基本的溫飽。這部分人的養老問題,更多要靠自己。


至於自由職業者、個體戶、農民(包括農民工),大多沒有參加社保,或者只是繳納每年不過幾百元的農保,養老基本不靠國家,而是靠自己。


養老金問題是一個極其嚴肅的問題,但是分配上存在極大的不平衡,這成為貧富差距日益擴大的根源之一。有人靠養老金可以過上富足的生活,甚至可以投資房產、出國旅遊。但是更多人的養老金只能滿足吃飯穿衣,其他消費往往捉襟見肘。至於農民的養老金,嗯,不說了。


每個人都希望養老能靠國家,但是社保資金就那麼多,國有企業拿出的利潤那麼少,分配上有難以雨露均霑,自然只能讓一部分人先靠起來。


隨著時代發展進步,也許國有企業的利潤上繳比例會大幅提升,只要有身份證的人都能有一份500-1000元的基礎養老金。到時候貧富差距會縮小,中低收入人群的消費動力會增強,經濟發展會更加均衡。當然了,拿得多的人是否同意拿少點是前提。


不早了,洗洗睡吧。


財智成功


你的這個問題其實蠻大的。如果要綜合起來說,會洋洋灑灑一大堆。我僅從養老院這一個維度闡述一下觀點。希望對你有幫助。

中國最早的養老院有兩種說法,比較普遍的說法是在南北朝時期,梁武帝在南京建立了中國第一個養老院,取名孤獨園。“孤獨”二字指的是幼而無父和老而無子的兩類人。從“孤獨園”的名字來看,就可推斷出該機構的關注對象:收養無家可歸的孤兒,收養無人贍養的老人。這兩者都是弱者,生存往往難以為繼。另一種說法是來自唐朝寺廟,起初由寺廟管理,朝廷並不供給銀兩,由於寺院的財力有限,老人們生活艱苦飲食也清淡。一直到宋代開始,朝廷開始接管,會撥出部分銀兩用於養老。

雖然養老院起源的說法不同,但是有一個共性,就是社會幫扶養老更多是一種救濟和託底行為。

在中國傳統社會,由於“老有所養”是儒家所推崇的理想社會的模樣,而“養兒防老”又是中國傳統社會的普遍觀念。因此在古代社會,以家庭養老為主,子女贍養老人是責無旁貸的。

另一方面,我們也要注意到,中國古代的人均壽命其實並不長,以唐朝最興盛的時期為例,根據當時5100個墓誌銘,唐朝的人均壽命約59.3歲。針對夫妻樣本統計,男性平均死亡年齡為62.3歲! 女性平均死亡年齡為64.2歲,所以才會有“人生七十古來稀”的說法。因此高齡老人在整個社會人群構成中是少數,因此社會來贍養老人的能力也是綽綽有餘。

隨著時代的發展,科學,尤其是醫學的飛速進步讓人們的預期壽命也越來越長。

新中國成立後,養老院有了進一步的發展,但是養老院的入住人群主要集中在“五保戶”(所謂五保,主要包括保吃、保穿、保醫、保住、保葬(孤兒為保教),五保戶最常見的是在我國農村地區。養老院依然還是“政府託底”的性質。

1979年,中國上海正式進入老齡化,也是中國最早進入老齡化的城市。所謂的老齡化一般來說,是指一個地區的60歲以上老齡人口占總人口的10%。

截至2018年底,上海市戶籍老年人口(60週歲及以上)已達503.28萬,佔戶籍總人口的34.4%,屬於深度老齡化。

老年人口的迅速擴大,使得社會託底形式的養老院顯然已經不夠用了。所以,養老院開始有民營資本介入。因此目前養老院就有兩種形式,一種是政府託底性質,所謂的公建公營養老院。這種養老院價格便宜,但是床位緊張,服務質量也比較一般。另一種則是以政府提供審核批准,由民營資本介入的養老院,所謂的公建民營養老院,這種養老院,由於它是以提供養老服務為主要盈利為目的的,因此價格比較貴,但是服務更好,設施也更完善。

因此,如果單從養老院這一個維度看。養老既靠國家,也靠個人。你可以選擇價格低廉的公建公營養老院,也可以選擇滿足個性化需求的公建民營養老院。

最後作一些養老形式方面的補充。以上海為例,目前(截止2019年),政府推行9073的養老政策,所謂9073指的是,90%居家養老;7%社區養老;3%機構養老。也就是說,養老院能夠覆蓋的僅僅是全部老齡人口的3%。更龐大的老人養老需求其實是在家裡或者社區完成的,而政府也在逐漸改變以前養老院的方式,培養居家養老護理員,興建社區養老護理站等等方式來解決養老需求。所以,還是那句話,養老問題,既靠國家,也靠個人,這是由現階段的現狀決定的。

水平有限能力一般,希望我的回答能給您帶來幫助。


魔都養老


對於60~70年代以前由國家分配參加工作的老人,退休時間大約在90~00年代以前,這階段國家還處於計劃經濟時期,大部分人員的工資只有幾十元,接近退休時,國家開始改革,工資快速增長,但大部分人工資也只有幾百元而已,只夠維持生計,幾乎沒有結餘,這部分老人只能靠國家養老。對於00後就業的年輕人應依靠自我籌劃解決養老問題。


手機用戶79166672386


當今社會養老確實應該靠國家。由於人口老年化的加大,獨生子女對父母的壓力十分大。現在的獨生子女對待老人養老不是兩個,而是四個,甚至還不只,這種經濟和精神壓力不是一般的大。從現實情況,養兒防老已不現實,本身的生活工作壓力,撫養子女的壓力和經濟負擔。可以說不是子女不笑,實在是力不從心。養老靠國家已是社會現實,也是老人的養老心願。養老院的嚴重不足的問題,是希望國家加大養老院的建設,解決進住養老院的難題。


雙猴機杼


每個人都會老去,這是自然的規律,要搞清楚養老金的含義是什麼,然後再去討論誰養老的問題。

目前我們養老制度是三規制,一:事業,行政,。二:企業,私營業主,個人繳納,三:城鄉居民。

以上已經老去的群體,年輕的時候都為了國家的建設出過力。應該全部納入國家養老體系中,資金的來源應該用稅收解決,不求平均,但求平衡,做到人老有飯吃,有衣穿,能治病,就可以了。


西去的晨曦


我認為兩者都必須兼備,光靠國家,廟少僧多粥少,難以實現。特別是已進入了老年社會,一下子湧進了大量的老人,有些措手不及,經驗不足,準備不夠!靠自己能力有限,特別是老年人,老弱病殘居多,靠子女不可能,他們要工作要管下一代,根本沒時間。看看街上跑的,公園蹓彎的,出外旅遊的,上醫院看病的等等,有多少老人不是老伴陪伴。所以只好選擇居家養老,兩個老人互相攙扶著過日子,什麼空巢老人,居家養老就是這麼來的。總而言之,兩條路都要走。更重要的是要有經濟支撐,不然請個保姆都請不起,老人會過得不開心不幸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