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什麼是彈道導彈和巡航導彈,兩者有何區別?

I江左白衣I


巡航導彈與彈道導彈最主要區別是兩者飛行的原理不一樣。巡航導彈的飛行原理與飛機相同,所以又有飛航式導彈之稱,而運載火箭則是從彈道導彈上發展起來的。
最早的巡航導彈是納粹德國的V-1導彈


而最早的彈道導彈也是納粹德國的V-2導彈,戰後V-2導彈也是人類進行太空探索研究的先驅。

跟飛機一樣,支持巡航導彈在空中飛行的是其彈翼產生的升力。發動機主要提供速度,變相形成空氣流動,迫使其從彈翼上流動,形成上下壓力差從而產生升力。這也是為什麼飛機發動機推重比可以小於1(部分民航客機推重比可以只有0.3),也能夠飛行。
戰斧巡航導彈,巡航導彈必須要有彈翼
才行

而彈道導彈則完全靠發動機推力,將整個導彈推出大氣層,他的飛行軌跡類似於曲射火炮的拋物線彈道,所以稱為彈道導彈。只不過彈道導彈大飛出大氣層後,外太空幾乎沒有空氣阻力,所以阻力損失極小,射程可以延長很多,同時彈道末端是高度勢能不斷轉化為動能,末端速度很快,突防能力強。



巡航導彈因為需要空氣氣流才能產生升力,所以只能大氣層內飛行,而且超音速後阻力和氣壓會越來越大,因而飛行速度較慢。但是需求的推力較小,而且可以吸入外界大氣中的氧氣作為燃燒的氧化劑,整體體積要緊湊的多,燃料利用率比較好。
巡航導彈多用於反艦導彈和中短程對地攻擊的戰術導彈。

對於彈道導彈來說,只有突破大氣層後才能發揮飛行阻力低的優勢,並且必須要自己攜帶氧化劑,所以彈道導彈體積小不了,只有射程超過2000公里以上才具有優勢,在2000公里內的中短程彈道導彈上要比同射程的巡航導彈大很多。
重達17噸的東風-21C彈道導彈(東風-21的常規子母彈頭型號),射程只跟2.5噸東風-10巡航導彈相近,彈頭重量也只是東風-10的一倍。

由於彈道導彈是靠自身推力上天,不需要彈翼來去產生升力,同時大氣層內高速飛行時,突出的彈翼都是阻力產生器。所以早期彈道導彈只在尾部設有調整方向的方向舵,現在普遍使用矢量燃氣舵控制方向,確保彈體表面阻力最低。而巡航導彈則不行,必須要有彈翼去產生升力,否則飛不起來。



但隨著技術發展,現在新出現的高速滑翔彈頭一定程度上模糊了彈道導彈與巡航導彈界限。他是將彈道導彈的彈頭設計成升力體造型,在其以一定角度再入大氣層時,彈頭本身可以產生升力,促使彈頭可以像滑翔機一樣再大氣層中高速滑翔。這樣一來射程上可以延伸增加數千公里,雖然末端速度比之前的自由落體要低,但是其在大氣層內高速滑翔時可以自由機動飛行,對方反導系統更加難以攔截。


五嶽掩赤城


根本區別:彈道

巡航導彈和彈道導彈的根本性的區別就在於彈道。巡航導彈是在中低空保持一定高度飛行,末端是情況改為低空飛行;而彈道導彈走的是拋物線彈道,比如洲際導彈的彈道頂點已經超出了大氣層,進入外層空間。儘管現在先進的彈道導彈都擁有空間變軌和末端修正的技術,但是大體上還是拋物線。直觀的理解看下面的這張圖就懂了:

彈道導彈和巡航導彈的彈道區別

形態差異

由於彈道的不同,二者的形態有很大差異。首先是體形差了很大。彈道導彈走的是拋物線,拋物線的頂點高度決定了導彈射程,所以導彈的燃料必須要夠用。所以彈道導彈一般都有10米以上的長度,彈徑也超過0.8m,絕大部分體積都是推進劑貯箱。而巡航導彈的尺寸一般在6-8米左右,彈徑小於0.6m。歷史上搞的最大的巡航導彈應該就是德國的V-1了,但那是世界上第一款巡航導彈,技術條件還比較落後。

世界上第一款巡航導彈是德國的V-1,尺寸巨大

彈道導彈和巡航導彈的尺寸對比,參照物為人,近些年研發的巡航導彈都是朝著小型化,隱形化方向發展

此外,由於彈道導彈是垂直上升的,它的升力來自於火箭發動機的直接推力,彈翼提供的升力極小,只起到飛行穩定作用,甚至沒有彈翼。而巡航導彈不同,它的飛行姿態是平飛的,發動機不提供直接升力。巡航導彈通常都擁有兩個高展弦比的平直翼,這樣翼面積可以提供足夠的升力,這一點和飛機很像。

美國的LGM-30民兵III洲際導彈,連彈翼都沒有

俄羅斯“俱樂部”巡航導彈/反艦導彈 可以看到兩個平直翼面積是比較大的

速度和突防模式的差異

彈道導彈由於走的是拋物線彈道,隨著高度的上升,大氣層變得越來越稀薄,空氣阻力也越來越小,比如美國的民兵III洲際彈道導彈,彈道頂點可達1300km,大部分飛行時間裡高度都在500km以上,幾乎沒有空氣阻力存在,所以彈道導彈速度可以做到很高,有利於實現超遠射程和末端突防。洲際彈道導彈中段飛行速度可達15馬赫,末端速度可達25馬赫;即便老式的飛毛腿短程導彈,也有5馬赫的末端速度。

彈道導彈的優點和缺點都是它的彈道攻擊模式。這種拋物線彈道比較容易被敵軍計算出來,然後預設攔截點,發射攔截彈進行攔截。像薩德、愛國者3都是專門用來攔截末端飛行的彈道導彈的防禦系統。當然優點也是這個拋物線彈道,可以讓導彈實現末端高速突防。雖然薩德、愛國者能夠攔截短程和中程彈道導彈,但面對末端25馬赫的洲際彈道導彈還沒有什麼把握能夠攔截,這就是拋物線彈道帶來的速度突防能力。

美國“和平衛士”ICBM(洲際彈道導彈)

短程、中程,遠程和洲際彈道導彈的射程對比

而巡航導彈呢?現在世界上大多數的巡航導彈都是高亞音速飛行的。這和它的飛行高度相關。因為巡航導彈在中低空飛行,空氣阻力較大,如果做成超音速非常耗費燃料,會使射程大大縮短,得不償失。所以巡航導彈一般都是低空突防,利用地形來遮蔽地方的雷達波。比如BGM-109戰斧式巡航導彈,最高速度只有0.8馬赫,但它的低空飛行高度可以底至7.2米,倘若沒有低空補盲雷達,很難發現。即便有補盲雷達,如果數字信號處理能力較差,也會因為分不清導彈和地面反射的雜波而很難穩定跟蹤。

巡航導彈攻擊路徑示意圖,可以緊貼地形進行機動,敵方雷達難以發現

當然近些年中美俄也都在研究吸氣式高超音速武器,速度有望達到6-8馬赫,不過從彈道上看依然沒有跳出巡航導彈的範疇,只是飛行高度變高了。

制導模式不同

彈道導彈和巡航導彈的制導模式除了都有慣性測量單元之外,就幾乎沒啥共同點了。彈道導彈依靠自身內部的陀螺儀和加速度計以及計算機組成的慣性制導系統,此外還有星光制導系統用於修正;但是即便沒有星光制導系統,僅依賴慣性制導也可以完成引導,精度會稍差一些。彈道導彈使用的機械液浮式陀螺儀,精度要求非常高。比如和平衛士洲際導彈上用的陀螺儀,用一整塊鈹金屬製成,漂移只有1.5×10−5 °/h。而一般巡航導彈雖然也有慣性測量單元,但捨不得用這麼貴的陀螺儀。近幾十年隨著衛星制導技術的進步,彈道導彈雖然也可以使用衛星制導,但是這不是必須的。戰略核導彈必須僅使用慣性制導+星光定位就能完成打擊任務。像和平衛士洲際導彈,射程11000km,可以做到94米的CEP(圓周概率誤差),這是個非常恐怖的精度。

和平衛士上的機械式陀螺儀,光著一個球就是50萬美元

星光導航原理來自於古老的航海技術

巡航導彈的制導模式有大不同。早期的巡航導彈使用的是地形匹配製導(TERCOM)。這種制導模式導引頭裡裝的是測高雷達。在發射前,技術人員會實現為巡航導彈裝訂一個路徑,而巡航導彈只要沿著這個路線走就行。怎麼知道自己在沒在路線上?就是依靠測高雷達不斷對當前導彈正下方地形高度進行測量,與實現裝在存儲中的路線進行比對,來判斷當前是否有偏離航線。

隨著半導體技術的進步,數字處理器性能大大提高,存儲器的容量迎來了不小的提升,利用數字圖像對比技術進行制導和末端攻擊目標確認成為了可能,於是巡航導彈又增加了DSMAC技術。通過識別圖像,可以瞭解到當前在什麼位置,攻擊的目標是否為提前裝訂的目標。於是導彈的智能化程度大大提高了。由於圖像識別技術的應用,使得巡航導彈的精度從幾十米縮小到了5米以內。海灣戰爭期間,甚至發生過第一顆戰斧給牆上開洞,第二顆戰斧順著洞鑽進去爆炸的經典戰例。

巡航導彈的兩種主要制導模式:TERCOM和DSMAC

巡航導彈一般使用TERCOM和DSMAC複合制導


宣仔


彈道導彈和巡航導彈最大的區別就是他們的彈道不同了。彈道導彈的運動軌跡類似於炮彈一樣的拋物線,稱為彈道飛行,依靠強力的火箭發動機加速並推向高處然後在地球引力作用下砸下來,中遠程的彈道導彈甚至能被推出大氣層然後再入大氣層獲得更快的動能,依靠高速突防,洲際彈道導彈末端速度能達到20~25馬赫,也就是7000m/秒,而且砸下來的整個過程不是導彈整體砸下來,而是僅僅只有一個人形大小的核彈頭,速度超高又非常小,因此很難攔截!

巡航導彈

巡航導彈飛行原理和飛機類似,是一種靠空氣發動機產生動力,讓彈翼產生的升力和重力平衡,以幾乎恆定速度在稠密的大氣中飛行的導彈!速度越大阻力更是成幾何比增長,為了增加航程和躲避雷達追中,巡航導彈大多數都採用亞音速低空突防,比如戰斧在地形匹配、衛星定位手段下可以貼地15米高飛行。還有部分巡航導彈為了增加末端突防能力而採用末端超音速,前蘇聯更是搞出了了大量全程超音速導彈!

從以上彈道導彈和巡航導彈的定義,區別就非常明顯了:

首先飛行彈道上,彈道導彈更像炮彈一樣的彈道,呈現一條高高的拋物線,因此得名彈道導彈。而巡航導彈更多貼地面、海面飛行,飛行原理類似於飛機,主要利用發動機產生的升力來平衡重力勻速飛行!

突防方式上差別很大,彈道導彈主要利用速度,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即使是洲際飛行也僅僅只需要30~40分鐘,短程的導彈更是幾分鐘就能攻擊目標,給敵人的反應時間很短。彈道導彈的發射目標很大,紅外特徵更為明顯,因此基本發射就能被對方捕捉到,但無奈速度太快很難攔截。巡航導彈速度則慢了太多了,即使超音速巡航飛行的速度也比彈道導彈慢了好幾個檔次,他的突防主要利用低空隱蔽突防,一旦被發現被攔截的可能性就大得多,主要問題是發現不了!美國的戰斧巡航導彈多年的實戰數據顯示,其突防能力高達90%左右,對於防空完備的科索沃戰爭中,突防也高達70%。

載彈量和彈頭攻擊方式上兩者產別很大,相同射程的兩種導彈,彈道導彈個頭明顯更大,載彈量也更大更多。一般來說,彈道導彈的重量、體積、動力都比巡航導彈大很多,而且中程以上的彈道導彈都具有多彈頭攻擊能力,洲際彈道導彈更是能輕鬆攜帶10個核彈頭以及更多的假目標,一次性就能攻擊10個不同城市,這是巡航導彈無法比擬的。而且彈道導彈攻擊模式上也不同,動力結束後,彈頭會脫離出來單獨攻擊目標,這樣從制高點下降的過程其實也就是小型核彈頭以超高速砸下來,很難攔截!而巡航導彈只有1個彈頭,而且是導彈彈體和彈頭不分離同時攻擊目標,即使帶核彈頭的巡航導彈他也只能攻擊一個城市,這點與彈道導彈無法比擬!

還有在制導模式和精度上兩者差別也很大。彈道導彈一般採用慣性制導+星光修正或者地形匹配修正等,其精度一般不會很高,但是對於核彈頭來說也用不著如此高的精度。而巡航導彈的制導模式就太多了,主動雷達、被動雷達、紅外製導、電視制導、光電制導、GPS等等,以及這些模式的複合制導,末端採用機動修正,精度往往都以米級的,傳說中的從窗戶飛進去的導彈就屬於巡航導彈了,因此在精度上巡航導彈比彈道導彈要強悍很多!

另外,兩種導彈的任務差別很大。彈道導彈作為三位一體的核打擊任務的不可或缺的載體而存在,主要負責威懾,是核彈的主要載體,可以將其定義為戰略級別武器,中近程的也攜帶常規彈頭,打擊機場、港口、指揮中心等重要目標。巡航導彈主要負責精確打擊,即使裝核彈頭也是戰術核彈頭,屬於戰術級武器,威力上差了很多!


狼煙火燎


巡航導彈和導彈的區別在於飛行方式

巡航導彈是一種利用小型噴氣式發動機,利用自身攜帶的摺疊機翼來提供輔助升力,通常飛行高度低整個飛行過程就類似於一架自殺式無人機,其中常見的反艦導彈和空對地導彈在大分類上是屬於巡航導彈範疇,通俗的來說在大氣層內安裝空氣動力原理飛行的可以算巡航導彈。

彈道導彈是一種利用火箭發動機,在火箭把導彈推到一定高度之後在脫離,然後在地球重力勢能的加速下進行一定自由落體(末端制導的最後階段不是自由落體)運動,中程或者洲際彈道導彈通常還會飛出大氣層,彈道導彈在助推段(上升段)完成後就是自由落體,不過新式的高超音速飛行器也是利用火箭發動機但是彈頭釋放過後不是自由落體運動,有點類似於彈道導彈彈道與巡航導彈彈道結合的飛行特徵。

彈道導彈很明顯它是一種按照固定彈道進行飛行的導彈,它雖然說末端可以機動但是它的整個彈道還是比較固定的,不過高超音速導彈它在助推段完成後也是不規則彈道飛行,巡航彈道也是一樣的巡航彈道整個飛行過程都是有噴氣發動機的參與,所以只要能夠遠程接入巡航導彈數據鏈就能夠隨時調整,彈道導彈助推段完成後基本是無動力飛行,所以除了末端制導不會調整彈道。

彈道導彈由於利用了地球的重力加速度,所以速度會越來越快。而巡航彈道整個飛行過程都是固定的速度個別末端會加速,但是速度差不像彈道導彈那麼大。


李曉偉


導道直接打擊敵人的目標導彈。巡航導彈為衝入大氣層進入太空再返回大氣層進入打擊目標地區的導彈,都有戰略打擊意義。距離大,打擊面積廣,對敵人毀滅性打擊的導彈。如朝鮮違反聯合決議研製的導彈。我國的東風系列41,31,21,26。都是巡航導彈,都是先進入大氣在返回地層的導彈。一般要多級點火,火箭象發射衛星的火箭運行。有二到三節不會是單級火箭。


ww3721王建文


首先說下巡航導彈和彈道導彈最重要的區別:是否穿過大氣層!巡航導彈一般都是在大氣層以下飛行,有些巡航導彈甚至就在離地面幾十米的高度飛行,而彈道導彈,升空後必須要首先進入大氣層,然後再返回大氣層攻擊目標。除了這些,彈道導彈和巡航導彈還有著其它的一些區別,下面我來簡單舉例說明一下:

1、推進和飛行方式

彈道導彈和發射衛星的運載火箭差不多,使用的都是火箭發動機,燃料有固體的和液體的,推力非常大,能夠使彈道導彈快速飛行,最快能夠達到幾十倍馬赫音速飛行。彈道導彈的軌跡一般都是固定的,發射後軌跡幾乎不會改變,按照特定飛行路線飛向目標。下圖就是彈道導彈飛行軌跡:

巡航導彈一般採用的就是噴氣式發動機,基本上就和普通的噴氣式飛機採用的發動機是一樣的,所以巡航導彈也有和噴氣飛機一樣的進氣口,導致巡航導彈的速度一般都是亞音速。另外巡航導彈也有和飛機的機翼差不多的彈翼,一般在巡航導彈的中部和尾部都有,飛行的軌跡也是固定不變的,可以實時的變化軌跡,飛行高度也可以變化。巡航導彈可以理解為就是一個特殊的無人駕駛噴氣飛機!下圖就是巡航導彈:

2、制導方式和精度

彈道導彈基本上就是使用的是慣性制導,這樣的制導方式不是我們正常認為的朝著目標方向發射就行了,而是也是一種複雜的制導方式。它是根據彈道導彈發射的位置經緯度和目標的經緯度,然後在飛行時候,利用彈道導彈攜帶的制導裝置,測算出導彈的加速度和速度等信息,然後再控制彈道導彈的飛行路徑。不過這樣的制導方式精度比較差,圓周精度最好也就幾百米,不過對於核武器來說早就夠用了。下圖就是彈道導彈慣性制導裝置:

而巡航導彈的制導方式就很多了,而且還是多種制導方式複合工作的方式!其中有衛星制導、慣性制導和地形匹配製導等等,衛星制導利用衛星定位導彈實時的經緯度位置,再對比目標的位置,相應的調整。慣性制導就不說了,地形匹配製導就是利用巡航導彈上面的彈載雷達或者光學設備,獲得導彈飛行路線下面的地形,然後再和彈載計算機之前加載的地形進行匹配,出現偏差就會自動調整。這樣的複合制導方式讓巡航導彈的精度能夠小於米級。下圖就是巡航導彈地形匹配製導方式:

3、發射平臺

彈道導彈,尤其是洲際彈道導彈,基本上都是陸基發射井和公路機動的發射車這樣的發射平臺,因為導彈導彈體型巨大,所以也就導致了彈道導彈發射的平臺很有侷限性。其中機動性最好最強的,還是要屬彈道導彈戰略核潛艇了,地球百分之七十是海洋,也就導致核潛艇可以打擊全球任何目標。下圖就是彈道導彈核潛艇發射彈道導彈:

巡航導彈的發射平臺就比較多了,海陸空都可以發射,軍艦可以發射,飛機可以發射,公路可以發射,然後水下也可以發射,基本上目前所有能夠掛載武器的平臺,巡航導彈都可以發射,畢竟巡航導彈體型比較小,重量輕,都能裝得下。巡航導彈目前已經成為海上軍艦和空中飛機最重要的對地打擊武器。下圖就是美國F15戰鬥機發射巡航導彈:

4、任務種類和目標

彈道導彈,由於其發射軌跡幾乎不變,機動性不強,所以基本上只能打擊固定的目標,比如說對方的城市和機場等這樣的固定目標。洲際彈道導彈攜帶的基本上也都是核彈頭,都是以對方的大城市為主,基本上都是執行戰略任務,一般射程至少都是幾千公里,最遠一萬多公里。雖然彈道導彈也可以攜帶常規彈頭,但是基本上是核彈頭為主。下圖就是核爆炸模擬圖:

巡航導彈能夠執行的任務就多了,打擊的目標可以是固定的,也可以是移動的。除了攜帶常規彈頭,巡航導彈也可以攜帶核彈頭,不過基本上都是執行常規的作戰任務。巡航導彈在常規戰爭當中,可以發揮巨大的作用,這在最近發生的幾場戰爭當中都有很好的證明。巡航導彈的射程從幾百到幾千公里不等,射程的動態範圍比較大。

當然巡航導彈和彈道導彈很多區別目前也都開始慢慢的消失了,比如彈道導彈也可以打擊移動的目標,比如說航母。還有彈道導彈的制導方式目前也採用了衛星制導等複合制導方式來提高精度等等。

以上就是個人認為的巡航導彈和彈道導彈的一些區別,能力有限,歡迎補充!


資訊所長


彈道導彈,顧名思義就是導彈路徑是彈道,是一個比較正規的拋物線,現在的彈道導彈並不是在全程都是彈道。

遠程洲際彈道導彈是在重返大氣層時才是彈道飛行,近程彈道導彈是在火箭助推器脫落後開始彈道飛行。每個國家每型導彈都不一樣。

彈道導彈比較大,尤其是洲際彈道導彈,幾乎全程都有火箭助推,而且中前期會衝出大氣層

還要在後期重返大氣層。

彈道導彈載彈量大,射程遠,速度快,彈道導彈末端速度可達十倍音速以上,遠程彈道導彈甚至可以達到二十倍音速以上。

巡航導彈則是相當於一個小飛機,有機翼,有進氣道,有一個發動機。正常飛行時是像個無人固定翼飛機一樣,速度慢,高度低。打擊精準,智能化程度高。用於戰術攻擊,定點打擊。

巡航導彈一般是中期在平流層高度定速巡航,末期低空掠地或略海飛行,打擊時依靠自身系統定位校準,打擊時擁有加速階段。

彈道導彈不易攔截,需要用到高端的防空系統,而巡航導彈可以通過防空兵手持防空導彈進行攔截。


永煜中原


如果要問“巡航導彈與彈道導彈有哪些區別?”,首先就要知道“什麼是巡航導彈?”,“什麼是彈道導彈?”。“巡航導彈”顧名思義,就是:利用自身噴氣發動機的推力與彈翼和氣流產生的上升力,以巡航姿態在大氣層內飛行的導彈。而“彈道導彈”就是:利用自身火箭發動機,按預先設置好的程序和指令飛行,飛行姿態如拋物體一樣軌跡的導彈。




“巡航導彈”的飛行原理是:“火箭助推器加速後,主發動機的推力與阻力平衡,彈翼的上升力與重力平衡,以近於恆速、等高度飛行的狀態。由於其具備飛機一樣的彈翼,使其飛行彈道通常由起飛爬升段、巡航(水平飛行)段和俯衝段組成。“巡航導彈”具有發射“距離遠、精度高、難以被攔截”的特點。“巡航導彈”可以在陸地陣地上發射,也可以在軍艦、潛艇或飛機上發射,如果是裝上核彈頭的遠程巡航導彈,其射程一般在3000公里以上,在飛機或潛艇的搭載下也可以實施遠距離核打擊。彈道導彈”按射程分為“近程”“中程”“遠程”和“洲際”,一般“1000公里以內射程”稱為“近程彈道導彈”;“1000到3000公里之間”稱為“中程彈道導彈”;“3000到8000公里之間”稱為“遠程彈道導彈”;“8000公里以上”稱為“洲際彈道導彈”,放眼當今全球,擁有“洲際導彈”的國家屈指可數。攜帶核彈頭進行核打擊的叫做:“戰略彈道導彈”,攜帶常規彈頭進行常規打擊的叫做戰術彈道導彈。“彈道導彈”的發射分陸基和海基,陸基又分固定發射陣地和移動發射車;海基多由戰略核潛艇發射。



目前世界上有名的“巡航導彈”有美國的“戰斧”系列、俄羅斯的“KH”系列等。“戰斧”巡航導彈與“宙斯盾”的黃金搭配也堪稱經典。有名的“彈道導彈”有我國的“東風”系列、俄羅斯的RS系列、美國的“民兵”系列等。


時尚新播客


你好,我是冬雨AK ,我來回答一下,彈道導彈和巡航導彈的區別有:1,二者的彈道完全不同,一個在大氣層外飛行,一個在大氣層內。2,二者的外形有差異 。3,任務和作用不同。下面具體說一下

1,彈道導彈,故名思議,發射過程是完全遵守彈道學,路線都是事先規劃好的。彈道導彈的發射初段基本是垂直爬升突破大氣層,在大氣層外發動機關閉,在大氣層外由於沒有空氣,導彈運行阻力幾乎沒有,所以速度很快,最高可達15倍音速。末端再進入大氣層進行攻擊,且在最後攻擊階段基本無法改變攻擊軌跡(現在有些彈道導彈可以在末端攻擊階段變軌,例如反艦彈道導彈)。



而巡航導彈,運行主要是在大氣層內,擁有一定的氣動外形,依靠火箭發動機提供動力做高速長時間飛行。因為需要在飛行過程中規避地形阻礙,因此,需要在發射前輸入攻擊座標數據、制定飛行航線、輸入3D航線地圖,發射後依靠衛星引導等多個條件進行攻擊,同時導彈飛行時也會利用掃描儀器跟數據進行比對,也可以調整飛行高度。

2,外形區別,彈道導彈因為不需要在大氣層內長時間飛行,因此外形和常規火箭沒什麼太大區別,都是圓柱體,而巡航導彈需要做長時間巡航飛行,因此,都有機翼型的氣動外形

3,任務和作戰定位不同,彈道導彈因為發射距離遠,運載量大,速度快 難以攔截,因此一般作為戰略武器使用,多數國家會搭載核彈頭進行核打擊 核威懾!不會輕易動用!而巡航導彈,多作為戰術武器(必要時也可搭載核彈頭),用來攻擊戰場重要目標!

彈道導彈和巡航導彈都屬於導彈家族,因此,他們的主要的性能指標參考都差不多,一般是射程 速度 運載重量 待機時間 發射準備時間都是其主要指標 ,此外,像造價 制導能力 突防能力 抗干擾能力也是很重要的性能參數


冬雨AK


彈道導彈顧名思義是遵守彈道學規則的導彈。彈道導彈雖然是用火箭發動機發射升空,但並不是全程都有動力,到達彈道頂端後,發動機就關機或者拋棄了,然後彈頭沿著預定的彈道自由落體,最終砸到目標區域內,其運動軌跡是早早計算好的,除部分機動彈頭外,彈頭進入下降段後彈道是無法更改的。

巡航導彈是在大氣層內移動攻擊,發射前需要嚮導彈提前輸入攻擊座標數據、制定飛行航線、輸入3D航線地圖,發射後依靠衛星引導等多個條件進行攻擊,同時導彈飛行時也會利用掃描儀器跟數據進行比對,也可以調整飛行高度等,所以巡航導彈的精度更高,但是碰到我們這種有先進雷達和防禦系統的土豪大國一般是可以攔截的,而且攔截率很高。

彈道導彈和巡航導彈最大的不同在於他們的彈道。彈道導彈裝的是火箭發動機,主要靠規定的拋物線,即彈道飛行,中遠程導彈會再入大氣層以獲得更大的動能,十分難以攔截,近程導彈在大氣層內部飛行。道道導彈的末段速度非常快,甚至能超過20倍音速。

彈道導彈沒有翼,不會自己調整飛行方向,在燃燒完動力燃料後,就只能根據現有的速度,朝目標飛去。為了覆蓋廣大的距離,彈道導彈必需發射很高,進入空中或太空,進行亞軌道宇宙飛行。對於洲際導彈,中途高度大約為1200公里。如果要是因為前期計算不準確,那麼彈道導彈也就只能是打不準目標了。

巡航導彈的彈道是可變的,既可以根據制導途中的數個數據點實現變軌,也可以根據地形匹配、衛星定位等手段變軌。大部分巡航導彈為亞音速,少數是全程超音速巡航;有的巡航導彈只在末端超音速飛行,以亞音速做中距巡航。

彈道導彈的飛行軌道是拋物線,就像用手扔石頭一樣,往往根據出手時的力度,扔出的角度就能判斷落點,整過飛行軌道就是一條拋物線。巡航導彈就相當於一架無人飛機,飛行軌道不確定,而是根據目標的移動而改變飛行軌跡,落點很難判斷。

發射方式有別,前者有陸基井丶公路鐵路機動、海基潛艇、空基戰略轟炸機;後者有車載、潛艇、飛機。

任務不同,前者中遠程以上核武器遂行戰略任務,前者的中近程常規及後者主要遂行戰役任務。

管轄有別,前者的中遠程以上核武屬屬國家戰略武器,中俄屬戰略火箭軍,美國分屬戰略空軍和海軍;前者的近程常規及後者多屬戰區武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