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3 吉林鐵路:東進長白第一站——龍潭山火車站

當火車於十九世紀初在英國率先噴霧轟鳴拓步前馳的那一刻起,世界的新變局已經赫然拉開序幕。幾十年後,時代長風裹挾著火車的汽笛聲席捲中國東北大地,終讓一條條鋼軌成為經濟發展的命脈。儘管被最早的中東鐵路忽略,可省會吉林城仍奮力與時代脈搏共振,利用一切可能,讓這座城市通過鐵路交通與世界勾連。回望這一歷程,儘管結果令人喜悅,但其發端卻充滿了艱辛、苦澀,甚至屈辱——每一個進步都那樣得之不易。比如今天提及的龍潭山火車站,不僅參與了鐵路在吉林城的發展,更見證了吉林城由近代工商業城市成為中國化工城的偉大曆程。

吉林鐵路:東進長白第一站——龍潭山火車站

吉敦鐵路松花江鐵橋舊影

“吉會鐵路”的折中方案創造了龍潭山火車站

修建鐵路本為繁榮吉林經濟,造福吉林百姓,自晚清開始,吉林地區修建的許多鐵路卻包藏了日本帝國主義侵吞東北的禍心——長白山區豐富的林、礦資源早就讓殖民者垂涎三尺。如吉林至敦化的鐵道規劃線路區域,僅木材一項就可供全國鐵路年更換枕木400萬根的需求(《吉林市發展史略》)。

當時東北以哈爾濱為核心,已經構成了丁字形鐵路骨架。儘管南滿(哈大)鐵路長春以南被劃為日本南滿鐵道株式會社的勢力範圍,但濱洲線、濱綏線構成的東西向鋼鐵動脈卻一直由沙俄及其權益繼承者蘇聯控制。為了更有效地施行殖民侵略和殖民掠奪,日本帝國主義急於在東北修築垂直於南滿鐵路的東西向鐵路主動脈,以期開闢從日本海直達東北內陸的鐵路交通線。

早在1909年圖們江界務談判中,日方就向中方提出修建吉林城到朝鮮東北部

會寧鐵路(吉會鐵路)的無理要求,遭到東三省督、撫聯名反對而作罷。但滿鐵卻偷偷派出數批調查員,在吉林至會寧之間進行了大量勘驗調查(《吉林市發展史略》)。1913,日本在大連召開滿洲實業大會,決定“速修吉會鐵路案與日本海橫渡航路案”(《中國鐵道史》),1918年北洋政府外交總長曹汝霖與日本銀行代表真川孝彥草擬西原借款,其出賣路權的條款遭到吉林地方各界的激烈反對,使得北洋政府始終未敢簽署正式合同。

待到1924年,段祺瑞二次上臺,向日本借款事宜再度被提起。儘管東北官民極力反對,但最終還是被迫以折中方案同意修路:鐵路只修到敦化,這條吉敦鐵路為中國官辦地方國有鐵路,且與日本多方掣肘的吉長鐵路不同,修築吉敦鐵路時,日方只是提供借款,不能擁有其它權利。1926年經過反覆交涉,最終確定由“滿鐵”出面承建,邊田利男為總工程師,日本大倉組東興公司等9家日商和2家華商承包,“滿洲電氣會社”負責電務工程,吉敦鐵路正式開工

(《吉林鐵路運輸志》)。

吉林鐵路:東進長白第一站——龍潭山火車站

隧道內鑿巖施工現場,取自《吉林舊影》

吉敦鐵路西接吉長鐵路,由省城吉林市向東跨江越嶺,在茫茫林海中蜿蜒前行,經過蛟河煤礦,直達木材產區敦化縣城。全長約210公里。據《滿洲開發四十年史》記載:吉敦鐵路最重要的工程是松花江橋樑和老爺嶺隧道。為了在完成松花江橋樑的同時,完成老爺嶺隧道工程以達到通車目的,在冬季松花江上鋪設了軌道,把工程材料及車輛運到對岸。這是東北鋪設冰上軌道進行列車運行的開端,為其後拉濱線建設時鋪設冰上軌道提供了借鑑。

經過為期一年的緊張施工,1927年10月,吉敦鐵路全線竣工通車。而離開吉林城之後,吉敦鐵路上第一個火車站就是龍潭山火車站。

吉林鐵路:東進長白第一站——龍潭山火車站

龍潭山火車站舊影

吉林通往長白山區的火車第一站

龍潭山本名尼什哈山,尼什哈是滿語小魚的意思,因山上有一被叫做“龍潭”的漢代石砌巨池,水色碧而黑,無論水旱,無漲無落(《吉林外紀》),故而又被叫做龍潭山。在清代,龍潭山上因乾隆皇帝親封神樹及若干寺廟引來部分官民定期拜祭外,吉林城東十二里的龍潭山下除了星星點點的幾個小村屯和小塊田地,到處泡澤交錯,一派原始風貌。1926年6月1日,吉敦鐵路正式開工,龍潭山下就從荒莽沉寂中甦醒,開始了城市化進程的腳步。

吉林鐵路:東進長白第一站——龍潭山火車站

江密峰火車站、額赫穆火車站的車站規劃與龍潭山基本一致

從吉林城到當時敦化縣的吉敦鐵路,當時共設有17個火車站。出城後第一站就是龍潭山火車站,它位於山勢巍峨的龍潭山西麓,坐西朝東。按照統一設計,火車站由站舍(售票、候車、信號、站長室)、零擔庫房、扳道房、宿舍等部分構成。石砌站臺上樹立著用中英文標註的站牌,旁邊立有歐式照明燈。1927年10月1日3條線路,2個站臺,正式交付使用——列車呼嘯著在整潔的車站往復穿梭,讓這鄉間原野上有了一絲靚麗的現代氣息。

然而這一切都在九一八事變後成為日本侵略者的囊中之物,為了從中國攫取更多資源,更為了將榨取的財富運至海邊,輸送回日本本土,日本在吉敦鐵路基礎上,瘋狂地開展鐵路建設。1933年9月1日,敦化至圖們的鐵路竣工運營(後東延至朝鮮境內日本海邊的雄基港),日本侵略者蓄謀多年的吉會鐵路終於全線貫通,隨著1935長春至白城的鐵路實現竣工運營,以長春為交點,與“南滿鐵路”垂直的東西向鐵路動脈終於建成。在日本侵略者加速掠奪下,龍潭山火車站的客貨運較之前有了一定的發展,然而兩條新火車線路的修建卻最終導致了龍潭山火車站的聲名鵲起。

吉林鐵路:東進長白第一站——龍潭山火車站

龍潭山火車站零擔庫房遺址近影

1937年8月,為了新建豐滿水電站,“滿鐵”建設局鋪設了一條由龍潭山火車站至豐滿的鐵路支線,主要用以運輸水電站建設所需的巨量水泥、施工用重型機械及發電設備。1938年10月1日鐵路鋪設竣工,這條鐵路以龍潭山車站命名的為偽滿國有龍豐鐵路。1935年9月偽滿洲國頒佈了《私建鐵道法》允許社會團體和私人鋪設一般交通用的鐵路。

對私建鐵路,當局會給予一定補貼,但工程多委託給滿鐵施工建設。1944為開發舒蘭的煤田,以及在龍潭山和吉林北建設大工業區(滿洲電氣化學工業株式會社、吉林人造石油株式會社),又修建了龍潭山到舒蘭的龍舒鐵路(《滿洲開發四十年史》)。

因一系列建設,龍潭山火車站的規模也日益擴大。1937年到1945年,龍潭山火車站陸續建成軍火庫、油庫、小電石庫,線路由4條(1931年增加一條)增加到12條(《吉林鐵路運輸志》),龍潭山站一躍成為吉林通往長白山區鐵路交通線上十分重要的貨運樞紐。

到新中國成立前,龍潭山火車站北向通往圖們、舒蘭,南向通往吉林和豐滿,成為區域的一個重要鐵路交匯點。同時,由於企業專用線性質的龍豐鐵路和龍舒鐵路的陸續修建,使得龍潭山火車站的貨運地位遠遠高於客運地位,這種貨運樞紐的特殊地位一直延續的解放以後。

吉林鐵路:東進長白第一站——龍潭山火車站

新中國經濟建設鋼鐵動脈的重要節點

1948年3月吉林市解放,由東北鐵路總局派人接管了吉林地區的鐵路資產,並對因解放戰爭而損毀的鐵路線及鐵路設施進行修復——在人民的手中,龍潭山火車站發揮著巨大的作用。1953年開始,新中國開始施行第一個五年計劃。得益於便利的水源和動力電,一五計劃的153個大項目中有7個落戶在吉林市。這其中不僅有染料、電石、化肥、鐵合金、碳素等工業項目,也包括興建火電廠和改擴建豐滿水電站。眾多工程的開工使得具有地理便利和相關基礎設施的龍潭山火車站發揮出重要的作用,大量建材、設備通過這裡進行轉運。

1970年,吉林市江北榆樹溝興建煉油廠,大量建材、設備及生產原料需要經由龍潭山火車站運輸,未來吉化煉油廠的生產也要有大量原料油和成品油運進運出。原有站舍已不適合這一新情況,為此,鐵路部門決定在原站舍北側(長圖線131公里680米處)新建站舍。擴建後的龍潭山火車站佔地面積25萬平方米,建築面積1754平方米(《吉林市地名志》)。1978年10月1日,龍潭山站劃歸龍潭山車務段管轄,1985年6月正式升為二等站歸吉鐵分局直接領導。截止1985年底,龍潭山火車站設有到發線、編組線、站修線,貨物線、倉庫站臺線、牽出線、特種車線、段管線三角線、企業專用線等多種鐵路線路,建有貨場33360平方米,貨倉414平方米,貨物站臺1206平方米,露天堆場15160平方米。3條裝卸線有效長度2135米,可容納90車裝卸(《吉林鐵路運輸志》)。

吉林鐵路:東進長白第一站——龍潭山火車站

由於為吉化公司,特別是煉油廠運送原料、成品的火車大多在龍潭山火車站停靠、編組,在火車站東側山下,鐵路部門於1972年新建了龍潭山車輛段,專門檢修、維護運送油品的槽罐車體(與檢修、維護客車車廂的吉林車輛段不同,吉林車輛段曾位於火車站北側新興街61號)。當年因龍潭山車輛段停靠的槽罐車體多有滴漏現象,與周圍優美的自然風光反差很大,所以或多或少給人留下

的印象。後來,由於原油採用管道運輸,直達煉油廠,加之生產管理日趨嚴格,髒的印象才一去不復返。新世紀,龍潭山車輛段與吉林車輛段、吉鐵車輪廠合併,在原來龍輛廠區進行了擴建,目前已建成為一座環境整潔的現代化工廠。

吉林鐵路:東進長白第一站——龍潭山火車站

除了服務於吉化,龍潭山車站還承擔著吉林市一些企業大宗物資的貨運任務。特別是東關電廠和國電江南熱電廠,為保證漫長的供熱期採暖和發電,所需煤炭運輸的專用線,均由龍潭山車站起始。至今,這個建於上世紀初的火車站,已基本不再承擔客運任務,而以貨運作為主業。

吉林鐵路:東進長白第一站——龍潭山火車站

龍潭山火車站附近的風物往事

說到龍潭山火車站就不得不提到大名鼎鼎的現代京劇《紅燈記》。據說這個的故事原型就發生在龍潭山火車站。在這部作品中,以鐵路工人李玉和為代表的地下黨和他周圍的革命群眾,在日偽統治的白色恐怖之下,積極配合抗戰,進行著艱苦卓絕的鬥爭。不管此說是否屬實,許多鐵路幹部職工都把劇中李玉和工作戰鬥的“龍潭車站”認作吉林市龍潭山火車站略稱。1964年初,中國京劇院《紅燈記》劇組的全體演員也確曾專程來到龍潭山火車站體驗過生活。

吉林鐵路:東進長白第一站——龍潭山火車站

解放前的站長宿舍

隨著城市建設飛速發展,市區內許多近代建築都不復存在了,而在龍潭山火車站內尚有一些近代建築殘存。其中片石地基的零擔庫房、青磚建造的站長宿舍保存基本完好,目前被切分成小戶型,分給鐵路職工充當家屬宿舍。令人遺憾的是新站舍竣工使用後,老站舍就被廢棄了——由於上世紀鐵路並非實行封閉管理,老站舍竟成為流浪漢棲身之所。其中一些流浪者隨意使用火源,終於引燃了老站舍,使得老建築淪為廢墟,不得不被拆除。

吉林鐵路:東進長白第一站——龍潭山火車站

其實鐵路職工很早就有依站而居的習慣,龍潭山火車站的職工自然不例外。上世紀七十年代之前,今天車輛段至龍潭山腳下吉鐵配件廠一帶是縱橫交錯的泡澤,其間叢生蘆葦、菖蒲。再向南一些則是龍潭山鹿場及附近村屯的田地。住戶並不多,隨著龍潭山火車站的擴建,舊站舍東側,吉鐵二建興建了兩座三層的火炕樓。雖然地處偏遠,卻一度成為鐵路內部領導幹部才能居住的家屬樓。隨之又有一些紅磚平房在樓房附近被陸續興建,這裡形成了一片面積不小的鐵路職工聚居的家屬區。

吉林鐵路:東進長白第一站——龍潭山火車站

然而時代的發展卻似乎遺忘了這一片住宅區,站在火炕樓三樓緩臺放眼北望,同在一所城市,這裡連片的平房與周圍新建的樓宇反差巨大。好在這一住宅區的南側已被改建為居民小區,相信不久的將來,這裡也一定會有所變化。

延伸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