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3 將現代服務業打造成發展新引擎 上海、廣州等地推動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融合

繼工業化與信息化“兩化融合”之後,中國首次有了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兩業融合”的實施意見。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等15部門聯合印發

《關於推動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發展的實施意見》,在培育融合發展新業態新模式、探索重點行業重點領域融合發展新路徑方面提供了方向。

現代服務業是禪城重點發展領域之一。佛山市委十二屆七次全會提出,禪城區要依託人流、物流、信息流聚集的優勢,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加快構建以現代服務業為重要支撐的現代產業體系。

禪城如何打造現代服務業集聚區,為佛山全市產業轉型升級服務?本文將聚焦上海、廣州等地推進服務業轉型升級的經驗做法,以期為禪城提供借鑑參考思路。

上海:以“雙推”工程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

上海生產性服務業促進會發布的《2018年上海生產性服務業發展報告》顯示,上海生產性服務業增加值已從2008年的4188億元增長到2018年的13707億元,佔全市GDP比重也由29.8%躍升至2018年的41.9%,其中服務業佔GDP比重達到69.9%,生產性服務業佔服務業比重達到60%。與發達國家“兩個70%”指標相比(即服務業佔GDP70%、生產性服務業佔服務業70%),上海已雙雙超過60%,逐步接近發達國家水平。

國際經驗表明,如果沒有研發等生產性服務業的大發展,工業製造就很難從產業鏈的低端邁向中高端。上海越來越多的製造業企業在技術創新的基礎上不斷延伸產業鏈,實現傳統制造業向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的轉型。

拎起“微笑曲線”兩端

上海的生產性服務業特色十分鮮明。有別於傳統模式下的“賣產品”,上海的特點在於打造新業態和新模式:即企業從提供單一產品向提供“製造+服務”“產品+服務”轉變,依託互聯網、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在製造過程中加大交互式服務投入,促進製造過程更為集成化,並向服務型製造轉型。

用上海生產性服務業促進會秘書長王惠珍的話說,就是拎起“微笑曲線”兩端,從而也把底部托起來。“微笑曲線中間是製造,兩端是服務業承擔的研發設計和品牌營銷,兩頭一抓,底部也隨之上升。”

振華重工、上海電氣、寶鋼工程等正崛起為服務型製造供應商領域的新勢力。比如,振華重工通過探索自動化碼頭的創新服務模式,為全世界碼頭用戶提供量身定製的一站式解決方案,帶動行業轉型升級。

總集成總承包優勢凸顯

“十二五”和“十三五”前期,上海著重打造生產性服務業中的總集成總承包、供應鏈管理、研發設計、電子商務、檢驗檢測、專業金融服務等領域,尤以總集成總承包為重點。王惠珍說,上海的總集成總承包服務以延伸服務、提升價值,大力發展成套設備等領域的“交鑰匙”工程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為主,鼓勵企業向工程設計、方案諮詢、技術服務和設備維護、運營一體化服務等產業鏈各環節擴展和延伸,並湧現出一批典型“雙總”企業。

例如,正泰電氣提出從“賣單一產品”轉向“賣全生命週期服務”的目標,通過“EPC+能效管理、電力運維及金融”的新商業模式,推出電力運維“泰無憂”產品,為用戶提供從融資租賃、安裝調試、運行檢修、節能增效到升級迭代的全生命週期服務。

如今,上海“雙總”企業已實現五大“轉向”:產品和服務從國內轉向國外市場,工程總承包形式從單一轉向多元化承包,承擔項目角色已從配角逐漸轉向主角,企業主業拓展從原產業逐漸轉向新型多元產業。

功能區實現高強度產出

從煙囪林立的傳統工業園,到如今上海唯一的大數據產業基地,上海市北高新園區歷經26年發展,在體量僅3.1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創造出全市開發區排名第二位的單位土地產出強度。而這背後的秘訣就是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這塊園區還有一個名字“上海市北生產性服務業功能區”。

這只是上海推進生產性服務業功能區建設的一個縮影。

作為生產性服務業的產業載體,一批產業集聚度高、特色鮮明的生產性服務業功能區正在上海不斷壯大。上海已形成40家生產性服務業功能區,總規劃面積超過5000公頃,集聚了2萬多家企業,單位土地面積營收超過350億元/平方公里。

除了載體建設,上海獨創的“雙推”(推動電子商務企業創新發展、推動中小企業應用電子商務)工程,也成為上海生產性服務業領先全國的助推器。“雙推”工程採用“政府貼一點,平臺讓一點,中小企業自己出一點”方式,鼓勵中小企業採購專業化生產性服務“上平臺、用平臺”,同時激勵各類創新型企業服務平臺加快市場拓展,立足上海服務全國。9年來,上海共遴選培育“雙推”服務平臺近80家,支持上海中小企業依託“雙推”平臺“觸網”達2萬家。

廣州: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打造“會展之都”

廣州有著“千年商都”的美譽,在新時代,廣州定位高遠,將打造現代服務業作為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新興服務業和服務模式不斷湧現,數字化、信息化正在不斷改造傳統服務業,現代服務業給廣州的經濟發展提供了新的增長點。

在廣州市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廣州提出將著力建設現代服務業強市。做優做強高端現代服務業,打造國際會展之都。10月10日,廣州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就廣州市建設“定製之都”三年行動計劃徵求意見。從“千年商都”到“會展之都”“定製之都”,廣州正借現代服務業激發城市新活力。

把目光投向更大領域

琶洲,每年的“廣交會”都在這裡舉辦。這個以會展聞名於世的地方正在成為廣州互聯網經濟的新高地。在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的浪潮下,騰訊、阿里、復星、國美、小米、YY、唯品會等一批知名互聯網企業在琶洲落戶。琶洲正在成為互聯網創新產業、會展產業、總部經濟等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外向型和創新型經濟集聚發展的高質量經濟增長極,也是廣州未來經濟形態的重要標誌地。

琶洲是廣州現代服務業取得長足進步的一個縮影。如今,在廣州中心城區,形成了天河中心商務區、琶洲會展總部經濟區等現代服務業功能區,而在外圍郊區則依託大型交通樞紐和國家級開發區,形成海港、空港、廣州開發區三大生產性服務業基地和若干特色服務功能組團,形成了現代服務業的集聚發展態勢。

不止於此,廣州把發展現代服務業的目光投向了更廣的領域。廣州提出大力發展現代商貿、文化、旅遊、健康等服務業,安排專項資金支持64個高端生產性服務業項目,引進了亞洲再製造展、全球移動互聯網大會等一批品牌展會。

現代服務業助力製造業轉型

隨著以移動互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等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發展日漸成熟,現代服務業也主動與傳統制造業實現深度融合。在擁有紮實製造業基礎的廣州,湧現出不少從生產型製造向服務型製造轉變的企業,形成蓬勃發展的新興服務業態。

10月10日,廣州市工業和信息化局發佈《廣州市推動規模化個性定製產業發展建設“定製之都”三年行動計劃(2019-2020)(徵求意見稿)》(下稱“三年行動計劃”)。

三年行動計劃提出,廣州要用3年左右時間,培育引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規模化個性定製龍頭骨幹企業,建成較完整的規模化個性定製產業體系和發展生態。到2021年,規模化個性定製產業產值翻番,定製家居行業產值達1000億元。培育形成5個示範產業集群,30家示範企業,20個名品名牌,成為世界先進、國內領先的規模化個性定製產業創新策源地、應用示範地、產業集聚地,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定製之都”

根據三年行動計劃,“廣州定製”的發展重點包括5大方面:定製家居、汽車、時尚服飾、智能終端、專業服務。這背後體現的就是現代服務業和製造業形成的“1+1>2”的效應。

推動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

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等15部門聯合印發《關於推動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發展的實施意見》,在培育融合發展新業態新模式、探索重點行業重點領域融合發展新路徑方面提供了方向。

●為何要強調兩業融合?

《實施意見》指出,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融合是順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和增強制造業核心競爭力、培育現代產業體系、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途徑。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經濟研究部副部長劉向東分析,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發展,“製造業服務化、服務業製造化”趨勢越來越明顯。比如,人工智能和醫療、養老等領域的結合就是很好的例子。藉助服務業和製造業的一體化融合,一方面可以提升生產和服務的效率,另一方面也可更好地對接需求。在兩業融合中,消費升級是重要的牽引力,同時兩業融合也是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進一步提高供給的質量和效益所在。

●兩業融合具體怎麼做?

培育融合發展新業態新模式。《實施意見》梳理提出了10種發展潛力大、前景好的典型業態和模式,包括推進建設智能工廠、加快工業互聯網創新應用、推廣柔性化定製、發展共享生產平臺、提升總集成總承包水平、加強全生命週期管理、優化供應鏈管理、發展服務衍生製造、發展工業文化旅遊等。

探索重點行業重點領域融合發展新路徑。《實施意見》針對製造業重點行業、服務業重點領域,提出了加快原材料工業、消費品工業、裝備製造業、汽車製造等重點行業雙向融合發展的10大可能路徑。

●兩業融合誰來做?

《實施意見》指出,要發揮多元化融合發展主體作用。這些主體既包括產業鏈龍頭企業、行業骨幹企業、專精特新中小微企業、平臺型企業和機構,也包括高等院校、職業學校以及科研、諮詢、金融、投資、知識產權等機構。

國家發展改革委新聞發言人孟瑋表示,各類不同的市場主體具有各自不同的特點和優勢,比如產業鏈龍頭企業處於價值鏈頂部、具有全產業鏈號召力;行業骨幹企業創新能力、品牌影響力、示範效應突出;廣大中小企業貼近市場、管理靈活、適應能力強;平臺型企業和機構能夠整合資源、集聚企業,促進產銷精準對接、高效暢通;其他各類市場主體在人才、資本、技術、數據等方面也都具有不同優勢,推動兩業融合發展必須發揮好各類市場主體的獨特優勢。

本文轉自珠江時報(11月22日報道,記者:馮棟,來源:綜合解放日報、羊城晚報、金羊網、人民日報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