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1 華夏民族發源地—具茨山

具茨山,位於豫中平原西部,山體從新鄭綿延向西入新密境,與登封嵩山相連,河南省禹州市、新鄭市、新密、三市交界處,屬於伏牛山餘脈。 當年軒轅黃帝部落重要活動發源地,也是風后、力牧、大鴻、歧伯、封地拜同時還是上古期“廣成子”祖師隱居地,天下第一觀“逍遙觀”的所在地,當年黃帝拜廣成子乘龍飛昇的地方,一如並聯同延綿不斷的山脈,清澈蜿蜒的銀河之水靜靜流淌,世代傳頌。

華夏民族發源地—具茨山

具茨山,如今很少有人知道,實際上此山對我們華夏民族來說是真正“聖山”,先秦之前,這個山脈,非常有名!相比“五嶽”等其他名山歷史地位更高!這個山脈是真正的漢民族,文字 (倉頡造字),醫學(黃帝內外經發源地),衣服(螺祖養蠶織布),天文(節氣),農業(種植五穀),數學(度量衡),房屋制式,(黃帝宮所在地),人文(人文始祖誕生地),軍事(風后奇門遁甲演練地)修行(黃帝求仙得道地),音樂(五音十二律),科技(舟船指南車水井發明地)。這個具茨山在中國歷史上地位,中國任何一座名山大川是無法比較的。

華夏民族發源地—具茨山

具茨山區域,不單單指一座山,是指一個區域,還有分很多山有:崆峒山,薈萃山、寨山、函嶺山、觀北嶺、青龍山、耬鏵山、石牛山、老山坪等。

歷史上,也是大隗,風后,力牧,出生活動地區,歷史典故,莊子(徐無鬼)中都有記載。並且“大禹治水”石板河道圖,在具茨山被發現,整個山區密密麻麻分佈這上古文化遺蹟,上古全球都出現過洪水氾濫時期,西方文明“諾亞方舟”。

華夏民族發源地—具茨山

相傳大禹治水,都是屬於地球“洪水氾濫”期,今天具茨山風貌早已上古產生了巨大的差別。道教高功“罡步”。相傳是傳承於大禹治水時的“禹步”,“大禹”治水後把天下化為九州,這個“禹州”有“禹”得名,“大禹”建立華夏第一個王朝夏朝國都“陽城”也緊靠具茨山山區。

華夏民族發源地—具茨山

軒轅黃帝拜廣成子於“崆峒山”,廣成子上古時期是得道隱士,黃帝多次拜見廣成子,後棄掉王權,誠心拜廣成子為師,朝政轉給“風后”、“大隗”料理,修先天大道,後“乘龍得道”飛昇,具茨山如今還有廣成子的黃帝“問道處”,修道成仙的“得到庵”,黃帝與廣成子修道地,“廣成洞”。具茨山山區山峰眾多,其中一座山叫“崆峒山”,上古時期自然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滄海桑田,如今氣候和上古相比,大相徑庭。那個時期普遍氣候溫熱,大型植物茂盛,大象,犀牛,大型食草動物遍地,當年黃帝還要乘著大象去拜見廣成子。山與山河之間沒有路,樹木叢生,河流縱橫,地形風貌也是有變化,豺狼虎豹野獸橫行。

華夏民族發源地—具茨山

這個“崆峒山”,就是廣成子傳授黃帝修行之地,如今“崆峒派”多為千百年前,從中原遷移到西崆峒,南崆峒,如今這座山上還有原址恢復逍遙觀,在先秦歷史上算是修道“天下第一觀”。

華夏民族發源地—具茨山

如今逍遙觀後山有個山洞,當地人給保護起來了,洞口用石頭封起來,這個洞就是廣成子黃帝修行之地,聽當地高道說,裡面非常深啊,這個聽說是這個深度幾百米還有石凳子石桌子,不遠處有個“捨身崖”。黃帝得道飛昇之地。

華夏民族發源地—具茨山

這個區域是上古華夏文明發源地,也是夏商周的核心區域,保武認為自己是修先天道脈,自稱為方仙士。具茨山是華夏道始廣成子,黃帝修仙鼻祖,“道家先天聖地”。

華夏民族發源地—具茨山

(保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