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2 認清“自私”,是自我療愈的開始


認清“自私”,是自我療愈的開始

從小到大,我們都在學習如何討好他人。

希望能得到別人的滿意,從不敢“自私”一回。

《性格中的蜜與毒》“自私”不是一個缺點。

新書推薦:《性格中的蜜與毒》

願你不再為了別人的滿意而活著。

認清“自私”,是自我療愈的開始

01

“你為什麼會喜歡我?有時候想想我真的對你也不好。”男友問。

“因為你有原則。”我腦袋裡出現了一排並列的答案,類似“聰明”“正直”,甚至包括“交際圈較小沒有亂七八糟的事情”,不過我還是快速而堅定地選了“有原則”。

但其實我想表達的是“因為你自私”,即使他在我們二人的關係之中也同樣是自私的。

比如吃光我愛吃的零食一口都不給我剩——不像我每次和人吃飯,都會小心翼翼地觀察,生怕自己多吃了別人愛吃的菜讓別人不夠吃。

“什麼?!居然不是我很聰明、很有才華?”
“不是,有才華又聰明的人很多,那些當然都好,但我最喜歡的是你那種無論別人怎麼說都能‘不為所動’的樣子,先考慮自己,再考慮其他,不會擔心情面上過不去而輕易讓步。”
我說,“因為我不是這樣的,我羨慕你。”

因為你能誠實地做自己,也理解和接納他人的自私,也教會了我這樣做,讓我從取悅他人、生怕別人失望的模式裡解脫出來,充分地關照自己的感受,反而內心變得安定,也更能發現別人的優點。

並且,我也不會過多地去擔心你,因為我知道你會首先照顧好自己,這樣讓我覺得很踏實。

其實我們喜歡上、愛上的人,很多時候都是沒有實現的自我。TA的樣子,是我們想成為,而沒有勇氣去成為的樣子。


認清“自私”,是自我療愈的開始


02、在合適的關係中,從來不存在誰為誰做出犧牲


還記得小時候,我總是從母親那裡接收到很多“負面信息”。

類似“我省吃儉用都是為了你,這雙鞋都穿了兩年了……”“我為了照顧你,放棄了工作晉升的機會”,如此等等。

以至於很長一段時間裡,我都有一種“我是累贅”“必須滿足母親的要求,要不就會產生非常對不起她”的感覺,更別提覺得自己是個值得被愛的人了。

因為太想要讓別人滿意了,所以一直努力的做個聽話的、順從的人,在這個過程中形成了誰都不會愛真實的自己的想法,同時,在這個過程中也壓抑了太多的憤怒。

這種感覺一直延續至長大以後,我依舊會不由自主地覺得自己必須為對方做點什麼對方才會愛自己,而不敢想象對方愛的是本來的自己。

然後我意識到,如果自己不夠特別對方就不會愛自己的這種想法會讓人一直處於不安定的情緒當中,因為即使今天滿足了對方的要求但是又會開始擔心明天該怎麼辦。

我所缺失的安全感,就像填不滿的無底洞,如果一直照著舊的模式循環下去,則永遠無解。

其實,在所有合適的、舒適的、健康的關係中,從來都不存在任何人為任何人做出犧牲。

就如Ayn Rand曾寫道:

I love you, Dominique. As selfishly as the fact that I exist. As selfishly as my lungs breathe air. I breathe for my own necessity, for the fuel of my body, for my survival. I've given you, not my sacrifice or my pity, but my ego and my naked need. This is the only way I can want you to love me.

我愛你,Dominique。我的愛就像我的存在一樣自私,就像我的肺呼吸空氣一樣自私。我呼吸是出於自己需要,為了我的身體燃料,為了我能活著。我給你的,並不是我的犧牲或憐憫,而是我的真心和我赤裸的需要。這是我唯一能讓你愛我的方式。


認清“自私”,是自我療愈的開始


03、“自我”能獨立於他人存在,才能實現心理成長


對於人類的自我實現,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曾經有過深入研究,他在著作裡提到以下內容:

如果要小孩在“讓自己開心”以及“得到他人認可”中二擇一,通常小孩會選擇“得到他人認可”。

所以,他們扼殺了自身的喜悅情感,或者移開視線,逃離這些情感。

對於幼小的孩子而言,世上最可怕的,莫過於失去周遭人們的心。這些孩子在他人沒察覺之下,開始懷著精神性死亡,邁向人生道路。

換言之,所謂“開朗又溫順的乖孩子”,其實帶著精神性死亡展開了人生。

無法信任自己內心的孩子,試圖通過取悅父母來獲得認同。

他們學會一個道理“只要能讓父母開心,就可以獲得讚賞”,而這樣的態度也一直延續到他們長大成人。

取悅他人的確並非完全是壞事,但如果動機是為了得到對方的認可,問題就會浮現。

溺愛孩子和理解孩子完全是兩回事,就像迷戀一個人,和理解那個人就完全是兩件事。比如有些人明明是愛著對方的,想要儘量對對方好,但卻完全不知道對方想要什麼。

自我機能無法充分發揮作用的人、沒有自我實現的人、在精神上不能自給自足的人,都會一邊想要儘可能地去為愛人付出,一邊又不去傾聽愛人說的話,以至於世界上有那麼多明明很愛孩子卻傷害了孩子的父母,也有那麼多彼此想要靠近卻互相傷害的戀人。

相反,心理獨立的人,不會太過執著於討人喜歡。

在心理學上有一個與堅持自我密切相關的概念,叫作“自我分化”,代表著一個人能否擁有清晰的自我感,以及是否能在外界壓力下依然堅持做自己想做的——也就是一種能夠分辨和管理個人的理智與情感,並將自我獨立於他人之外的能力。

小的時候,在父母面前可以安心地完完全全地表達自己的人,會在這份安心中漸漸地心理成熟起來,長大後就不會那麼害怕被人拒絕,也有拒絕別人的勇氣。

不過,無論在原生家庭中,父母是過度溺愛,還是過於嚴苛,我們都是在關係中成長的,錯誤的教育也是一種教育。

認識到真相,本身就是療愈的開始。


認清“自私”,是自我療愈的開始

04


願你不要讓自己在只有一次的人生裡都在為了讓別人滿意活著,不要因為不自信而變成一個悲觀論者。

只有在封閉的內心中打開風孔,才能尋得出路和解藥。

就如Mark Knopfler在這首Why Worry裡所唱的:

There should be laughter after pain
There should be sunshine after rain
These things have always been the same
So why worry now

< the end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