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1 新鄉故事:【話說衛河】鹽店碼頭今何在,七十二巷空寂寞

關注衛輝慢生活,美好人生從慢生活開始

■ 讀好文 || 交益友 || 品佳日 ■

新鄉故事:【話說衛河】鹽店碼頭今何在,七十二巷空寂寞

□平沙落雁

有人說,運河是一部書寫在華夏大地上的宏偉詩篇,那麼,作為隋唐大運河永濟渠的衛河,無疑是詩中最抒情的部分了。但其中句子最長也最煽情的段落,則是衛河的衛輝段,從東曲裡到小河口,境內長達50公里,市內流域面積約844平方公里。

也有人說,衛河是纏繞在古城脖子上的一條項鍊,沿岸的遺蹟都是鑲嵌在上面的寶石。但其中最耀眼最奪目的那顆明珠,無疑當屬鹽店碼頭了,它至今仍鮮活在幾代衛輝人記憶裡,散發著悠長的鹹味和衛水所特有的甘爽。

我們就來說說這個鹽店碼頭。

聽老輩人講,鹽店街在沒有出落成碼頭之前,最初叫小河坡,又叫樊家灣,你閉上眼便能想象出它當時的模樣。明萬曆年間,潞王看中了這個地方,在此設立了鹽店和鹽場,並修建了碼頭,之後又"俱壘以磚石門四座"建起了西鹽店城,事越弄越大,形成了名氣很響亮的鹽市,故而得名。後來,當地文人王筱汀嫌舊街名粗俗,加上他的口味比較淡,遂雅化為沿澱街。在他看來,即使哪天鹽的生意不做了,這道街不還是被衛河環抱麼。此後再無更改,一直沿用至今。

新鄉故事:【話說衛河】鹽店碼頭今何在,七十二巷空寂寞

街名可以雅化,但鹽卻不能不提。正是這個鹽字,使原本毫不起眼的一個小河灣,迅速完成了由碼頭到城廓再到著名商業街的華麗轉身。主街也分了東大街和南大街,主街兩側各有衚衕相通,各衚衕之間又有小衚衕相連,故有鹽店七十二胡同之說。每一條衚衕都有彎彎曲曲的故事,每一個故事都與衛河的興盛密切相關。

據清康熙《汲縣誌.建置》記載,南北二鹽店,舊為明潞藩創立,北鹽店在衛河北岸,濟瀆廟西,每年貯運食鹽一萬五千引,發往六縣(汲縣、新鄉、輝縣、獲嘉、淇縣、胙城),南鹽店在衛河南,每年貯運食鹽十萬引,發往開封等二十三地。當時各府各縣紛紛在汲建立鹽場,以備中轉。一時間,鹽店城成了當時全國最大的以食鹽為主打商品的物資集散地之一。

沿澱街最早是呈片狀聚居的,很不集中,衛河緊靠懷慶府鹽場(今新醫一附院)西牆,由南向北流去,流到街西北角再轉過西圪壋折而向東,到街東南角又調頭向北,直到依依不捨地流入衛河主河道。

新鄉故事:【話說衛河】鹽店碼頭今何在,七十二巷空寂寞

但不得不說,此時的衛河,遠沒有展現出它應有的魅力,它的美,還僅限於浣衣淘米以及灌溉,充其量讓人感嘆它的靜謐與細膩。直到有一天,它的心事被潞王猜中,告訴它年輕的生命就應該去闖蕩。這是一句密碼,但衛河聽懂了,它終於開始咆哮起來,狂怒起來,一下子充滿野性,令人望而生畏的河水在險灘急流中左衝右突,這時的衛河應是自然美最極致的時期。鹽店碼頭也應運而生。

碼頭,詞典上的解釋過於矜持一一船隻停泊處,通常見於水陸交通發達的商業重鎮。這也太了草了吧?感覺深處的碼頭,總是籠罩在一片緊迫倉促而又充滿江湖氣的氛圍之中,船隻的擊水聲匆匆逼近,立馬又匆匆遠去,即使是在碼頭停留片刻,也是一臉凝重,不苟言笑,待貨物一交接完,抬頭再看,已是千米之外。那份粗獷,那份灑脫,真正是水上男兒的驕傲。大小碼頭,見過的也不算少,但每個碼頭,同而又異,其地不一,其趣也不一。比如揚州碼頭,極盡詩文書畫之綺麗,而重慶碼頭由於戰事頻仍,自然無暇去吟風弄月。所以我一直在想,位於府地的鹽店碼頭,會是個什麼格調和風情呢?莫非也是一條由岸邊伸往河中的短堤?或是一排由岸上伸入水中的木板平臺?如果是,那它的壽命會持久嗎?後來我才知道,我的擔心純屬多餘,鹽店碼頭全是用青條石砌成的,再用江米湯和豆麵進行灌漿,堅固著哩。任風浪在腳下捲起千堆雪,裝卸漢子依舊雲淡風輕,該幹嘛幹嘛,那表情甚至是一種洋洋自得的炫耀。夏秋兩季,是碼頭河運最繁忙的時節,經常會有數百艘船隻停靠在碼頭邊,高峰時鹽船多達近千艘,檣桅杆杆,白帆片片,遮天蔽日;加上車輛牲畜轉運各處,裝卸號子不絕於耳,車水馬龍,商賈雲集,人聲鼎沸,南腔北調,端的有幾分大碼頭之奢華氣象。

隨著鹽業的勃興,其他服務行業也在鹽店碼頭得到迅猛發展,車行、商鋪、飯店、客棧應有盡有,四合院、青樓、說書場比比皆是。包括德勝關及呂公堂兩側,每到傍晚時分,燈火通明,擺地攤的,賣小吃的,賣洋布的,賣鞋帽的,不用吆喝都忙不過來。像懷慶府的懷藥,博愛縣的竹器,甚至天津衛的凌羅綢緞,你只要有錢,在這裡都能買到。

新鄉故事:【話說衛河】鹽店碼頭今何在,七十二巷空寂寞

據說,沿澱街"三把刀"(廚刀、剃頭刀、修腳刀)的崛起,便是流傳在七十二胡同的勵志傳奇之一。別說手藝人了,連十來歲的娃娃都是生意精兒,和些泥巴到碼頭,見誰的車漏鹽就糊上幾把黃泥給堵上,車主大都不差錢,隨手賞個小費,就夠孩子們買火燒和麻糖了。那時候,誰也說不清衛河和碼頭給古城帶來了多少財富,只知道,年輕體壯者靠肩挑背扛,一個人可以養活全家,年老體弱者,拿個笤帚,一天也能掃取幾斤土糧。可以說,當時沿澱街的地位已遠超馬市街,與代表政治的道西街,代表文化的貢院街三足鼎立。

沿澱街的北、西鹽店城,建於明崇禎年間。北鹽店城就是現在的德北、德南街所在地,四周均築有城牆。北門即北閣門,至今尚存,西門在西街口,南門即衛河橋北的德勝關,至於東門具體位置在哪?不知道。清康熙三十四年,舊城門多己坍塌。1948年汲縣解放時還有西門和東門,1978年因有礙交通被拆除,空餘一北閣門,還在煞有介事地裝點著"南通十省、北拱神京"的舊門面。

西鹽店城就是如今的沿澱街了。它的南門即今新醫一附院對過的小南門,東門即今仍存在的沒頂閣,北門在今四完小學校西,西門應該在西圪壋吧?屈指算來,這些舊城門距今已有近四百年的滄桑歷史了,存之乃幸,毀之是命,你一點辦法都沒有。

新鄉故事:【話說衛河】鹽店碼頭今何在,七十二巷空寂寞

確切地說,鹽店碼頭到了清末仍興盛未衰,這你只要瞧一眼老照片上懸掛的匾額便能看出端倪,簡直像搞書法展覽一般,有的筆力遒勁,大馬金刀,有的字體飄逸,姚黃魏紫,尤其是那個"鹽"字,五花八門,極富韻致,不由地惹人駐足仰目。一店一招,一鋪一幌,不少還出自名家之手,不像現在,全是印刷體。

再忙也有閒的時候,過年和元宵節,是沿澱街人最開心的日子,家家戶戶張燈結綵,七十二胡同鑼鼓喧天,主街道兩旁掛上統一的紗燈,燈上繪著河神的圖案,各寺廟更是燈火闌珊,十二支龍燈傾巢出動,朝廟、祈福、祛邪、鎮宅,放鞭炮,耍火炭,直至通宵達旦。

然而,清末以後,隨著京漢鐵路的通車和陸地交通的異軍突起,原本水上運輸的鹽糧等物資多改為鐵路載運,鹽店碼頭和衛河的命運一樣,由曾經的香餑餑一下成了昨日黃花。先是鹽場撤出,繼而商鋪關門,彷彿一夜之間,昔日熙熙攘攘、摩肩接踵的東西兩大街,驟然顯得冷冷清清,繁華不再。

鹽店碼頭就這樣老了,衛河也失去了以往流暢的敘述風格,偏又趕上枯水季節,便愈露出衰竭中的戚容。沒了喧譁,也沒了熱望,有的只是深沉的靜默與漫長的等待。再後來,連衛河也改道了,沿澱街成了徒有其名的空殼,只有在夢中,去打撈數百年間推窗見帆、傍水而居的那份悠然與愜意。夢醒之後,更加的失落和孤寂。

剩下的只有等待。那就等吧,對於一個經歷了一千四百多年的偉大生命來說,它堅信這樣的等待不會太久,一個更加強有力的新時代終將到來,運河終將獲得新生。

謝天謝地,這一天還真等上了。

2014年,大運河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2019年,《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印發並頒佈,古老的大運河終於等來了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如今,沿岸各地都在全力打造大運河文化帶,衛輝也不例外。隨著百城建設提質工程的步步深入,人們高興地看到,紗廠橋附近的老衛河生態修復正在施工,位於城區北部衛河與共渠之間的杜詩植物園正在修建,作為大禹湖風景區一部分的鹽店城生態公園己經建成。沿澱街人多年未了的心事,也該放下了吧。

不遠的將來,在這條古老的航道上,一隻只遊船,將承載著幾代人共同的夢想,向我們駛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