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06 外貿對經濟增長是“負貢獻”嗎

專家圓桌

霍建國 中國WTO研究會副會長、

全球化智庫(CCG)高級研究員

白 明 商務部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所副所長

魏 浩 北京師範大學國際經濟與貿易系教授

(排名不分先後)

如何看待淨出口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時不時出現負值的情況?

霍建國:關於淨出口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問題,主要是根據西方傳統經濟平衡理論而得出的結論,即出口生產的部分產品通過國際市場實現的價值增值過程視為國民經濟的增值部分,而進口則視為國內市場對國際供給的消費過程,所以在統計上的結論是通過進出口金額的衝抵,如果是淨出口為正則計算為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反之則是負貢獻。這種理論從目前國際貿易的實際影響和作用看有一定的侷限性,已受到部分經濟學家的質疑,理由是最終進出口結果的統計並不能完全反映進出口的結構和實際增加值的統計,需進行必要的調整才能科學反映進出口實際,但由於目前大多數國家均按此方法計算,所以其影響還是比較大的。

白明:只因淨出口為負值就認為外貿發展對國民經濟增長的作用是負的毫無道理。美國是全球最大的貿易逆差國,淨出口自然是負值,難道外貿發展拖累了美國經濟增長了嗎?淨出口是出口額與進口額之差,淨出口是負值只能說明這一階段中國進口大於出口,貿易順差有所收窄,這正是中國主動實施進出口貿易平衡發展戰略的結果。

當一國的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再片面追求高增速是不可持續的,這時候就需要提升經濟發展的質量,需要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即消費、投資和出口的轉型升級來推動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而無論消費的升級還是投資質量的提升,都需要相應的生產要素支撐,進口就是所需生產要素的來源途徑。一方面,可以通過進口資源性產品降低國內生產成本;另一方面則可以進口高端產品、設備和技術,為自身產業轉型升級、佔據產業鏈高端提供條件。

魏浩:淨出口是一個相對的概念,主要用來比較進口額與出口額的大小。淨出口對國民經濟貢獻為負並不意味著外貿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就是負的。事實上,因進口加大而出現的淨出口負值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反而是正的,而且,進口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具有特殊性,是其他因素特別是出口因素無法替代的。

如何看待擴大進口對國民經濟發展的作用?

霍建國:在實際進出口的過程中,進口和出口在國民經濟發展中體現的作用和影響是不同的。從進口方面看,其作用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通過進口先進的機械設備可以加速國內工業化的進程,對內體現為引進先進的機械設備有助於國內產業升級和勞動生產力的提高。二是進口國內短缺的資源和原材料可以擴大生產規模,有利於擴大就業,繁榮經濟發展。三是進口部分高檔消費品可以滿足國內日益增長的消費升級的需要。四是擴大進口可以平衡同部分貿易伙伴的合作關係,擴大中國在國際市場上的影響力。

當然,從國際貿易的基本理論分析,擴大進口應建立在貿易平衡的基礎之上,應根據國家外匯平衡和經常賬戶的平衡情況決定進口的規模和數量,以避免貿易賬戶的失衡和對國家外匯賬戶形成負面影響。

白明:擴大進口的意義不僅在於推動貿易平衡,更重要的在於推動資源優化配置。一是進口可以彌補短缺。通過進口日常生活必需品促進消費升級,通過進口原材料降低生產成本。二是進口可以推動產業升級。通過進口獲得的先進技術、機械設備等將加速製造業技術創新,提升中國企業競爭力,最終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三是進口可以創造需求。一方面可以拉動國內市場新的消費需求,進口產品可以培育國內消費者就該產品形成新的消費需求,隨著該需求的擴大,將刺激國內廠商生產該商品,形成新的產業鏈;另一方面可以帶動國際市場需求,進口促進形成的強大國內市場可以吸引更多國際企業、品牌進入,進而選擇在中國設立研發中心、生產中心。

在全球化時代,如果在對外貿易中仍然堅持“出口自己受惠,進口別人受惠”的思維未免有些狹隘。進口其實是一個可以再增值的環節,比如那些選擇在中國境內設立生產和研發中心的外資企業,未來也有可能成為拉動中國出口增長的一份力量。

魏浩:目前,有一種錯誤認知:進口就是從國外買東西,從國外買的東西越多,對國內產品的需求就越少,不利於國內經濟發展,進而不利於國內就業,因此對進口持全面否定的態度。其實,這種看法是不科學、不現實的,是靜態的、片面的、狹隘的。過去幾年裡,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不同場合多次提到積極擴大進口的重要意義。從某種角度來看,機器設備、原材料、中間品、消費品等不同類型產品的進口對國內都是有利的。從國外進口先進的機器設備不僅不會出現不利於國內經濟發展的局面,而且有利於國內經濟做大做強和國際競爭力的提升,進而促進國內就業。

從國外進口資源能源等原材料可以彌補國內供給的不足和減少制約,從而保證國內生產的穩定性。從國外進口各類中間品為國內企業提供了參與全球化的機會,是中國企業融入國際分工和國際產業價值鏈的重要途徑,是促進中國出口穩定發展的支撐力量,為國內創造了大量的就業。從國外進口各種先進的消費品是滿足國內消費升級的有效手段,與此同時會倒逼國內相關企業進行轉型升級。總的來看,在把進口衝擊風險控制在一定範圍的前提下,充分發揮進口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是積極擴大進口意義的精髓。

做好下一步的穩外貿工作應該從何處入手?

霍建國:穩外貿意味著穩定進出口規模和穩定市場份額。從路徑上看,擴大出口和擴大進口都可以達到穩外貿的目的,但兩者的作用和效果是不同的,在鞏固出口規模和市場份額的同時積極擴大進口是更科學、更可持續的策略,而通過單方面擴大進口是不可持續的策略。儘管當前中國仍擁有較高的貨物貿易順差,單方面擴大進口仍是可行的,但也要密切關注貿易平衡的變化和經常項下賬戶的平衡情況,避免由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的失衡導致的被動。所以從當下和長遠計,我們仍應堅持把穩出口放在優先位置,採取多方措施,緩解出口企業的困難,支持企業加大對新興市場的開拓力度,探索多種形式擴大出口的可能,加大對出口企業的培訓,不斷提高企業出口的經營能力和市場開拓能力,加快拓展“一帶一路”沿線市場,發揮“一帶一路”產業合作園區的加工出口能力。相信經過多方努力和國家的政策支持,穩出口的目標一定能夠實現。同時根據出口的發展動態積極擴大進口,建立良性的進出口平衡發展機制,在更大範圍和更高水平上實現穩外貿發展目標。

白明:做好穩外貿工作方面,企業需要鞏固自身產業基礎,包括提升產業鏈水平、克服成本上漲壓力推動機器換人等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力度;政策方面則要引導企業兼併重組做大做強,同時繼續加大開放,改善營商環境,並營造以自貿試驗區為代表的利於企業發展壯大的“小環境”,保證不斷湧現的國際競爭新優勢和逐漸淘汰的傳統優勢間的動態平衡。

魏浩:理解外貿對國民經濟的作用不僅要考慮靜態效應,還要考慮動態效應;不僅要考慮短期效應,還要考慮長期效應。今後,中國的穩外貿工作不僅要繼續高度重視出口對經濟增長的帶動作用,還要戰略性地重視進口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利用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這個平臺積極擴大進口,充分發揮進口對消費升級、經濟穩定發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促進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