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0 舒城:舒桐之間一座山,欲過此山“闖三關”

舒城縣與桐城市山水相連,唇齒相依,人員交往甚密。在舒城縣河棚鎮與桐城市黃甲鎮之間,不到30裡的路程,古時設有三道關卡:關頸,廬鎮關,老關嶺。

關頸,由於河棚河兩側大山突然收攏,形成"瓶頸"。相傳朱元璋率領大軍經過這裡,命軍士在此紮寨設關,派兵把守,阻擋追兵,“關頸"之名由此而來。後人圖省事,寫成“‘關井”。時間象一把無情的掃帚,堅固的寨牆,厚實的寨門早已不見蹤影,古時的車馬大路也早已廢棄。如今,一條寬闊的柏油馬路踩著山腳,沿著河邊向廬鎮關方向奔去。

舒城:舒桐之間一座山,欲過此山“闖三關”

廬鎮關老街已有300多年曆史,古時候是六安一安慶的交通要道,兵家必爭之地。相傳朱元璋與陳諒交戰時在此屯兵,想象那時候狼煙四起,戰馬嘶吼,屍橫遍野,血流成河,黎民百姓被捲入戰爭的旋渦,生靈塗炭,秀麗山川被踐踏,破敗不堪。到了明末清初,廬鎮關過往商人越來越多,老街生意興隆起來,呈現繁榮昌盛的景象。石板鋪就的街道上遺留著當年的車轍清晰可見。

舒城:舒桐之間一座山,欲過此山“闖三關”

清朝時期廬鎮關一度匪盜猖獗,因為此處屬州縣交界,山高路遠,州府縣衙相互扯皮推諉,匪盜更加肆無忌憚。乾隆皇帝得知情況,下令兩地官吏聽從調遣,協力剿匪,匪患問題得以解決。

民國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紅28軍,皖西支隊等武裝力量曾在廬鎮關一帶從事革命活動。

舒城:舒桐之間一座山,欲過此山“闖三關”

老關嶺(舒城人稱之為“老虎嶺")是舒桐兩縣的分水嶺。這裡地勢險要,易守難攻,素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說。嶺頭上有一條不足百米的古老街道,碎石路面,木板店門,在這個又短又窄的街上,飯店,客舍,日雜百貨,手工製作應有盡有,山裡山外的物資在這聚散,南來北往的客商在這裡交易,石板路上的轍印,搖擺搖欲墜的石牆木屋記錄著當時的繁榮景象。

舒城:舒桐之間一座山,欲過此山“闖三關”

舒城:舒桐之間一座山,欲過此山“闖三關”

說起老關嶺老街,有一段當地人廣為流傳的故事:很久很久以前,街道中間有一塊舒桐兩縣界碑,兩縣因老街所有權問題產生矛盾,巡府大人只好叫兩縣長馱界碑,誰能將界碑馱至街頭,老街的所有權就歸誰。舒城縣長人高馬大,身強力壯,馱起界碑沒走幾步就馱不動了。桐城縣長身材不高,身弱斯文,馱著界碑毫不費力到街頭。從此以後老關嶺街的歸屬問題再無爭議。事後,桐城縣長叫人在界碑反面刻上“耀武揚威”四個字。現如今,古界碑早已風化殘缺,碑文字跡模糊難辨,作為歷史文物收藏在三新村衛生室。

舒城人稱之為“老虎嶺",說是此嶺狀如猛虎,頭朝舒城尾朝桐城,吃在舒城拉在桐城,難怪桐城比較富庶。

這就是“舒桐共一嶺,一嶺不同名"的來歷。

舒城:舒桐之間一座山,欲過此山“闖三關”

總之,榮辱興衰也好,是非成敗也罷,“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舒城:舒桐之間一座山,欲過此山“闖三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