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林沖該不該火併王倫?

沙場冬點軍


林沖殺王倫絕不是火併,而是臨時起意的一場謀殺。既然不是火併,就不存在該不該的問題。因而,我將主要圍繞“林沖該不該殺王倫”來回答。

“火併”是什麼意思

無論查閱哪部字典或者詞典,“火併”就是內部相互殘殺、相互吞併。那麼,施耐庵所寫的“林沖水寨大火併,晁蓋梁山小奪泊”是這個意思嗎?絕對不是。

晁蓋從東溪村一路逃亡,來到了梁山泊。王倫一見這麼多好漢前來投奔,心裡非常高興,敲鑼打鼓、殺豬宰羊屠牛,大排筵席,可謂極盡東道主之宜。但是,“眾頭領飲酒中間,晁蓋把胸中之事,從頭至尾,都告訴王倫等眾位。王倫聽罷,駭然了半晌,心內躊躇,做聲不得,自己沉吟,虛應答筵宴。”

王倫不願意做大梁山,害怕與官軍為敵。如今,這些劫了生辰綱殺了官軍的好漢來投奔,若是收留,必定要把梁山置於與官府甚至朝廷的對立面。王倫不敢面對這樣的局面,不想引火燒身,便沒有答應收留晁蓋。

王倫沒有接受晁蓋等人入夥,那他們就不是梁山上的人,也就談不上“內部相互吞併”,火併便不能成立。假若是林沖殺了王倫自己做寨主,然後收留晁蓋等人,這才是真正的大火併。

施耐庵的文字處處透著玄機,把林沖仗勢欺人,恩將仇報殺王倫的小人之舉寫成“火併”,其實是在暴露林沖的為人。

林沖殺王倫是恩將仇報

想必林沖也聽到了晁蓋等人的英雄壯舉,也看出了王倫要打發晁蓋他們下山的心思。於是,星夜來到晁蓋等人的住處,聯絡外人搞掉老闆。

吳用一見林沖到來,便用言語刺激林沖。吳用知道,他們不過是外來客,鵲佔鳩巢無異於仗勢欺人,江湖中傳出惡名,誰還敢來投奔?吳學究是晁蓋團伙中最堅定的上梁山者,也是最有遠見,要把梁山做大之人。吳用不能幹這樣的蠢事,以招致江湖的譴責,以絕了梁山賢路。所以,吳用設計,借林沖之手殺掉王倫。

白衣秀士王倫並非是一個心胸狹隘之人,反倒是一個非常人性化的小掌櫃。職場之中,剛剛起步的小老闆一方面要廣播人脈,另一方面也時刻擔憂被別人吞併。因而,每一個好漢前來應聘,王倫都是熱情款待,即便是害怕自己的位置被他人搶去而下逐客令,更不敢收留官府要犯,但絕不是像二龍山的鄧龍那樣動武或者野蠻驅逐。婉辭林沖時,王倫贈予五十兩白銀,兩匹紵絲。請晁蓋他們下山,王倫則贈送了五錠大銀。試想,這樣的王倫是個小人嗎?

林沖犯下彌天大罪,有家難奔,有國難投,投奔梁山儘管遭遇王倫的為難,但畢竟還是得以收留。無論怎樣,林沖都應當感激王倫,哪怕這個老闆沒有本事,都不應當不講情面,幫助外人幹掉了老闆。

林沖殺王倫是要傍大腿

王倫很弱,上山之前連個功名都考不中。生活也很窘迫,因而,施耐庵說他是“白衣秀士”。要說弱者,王倫才是值得同情的弱者,林沖算什麼弱者?

八十萬禁軍槍棒教頭,又是高俅非常寵信之人,享受著“大請大受”的高薪待遇,平日裡還能與高太尉聊天吹牛,高俅還在林沖面前自誇寶刀,兩人關係非常近。林沖一身武藝,王倫則手無縛雞之力,誰強誰弱,判若涇渭。為什麼就沒有人同情這個在弱肉強食的江湖中苟且求生的小掌櫃呢?

林沖上山前,石碣村的漁民都說梁山與他們爭奪水泊漁業資源“不打緊”。林沖入夥之後,梁山實力陡然增強,阮氏兄弟他們便絕了生路。到底誰強誰弱呢?

林沖比王倫強大得多,但是林沖卻是比王倫還要慫的慫蛋。王倫受了鳥氣便上山落草,林沖被欺負到家,卻一再苟且偷生。王倫不願意收留,又讓林沖去納投名狀,如果林沖不服,完全可以像魯智深那樣,動武殺人。當時若是幹掉王倫,即便是林沖被幾百嘍囉圍毆而死,也是一條好漢。但是,梁山之上誰是林沖的對手?杜遷宋萬朱貴,再加十個這樣的好漢也不是林沖的對手。嘍囉們才不管誰做寨主,死了一個立即傍上第二個。

這是因為林沖不敢擔當。殺了王倫,必定是自己做寨主,那麼,就得挑頭面對官府朝廷的緝捕。一旦被清剿,自己就是賊頭,絕不會得到寬恕。晁蓋的到來,讓林沖找到了可以依傍的大腿。勢力強大的晁蓋,讓林沖的膽子肥了起來,殺掉王倫便可投靠晁蓋了。

王倫完全可以不殺

但凡林沖良心上有點血,王倫就不會死。即便是到了斷金亭上,林沖把王倫挾持,逼迫他讓位與晁蓋,也算是個知恩圖報,為著梁山大計而採取的還算正義的行為。王倫毫無抵抗能力,面對林沖的屠刀只有飲刀斃命這一個下場。

林沖毫不留情的殺掉了王倫,便從血泊中拖過一把交椅,把晁蓋送上了寨主之位。這一點,得到了很多讀者的喝彩。其實,林沖是不敢做寨主,讓高個頂雷而已。

後來,晁蓋在梁山毒發身亡,林沖重演了這一幕,迫不及待的連夜串聯吳用、公孫勝,極力推宋江做寨主。施耐庵筆墨不亂,通過兩件事情對寫,點明殺王倫不是“火併”,真正的“火併”則是謀殺晁蓋,完成了梁山唯一一次內部吞併。

草蛇灰線,伏延千里,施耐庵的回目與內容不對稱,原來是要為後文伏線。

王倫可以不殺,而林沖卻毫不顧念王倫的好處,報復性的殺了白衣秀士,是其人品低劣所造成的結果。

林沖“隱忍”心懷叵測

有人說,林沖最值得同情的是隱忍。這個觀點說對了一半。面對高俅的勢力,魯智深都不敢正面對抗,在林沖出賣了自己,張三李四報信說高俅要派人到大相國寺捉人,魯智深也只能跑路。林沖不敢與高太尉直接做對,選擇隱忍情有可原,但林沖為什麼不主動選擇逃離呢?說白了,林沖的隱忍是有目的的。

被髮配充軍,林沖很不甘心失去“大請大受”的美好生活,於是,演出了一場休妻的鬧劇。林沖說:“娘子在家,小人心去不穩,誠恐高衙內威逼這頭親事。……明白立紙休書,任從改嫁,並無爭執。如此林沖去的心穩,免得高衙內陷害。”這個理由說得通嗎?

無論林沖休不休妻,高衙內還是要糾纏威逼親事的。林沖大概不會不明白,高俅陷害林沖,為的就是給高衙內提供機會。林沖心裡盤算,假如不休妻,林娘子依然堅貞不從,高俅便將繼續陷害林沖,則林沖性命難保。因而,林沖才說休了妻才去得心穩,免得高衙內陷害。這哪是為林娘子考慮,完全是為自己在盤算。劃清了界線,高俅便不會奈何林沖了。

但是,林沖想錯了。就是休了妻,高俅並沒有放過他,野豬林差點就丟了小命。幸虧魯智深及時趕到,水火棍下得以逃生的林沖依然隱忍,還幻想著討好高俅。於是,在滄州道上出賣了魯智深,試圖借董超薛霸之口,把話傳到高俅耳朵之中,以期得到高俅的諒解。然而,火燒草料場的事情不久降臨到林沖頭上,這才被逼無奈殺了陸謙、富安和管營差撥。

這就是林沖的“隱忍”,是為了自己的私心而犧牲別人的利益,休妻賣友,林沖一點都不隱忍。殺王倫也是一樣,隱忍的背後隱藏著無限殺機。

警惕職場小人

殺王倫之前,林沖的隱忍更加令人感動恐怖。讀一讀林沖納投名狀時的細節,真令人為林教頭感到屈辱。

第一天,林沖沒拿到投名狀,回到山寨,王倫問道:“投名狀何在?”林沖答道:“今日並無一個過往,以此不曾取得。”王倫道:“你明日若無投名狀時,也難在這裡了。”林沖再不敢答應,心內自己不樂,來到房中,討些飯吃了,又歇了一夜。

第二天,王倫說道:“今日投名狀如何?”林沖不敢答應,只嘆了一口氣。王倫笑道:“想是今日又沒了。我說與你三日限,今已兩日了。若明日再無,不必相見了,便請挪步下山,投別處去。”

第三天晌午,林沖提著朴刀對小嘍羅道:“眼見得又不濟事了。不如趁早,天色未晚,取了行李,只得往別處去尋個所在。”

大概經過經過這幾回折騰,王倫大概被林沖的表象所迷惑,認為此人逆來順受,任你拿什麼樣的話刺激,都只是低頭嘆氣,不敢答應。於是,王倫決定將林沖收留。

畢竟是白衣秀士,雖然能夠預見到後來的事,卻猜不透林沖的心,毫無“鬥爭”經驗的王倫就這樣被騙過了。然而,晁蓋的到來,林沖便把過往的隱忍全部轉化為仇恨,轉化為殺機,王倫就這樣冤屈的死於“火併”。

如果把梁山比作一個職場,哪個老闆敢用這樣的人?王倫作為梁山掌櫃,完全有理由,也有權利招聘員工,決定去留。林沖可以殺老闆嗎?林沖入夥之後,王倫為難過他嗎?王倫已經把林沖當做梁山的一員,坐了第四把交椅,還在朱貴之前。

但是,林沖卻從來沒有把王倫當做真正的寨主,心裡一直隱忍著怒火,等待機會的到來,然後,痛下殺手,幫助“外人”做掉了老闆。


綠野萍蹤01


《水滸傳》中,梁山好漢作為正面人物,一直受到了眾多讀者的支持和喜愛,所以即便梁山好漢偶爾做錯了事,也不會遭到讀者們的非議。林沖該不該火併王倫?答案是不該,因為林沖殺王倫就是一個錯誤之舉。林沖殺王倫何錯之有?

第一,王倫是梁山之主,而梁山又是柴進的幕後基地,所以王倫實際上是柴進發展的下線。早在柴莊,柴進對林沖就有恩情,而林沖上梁山也是由柴進推薦,如今林沖絲毫不顧忌恩人柴進的感受而將王倫殺死,這顯然是對恩人柴進最大的不尊。

第二,王倫對林沖也有恩情。我們暫且不論王倫的品行,起碼在林沖走投無路之際,是王倫收留了他,讓他得以有一個棲身之地。之後即便王倫不願收留林沖,也為他準備了不少金銀,足夠他生活之用。而林沖僅僅因為洩憤就將恩人王倫殺死,這無論如何都是說不過去的。

第三,王倫從未有過害人之心。無論是林沖的到來,還是後面晁蓋、吳用等人的到來,王倫都冒著風險收留了他們,要知道這些人可都是官府通緝的要犯。雖然王倫極不情願這些人留在梁山,擔心他們日後會奪了他的寨主之位,但王倫也僅僅是想趕走他們而已,並未產生過殺害他們的想法。所謂強龍難壓地頭蛇,如果王倫真的要結果林沖、晁蓋、吳用等人,即便武力上不佔優勢,難道下蒙汗藥還不行嗎?梁山畢竟是王倫的天下,雙方一旦產生摩擦,吃虧的未見得是王倫一方。而作為梁山之主的王倫,自始至終從未有過加害他們的想法,相反倒是吳用費盡心機想結果王倫。

總之,林沖不該殺王倫。如果我們站在一個客觀公正的角度去看待這個問題,就會發現王倫在整個事件中並沒有犯下什麼過錯,僅僅因為他不願收留林沖他們,就能判他死刑?這恐怕說不過去,我們最多隻能說他嫉賢妒能、小肚雞腸,世間嫉賢妒能、小肚雞腸之人何其之多,難道個個都該殺嗎?

林沖殺王倫,最大的過錯在於他違背了江湖人追求的一個“義”字。正如前面所說,王倫是林沖的恩人,而林沖殺死恩人,已然上升為一種忘恩負義的行為。所以後來,梁山的兩任寨主晁蓋和宋江,實際上心裡對林沖都有所排擠。小說中還有一個細節非常關鍵,不知道大家發現沒有,林沖在梁山其實是一個十分孤單的人,除了魯智深跟他走得稍微親近些,其他好漢跟他的關係大都很平淡。在梁山這個大集體中,人人都將義氣舉過頭頂,違背義氣的林沖又怎會不被邊緣化呢?


久哥聊小說


林沖就是個窩囊廢,小時候看《水滸傳》被施耐庵寫得一個個英雄好漢激情燃燒。

長大以後看水滸傳,感覺108條好漢,沒幾個是真正的好漢,本文就豹子頭林沖說起,

林沖本是京城80萬禁軍教頭,相當於部隊教練,武功是高的,但是官位是不上品的,特別是宋朝,武將地位低下,何況林沖這個教頭還不算武將。要想上位二條路:

1,上戰場立功,

2,巴結上權貴,

沒有記錄林沖做教頭時上過戰場

窩囊一,那隻能巴結權貴一一一高官高俅,按施耐庵說法高官高俅至少是認識小小教頭林沖的,高俅讓林沖拿寶刀去見面,林沖在明明知道高俅乾兒子剛剛欺凌了自己老婆的情況下還屁顛屁顛地去了,果然中計,進了白虎堂,

毫無反抗,束手就擒。

窩囊二,發配充軍前休了妻子,明擺著和妻子劃清界限,討好高俅,你兒子要這個女人和我林沖無關了,你兒子愛要不要,可憐女人只能自殺。



窩囊三,獅子林,魯智深救了林沖,林沖反而出賣魯智深,跟解差說魯智深倒拔楊柳樹的事。還是為了討好高俅,不惜出賣救命朋友。

窩囊四,在草料場被高俅派人追殺下,看高俅指望不上了,無奈上了梁山,王倫是小家子氣,一開始不敢收留,如果林沖確有血性,直接殺了王倫,自己做山大王,當時粱山沒有一個高手,宋萬等根本不在話下,最後窩窩囊囊地做了第四把交椅。


等到晁蓋等上山,看晁蓋幫有文有武,在吳用的唆使下才殺王倫扶晁蓋上位。

後來宋江上山,看宋江勢大,轉頭幫宋江上位,晁蓋被毒箭所傷是否是林沖所為也是個懸案。


庸者智也


林沖火併王倫不是該不該的問題,而是不得不做的事情。

當是時,晁蓋他們七人上梁山,是形勢所迫,就此一個活命的去所,說什麼也不能離開,明擺著,如果山上的勢力不容,那就要硬取,順我者昌,逆我者亡!

但,七人小組雖然實力尚可,王倫宋萬杜遷他們不足為慮,可對於八十萬禁軍教頭的林沖,不得不防,萬一打將起來,勝負難料,若要成事,必須先搞掂林沖。

吳用這位狗頭軍師決定先拿林沖開刀,所以便單獨與林沖談話,雖然語氣婉轉,但也意思明確,這梁山我們是非上不可了,王倫不容王倫必死,你林沖早上山幾日,也算山上一個主人,不知是什麼立場?

林沖雖然性格優柔寡斷,但遇事不糊塗,心裡十分明白,這是到了站隊的關鍵時刻,也是活命的一次抉擇,顯然,如果自己立場不分明,態度不堅決,那麼自己肯定性命不保,說不定比王倫還要先走一步!

阮氏兄弟以及赤發鬼劉唐就在一旁虎視眈眈,若有遲疑或者態度不明朗,那自己怕此時就要被他們先解決了!

林沖趕緊表明立場,自己不但仰慕晁天王他們智取生辰綱的義舉,而且早已痛恨王倫的小肚雞腸,十分願意與你們站在一起,何況咱們都是揹著人命官司,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無疑,其前一句為虛,與晁蓋他們素不相識,而且又是一幫犯了大案的江洋大盜,擱在以往,林沖心裡哪裡會仰慕他們!但憎恨王倫確是實情,雖然沒有到想取其性命的地步,但此時已與往日不同了。

“ 好!”吳用說,“如果王倫不容我等,那你打算怎麼辦?”

林沖明白,這是對方把底牌亮給自己了,就看自己怎麼去打了!

“林沖定與各位兄弟共進退,若王倫不容留各位,我定取之!”林沖趕緊信誓旦旦。這位以忍字為高的英雄,不得不又舉起屠刀!

火併王倫,勢在必行,林沖何想再屠戮一人性命焉?但形勢所逼,不是王倫該不該死,而是自己不得不殺也!


七鬥


什麼樣的人才可以在一起共事?什麼樣的人才可以共同創業?什麼樣的人才可以同甘共苦、肝膽相照甚至生死與共?那肯定是脾氣秉性相投、有共同的追求、有類似的人生觀價值觀、實力相當的人才能做到,明白了這個道理我們就可以得出答案,林沖火併王倫是必然的結果。

因為林沖與王倫根本就不是一路人,同在一座山寨、同在一起吃飯喝酒卻貌合神離,各懷心腹事,彼此互不信任、互相猜忌甚至互相敵對,這樣的兩個人豈能和睦相處呢?小心翼翼維護著彼此脆弱的和平關係是根本經不起一點風浪的,稍微有點熒光之火就會點燃兩人之間熊熊燃燒的仇視怒火,而這熒光之火就是晁蓋、吳用等七位不速之客的到來。

王倫嫉賢妒能德不配位,遲早會生禍端

林沖火併王倫是必然的,當然王倫需要負很大的責任。王倫,綽號“白衣秀士”,這個人最大的缺陷是嫉賢妒能,心胸狹隘沒有容人之量。只能接受比自己差的人不能容納比自己強的人。這樣的人佔據浩瀚八百里水泊梁山實在是德不配位,必有災殃。“豹子頭”林沖風雪山神廟殺死陸虞侯等三人之後亡命天涯,走投無路之際幸遇柴進,在柴進的引薦下投奔梁山王倫處。真是“人的名樹的影”,一介落魄書生被林沖的威名嚇壞了,總怕被八十萬禁軍教頭把自己地盤給佔了,所以就想方設法拒絕落難時的林沖。王倫的心思在《水滸傳》原著第十回朱貴水亭施號箭,林沖雪夜上梁山中有詳細描述:

王倫動問了一回,驀然尋思道:"我卻是個不及第的秀才,因鳥氣合著杜遷來這裡落草,續後宋萬來,聚集這許多人馬伴當。我又沒十分本事杜遷,宋萬武藝也只平常。如今不爭添了這個人,他是京師禁軍教頭,必然好武藝。倘著被他識破我們手段,他須占強,我們如何迎敵?不若只是一怪,推卻事故,發付他下山去便了,免致後患。只是柴進面上卻不好看,忘了日前之恩。如今也顧他不得!"

王倫的一番心思實錘了他狹隘的本質。王倫想用小恩小惠把林沖打發了暴露了他迂腐的性格特徵。王倫犯得最大錯誤就是以為梁山泊就是他的私有領地,所以總怕失去。他固然是第一個佔據梁山的人也為了梁山耗費了很多心血。但梁山並不是王倫的,本質上梁山其實是北宋朝廷的,封建社會皇權至上,“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只不過北宋徽宗當政期間朝綱敗壞,奸佞當道,民不聊生。天下有志之士紛紛佔山為王,與朝廷分庭抗禮。也就是說王倫對朝廷不滿可以到梁山來落草,那跟朝廷政權更有深仇大恨的林沖同樣也可以到梁山來。

從這個角度來說,王倫只不過是比林沖先到而已,只是佔據了時間上的主動,但是實力上呢?王倫與林沖差的太遠,林沖完全可以憑實力取而代之,弱肉強食的社會里無分對錯,為了生存爭奪共同敵人朝廷的地盤是正常的。況且,林沖其實並無意自己為王,而只是有一個避難之所罷了。王倫則不這樣想,總怕梁山落到林沖手裡,不顧英雄好漢的落魄執意要趕下山去,這顯示了王倫德不配位的嘴臉。

林沖虎落平陽被犬欺,遲早要爆發

王倫本想送給林沖幾兩銀子將其打發走讓他自生自滅。但林沖深知自己揹負數條人命,一旦下山必定被官軍捉拿。此時的林沖是“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他放下身段幾近哀求,自稱小人如何如何:

林沖道:"三位頭領容覆∶小人千里投名,萬里投主,憑託大官人面皮,徑投大寨入夥。林沖雖然不才,望賜收錄,當以一死向前,並無諂佞,實為平生之幸,不為銀兩齎發而來。乞頭領照察。"

如果這時候王倫識時務的話,痛痛快快收留了林沖,林沖作為重情重義的好漢必定會念著王倫的好,以死報效王倫的救命之恩。但是王倫鬼迷心竅,處處刁難,在手下人朱貴、杜遷、宋萬的求情下,王倫又心生一計,整出了“投名狀”的名堂來,所謂“投名狀”就是讓林沖下山去殺個人把人頭獻上來。林沖並不是像李逵那樣濫殺無辜的人,這樣的無理要求對他而言確實是非常艱難的任務。

但是無奈何,為了求生存,林沖虎落平陽被犬欺,只能忍氣吞聲下山去找“投名狀”。等來等去,卻等來了另外一條好漢“青面獸”楊志。倆人進行了激烈的大戰,大戰四五十合未分勝負。

早就暗中觀察林沖戰況的王倫叫停打鬥,不是因為王倫心懷善念,而是又想出了另一條他自認為很完美的計策,那就是讓楊志與林沖一塊上山,用楊志牽制林沖互相內耗,這樣自己就可以高枕無憂了。

王倫心裡想道:"若留林沖,實形容得我們不濟,不如我做個人情,並留了楊志,與他作敵。"

沒想到楊志心高氣傲,看不上梁山這小地方更不願意當草寇,他的目標是上京城當大官,於是拒絕了王倫的邀請。王倫無奈之下只得勉強收留了林沖做了山寨第四把交椅。

林沖小宇宙爆發,王倫死翹翹

林沖雖然在梁山安頓下來,並做了名義上的四把手,但他心裡是很不痛快,在梁山生活的很窩心。主要原因就是王倫根本就沒把自己當兄弟,時時刻刻提防自己,梁山主要事務都是王倫找杜遷、宋萬、朱貴這幾個心腹進行密商,坐四把金交椅的林沖反而成了局外人。

此時的林沖是採取了韜光養晦的策略,隱忍不發,倒也相安無事。其實這已經證明了林沖並無奪取梁山之意,只是希望有個安身之地而已,王倫之前的猜忌純粹就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林沖明白王倫的心思,內心其實是一直強壓怒火,堂堂的豪氣干雲的英雄好漢在小人得志的王倫手下委曲求全,直到晁天王的到來。話說晁蓋、吳用、公孫勝、劉唐、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在黃泥崗智取了楊志押運的生辰綱後事情敗露,幸好及時雨宋江報信弟兄七人才逃離官府的緝拿,投奔到梁山而來。這王倫一見一下子來了七位豪傑,心裡就又開始敲鼓了。第一天晁蓋表達了投靠王倫的心意,但王倫的表現是:

王倫聽罷,駭然了半晌;心內躊躇,做聲不得;自己沉吟,虛作應答。

王倫只是顧左右而言他,吃吃喝喝,沒有正面回應晁蓋的請求。這一切林沖都看在眼裡,氣在心裡。林沖對晁蓋等英雄好好早有耳聞,他感覺晁蓋等人才是跟自己意氣相投的人,因為害怕晁蓋等豪傑離開梁山,於是林沖夜訪晁天王,與七位好漢相談甚歡。

林沖表達了期待晁蓋等好漢加盟梁山的願望,同時道出了自己在梁山的處境以及對王倫的不滿。老謀神算的吳用洞若觀火一目瞭然,時不時拿話激林沖,為第二日林沖火併王倫奠定了情緒基礎。第二天,果不其然,王倫又故技重施拿出了當初對待林沖時的辦法,想花點銀子把晁蓋等七位大爺打發走。林沖看在眼裡,心中怒火中燒,質問王倫:

只見林沖雙眉別起,兩眼圓睜,坐在交椅上,大喝道:"你前番,我上山來時,也推道糧少房稀!今日晁兄與眾豪傑到此山寨,你又發出這等言語來,是何道理?"

王倫大罵林沖畜生以下犯上,倆人你一言我一語矛盾徹底激化。林沖積壓太久的怒火如同小宇宙爆發,一腳踢翻桌子,衣襟底下掣出一把明晃晃刀來,去心窩裡只一刀王倫當場斃命。王倫死後,林沖等尊晁蓋為山寨之主。從此後,梁山開啟了替天行道的新篇章。結語:王倫可憐又可恨;迂腐又無能;不識時務又不識抬舉;嫉賢妒能又膽小虛偽。他的死不能說是死有餘辜,但起碼是自作自受。讀了半輩子書卻不懂得順勢而為找臺階下的道理。



鄭非夢妙文


林沖火併王倫不存在該不該的問題,而是林沖沒有選擇,林沖為了活命必須要殺掉王倫留下晁蓋。

1、王倫對於晁蓋七人入夥是歡迎的,晁蓋七人上山,王倫殺豬宰羊大擺筵席歡迎。晁蓋對王倫講了上山的經過,王倫就不敢收留了。因為晁蓋七人犯的官司太大——劫了蔡京的生辰綱、殺死許多官軍。晁蓋七人上梁山的行蹤已經暴露,收留晁蓋七人會引來朝廷官軍來剿,彼時梁山的實力並不足以對抗官府,收留晁蓋七人對梁山和王倫來說無異於引火燒身。這是王倫不敢收留晁蓋七人的原因。

2、晁蓋劫了生辰綱殺死許多官軍,犯下不可赦的罪行。那麼林沖呢?林沖犯的官司比晁蓋七人更大。(1)、林沖火燒大軍草料場,這是軍用物資,晁蓋七人劫取的生辰綱還只是私人物品。(2)、林沖殺死了陸謙和滄州牢營差撥還有高俅家的寵臣富安,晁蓋七人殺死的官軍中兵居多,官中何濤只被割了耳朵放回去了。從事情嚴重的角度看,林沖犯的事不比晁蓋七人犯的事小,並且,林沖逃到梁山朱貴酒店處時,已有東京來的官府人在打探林沖的下落。王倫收留晁蓋七人怕官府剿滅,收留林沖也面臨同樣的問題。所以王倫不收留晁蓋七人勢必也不會收留林沖。

3、林沖沒有選擇,他只能團結晁蓋七人共同抗擊官府圍剿。晁蓋七人劫取生辰綱殺死許多官兵,這充分說明晁蓋七人團隊優於王倫團隊,有勇有謀。林沖和晁蓋七人面臨共同的問題——官府追剿。晁蓋七人實力也強於王倫團隊,林沖出於自己安危的考慮,擁抱晁蓋團隊是最佳選擇。他們面臨兩個共同問題(1)、王倫不收留(2)犯下不可赦的罪,官府追剿。對於林沖來說,想要保住性命必須要殺王倫。

4、給晁蓋的投名狀。殺王倫是林沖的主動選擇,原著中天剛亮林沖找到晁蓋七人說道:

眾豪傑休生見外之心。林沖自有分曉。小可只恐眾豪傑生退去之意;特來早早說知。今日看他如何相待。若這廝語言有理,不似昨日,萬事罷論;倘若這廝今朝有半句話參差時,盡在林沖身上!

拉攏晁蓋七人的心態溢於言表,林沖在梁山中相對王倫團隊,林沖是外人,相對晁蓋團隊也是外人。但是林沖和晁蓋團隊處境相同,只有團結晁蓋團隊林沖才有保住性命的希望。為了博取晁蓋團隊的信任,殺掉王倫,讓晁蓋上位才是林沖最佳的選擇。


尚書屋


確切的說林沖是逼上梁山第一人,在林沖上梁山之前,有白衣秀士王倫,摸著天杜遷,雲裡金剛松萬幾個人在梁山落草打家劫舍,幾個人王倫是個不第秀才,杜遷,宋萬兩個本事平常,可能運氣或者幹了幾件有收益的勾當,他們在梁山還混得不錯,有千八百嘍囉,有易守難攻的天然關隘,有飯吃,有房子住,還有酒肉。

在這樣的情況下,林沖出現了,引起梁山地震,白衣秀士王倫緊張了。

為什麼會這樣,網羅人力資源,多一個人就多一份力量,不好嗎?王倫想別人誰來不行,偏來了東京八十萬禁軍教頭,武藝絕倫,本事超強。本來三缺一,不正好湊一桌麻將?豈知如果自己這個林沖一旦發作,不會有我王倫的好果子吃。不如拿幾兩銀子發付他下山,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事情沒有這麼簡單,林沖是梁山贊助者柴進介紹來的,把林沖拒之門外,柴進面上不好看。尋思出個難題,把一個投名狀來,對林沖而言其實這不算什麼難事,殺個人小菜一碟,不想遇上了高手楊志,風雲龍虎,難以解決。

結果太多的波折,林沖勉強坐上了梁山第四把交椅。

當晁蓋七人智取生辰綱,進入梁山,又一次翹起地震。這次比林沖來時衝擊力更強烈,那七人個個氣吞山河,殺氣騰騰,收下他們入夥,就等於把煮熟的鴨子送給他們享用,或者連我無論也當鴨子煮了。萬萬不能要,送幾兩銀子發付他們下山便了。

恕不料這次有個林沖在,他冷眼觀世,王倫不醒唔,要抄嫉賢妒能的路上一直走下去,你不要把事做絕,倘若是我林沖的私事,叫我死也甘心,但這次不行,事情關乎梁山的前途命運,再忍氣吞聲,梁山革命事業就會斷送,等杜遷宋萬兩個唯唯諾諾的不入流的牆頭草出來說話,肯定黃了。

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天意,代表天的意志,林沖爆發了!如殺一隻雞,王倫倒了,梁山的革命事業轟轟烈烈發展起來,林沖如不殺王倫就是逆天,替天行道就成為空話,就沒有後來的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就沒有排座次,就少了捉方臘。

所以梁山大業,林沖第一大功臣。


山谷大師


從林沖的角度來說,應該火併。

王倫其人,能力平平,心胸狹隘,不能容人。林沖走投無路上山時,王倫見其武藝高強,擔心地位受影響,就百般為難。

另外王倫也就是個安於現狀之人,而林沖有深仇,跟著王倫,此仇終其一生都不能得報。

王倫上山時的刁難讓林沖心生怨恨,能力的欠缺讓又林沖不服;

況且林沖在山上一直未得重用,對於一個有大能力有大仇的人來說,這是很憋屈的。

晁蓋等人上山對林沖來說是個機會,加上王倫再次不容於人,林沖藉此機會直接幹翻王倫。

對林沖來說,有利無害:

首先,林沖有擁戴之功,重用程度肯定遠遠高於從前;

其次,林沖知道晁蓋等人有野心,所以報仇有望;

再次,林沖其實還是掛念家人,在王倫時,都無法容他,更不要說接家人上山,但換成晁蓋後,就可以與家人在山寨團聚,所以林沖馬上就跟晁蓋提出要接妻子上山,只可惜其妻已經自縊身亡。

所以說,林沖火併王倫,是應該的。

其實已王倫的性格,在那個世道做山寨頭目,遲早會被火併。



湖湘澤


林沖該不該殺王倫?對於這一問題,本人以為作為水滸傳的讀者,首先要了解遵循作者的意圖。看看作者寫王倫這一節的目的。他是褒揚王倫呢,還是批判王倫呢?很明顯王倫是作者批判靸斥的對象。文中通過兩件事,一是拒絕刁難走投無路的林沖入夥,二是拒絕接納晁蓋等七弟兄加入他的團隊。其實兩樁事一個內容,以此充分淋漓盡致地揭示了王倫的心胸狹窄,狡詐虛偽,嫉賢妒能,難有作為的醜惡靈魂。表面上,又擺酒宴又贈送銀兩,客客套套,滿面春風,熱情招待,一提入夥馬上變態。小寨房屋不整,一窪之水,如何安得許多真龍?略備簿禮,萬望笑納,另投他寨歇馬,改日派兄弟去探視。王倫明知晁蓋等人不為財物而來,只是尋求避難之所卻偏偏不留。水滸傳的內容其中就涵蓋了一個義字,王倫恰恰就缺少仁義,缺少大丈夫的豪爽氣度與寬廣胸懷。作者的筆鋒是要展現一個轟轟烈烈的大梁山,聚攏四面八方不同類形的與官府有裂痕的綠林豪強。就一百另八將虎狼犲豹式的人物,王倫的領導水平能統帥得了嗎?顯然不能。同時他的道德操守及作為也是施先生所不齒的。所以在火併王倫時,有一首詩就深刻地突出了這一點。獨據梁山志可羞,嫉賢傲士少寬柔。只將寨主為身有,卻把群英作寇仇。胸懷褊狹真堪恨,不肯留賢命不留。明確地確定了梁山的未來而不是王倫的私有財產。正因為以上的原因,當王倫表演完結後就再沒有他存在的意義了。如果繼續存在實也不好按排他的位置。所以作者指派林沖除掉王倫,當然是行文的需要,也是合情合理的。


cz424


有句話叫“不在沉默中死亡,就在沉默中爆發。”

林沖對王倫已經恨到牙根了,當時他走投無路來投奔梁山時,王倫小人一個,百般刁難,話裡話外諷刺。王倫對楊志的態度也深深的刺激了林沖,他一點也不比楊志差,可王倫卻對楊志另眼相看,殷勤的不得了。最後可以說林沖能留下來還是沾了楊志的光。林沖能不窩火嗎?

這回晁蓋吳用來了,王倫還是這副德性,如同演電影一樣,把對付林沖的招數又來了一遍。林沖的自尊心又一次受到了挑戰,忍無可忍,再加上吳用有意設計,在旁邊敲邊鼓,假裝勸架,實際上鼓風,一怒之下就把王倫幹掉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