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1 草原餘暉——蒙古帝國的政權演化

草原餘暉——蒙古帝國的政權演化

草原餘暉——蒙古帝國的衰亡與蒙古政權的演化(下)

草原餘暉——蒙古帝國的政權演化

上篇文章《草原餘暉(上)》我們從欽察汗國建立說到伊爾汗國的滅亡,講述了蒙古帝國從鼎盛到逐漸分裂的過程,在十四世紀初形成了元朝+欽察汗國+察合臺汗國的“元朝宗主國格局”。

今天我們將從察合臺汗國一直寫到近代,概述蒙古帝國之後蒙古政權的演化。其中明朝和帖木兒帝國的崛起打破了“元朝宗主國格局”,清朝和俄國則掃清了不斷破碎的蒙古世界。

四、從察合臺汗國到帖木兒帝國

【東西分裂的察合臺汗國】

察合臺汗國是成吉思汗在西部給自己二兒子察合臺的封地,但是隨著蒙古的擴張,察合臺汗國從邊疆變成了帝國版圖的中心。當帝國分裂之後,這種中心的位置反而變得更危險,樞紐位置變成了四戰之地。

察合臺汗國地形示意圖

草原餘暉——蒙古帝國的政權演化

察合臺汗國主要涵蓋了天山山脈南北區域,其中西部的河中地區因為有中亞兩大河的滋潤,主要是以定居族群為主,形成了不花剌(布哈拉)、撒麻耳幹(撒馬爾罕)兩大商業城市。而東部的伊犁和天山地區因為草原廣闊、更加靠近蒙古核心區,所以更多的保持著遊牧的習俗。東西兩部分生活習慣的不同,慢慢開始影響察合臺汗國內部的政治格局。

我們之前說過伊爾汗國內的蒙古人因為放棄遊牧習俗和信仰當地的伊斯蘭教而被完全融入到了波斯族群之中。察合臺汗國首都一直處於東部伊犁流域的阿力麻裡,也就是為了保持自身遊牧的屬性,避免被定居族群所同化。

察合臺系關係圖

(察合臺汗國中後期汗王幾乎都是都哇的後代)


草原餘暉——蒙古帝國的政權演化

然而到了第17代汗王、都哇的小兒子答兒麻失裡時期(1330-1334年),他開始長期的駐紮在河中地區,著重發展汗國西部的商業,並且他還宣佈伊斯蘭教為國教,推行伊斯蘭律法。這樣拋棄蒙古傳統的決定讓東部遊牧族群非常不滿,答兒麻失裡之後,察合臺汗國陷入了混亂之中,汗王不斷更換。

在混亂之中,屬臣出生的巴魯剌思家族成為西察合臺地區勢力最強的諸侯。他們在1347年殺死了哈贊汗後,控制了察合臺汗國西部,完全左右了汗王的人選。

巴魯剌思家族這樣挾天子以令諸侯的行為顯然無法得到汗國東部族群的承認。東部的朵豁剌惕(杜格拉特)家族於是另外推選了一個察合臺後裔禿黑魯帖木兒為汗王。禿黑魯帖木兒在1360年和1361年兩度西征統一了整個察合臺汗國,但是短暫的統一依然無法控制西察合臺地區風起雲湧的狀態,蒙古遊牧族群已經很難在河中地區統治了。

【帖木兒的崛起】

這時候的河中地區與其說是一個蒙古汗國,不如說是一個突厥-粟特聯邦,巴魯剌思家族在內的各大勢力都是突厥人,另外還有大量更早就生活在此的粟特人。

1370年,來自巴魯剌思家族的帖木兒成為西察合臺地區的統治者,他宣稱自己是蒙古人,娶了察合臺的後裔為妻,他也象徵性的供奉察合臺後裔作為汗王,自稱“古烈幹”(蒙古駙馬)。這些舉動都是為了讓自己的執政更加名正言順,因為蒙古帝國在當時的河中的突厥勢力中依然還是具有一定的影響力。察合臺汗王一直到帖木兒晚年時期才完全被廢棄。

察合臺汗國的分裂

(1346年,元朝至正六年)

草原餘暉——蒙古帝國的政權演化

帖木兒上臺後除了關注河中地區外,也希望能整合原本的察合汗國故地。此時的東察合臺汗國也已經由朵豁剌惕家族的紮馬魯丁篡位,他也同同樣記著察合臺汗國原本的領地。因此這一東一西的兩大篡位者不約而同的瞄準了對方。

烏茲別克斯坦首都塔什干中心的帖木兒雕塑

草原餘暉——蒙古帝國的政權演化

雙方的戰鬥不可避免,從喀什噶爾到費爾干納,從伊塞克湖再到七河牧區,雙方在天山南北斗爭了20多年,雖然帖木兒佔據優勢,但是依然無法完全戰勝紮馬魯丁。

古典時期的戰爭特別是遊牧族群的戰爭常常被“首領決定論”所左右,他們非常依靠首領的指揮能力,能力強的首領往往可以締造盛世或者維持局面的穩定,主帥一換,格局馬上就改變。另外,首領的年紀也是重大的影響因素,打不過對方,卻往往可以依靠著年齡的優勢耗死對方,再趁著對方的亂局而取勝。這在元朝與窩闊臺汗國、東西察合臺汗國以及後來的清朝與準噶爾汗國的對抗中都能夠感受到。

東遷的東察合臺汗國

(1389年,明朝洪武二十二年)

草原餘暉——蒙古帝國的政權演化

紮馬魯丁在1389年去世,他的後代擁立禿黑魯帖木兒之子黑的兒火者為可汗,帖木兒抓住這一機會,一舉摧毀了東察合臺汗國的首都阿里麻裡。黑的兒火者不得不和帖木兒議和,將首都東遷到了準噶爾盆地南部的別失八里,此後雖然東察合臺汗國依然佔據著伊犁地區,但已經放棄了統一東西察合臺汗國的想法了。

整合了河中地區之後的帖木兒帝國馬不停蹄的開始了更宏大的事業。

五、明朝和帖木兒帝國打破“後蒙古帝國格局”

【撤退的蒙元政權】

當帖木兒在中亞崛起的時候,在亞歐大陸的東部也發生了劇變,完全改變了亞洲東部的政治格局。

明初疆域圖

(1403年,明朝永樂元年)

草原餘暉——蒙古帝國的政權演化

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南京稱帝,建立大明王朝,之後他發動北伐,攻佔元大都和元上都,佔領了廣大中原地區。和中亞地區的帖木兒帝國類似,明朝也是以定居為主的族群,他們幾乎在同時打破了蒙古人的統治。

但是和帖木兒不同的是,明朝沒有用“挾天子”的模式,而是以“驅逐胡虜,恢復中華”這種類似當今“民族主義”的動員模式來發動對元戰爭。上期我們說過元朝的本地化與其他汗國有很大的不同,因為元朝佔據著廣闊的中原定居區和蒙古遊牧區,元朝統治者在失去中原後又切換回了遊牧模式,保持了自身族群的穩定。

北逃的元廷被明朝稱為韃靼,經過明軍的多次北伐之後,韃靼的勢力大為削弱。位於韃靼西部的瓦剌逐漸強大,和韃靼成為在蒙古高原的兩大蒙古勢力,相互戰爭頻繁,實力也此消彼長。

明初韃靼與瓦剌位置圖

(1403年,明朝永樂元年)


草原餘暉——蒙古帝國的政權演化

瓦剌的主體是曾經成吉思汗時期征服的“林中百姓”,他們佔據的是謙謙州(唐努烏梁海)附近的葉尼塞河上游地區,那裡一直是邊緣蒙古人的聚居地。不管血緣上與正統的蒙古人關係如何,這裡至今都是完全蒙古化的區域。

15世紀中期和16世紀初期,瓦剌和韃靼分別迎來了各自的強盛期。瓦剌首領也先首先控制了蒙古全境(包括布里亞特和兀良哈三衛),在與明朝的土木堡之戰中俘虜了明英宗,一度兵臨北京城下。瓦剌衰弱後,韃靼又逐漸強大,達延汗統一了東蒙古諸部,並且他還重新劃分了六個蒙古部落,這一格局後來成為清朝盟旗制度的基礎。

達延汗後韃靼內部各部落的分佈

(16世紀,明朝中期)


草原餘暉——蒙古帝國的政權演化

韃靼重新強大將瓦剌趕回了蒙古高原西北部,於是瓦剌逐漸向西往察合臺汗國方向發展。此時的東察合汗國已經從統一的別失八里演化成吐魯番、伊犁和南疆各勢力混戰的階段,瓦剌藉此機會佔領了北疆地區,而南疆和東疆地區則由察合臺後裔整合為完全伊斯蘭化的葉爾羌汗國。

【破碎的欽察汗國】

視線再轉往14世紀後半葉的南俄草原,欽察汗國在經歷了月即別和扎尼別的盛世之後就迅速的陷入了混亂之中。白帳汗國的貴族脫脫迷失在混亂中逃到河中尋求正在崛起的帖木兒的支持,“蒙古女婿”帖木兒非常樂意插手蒙古人的事務,於是他不僅收留了脫脫迷失,還給了他幾塊領地和軍隊。

朮赤系關係圖


草原餘暉——蒙古帝國的政權演化

1381年,在帖木兒的幫助下,脫脫迷失統一了欽察汗國,將汗國分裂的東西區域重新統一在一起。但是此時的脫脫迷失對帖木兒的態度卻突然發生了轉變,甚至在統一欽察汗國後發動了對帖木兒的戰爭,攻打了帖木兒帝國的核心區——河中地區。氣憤的帖木兒發動了對欽察汗國的戰爭,他在1395年直接摧毀了欽察汗國的首都別兒哥薩萊,這也導致了欽察汗國群龍無首的局面。

金帳汗國地形圖

草原餘暉——蒙古帝國的政權演化

以蒙古人自居的帖木兒,萬萬沒想到自己不僅是察合臺汗國的掘墓人,也成為了欽察汗國分裂的重要因素之一。

帖木兒去世之後,欽察汗國內各貴族開始瓜分汗國。以南俄草原為中心,先後分裂出喀山汗國、克里米亞汗國、阿斯特拉罕汗國、諾蓋汗國等眾多汗國,同時一直受欽察汗國控制的莫斯科大公國也開始不斷強大起來。

在欽察汗國西面分崩離析後,東面也開始了鉅變。原本欽察汗國東部的白帳汗國和藍帳汗國開始從北向南遷徙,這些自稱“月即別人”的南遷群體在河中地區建立起最早的烏茲別克汗國,他們取代了衰弱的帖木兒帝國。不久他們又發生分裂,由白帳汗國後裔在楚河流域建立起哈薩克汗國,而留在河中地區的烏茲別克人之後陸續分化為布哈拉汗國、希瓦汗國和浩罕汗國。

陸續分化的欽察汗國

(1550年,明朝嘉靖二十九年)

草原餘暉——蒙古帝國的政權演化

至此,東亞在元廷北遷後分化為韃靼和瓦剌兩大勢力,察合臺後裔則堅守著南疆這最後一塊故地,南俄草原上的金帳汗國分裂為數個小汗國,白帳和藍帳人則佔據了中亞的大片土地。

這些分裂的蒙古政權接下來將會面對著那些威脅呢?

六、清朝和俄國掃清破碎的蒙古世界

【清朝吞併蒙古諸部】

1616年,明朝末年,遼東地區的女真首領努爾哈赤在統一了大部分女真部落之後建立起大金政權。第二年,蒙古科爾沁部首領主動示好努爾哈赤,成為女真人的重要盟友。從位置上看,科爾沁部處於蒙古高原東部,這裡以往都是蒙古大汗兄弟的封地,也一直是蒙古政權的不穩定因素,曾經佔據這裡的兀良哈三衛就一直徘徊在明朝和韃靼政權之間。

大清建立時的蒙古格局

(1644年,清朝順治元年)

草原餘暉——蒙古帝國的政權演化

當時的蒙古大汗是成吉思汗的嫡系後裔、達延汗的七世孫——林丹汗,雖然貴為大汗,但他只能統領察哈爾部,科爾沁、土默特、喀爾喀等部都已經各自為政了,更不要說漠西的瓦剌後裔衛拉特諸部了。

崛起的女真人在努爾哈赤之後由皇太極繼位,他繼續依靠科爾沁等眾多歸降的蒙古部落一同進攻林丹汗,林丹汗最後在青海敗亡。1635年,也就是林丹汗敗亡的第二年,林丹汗之子額哲交出了元代的傳國玉璽,皇太極成為了蒙古帝國的正統大汗。從滿清入關到康熙大帝時期,蒙古高原上的蒙古諸部基本都歸附了清朝。

就在清朝征服漠南漠北蒙古諸部的時候,漠西蒙古此時發生了分化,原本處於瓦剌內部的四大部落向不同的方向發展。準噶爾部發展壯大,成立了準噶爾汗國,覆蓋天山南北各地;土爾扈特部西遷至欽察汗國的故地伏爾加河流域;和碩特部向南遷到青藏高原建立起和碩特汗國;杜爾伯特部則往東遊牧於阿爾泰山一帶。

準噶爾汗國全盛圖

(1688年,清朝康熙二十七年)


草原餘暉——蒙古帝國的政權演化

不斷強大的準噶爾部向西侵佔了哈薩克汗國的七河地區、向南滅亡了處於南疆地區的葉爾羌汗國、向東攻打喀爾喀蒙古,甚至還曾滅掉了處於西藏的和碩特汗國,爭霸內亞地區。

但最終決定準噶爾汗國命運的又是我們提到過的兩個因素:“繼承者危機”和“首領決定論”,這兩大因素使得準噶爾汗國內亂不斷,削弱了準噶爾汗國的軍事力量。1757年,清軍趁準噶爾汗國內亂不斷之時徹底平定了準噶爾叛亂,在東亞存在了五百多年的蒙古政權就被徹底的消滅了。

【俄國的崛起】

清朝在東亞掃清了蒙古政權,俄國也在東歐和中亞一步步的吞併各個蒙古汗國和部落。

我們曾經在《向海狂飆》這片文章裡說過俄國有兩波自東向西的領土擴張,對於處於俄國南部的眾多蒙古政權來說,他們必定會與擴張時期的俄國相遇。

俄國第一波擴張中最先被征服的蒙古汗國是處於伏爾加河中游的喀山汗國。喀山汗國其實是處在溝通羅斯諸國、欽察汗國和西伯利亞的樞紐位置

伊凡雷帝吞併南方蒙古汗國前的世界

(16世紀上半葉,明朝中期)

草原餘暉——蒙古帝國的政權演化

從喀山汗國1445年立國開始就一直同西北部的俄國人攻伐不斷,到1552年伊凡雷帝才完全佔領了喀山汗國。此後伊凡雷帝繼續佔領西伯利亞汗國和阿斯特拉罕汗國,基本控制了東歐金帳汗國區域。在此時,欽察汗國主要生活的保加爾人、突厥人等遊牧族群,加上部分的蒙古人,他們開始融合成後來在俄國南部廣泛分佈的韃靼人。

金帳汗國經歷上百年的戰亂之後,在南俄草原其實形成了一個族群真空帶,這裡成為了另一支遠道而來的蒙古人的牧區。1607年,以衛拉特蒙古土爾扈特部為首的20多萬蒙古人抵達了南俄草原的伏爾加河畔。與原本的穆斯林相比,俄國人顯然更能接受溫和的佛教信徒,所以他們允許土爾扈特人在此建立起卡爾梅克汗國(土爾扈特汗國),為俄國人鎮守南方。

土爾扈特部遷徙路線

(17、18世紀,清朝前期)

草原餘暉——蒙古帝國的政權演化

在17世紀第一波征服遠東的過程中,俄國人還在1664年征服了貝加爾湖南岸的蒙古邊緣部落布里亞特,試圖從北部打開入侵蒙古高原的入口。

當彼得大帝、葉卡捷琳娜大帝讓沙俄進入鼎盛時期之後,俄國人開始了第二波的領土擴展,除了向歐洲擴張,俄國人也繼續向南控制散落亞洲內陸的蒙古各汗國。

沙俄在中亞的擴張

(19世紀,清朝晚期)


草原餘暉——蒙古帝國的政權演化

沙俄在1771年部分土爾扈特部迴歸中國後吞併了卡爾梅克汗國,在1783年奧斯曼帝國衰弱後吞併了克里米亞汗國,之後的19世紀逐步入侵中亞的哈薩克汗國、浩罕汗國、布哈拉汗國和希瓦汗國。同時還從衰弱的大清手上搶得了唐努烏梁海地區,策動了外蒙古的獨立。

至此,曾經稱霸亞歐大陸的蒙古帝國和分散各地的蒙古汗國都消失在了歷史洪流中。

七、蒙元帝國與世界秩序

蒙古政權從輝煌的蒙古帝國變成“元朝宗主國格局”,之後這個格局被明朝和帖木兒帝國打碎而分裂,再後來清朝和俄國把破碎的蒙古汗國完全掃清,蒙古汗國才徹底消失。現在在中國、蒙古國和俄羅斯還有大量蒙古人後裔,而在中亞地區則是數量龐大的混血民族,他們是蒙古人與其他族群融合而成的新族群,比如俄羅斯韃靼人、哈薩克人、烏茲別克人、阿富汗哈扎拉人等。

現代蒙古人聚居地行政區劃

圖中數字為該地區蒙古人人數,單位:萬人


草原餘暉——蒙古帝國的政權演化

蒙古政權給中原族群帶來了什麼?它不僅僅帶來了一條多民族共存的“西北民族走廊”(詳見文章《歷史的年輪》),它更帶來了一種全新的更廣闊的世界觀,中原族群的文明體系成為了這個更大的世界秩序之下的一個部分。

在我國曆史上,蒙元時期是少有的重商時期,元朝貿易規模空前龐大,發達的中原生產力通過蒙古人構建的亞歐大陸網絡直接對接世界市場。同時,蒙元時期也是我國曆史上少見的信仰自由時期,佛教、景教、祆教、伊斯蘭教、薩滿教等信徒遍佈各地,各宗教都得到了空前的發展。

元朝時期絲綢之路示意圖

自北向南依次是草原路線、沙漠綠洲路線和海洋路線


草原餘暉——蒙古帝國的政權演化

蒙古政權給世界帶來了什麼?這一時期出現了柏朗嘉賓、魯布魯克、馬可·波羅、孟高維諾、鄂多立克、白圖泰、亦黑迷失、楊庭壁、拉班·掃馬、闊闊真公主、汪大淵等一大批溝通東西的著名人物。他們或是西來的傳教士,或是西去的外交官,或是民間的探險者,他們通過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把當時已知的各大文明直接的連接在了一起。

蒙元時期中西往來的使者們


草原餘暉——蒙古帝國的政權演化

草原餘暉——蒙古帝國的政權演化

在歐洲人開闢新航線之前,在古典時期的最後階段,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在蒙元時代重新繁榮了起來,蒙古人搭建起了連接東亞、中亞、西亞、歐洲等區域的交流和貿易網絡,西歐人也深深的種下了對於東方和財富的嚮往。

- END -

作者:球叔、地理愛好者,溫大的小迷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