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五個關鍵詞,瞭解一下“印巴衝突”的歷史淵源

後臺這些天一直有讀者留言


讓說說“印巴衝突”


那就說一下這件事兒的歷史淵源吧


有一句話說:


世上從來沒有無緣無故的恨


任何矛盾衝突的背後


總有起因




關鍵詞一:“英屬印度”


要了解“印巴衝突”的歷史淵源,首先還是要知道他們原來是一家——確切地說,都是屬於英國的殖民地“英屬印度”。

“英屬印度”指的是從1858年到1947年,英國人在南亞次大陸上建立的殖民區的統稱,其中包括現在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和緬甸。


五個關鍵詞,瞭解一下“印巴衝突”的歷史淵源


英屬印度的大致勢力範圍


然後我們就直接把時間切到1947年。

經歷了二次世界大戰,滿目瘡痍的大英帝國早已雄風不再,昔日“日不落帝國”已無力在全世界範圍內維持龐大的殖民體系,尤其是在版圖中佔用重要地位的“英屬印度”,更是燃燒起了熊熊獨立烈火。

事實上,印度在淪為殖民地後,獨立反抗的運動從來就沒有停止過,到了二戰結束,獨立浪潮達到了最高潮,其中有兩股最大的力量。

一股力量就是“聖雄”甘地領導的“國民大會黨”(就是“國大黨”),以印度教教徒為主的國大黨是印度最大的一股政治力量,在甘地的領導下通過“非暴力不合作”方式,一步步向著全印度獨立的目標邁進。

而另一股力量,是穆斯林領袖真納。真納原先也是國大黨黨員,但因為覺得穆斯林在國大黨內沒地位等多種原因,在1920年脫黨,將全印度的穆斯林信徒聯合了起來(1906年印度就成立了“穆斯林聯盟”)。1931年,真納將印度的各個穆斯林為主的省份的首字母拼在了一起,組成了單詞“巴基斯坦” (Pakistan)。

於是,這兩股力量在共同謀求獨立的大目標下,又在小目標上分道揚鑣——甘地謀求統一的大印度,而真納要求穆斯林的“巴基斯坦”獨立建國。雙方其實已經開始了各種衝突。


五個關鍵詞,瞭解一下“印巴衝突”的歷史淵源


真納(左)與甘地


那麼作為宗主國的英國是什麼態度呢?

英國首先是不想丟掉這塊苦心經營百年的殖民地,但形勢實在迫人,由不得他們。退而求其次,英國最初也是希望能夠保留一個完整的印度大聯邦,作為一個親西方的大國來遏制東亞興起的共產主義,所以他們提出了以印度教徒為主的“印度斯坦”、以穆斯林教徒為主的“巴基斯坦”和以幾百個個實際上半獨立的土邦王國為主體聯合組成的“印度聯邦”,但後來發現印度和巴基斯坦這兩股力量實在無法調和,在經過諸多努力和談判之後,最終決定放棄。


五個關鍵詞,瞭解一下“印巴衝突”的歷史淵源



1947年2月21日,英國政府終於決定把路易斯·蒙巴頓子爵派到了印度,接替之前已經焦頭爛額的韋維爾子爵。

蒙巴頓是“英屬印度”歷史上最後一任總督。

因為他來的使命,就是收拾殘局——行就行,不行就讓印度獨立。


關鍵詞二:“蒙巴頓方案”


要溯源“印巴衝突”,“蒙巴頓方案”是一個永遠繞不過去的點。

路易斯·蒙巴頓這個人其實很有意思(以後單寫),是標準的“富二代”+“官二代”——他的母親是英國偉大的維多利亞女王的外孫女,他在理論上擁有歐洲八個國家的王位繼承權。在二戰中,蒙巴頓做到過盟軍聯合作戰司令,並從1943年起擔任東南亞戰區盟軍總司令。

後人對這位看上去似乎“文武雙全”的老兄褒貶不一,有不少人認為他只會誇誇其談,能力一般——作為一個有力證據,就是他炮製出的用來解決印度獨立問題的“蒙巴頓方案”。


五個關鍵詞,瞭解一下“印巴衝突”的歷史淵源


路易斯·蒙巴頓


平心而論,當時換誰來解決“印度獨立”的問題都是非常棘手的一件事,蒙巴頓確實也是臨危受命。

但是, 以現在眼光來看蒙巴頓提出的“蒙巴頓方案”,其實核心就是:在最短的時間裡把所有的問題和矛盾先打個包包住,然後把這個包袱從大英帝國身上儘快先甩走再說。

“蒙巴頓方案”總體來說就是“一刀切”:以宗教信仰來劃分國界,而不考慮語言、文化、民族和歷史習慣——穆斯林聚居的地方歸巴基斯坦,印度教教徒聚居的地方歸印度。

蒙巴頓於1947年2月抵達印度,6月就公開正式提出將推行“印巴分治”,而且明確宣佈將在8月份就推行——在短短兩個月,就要將之前糾纏得難解難分的各種勢力做一個劃分了斷,蒙巴頓的魄力讓人歎為觀止。

而且他的做法更厲害。

為了答應印度和巴基斯坦兩股勢力要求的“劃界人必須沒有任何傾向”這個要求,蒙巴頓倒是發揮了高超的溝通才能,連哄帶騙把一個叫西倫爾·德雷克裡夫的原英國倫敦律師叫到了印度,在印度43攝氏度的高溫天氣裡,在幾乎沒有任何資料的情況下,對著一張1943年出版的英屬印度地圖,用鉛筆“嘩嘩譁”地在那裡劃分積怨已久的各種勢力的分界線。

在這緊張的兩個月時間裡,那條著名的“德雷克裡夫線”就這樣誕生了。

1947年8月14日,巴基斯坦宣佈獨立建國。

1947年8月15日,印度宣佈獨立建國。

就在巴基斯坦獨立的這天,蒙巴頓才宣佈了“德雷克裡夫線”,在此之前一直保密。

這條由倫敦律師劃分的國界線一公佈,就在印度次大陸上引起了空前的混亂——很多印度教和錫克教教徒一看,“我的天!我住的地方被劃分到巴基斯坦了!”而很多穆斯林一看,“什麼情況?我現在算是住在印度?!”

於是,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大量的異教徒開始全家遷徙,離開世代居住的地方,而“強制移民”也隨即開始。


五個關鍵詞,瞭解一下“印巴衝突”的歷史淵源


根據“德雷克裡夫線”劃分的“印巴分治”邊界,東邊那塊“巴基斯坦”我們下文交代。德雷克裡夫一完成工作就返回英國,據說怕遭到追殺。他回國後退回了英國政府給他的報酬,終生再沒踏入過南亞。


在這個過程中,混亂、衝突和屠殺不可避免的爆發了。

那是人類歷史上黑暗的一頁:據後來的統計數據顯示,至少有50萬以上的人死在了這場突如其來的遷徙衝突中,1200萬以上的人無家可歸,其中相當數量淪為了難民,成為了如今印度和巴基斯坦“貧民窟”的 住民。雙方之間的矛盾、不和甚至仇恨,也從此開始一代代的傳遞下去。

那麼,是否是“長痛不如短痛”呢?

不不不,“蒙巴頓方案”留下了很多後遺症。


關鍵詞三: “克什米爾”


如果說“蒙巴頓方案”是給“印巴分治”動了一次留下很多後遺症的手術的話,那麼“克什米爾”就是其中不斷引起感染的最大傷疤。

克什米爾,全稱“查謨和克什米爾(Jammu&Kashmir)”,位於南亞次大陸的西北部,處於青藏高原西部與南亞北部交界的過渡地帶,面積19萬平方公里,當時人口大約500萬,是“英屬印度”裡規模最大的幾個土邦之一。

從思想文化上說,克什米爾自古就是南亞次大陸的思想交匯之地,佛教、印度教在這裡都很興盛,14世紀又傳入了伊斯蘭教。從地理位置上說,克什米爾北臨阿富汗,西鄰巴基斯坦,南接印度,東靠中國,由此可見此地註定是塊不平凡之地(克什米爾和中國也有淵源,此文只講述巴基斯坦和印度)。


五個關鍵詞,瞭解一下“印巴衝突”的歷史淵源


克什米爾地區的位置


“蒙巴頓方案”在分治印度和巴基斯坦時,曾對第三方勢力——幾百個印度土邦提出建議:根據土邦王公的自由意志選擇加入印度或巴基斯坦。

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大部分土邦都選擇加入了印度,小部分加入了巴基斯坦,但還有一批非常棘手的土邦無法適用這個規則——克什米爾就是其中最明顯的一個土邦。

克什米爾的君主哈利·辛格是印度教徒,在情感上肯定傾向於併入印度,這也符合“蒙巴頓方案”的“王公決定”原則;但另一方面,當時在克什米爾,77%都是伊斯蘭教徒,只有20%是印度教徒(還有3%是錫克教和佛教),如果按照“蒙巴頓方案”的“宗教人口”原則,克什米爾又應該併入巴基斯坦。

於是,矛盾就出現了。

按照哈利·辛格最初的意願,克什米爾最好誰也不投靠,自己獨立建國算了。但是這個方案遭到巴基斯坦和印度雙方的共同拒絕。在克什米爾邦內,兩支力量最大的黨意見相左:穆斯林會議黨自然主張歸入巴基斯坦,而印度教徒為主的國民會議黨要求歸入印度。

1947年10月,就在雙方相持不下的時候,克什米爾河谷地區的穆斯林發生了武裝起義。

這場起義從根本上動搖了哈利·辛格的信心,他立刻向印度表示願意歸順,並要求援軍,印度自然求之不得地飛速派兵進入克什米爾地區。不久之後,巴基斯坦也開始派兵,雙方終於在這塊爭議之地兵戎相見。

這場戰爭一直打到了1949年1月1日,雙方在聯合國的調停下停火,確定了停火線並進行了勢力分割(但沒舉行公民投票)——克什米爾的3/5領土和3/4人口被印度控制,印度成立了邦政府;其餘部分歸巴基斯坦控制,巴基斯坦成立了“自由克什米爾政府”。

但誰都知道,這無法解決根本問題。


五個關鍵詞,瞭解一下“印巴衝突”的歷史淵源


克什米爾目前的控制態勢


時至今日,克什米爾依舊是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間最大的火藥桶,大大小小的衝突乃至戰爭延續至今(後面會再展開)。

最近的這次衝突,又是在克什米爾發生的。


關鍵詞四:“孟加拉”


現在要說到另一個蒙巴頓留下的“遺產”了:孟加拉。

孟加拉族是南亞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早期在這塊土地上的居民多信奉印度教和佛教,到了13世紀受外來影響,伊斯蘭教成了最大的宗教。1338年,“孟加拉蘇丹國”建立,作為一個獨立國家的形態存續到被英屬印度吞併為一個省,還曾被英國殖民者分為“東孟加拉”和“西孟加拉”。

也正是因為全國絕大多數人信奉伊斯蘭教,這也讓孟加拉在1947年印巴分治的“蒙巴頓方案”中成了另一個燙手山芋。

按照“蒙巴頓方案”的“宗教原則”,信奉伊斯蘭教的孟加拉應該歸屬巴基斯坦。但按照地域、民族、語言和文化來看,孟加拉和巴基斯坦其實八杆子打不到——兩塊地方根本就不連接,中間相隔2000公里。巴基斯坦人說英語和烏爾都語,孟加拉人說孟加拉語,兩地的文化和習俗也完全不同。

但是,就因為信奉的是同一個宗教,所以當時的巴基斯坦領袖真納堅持要將孟加拉劃入巴基斯坦,而蒙巴頓則擺出一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姿態:好吧,既然你們堅持,那就給你們吧。

所以,1947年的“蒙巴頓方案”除了留下克什米爾這塊“大傷疤”外,還留下了一個“天外飛仙”——與巴基斯坦隔著印度東西相望的孟加拉也歸屬了巴基斯坦,稱“東巴基斯坦”(當時境內的“西孟加拉區”歸屬了印度)。

五個關鍵詞,瞭解一下“印巴衝突”的歷史淵源


重溫下這張圖,再看看東巴基斯坦的位置


當時劃分好之後,連路易斯·蒙巴頓自己都預言:未來孟加拉肯定會獨立的。

他這個話還真的說中了。

巴基斯坦建國後,關於“西巴”和“東巴”之間的矛盾其實從來就沒有停止過。論經濟發展程度和文明程度,“西巴”明顯高於“東巴”,所以領導權一直掌握在“西巴”手裡,各種資源投入也明顯傾向於“西巴”。但“東巴”有一大優勢,那就是人口遠遠高於“西巴”。並且隨著高等教育的漸漸普及,“東巴”的精英階層越來越不滿足於處處低“西巴”一頭。

矛盾終於在1971年3月26日總爆發——東巴基斯坦人在這一天喊了一聲“阿西巴”,宣佈獨立建國,臨時政府設在印度的加爾各答。

為什麼會設在印度?那是因為孟加拉謀求的獨立背後,一直有印度的影子。印度當然不能容忍自己的頭旁和腳側各睡了一個“巴基斯坦”,所以一直鼓勵孟加拉獨立建國。

巴基斯坦當然不能容忍這種行為,立刻進行干預,而早有準備的印度隨即在蘇聯的支持下,派兵入侵東巴基斯坦,隨即又將戰火擴展到了西巴基斯坦。

這場戰爭打了一個多月,巴基斯坦吃了大虧,戰場上的失利導致談判桌上的讓步,最終只能默認“孟加拉人民共和國”建國的事實。

1975年10月,巴基斯坦和孟加拉正式建立外交關係。


五個關鍵詞,瞭解一下“印巴衝突”的歷史淵源


圖為孟加拉的首都達卡。孟加拉國土面積14.75萬平方公里,人口達到1.647億,人口密度高達1265人/平方公里(2017年數據),是全世界人口密度最高的國家之一。該國經濟一直欠發達,以農業為主


關鍵詞五:“印巴戰爭”


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各種衝突延續至今,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雙方曾經大打出手。

上升到“全面戰爭”規模的,一共有三次,史稱“三次印巴戰爭”。

“第一次印巴戰爭”發生在1947年,就是因為之前提到的那場克什米爾地區爭議。

當時克什米爾的穆斯林宣佈起義後,得到了一支從巴基斯坦西北部出發的“克什米爾解放軍”幫助。這支非正規軍隊一開始一路勝利,但並沒有好好利用優勢,軍紀也很渙散,經常劫掠當地百姓。

印度在接受克什米爾君主要求後派了正規軍進入,並且大大發揮了空軍的作用,“克什米爾解放軍”開始一路敗退。此時巴基斯坦也派出了正規軍,但為時已晚,雙方在克什米爾地區纏鬥一段時間後,印度佔了上風,直到聯合國干涉停火。

後來的克什米爾地區劃分也體現了印度的優勢——他們不僅佔據了大部分克什米爾的土地和人口,且都位於相對富饒地區。


五個關鍵詞,瞭解一下“印巴衝突”的歷史淵源


第一次印巴戰爭中用牲畜運送輜重的印軍


“第二次印巴戰爭”發生在1965年,起因是關於一個叫“庫奇蘭恩”地區的爭奪。

庫奇蘭恩面積1.8萬平方公里,是印度河入海口附近的一塊鹽鹼沼澤地地,每年雨季的時候大部分地區都會被洪水淹沒。這塊默默無聞的小地方原本印度和巴基斯坦都不重視,結果卻因為傳出“下面可能蘊藏石油”的說法,成了第二次印巴戰爭的導火索。

一開始雙方還只是圍繞幾個哨所的爭奪,且在英國首相道格拉斯·霍姆的調解下達成了停火。但就在簽訂停火協議的當天,印度內政部長忽然公開說了一句:“克什米爾是印度的一部分,不容談判和辯論。”這句話大大激怒了巴基斯坦,雙方戰火重開。

恢復交火後的印巴雙方都派出了大量坦克部隊和空軍戰鬥機,衝突很快上升為全面戰爭。在這一場交手中,配備美國“佩刀式”戰鬥機的巴基斯坦空軍大出風頭(當時蘇聯扶植印度,美國支持巴基斯坦),用當時全世界最先進的“響尾蛇”空對空導彈打得印度空軍找不到北。印度軍隊在失去制空權的同時在地面交火中也落了下風,不僅進攻巴基斯坦的軍隊被打退,反而還丟掉了1200平方公里的國土。

1965年9月23日,印巴宣佈接受聯合國調停,全面停火。“第二次印巴戰爭”以印度吃虧而落幕。


五個關鍵詞,瞭解一下“印巴衝突”的歷史淵源


F-86“佩刀式”戰鬥機是世界上第一架在俯衝時超音速以及世界上第一架裝備空對空導彈的戰機。巴基斯坦空軍憑藉這個型號的飛機在第二次印巴戰爭中大出風頭


“第三次印巴戰爭”發生1971年,就是因為孟加拉獨立建國而爆發的。

在這一次的戰爭中,印度方面目標明確:東攻西守。印度向東巴基斯坦派出了大約17萬部隊,要求在最短時間內攻下對方首都;向西巴基斯坦派出約25萬部隊,目的就是牢牢擋住對方的救援力量。

而巴基斯坦在戰略上就比較被動,除了在本土要抵擋印度的進攻外,對東巴基斯坦那塊“飛地”的救援是力不從心的。原本巴基斯坦還指望美國救援,但美國除了發聲宣佈要干涉並像模像樣派遣了航母編隊外,沒有任何進一步行動,導致東巴基斯坦在短短一個月就因為孤立無援而無條件投降,生米被印度煮成了熟飯——佔巴基斯坦領土16%,人口占56%的孟加拉成功獨立建國。

“第三次印巴戰爭”以印度大獲全勝而告終。事實上這也和印度當時選準了時機點有關:蘇聯在中美“破冰”後全力支持印度,美國深陷“越戰”泥潭無暇他顧,中國剛剛在恢復聯合國席位上得到了蘇聯和印度系的支持,且國內政局發生動盪……


五個關鍵詞,瞭解一下“印巴衝突”的歷史淵源


第三次印巴戰爭中,印軍的坦克和士兵


在第三次印巴戰爭結束後,這兩個國家迄今沒有發生過大規模的全面軍事衝突。

但是,只要那些不斷出血的傷口還存在,印巴之間的和平依舊任重道遠。


【饅頭說】


上海話裡有一句話,叫“拆爛汙”。

原意是指“做事馬虎,不認真”,但實際運用的到語境中,一般表達的意思是:“明明應該負責任的,結果亂弄一氣,拍拍屁股走掉了。”

這句話用來形容當時的英國,應該還是蠻貼切的。

用這個標準來衡量,英國當年“拆”的“爛汙”還真不算少,僅亞洲範圍就留下一堆不太光彩的名詞:“蒙巴頓方案”、“德雷克裡夫線”、“麥克馬洪線”……每個名詞的誕生,都給後世留下無窮盡的衝突乃至流血犧牲。

隨著時代的發展,尤其是二戰之後,全世界各個相對落後國家和地區的國家意識和民族意識都在覺醒,各國之間的關係也變得牽一髮而動全身,原先世界強國那套依靠“船堅炮利”就能通吃一切的殖民政策,早已窮途末路。

縱觀那些案例,要麼是打半天打不進去的,要麼是打進去陷在裡面出不來的(蘇聯的阿富汗戰爭,美國的越戰),要麼就是出得來但留下一副滿目瘡痍爛攤子的(美國的第二次伊拉克戰爭),沒有一個拿得上臺面的。

也許有人會說:那個時候別說英國人,換誰去也不行啊!

可能確實如此。甚至如果沒有英國人明裡暗裡幫印度努力維繫,整個南亞次大陸當初很可能變得四分五裂。但問題是,英國人做這一切,都是從自己的利益角度出發的,從二戰緬甸戰場到印巴分治,他們有為別人即便是盟友考慮過什麼嗎?

出事了,就說“你行你上”,那當初拿利益的時候,怎麼就沒見你謙讓呢?

“印巴衝突”問題錯綜複雜,當然不能一言以蔽之,也絕非一家之責任。

不過歷史的眼睛總是雪亮的,各家領各家責任,誰也賴不了賬。


1、《印巴關係:難解之結》(陳繼東,《南亞研究》,2002年6月30日)

2、《印巴衝突的歷史根源》(陸吉明,《江南社會學院學報》,2002年6月30日)

3、《解析印巴衝突》(傅小強,《前線》,2002年7月5日)

4、《國外關於印巴分治幾個問題綜述》(袁傳偉,《史學集刊》,1983年12月31日)

5、《印巴分治社會原因之剖析》(陳劼,《南亞研究季刊》,2002年9月30日)

6、《 南亞次大陸風雲錄——印巴三次戰爭紀實》(一)至(四)(王俊義,《現代兵器》,1999年9月15日,10月15日,11月15日,12月15日)

7、維基百科、百度百科 “印巴衝突”、“印巴分治”、“印巴戰爭”詞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