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5 82年前,從西安去黃帝陵祭拜的旅途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四月,國民政府確定每年清明節為"民族掃墓節",公祭黃帝陵。1937年清明節,國共兩黨各派代表前往黃帝陵共同祭奠。

82年前,從西安去黃帝陵祭拜的旅途

《建國月刊》1937年第16卷第5期

《恭謁橋陵記》發表在《建國月刊》1937年第16卷第5期,記述了1937年國民政府派往祭拜黃帝陵的人員在沿途遊覽的古蹟名勝。

82年前,從西安去黃帝陵祭拜的旅途

《恭謁橋陵記》

本文是《恭謁橋陵記》中的一部分,為1937年4月4日祭拜黃帝陵的中央政府人員從西安前往橋陵沿途所見所聞。

本文所有重要古蹟名勝當時均拍有照片,十分珍貴。

82年前,從西安去黃帝陵祭拜的旅途

行程路線

恭 謁 橋 陵 記

遁 羊

漢唐故址

四月四日晨,天已晴朗,七時,張委員即赴西京招待所,會晤各人,決定七時四十五分出發。(按西安時差較南京遲四十五分,七時四十五分即西安七時正。本文為便於記載計,均用南京時刻。)同行者除中央代表張委員、國府代表孫主席蔚如外,有廣西國內考察團張任民、梁朝璣、尹承網、王贊斌、王遜志、梁壽笙、黃學禮等,載運行李,並作預備車之用。

全體人員在招待所進早膳後,準時啟行。汽車十餘輛,魚貫前進,過新城,出北門,幸喜新雨初晴,塵土不揚,車輛雖多,尚無擰鼻掩口之苦。

82年前,從西安去黃帝陵祭拜的旅途

西安北門

出北關,道之左右,土堆頗多,蓋路東為大明宮故址,路西為漢城遺址,乃漢唐之禁苑地也。

82年前,從西安去黃帝陵祭拜的旅途

未央宮遺址

猶憶二十四年(1935年)來陝時,西京籌委會適築成城北遊覽路,記者隨翼如默君溥泉先生往遊,自北門西南行,經唐之大明宮,漢之長樂宮、未央宮、秦之阿房宮,直抵周之鎬京。

82年前,從西安去黃帝陵祭拜的旅途

漢長安城遺址

當時溥泉先生戲稱之曰四朝路。然宮殿森列,鞠而為茂草,園囿棋佈,荒而為平野。所謂"金闕曉鍾開萬戶,玉階仙杖擁千官(岑參詩)","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王維詩)"。

當年盛景,於今何在?躅躑(徘徊)憑弔,令人感慨系之!

由此北行,地勢較低,仗(憑藉)渭水灌溉,農作頗佳,復以昨晨見雨,隆畝油碧,憑窗遠眺,胸襟為開。

八時半,近草灘鎮,駐軍一營,迎候於道,張委員下車少傾,仍登車進發。遙望嵯峨九嵕,屏立西陲,勢極雄偉。

82年前,從西安去黃帝陵祭拜的旅途

渭水木橋

過渭水,有木橋通行。渭水發源甘肅鳥鼠山,自天水入陝西,經寶雞會汧水,經眉縣、咸陽、西安至華陰東北,率洛水以入黃河,東西長千五百里,為黃河第二大支流。關中記載:渭與涇、洛為關中三川,近由水利機關闢築河渠,亦以涇渭三渠為最巨。

過渭水,入深峽,路仄僅容一車。未幾上坡,遙見路右有一高堆,近而視之,乃漢景帝陽陵,眾乃下車往謁。

82年前,從西安去黃帝陵祭拜的旅途

漢景帝陽陵

陽陵高十丈,方百二十步,陵前畢沅所建碑碣,上刻"漢景帝陽陵",與之相併者有景泰、嘉靖、天啟等四碑。陵之四方,各有土堆二,宛如陪冢,考之漢時陵制,此實四門遺址也。後漢書禮儀志中,引皇覽曰:"漢家之葬,方中百步,已穿築為方城,其中開四門,四通足方六馬。"

82年前,從西安去黃帝陵祭拜的旅途

西漢帝陵分佈圖

漢代陵寢,除文帝霸陵、宣帝杜陵外,西漢九帝陵墓,悉在渭水北岸之高原上,東由高陵縣之惠帝安陵起,其間景帝陽陵、高祖長陵、昭帝平陵、元帝渭陵、成帝延陵、哀帝義陵、平帝康陵、迄興平之武帝茂陵、自東徂西,綿延九十里,如登未央宮遺址而瞻望,可歷然識別之。予(我)等因須趕程,陽陵東之安陵,未及往視,仍登車前進。

涇水涇陽

由此北行,入涇陽界,路左右各有一土堆,傳為蕭何、曹參二墓。未幾,臨涇水,亦從木橋上過。車上坡,涇陽塔已矗立目前。

82年前,從西安去黃帝陵祭拜的旅途

涇陽塔

行裡許,抵達塔下,眾均舍車往觀。寺門上書"重修古剎鐵佛崇文塔寺"。入門,大殿已圮(倒塌),兩廡改設小學。一塔儼然,高可二十丈,八角十三層,層各立佛像,仰首細視,雕鐫至精。塔內有梯,可至尖頂。惜以時促,未能登臨,一作涇渭流域之鳥瞰。

九時廿五分,復北行,入涇惠灌溉區域,越橋五六,水流至清,兩旁田畝,除偶見麥苗外,餘均留植棉花。陝西近年棉花生產激增,即恃(靠)此間涇惠灌溉之利也。

82年前,從西安去黃帝陵祭拜的旅途

鐵佛崇文塔寺

數年前,德人地質學家溪妥芬來陝考察,謂渭河平原其初原為一通海大湖,含鹽滷質甚多,後經水淹泥澱,土質逐漸轉良,始適墾殖。尚有數處如浦城、富平、渭南等滷泊甚多,不能耕種。又如涇陽、三原、大荔,雖掘井數十尺,猶含鹽質,不能用以灌田,每年雨量既不足用,故舍引渠灌溉外,實無他法。然中國水利事業,在西北興辦最早,收效亦最宏。

秦始皇時,使鄭國築渠,開鑿涇水,溉田四萬頃,名鄭國渠,關中遂為沃壤,無凶歲,秦以富強。漢武帝時復使白公引涇水灌地,名白渠,收利亦溥(pǔ,廣大)。故當時民歌有曰:

田於何所,陽地谷口。

鄭國在前,白渠起後。

舉鐘成雲,決渠為雨。

涇水一石,其泥數鬥。

且溉且糞,長我禾黍。

衣食關中,萬家之口。

迨(到)南宋以後,涇水低下,渠口高仰,溉田功用,遂以廢棄。故清(清朝)時劉獻庭論西北水利,有言:"西北非無水也,有水而不能用也,不為民利,乃為民害,旱則赤地千里,潦(澇)則漂沒民居,無地可瀦(zhū,水聚集的地方),無道可行,人固無如水何,水亦無如人何。"痛快淋漓,可謂近代西北水利情形之寫照。

82年前,從西安去黃帝陵祭拜的旅途

涇陽縣城牆

迨民國十七年後,陝西經三年長期之旱荒,民生凋敝已極,情勢慘烈,始由華洋義賑會發起,有興修涇惠渠之舉。自十九年冬興工,二十一年六月放水入田,實施灌溉,迄今四載有餘,八大支渠以次告成,受灌溉之益者,有禮泉、三原、涇陽、高陵、臨潼等縣,灌溉面積,據廿五年之報告,自五百頃增至六千四百頃。今後用水得法,則旱田新渠,久經侵潤,水量可節省,灌溉面積可望增至八千頃。陝西農村經濟之復興,此為首功。

過永樂店,道旁亦有駐軍迎候,予(我)等稍停即行。西望九嵕,本系獨峰,至此,因正側觀點不同,岐分為山,故鄉人俗呼九嵕山為筆架山。

鼎盛三原

九時無十五分抵三原,軍政學界代表及民眾八百餘人,鵠立歡迎,張委員等下車後,乃與各代表一一介紹握手。

82年前,從西安去黃帝陵祭拜的旅途

三原城東大橋

記者在人叢中得晤(見到)廿四年同赴甘肅、青海之馬文彥先生(三原人,于右任秘書。西安事變後,馬文彥在三原縣西關文昌巷的家成了楊虎城在渭北的紅軍接待處,楊虎城曾撥給活動經費),一別年餘,竟在此處復來,其歡樂實不可以言語形容,然提及翼如(邵元衝)先生死國事,又不僅唏噓久之。相與步行至城南公園,園內備有茶點招待,予(我)等以時促,未久留,稍憩(休息)即道別登車,復行前進。

82年前,從西安去黃帝陵祭拜的旅途

三原城南公園

三原,以其地南有豐原、西有孟侯原、北有白鹿原,因以三原名縣。土城九里,白渠橫貫城中,商業之盛,冠於渭北。甘肅藥材與湖北土布,向以此為中轉站。湖北土布在三原過境,多轉運平涼、蘭州、甘州(張掖境內)、肅州(酒泉境內)、西寧等處。

82年前,從西安去黃帝陵祭拜的旅途

三原縣城牆

甘肅之藥材,則悉運至三原泡製,轉運鄭州,分銷東南華北各地。此兩項貨物,每年在三原過境者,約有一百餘萬公斤。進以涇惠渠完成後,鄰近棉產激增,三原覆成渭北棉花大市場。

82年前,從西安去黃帝陵祭拜的旅途

三原民治小學

三原文風,亦稱盛關中,清時鄉試,不在省垣(指西安)而在此。民國後,學校遍設,教育普及,亦以三原為最著。於院長(于右任)創辦之民治學校,則更稱道於全國。

富平民團

由三原北行,十五里過瓦窯坑,亦有駐軍相迎。又十二里入富平縣境。富浦臨渭(富平、浦城、臨潼、渭南)為渭河流域四大縣,而富平三原二處,更為陝中革命軍之策源地,至今富平民團,辦理之成效最著,予(我)等車過之處,沿途均有團丁站立致敬,服裝雖不一致,精神頗佳。聞數年來赤匪騷擾陝西,未嘗一入富平城者,全恃民團之力。昔有關東出相,關西出將之諺,此一明證也。

82年前,從西安去黃帝陵祭拜的旅途

富平縣城牆

富平縣城在公路東北十里恃石川河之灌溉,繞城樹木頗盛。

82年前,從西安去黃帝陵祭拜的旅途

富平縣文星臺

惟以大車運輸過繁(顛簸),路頗崎嶇,故昔有高陵不高,富平不平之諺。今之公路,竟亦如是,甚望地方負責當局,嚴禁大車行駛汽車路,打破富平不平之語,造成陝中既富且平之邑。

耀縣河山

十一時廿分過疙瘩廟,廟祀(祭祀)宋(宋代)吳玠、吳璘,與嶽武穆同時抵抗金兵之民族英雄也。革命先烈胡景翼宅亦在廟東莊裡鎮,均以時促,未及往觀。十一時三刻越(跨越)沮水大橋,抵耀縣,縣長李書亭(書平)率各界代表數百人已迎於道旁。

自三原至此計程九十里。

82年前,從西安去黃帝陵祭拜的旅途

耀縣城垣

耀縣,昔稱耀州,以城東有鑑山,年豐則山中有光耀如鑑,故名。城週六裡,明景泰初建,步壽原控其北,鑑諸山翼其左,星原環其右,漆沮會流,乳山合抱,不僅土地肥饒,亦北山鎖鑰也。予(我)等以省府已規定至同官午膳(午餐),故未久留,約於返途往遊藥王山,即仍登車北行。

一路山嶺重疊,峰巒起伏,汽車盤旋蛇行於深谷中。聞耀縣西北四十里,有柳公權墓及故宅。今宅已廢,名柳家原,宅旁並有柳公權瘞(埋)筆冢。

千年瓷窯

未幾,過馮家橋,即入同官(今銅川)境,過黃堡鎮,鎮有瓷業試驗所,系第一屆民族掃墓節時所計劃創立之以事業。

黃堡鎮,以瓷器著於世,即俗稱之耀州瓷。據耀州志載:"同官縣南四十里,有黃堡寨,一名黃堡鎮,故有陶場,居民建紫極宮,祀(祭祀)其土神。宋(北宋)熙寧(宋神宗年號)中,封其土神為德應侯,以晉人柏林配享,蓋傳居民陶術者。今其地不陶,陶於陳爐,陳爐復廟,一如黃堡。"

82年前,從西安去黃帝陵祭拜的旅途

耀縣南門

考黃堡陶業,原始於晉之永和中,其器系以青泥為之,多作凹凸花紋,釉呈龍泉淡綠之色,亦間有帶黃者,光滑潤澤,製作殊精,考古家所謂唐之耀州窯,即指此種出品而言。宋明之制,雖仍其舊,然釉色遠遜,至明末陶製移於陳爐,所謂黃堡窯器,不復再製。

陳爐窯亦同官縣(今銅川)屬,距縣東南四十里,與黃堡相距,亦約四十里,自明末起始製陶,數百年來以白色藍花瓷,銷售於省內。只以株守成規,出品粗劣,又受外來各瓷之運銷,陳爐瓷業,一落千丈,已入於淘汰之過程。

82年前,從西安去黃帝陵祭拜的旅途

耀縣宋塔

民國二十四年四月,中委(中央委員)邵翼如、張溥泉、鄧孟碩、邵力子諸先生代表中央祭謁橋陵,道經黃堡,嘆黃堡窯器之失傳,並陳爐瓷業之不振,決加提倡,以謀挽救。

嗣後(之後)經中央國府及陝西省政府各籌款二千元,遂於是年十一月設立黃堡鎮瓷業試驗所,本恢復固有提倡新興之宗旨,以為當地瓷業發展之端緒。該所成立至今,一年有半,成績亦頗卓著。去歲由省府派該所主任陳洪藻君赴魯贛考察,擬定改進白瓷計劃,惜以經費困難,目下尚不能從事擴展。此次道經黃堡,亦以時促,未能入所參觀。

同 官 煤 海

車入同官(銅川)境,沿漆水行,東為金牛嶺、磑子山、鳳凰原、飛仙山,西為兔窩嶺,車入山峽間,坡道高下,勢頗險阻。中經一關帝廟,南有一屋名後洞,俗傳內有隧道四十里,與耀縣藥王山太元洞相通雲。至二十里鋪出峽,沿途所見煤窯甚多,騾載人負,絡繹於道,蓋此處為陝西煤藏最富之地也。

82年前,從西安去黃帝陵祭拜的旅途

同官縣全城

陝西煤藏,北部最富。自韓城而合陽,而澄城,以至同官(銅川)、耀縣,二疊石炭紀煤系,繼續出露,綿亙數百里,有陝北黑腰帶之稱。其間以在同官境內者藏量最巨。

同官(銅川)煤田有二:一字桐樹溝至陳家河,長約百二十里,南北最寬處在同官縣城附近,約有十二里。蘊藏量估計約有三百九十兆噸,近年產量,每年約萬噸之譜。一在黃堡,西起新溝村,東極李集坡,長約三十里,南北最寬處十里,蘊藏約有一百六十兆頓,年產約三萬五千噸。

82年前,從西安去黃帝陵祭拜的旅途

同官縣印臺山

同官各煤礦,所產多為上等之無煙煤,及半煙煤,惟以各礦資本短缺,均以土法開採,每噸成本約為三元。又因交通不便,由礦山至西安,每噸運費竟高達三十餘元,以是質佳量富之同官煤,竟不能售至西安,與他煤相競爭。

82年前,從西安去黃帝陵祭拜的旅途

同官縣泰山廟

故今日欲解決同官煤礦,一方面須集合巨大資本,改用機器開採,每日產量達二千噸,則每噸成本可減至二元。

82年前,從西安去黃帝陵祭拜的旅途

建成後的鹹同鐵路

同時鹹同(咸陽、同官)鐵路本為陝省重要建設之一,亦須早日完成。同官距西安約一百六十公里,以每噸每公里二分計算,同官之煤運至西安,每噸成本僅五元二角,價格之廉,當非他省之煤所能比,亦不僅可供陝西一省之用也。

82年前,從西安去黃帝陵祭拜的旅途

同官縣虎頭山

今日予(我)等自西安北行,見道旁輕便小鐵軌,直達耀縣,聞系去歲剿匪時所築,以利軍輸,目下軍事停止,此路亦即廢棄。如能就該路展築至同官,以供運煤之用,所費有限,其效亦至大也。

風 土 名 勝

一時十二分,車抵達同官,縣長田在養率領全縣各界代表六百人郊迎城外,予(我)等以省府已派人在此預備膳食,乃即下車,隨行入城,至大成街小學憩息。

同官(銅川),《元和郡縣誌》載:"苻秦於銅官川置銅官護軍,後巍改置銅官縣,周除"金"作"同"字。因與同官音相近,俗輒加"北"字而曰北同官。"

82年前,從西安去黃帝陵祭拜的旅途

同官南門

城週四裡,後周建德四年建,明增修,地處四山之中,城內居民頗少,歷來守護,亦以城周山原為憑藉,所謂守城必先守原也。

82年前,從西安去黃帝陵祭拜的旅途

同官大成街小學

大成街小學,在孔廟之東,清季(清代末年)為穎陽書院,民國元年改為高等學堂,四年改為高等小學校,廿一年改為第一小學,二十四年三月改為今名。尚憶是年四月赴中部(黃陵縣)時,在此遇雨,曾留該校一日,今以時間尚早,進膳後,即於二時三刻復行登車北行。

82年前,從西安去黃帝陵祭拜的旅途

同官城內街市

行二里,遙見西山崖石間建有小屋一座,聞系孟姜女廟。由此北行,山色漸佳,草木叢生,野花稱豔,縱目四眺,無復荒涼之感。予(我)等自西安啟行,抵同官南,沿途童山濯濯(光禿禿的山上沒有草木),杳無一物,今至同官大異,蓋是處煤藏富裕,鄉人隨地可拾,燃料既足,自無砍伐樹木之心也。

據專家推考,周秦漢唐時期,西北多風調雨順,生產豐富,較之現在,不啻天壤。此種變遷,固有其政治、經濟及其他人事上之關係,然其最大原因,實為氣候之改變。西北氣候之日趨乾燥,則因森林之毀廢而致。

82年前,從西安去黃帝陵祭拜的旅途

陝北公路

現在陝西各地,古代森林均多毀廢,森林愈毀廢,氣候愈乾燥,氣候愈乾燥,則森林愈荒廢,長此循環,自為西北頻遇旱災之主因。且山無森林之屏蔽,沖刷必甚,川無森林之含蓄,洩流尤速,故在山多裂痕,或顯溝狀之處,其未經風化之岩石,必奔落於山麓,使肥沃之地,頓成石田,或挾山麓土壤,雍塞川流,更有改道旁溢之危,年代愈久,沖刷愈甚,今若不急圖補救,更足為來日之隱憂。

然以今日之情形觀之,可見森林之毀廢,亦以人民缺乏燃料所致。陝西煤藏既富,如能儘量開發,解決燃料問題,或亦可助造林事業之易於進展也。

82年前,從西安去黃帝陵祭拜的旅途

金鎖關

三時一刻,抵金鎖關村,記者在村南山崖間發現石刻六七洞,告張委員,因須趕程,不及停車,約明日返途時往觀。

82年前,從西安去黃帝陵祭拜的旅途

金鎖關鎮石刻

未幾,即過金鎖關。關在同官縣北三十里神水峽內。縣誌載:"自此北行,有東西二路,一通延綏、榆林,一通寧夏、甘肅。"道從石峽出,絕壁千尺,為榆塞秦關襟喉要地。轉折出關,上山坡,三時三刻,抵哭泉嶺。

哭泉嶺為同宜(銅川、宜君)二線分界處。相傳孟姜女適範(嫁給範喜良)三日,夫往塞上築長城死,姜負骸骨返,憩於此,渴甚仰哭,有泉湧出,故名哭泉嶺。

82年前,從西安去黃帝陵祭拜的旅途

哭泉嶺孟姜女廟

士人感其事,為之立祠於嶺上。後姜至同官,亦斃,後人復為立廟,即同官城北之廟也。廟旁且瘞(埋)有姜(孟姜女)範(範喜良)二墓。

是嶺又名女回山。《通志》載:"俗傳秦築長城,孟姜女負其夫骸,經此而返,故曰女回。今則以其泉水苦澀,又誤名哭泉為苦泉嶺。"嶺高海拔1600米,氣候較寒,昨日嶺上下雨雪,至今未化也。

唐 玉 華 宮

四時二十七分,越山谷三四,抵達宜君縣,各界代表數百人,迎候於道,張委員等下車,步行入城。

82年前,從西安去黃帝陵祭拜的旅途

宜君縣城南門

宜君縣城據一山岩上,高度海拔1460米,張委員謂依次高度,與山東泰山高度(1545米)相近,是無異宜君縣城即在泰嶽巔也。

82年前,從西安去黃帝陵祭拜的旅途

宜君縣城

城週五裡有奇,中只南北一街,兩旁皆有歡迎標語,黨國旗滿懸道中。予(我)等至縣立中山街小學稍憩。詢及本縣近狀,縣長談:"全縣人口只七千餘戶,四萬餘人。城內只百餘家。此間田地甚賤,每畝只值一二元。因之外省來墾荒者頗多,幾佔全縣人口之半數。昨日所降雨雪甚久,今歲可免旱災。"

又據一招待員談:"縣西五十里有玉華宮,為本縣一名跡。"張委員詢以有無古代碑記,彼答:"並無古碑,只有唐時建立者數石(只有幾個唐代碑刻)"。眾聞之大笑。由此可見陝中唐碑刻之多。

按《太平寰宇記》載:玉華宮在縣西四十里,貞觀十七年置,其地本縣人秦小龍宅。太宗曰:"小龍出,大龍入。"時以為清涼勝於九成功。永徽二年有詔廢宮為寺,便以玉華為名。寺內有肅成殿,玄裝法師於北院譯經,每言此寺乃閻浮之兜率天也

又載:"玉華山在縣西南四十里,唐太宗建玉華宮,以此名山,太宗避暑於此,西有駐鑾崖,東有石室,其上懸泉,勢若飛雨,名曰水簾,其下即為醽醁(美酒)泉。"

關於玉華宮志記載,現所知者,有唐高宗《玉華宮山銘》,杜甫《玉華宮》詩,宋張岷《遊玉華山記》。《關中勝蹟圖志》中,畢秋帆注:"宮內有宋(北宋)宋球、張道宗、張珣詩,並冀上之書,治平三年五月立。柴公玉詩,胡授書,紹聖四年九月立。遊師雄記,元祐三年四月立。盛南仲記,王績書,八年二月立。錢景逢記,紹聖中立。"

惜以是日需要趕至中部,未能前往一觀為憾耳。

五時即告出校,離宜君北行。

遙 望 橋 陵

自宜君至中部(黃陵縣),計程七十里,高山峻嶺,絕壁萬仞,眾峰矗擁,有如浪濤。路旁山行,輾轉往復,中經深谷數處,鄉人填土為壩,兩旁又加土欄,車入其間,如行平地,臨邊俯望,則千百尺之陡澗也。

五時五十分,峰迴路轉,遙見一山巔綠叢一撮,眾大呼曰:"橋陵在望矣!"

82年前,從西安去黃帝陵祭拜的旅途

中部(黃陵縣)橋山

趨谷而下,縣長艾善甫暨軍政學各界代表趨前迎迓,相與下車,握手寒暄,夾道歡迎者五十八軍騎兵團,保安大隊,保甲常備隊,縣政府全體職員,及全縣十餘高小、初小學生等,計七百餘人。

82年前,從西安去黃帝陵祭拜的旅途

中部(黃陵縣)城樓

軍樂之聲大振,張委員等點首致意,即於六時許夕陽殘照中入城,至行轅休息。

猶憶過去二屆民族掃墓,各代表自西安出發,均在同官留宿,翌日(第二日)始達中部。今日予(我)等於上午八時啟行,中途在數處稽延,竟於當日下午六時即抵達中部,實出意料之外。

考其故有二:其一,自西安至三原,昔日公路均繞咸陽、涇陽二縣,計程一百三十里,而咸陽渭水橋,為通川甘青寧之要道,車馬雜遝,渡運更易費時。乃去歲以陝北剿匪緊張,軍運頻繁,乃將草灘捷徑修築汽車道,計程只有九十里,故今日就此路北行,自西安至三原只費時二時,較昔已省一小時。

82年前,從西安去黃帝陵祭拜的旅途

陝北公路

其次,自耀縣至哭泉嶺,循漆水行,忽左忽右,幾似杭州九溪十八澗,昔時坡陡路仄,既易損車,又費時間。自去歲為便利運輸,建有水泥橋、石橋、木橋等,計二十八座,平坦堅實,行車速率得以大增。

82年前,從西安去黃帝陵祭拜的旅途

陝北公路之深峽

故以汽車行程實測,自西安至中部(黃陵縣),未足三百六十里,即依舊有里程計,自西安至三原九十里——耀縣九十里——同官(銅川)七十里——宜君九十里——中部(黃陵縣)七十里,總計亦只四百十里。

目下公路較差,汽車每時行六十里,七小時即可畢程,是今日到達中部,並非幸致。日後公路如能再加整理,雖同鹹鐵路未通,凡至西安者,欲謁橋陵,乘汽車或可於一日內往返也。

本文由公眾號"終南山故事"獨家整理發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