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冥想:不是“以靜制動”,而是“動靜等觀”

如何通過冥想做到“靜心”?

我們頭腦中充斥著各種信息,每天周旋於撲朔迷離的想法中,往往被各種忽然升起的念頭搞得團團轉,覺得自己被某種習慣性的力量綁架,得不到自由,心靜不下來,焦慮、躁動、困惑、乏力,身心疲憊·····

這些狀態,你經常會有嗎?

冥想:不是“以靜制動”,而是“動靜等觀”

“靜”不可求

安靜,從來不是求來的,你的求,會帶來更多的控制。

如果你想通過冥想練習得到安靜,或認為冥想本身就是應該安靜的狀態,那你已經偏離了冥想。

冥想是實踐的訓練,是開放的看見,不求得到安靜,卻能心安一處地自我觀照。

我們經常會在冥想時,要求外在的環境如你所願,要求你的內心狀態如你所願,要求你能一直沉浸於沉靜的美好,希望有過的美好體驗會一直伴隨你不離不散。

當這樣的要求越來越多時,你會拒絕被幹擾,會敏感地應對突然的變動,會不安於預料之外的遭遇。

你想一切都按照自己的想法進行,你想把控一切的同時,也禁閉了自己。

禁閉,就像給自己做了一個銅牆鐵壁似的防護區,你覺得在這裡面你是安全的,你會享受安靜。然而,安靜不長久,很快又會因為某種你無法阻止的變動,把自己苦心經營和追求的“安靜”徹底打翻。於是,你會更深地感受到孤獨和無助的痛苦。

一位商人因為長期的工作壓力而心情煩躁,身體不適。他想改變這種狀況,終於抽出時間,放下公司的事務,選擇了一家禪修院靜修。一段時間後,他愛上了這裡,在這個團體氛圍裡,他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平靜喜悅,身體也改善了很多。

突然有一天,他的公司遇到了一些麻煩事,必須由他親自處理,他不得不離開禪修院,去面對繁瑣的公司事務。不久之後,他的內心再次陷入之前那種焦慮煩躁的惡性困境,頓感身心疲憊。他非常懷念禪修院的生活,並期待早日回到禪修院,

幾個月後,他處理完那些麻煩事後,便急不可耐地回到了禪修院。然而,這次回來,他再也感受不到之前有過的那些美好體驗了。他不知是哪裡出現了問題,於是開始苛責身邊的環境和共修人群。

其實一切都沒變,變的只是自己的心。第一次來禪修院,是不經意的遇見,那一刻,他的心裡充滿了驚喜;第二次回來,是帶著期待和渴求,他的心裡充滿了苛責。

苛責本身就是對外界的不滿,而出現的埋怨,而一切情緒背後又引領著你更深地認識自己,在你願意覺醒時,苛責本身也成了你學習的按鈕。

冥想:不是“以靜制動”,而是“動靜等觀”

“動”相隨之

我們要清楚,這個世界上,從來沒有絕對的安靜,任何事物都會隨著時光變遷,而出現變動。不變即是變化!變化意味著“一切事情都不會如己所願地實現。”

前幾天刷抖音,裡面有句話特別真實:我們很多人都說看不到自己的未來,那是因為你看不到你喜歡的未來,你的未來有什麼看不到的,你仔細看看,可悽慘了······

是不是很耐人尋味?是啊!我們在這個時代變遷的世界中,正好在經歷和見證這個時代,然而隨著時代的變化,我們自己卻不希望有變化,如此便生出了更多的壓抑、隱忍、痛苦。

你內心所經歷的各種痛苦和焦慮,都是因為你的期待和現實出現了反差,反差越大,心裡就越恐慌和害怕。

變化是這個世界的真相,不信,你看看二十年前的生活狀態,工作環境,再看看十年前的生活狀態,工作環境,再看看現在!這個世界爭分奪秒地發生轉變,你把控得了嗎?所有把控,靜止,不變,這些幼稚的想法反而成了異想天開。

變化即是不變,無常也是有常,任何想要抑制變化發生,想要任性地躲避無常,其實都是“逆勢而行”。

唯有順勢而行,方可心靜神安!唯有通過更刻苦的訓練和覺察,學習和歷練,方可動靜相依!

冥想:不是“以靜制動”,而是“動靜等觀”

動靜等觀

所謂“順勢而為”並非順應你自己的要求和想要的狀態,去滿足自己的想法。而是順應當下的時代變遷,要學會轉換思維,具備豐富的力量,隨時有辦法應對變化,並做到內心自由。

豐富的力量,是你內心接受了變化,並敢於面對變化。

自由的內心,是你具備了勇氣,能為自己的決定負責,具備決定的能力。

力量和自由是通過變動無常,訓練出的沉靜深邃!

無動不成靜,無靜不生動!通過變動,看到變動,訓練自己隨動而靜的心,是生命的張力!

在你靜下來時,你才會看到變化中的動。當你觀察到變動時,你才會體驗到內心的靜。

就如你來到一個湖邊,看著湖中的水流動,若你不執著於水的流動和變化,而只是做為一個觀者,看到它,感受它,覺察它,水的每一刻流動和變化,都只是一種“存在的現象”,你只是看到那個現象的觀察者。

在觀察中,以看去看,以聽去聽,以聞去聞,去覺去覺,以觀去觀,你的感官與外界變化的諸多遇見,也都在你的觀察中,此時你即是實踐者,又是實踐的觀看者。這時,你又是以心觀心的修心者。

在任何境界中,你都是這個境界中的觀看者,是把心打開,隨著變動而看到變動的覺察者,在動中訓練自己能隨動而安的心。

冥想:不是“以靜制動”,而是“動靜等觀”

以靜觀動,動中有靜

訓練本身是痛苦的,因為你要一次次擺脫自己已經習慣的力量。你習慣的東西是在你生命中靜止了很久的執念,是防禦性地固守了很久的習慣。

比如每次你冥想坐不住的時候,你下意識的行為是煩躁和對抗,想盡早結束冥想。還會出現各種小動作,眼皮眨動、脖頸傾斜、到處張望。你沒看到這些行為背後是特別想安靜的要求,只看到自己安靜不下來,認為自己不適合冥想的。

沒有誰是不適合冥想的,冥想從來沒要求過一定要安安靜靜地坐著,要一動不動。你不是擺在門口的石獅子,你是正在經歷各種感覺體驗,並看到各種體驗的“活著的生命”。既然是活著的,就意味著會有各種變動,並讓自己成為變動中的觀看者。

在觀看中,你看到自己習慣的念頭、動力、想法,看到對這些習慣的對抗。從而從慣性的力量中解決出來,而不再墜入一次次“輪迴”。通過反覆的練習,把這些禁閉太久的習慣慢慢打開。

我們太容易聽從慣性的指引,因為慣性都是無意識的。而通過冥想,你會看到你無意識的行為,並且帶著堅定的心,和當下中你經歷的事實接近,才會看清自己慣性背後的原動力。

這樣的看到便是“敞開的”!

敞開自己是什麼樣的狀態?

1、允許“不安靜”:不排斥它的出現,你在那一刻中,身為旁觀者去觀看波動是如何出現的,你又是如何對待波動的?

2、看見波動:每一刻的波動就像一個景象,當這些景象出現時,你能對其微笑,並且包容的。去看那些景象,於是這種“看見”成為了有意識的。

3、柔和的覺察者:當你的看見由無意識轉變為有意識,這種意識都在你的觀察中,你會看到自己是頑固地順應慣性,還是自願通過訓練做出轉變?這種覺察是放鬆的,包括各種內心衝突,都在你的覺察中。

4、持續的訓練:訓練是持續的,持續是源源不斷的,並且能做為一種新的生活和工作方式,成為生命中的練習,這樣冥想會成為自然的事情,是不設限於某個環境,對所遇到的任何情景都能保持柔軟的微笑。

冥想是以放鬆的方式對待每一天每一刻的,而不侷限於瑜伽課堂上,或者禪修院裡。在萬般紅塵中修行,無論是動,是靜,你都是自己生命的行動者和見證者,最終超脫於行動和見證者的覺察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