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簡述:日語與漢語的關係,自己造不出文字,學漢字又太難,怎麼辦

關於日語的起源,一直是個爭論不休的問題。明治時代的日本人把日語劃為阿爾泰語系,但阿爾泰語系這個說法已經普遍遭到否定。霍默·赫爾伯特(Homer Hulbert)和大野晉(Ōno Susumu)認為日語屬於達羅毗荼語系。西田龍雄(Nishida Tatsuo)認為日語屬於漢藏語系,白桂思(Christopher I. Beckwith)認為日語屬於日本-高句麗語系(即扶余語系)。列昂·安吉洛·塞拉菲姆(Leon Angelo Serafim)認為日本語和琉球語可以組成日本語系。所以關於日語具體的起源,日本自己都還沒有搞清楚!

簡述:日語與漢語的關係,自己造不出文字,學漢字又太難,怎麼辦

有語言,必然伴隨著文字。當然,在某些民族或者部落,可能只有語言而沒有具體的文字。但對於一個國家來說,這兩者是必須同時存在的。公元3世紀以前,日本就只有語言,沒有文字。當時處於新石器時代和奴隸社會,社會規模較小,沒有文字不會給人們生活帶來很大的阻礙。但隨著社會規模的擴大,以及社會結構的發展,文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就凸顯出來了!

簡述:日語與漢語的關係,自己造不出文字,學漢字又太難,怎麼辦

到了奴隸社會中期,日本人開始嘗試創造自己的文字。但遺憾的是,儘管他們絞盡腦汁,都沒有創造出讓他們自己滿意的文字。日本人發現要創造出系統性的文字,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於是他們就放棄了!

到了公元3世紀初期,中國的漢字傳入日本,這才給日語的發展帶來轉機。日本人想,既然自己創造不出一種文字,乾脆就借用漢字吧!但由於兩國存在文化差異,直接用漢字也是不現實的。所以日本用了一種我們古人學漢字也會用的方法,用漢字標讀音。日本通過漢字來表示日語的發音,這就是日語中假名的由來。

簡述:日語與漢語的關係,自己造不出文字,學漢字又太難,怎麼辦

但這樣的方法用起來也有很多不方便的地方,比如漢字有許多的多音字,這就導致了一句話可能對應多個文字,容易引起混亂。再加上漢字的書寫比較複雜,掌握起來也很難。隨著日本對漢字有進一步的瞭解後,他們逐漸能把相同意義的詞語聯繫起來。比如日本人知道“山峰”的“山”跟他們日語裡面“やま”這個發音描述的東西是一樣的,都是表示“山”這個物體。於是他們就用漢字“山”來作為“やま”這個發音的文字。我們中國的漢字也是一個長遠的發展過程,由繁到簡。日本人也開始對漢字的寫法做了簡化,這就是片假名的由來。就是將漢字簡化成楷書的的偏旁部首。

簡述:日語與漢語的關係,自己造不出文字,學漢字又太難,怎麼辦

後面日語也吸收了一些其他國家的語言,比如英語,荷蘭語等等,但主體上還是漢語。總的來說,日語的發展和漢語有著密切的關係,同時,日本的確是一個善於學習別人長處的國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