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1940年7月,希特勒向英國提出和平呼籲,英國為何拒絕?出於何種考慮?

歷史扒糞機


縱橫最近一直在看丘吉爾著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丘吉爾自己著的書,難免老漢賣瓜,自吹自擂,但是從中我們依然可以看出,丘吉爾對德國以及對希特勒的瞭解,可以說,只要瞭解德國和希特勒就不會和他們達成妥協。

本文,就從各個角度來分析一下,在希特勒提出和平呼籲後,英國為何拒絕!

英國不是一次兩次的跟德國妥協,換來的是整個歐洲大陸的丟失

用丘吉爾的話說,當時的戰勝國陷入一種扭曲的理論,認為只要戰勝國率先裁軍,戰敗國也會跟著裁軍,這種想法放到我們中國的話,應該就是感化策略,用實際行動來感召對手。

然而,從人類誕生以來,社會就是逞兇鬥狠,從來不會有崇拜弱者的事情發生,在戰勝國削減軍備的同時,德國卻在不斷的擴充軍備,實在是一種厲兵秣馬的現象,英法如果真的希望不再發生戰爭,感化不是不可行,在削減軍隊的同時在經濟上繼續打壓德國,吃不飽飯的德國人當然要報復一下了。

當德國法西斯政權建立後,並且正在撕毀一戰後簽訂的《凡爾賽條約》時,戰勝國卻一再對德國進行妥協。正是這種妥協,讓德國的希特勒得寸進尺,先是佔領了萊茵蘭非軍事區,緊接著吞併奧地利。

在英法無動於衷的情況下,希特勒開始向捷克斯洛伐克的蘇臺德地區下手,當時的英國首相張伯倫極力推行綏靖政策,1938年9月15日,張伯倫親自到慕尼黑與希特勒商討蘇臺德問題,在希特勒的強硬態度下,如果捷克不同意放棄蘇臺德,德國就將發動進攻,慕尼黑會議結束後,英法向德國妥協,迫使捷克讓出了蘇臺德。

慕尼黑會議又被稱為“慕尼黑陰謀”,是英法對德國妥協的一項巔峰之作,然而妥協之後,換來的並不是張伯倫回到倫敦時宣稱的“從今以後,整整一代的和平有了保障”。

慕尼黑協議墨跡還未乾,希特勒就出兵佔領了整個捷克斯洛伐克,當時英法對捷克的承諾是,一旦德國對捷克動武,英法就對德國宣戰,事實上,英法並未遵守承諾。

包括1939年9月1日,當德國對波蘭動武的時候,英法也是宣而不戰。

正是綏靖政策的不恰當,德國一而再再而三的進行挑釁,英國對戰爭的消極,導致1940年4月9日,德國相繼向丹麥和挪威發動進攻。

張伯倫被迫於1940年5月10日引咎辭職,標誌著對德國妥協的最終失敗。

丘吉爾是以反對綏靖政策上臺的,當時英國主戰情緒高昂

張伯倫的下臺,標誌英國消極對戰的結束,隨後由丘吉爾上臺執政,丘吉爾的上臺標誌著英國對戰爭積極態度的開始。

與此同時對英國來說也是一個相對糟糕的環境,5月10日,德軍開始入侵法國、荷蘭、比利時、盧森堡,盧森堡和荷蘭相繼投降和停止抵抗,5月26日,丘吉爾下令敦刻爾克大撤退。

隨後,丘吉爾發表了著名的演講。

“我們將戰鬥到底。我們將在法國作戰,我們將在海洋中作戰,我們將以越來越大的信心和越來越強的力量在空中作戰,我們將不惜一切代價保衛本土,我們將在海灘作戰,我們將在敵人的登陸點作戰,我們將在田野和街頭作戰,我們將在山區作戰。我們絕不投降,即使我們這個島嶼或這個島嶼的大部分被征服並陷於飢餓之中——我從來不相信會發生這種情況——我們在海外的帝國臣民,在英國艦隊的武裝和保護下也會繼續戰鬥,直到新世界在上帝認為適當的時候,拿出它所有一切的力量來拯救和解放這個舊世界。”

隨後比利時投降,挪威全境被佔領,法國也宣佈投降。英國的綏靖政策帶來的是整個歐洲大陸的淪陷,一直到1940年7月,德國在歐洲大陸橫掃千軍,獲得了巨大的勝利,在這樣的情況下,德國向英國拋出橄欖枝,希望同英國媾和。

但是,希特勒並不是沒有提出條件,“媾和”的條件是,英國不再與德國為敵,並且將德國在海外的殖民地全部歸還德國,實際上這不是在呼籲和平,而是在威脅英國,英國如果答應了,那跟投降根本沒有什麼區別。

以主戰登臺的丘吉爾自然不會選擇再次妥協,血與淚的歷史告訴英國,再妥協那就是SB。

英國對於德軍無法攻佔英國本土有著絕對的自信

在德國勢頭正猛的時候,英國敢於拒絕德國的威脅,實際上是對於德國無法攻佔英國本土的自信。

英國再怎麼說當時也是世界第一軍事大國,儘管經濟上被美國超越,但是全球第一艦隊的實力還是有的,如果英國在歐洲大陸上,肯定挨不過當時德軍裝甲坦克的閃電戰,但是英吉利海峽是德國陸軍的噩夢,因為德軍從來沒有過大規模的兩棲登陸的經驗。

相對來說,想要攻下英國必然要依靠海軍,以德國海軍和英國硬碰硬,那不是痴人說夢嘛!

在此之前,德國從來未有對英國本土作戰的計劃,在德國稱霸世界的計劃中,只想到了針對法國和蘇聯的方法,還沒有思考好怎麼打英國,倉促之下,德國的海獅計劃誕生,實際上也是虛張聲勢,聲東擊西,為打蘇聯埋下伏筆。

希特勒曾經明確表示:“如果我們用武力擊潰英國, 英國就會分崩離析, 但這對德國並沒有什麼好處, 我們德國人流血得到一些勝利, 但獲得實惠的是其它國家。”

根本原因就是,當時的德國,能夠用於發動戰爭的資源已經所剩不多,想要持續作戰,必須要得到更多的資源,英倫本土實際上只是一種象徵和榮耀,即使打下英倫三島對德國來說也沒有太大的益處。

英國本身就是一個島國,依靠殖民地的輸血建立了大英帝國,攻佔英國本土並不代表能夠徹底打敗英聯邦!

從英國的角度來說,該來的早晚是要來的,不是被德國取代就是被美國取代!


史論縱橫


二戰爆發以後,英法聯軍被迅速擊敗,法國不得不向德國投降,而英國則退守英倫三島,此時德國向英國提出和平呼籲,不過卻遭到了拒絕。英國拒絕德國的和平呼籲是出於多方面考慮:

德國的和平呼籲並無實際內容。

德國在7月的和平呼籲僅僅是一個呼籲而已,是希特勒在德國國會發表的一個和平講話,並沒有多少實質性的內容。而且在講話裡希特勒以勝利者自居,宣稱自己是出於善意不想讓英國毀滅而已。

希特勒的這個態度,無法讓人相信他會提出一個合理的和平條約,最多是一個希望英國不戰而降的城下之盟。這對於英國人來說是無法接受的,從利益上來說,一旦被德國獨佔歐洲,英國勢必淪落為二流國家,從感情上來說,他們也不能接受一個投降條約。

法國人投降時慘遭德國羞辱,英國人可不想重蹈覆轍

德國的和平呼籲也沒幾個人相信。

張伯倫簽訂《慕尼黑協定》的時候,曾經以為自己為歐洲找到了和平。但是沒多久以後,德國人就把《慕尼黑協定》扔在了一遍,肢解了捷克斯洛伐克。在這種情況下,希特勒的外交信用實際上已經徹底破產,沒有一個人會相信他的承諾。

希特勒可以撕毀《慕尼黑協定》,那麼他也可以撕毀任何一個條約,和他達成的任何協議都是不可信的。而且這種懷疑之後也得到了證實,在二戰裡希特勒撕毀了和蘇聯簽訂的《互不侵犯條約》,發起了蘇德戰爭。

英國人曾經歡呼《慕尼黑協定》的簽訂,但是此時他們已經不可能再信賴德國了

此時英國雖然危險,但是本土還是安全的。

德國雖然橫掃了西歐,但是英德之間畢竟還有一個英吉利海峽,由於缺乏海軍,德國此時對於英國的實質威脅並不大。

另一方面,此時的英國除了本土的英倫三島外,還有眾多的英聯邦國家和殖民地,其中加拿大還是世界第八大工業國,澳大利亞和新西蘭也有一定的工業能力,英國並非孤身奮戰。

而更讓英國感到欣慰的是,此時遠在大西洋彼岸的美國逐步擺脫孤立主義的影響,開始向英國伸出援手。就是法國戰敗的同時,大批的軍火就從美國啟程,被運往英國,這是羅斯福授意美國陸軍向英國出售軍事物資的第一批,這無疑鮮明的表明了美國的態度。

所以英國此時對於繼續戰鬥還充滿了信心。

結語

英國既然還有一戰之力,希特勒的和平呼籲也不可信,那麼如果和德國展開談判,這隻會損害此時英國人的愛國熱情和抵抗決心。所以丘吉爾決定直接予以拒絕,以此表明自己的決心,達到鼓舞士氣的效果,事實證明他的這一選擇是對的


不沉的經遠


希特勒不是呼籲和平,而是避免自己陷入戰爭泥潭不可自拔。但是,同時,他就成了歐洲老大,作為丘吉爾,作為英國這個老牌殖民強國,他是不可能坐視希特勒得逞的,一定會想方設法和德國人打到底。

希特勒當年打下法國以後,極力主張停戰,現在西歐只剩下英國沒有被拿下了。對於德國來說,其基本白手起家,拿下低地國家,拿下法國,就已經大賺特賺了。這就好比一個賭場,希特勒已經賺的盆滿缽溢了,他非常想帶著錢離開了。這個時候希特勒就非常想停下來,停戰,主張和平。

對於德國來說,英國是一塊非常難以啃下的骨頭,他沒有強大的海上力量可以支持他攻入英國,而且又沒有足夠的空中力量去碾壓英國空軍。而且,英國孤懸於歐洲大陸之外,實力還非常不錯,對於德國來說,英國是非常好的一個盟友,非常理想的盟友,而且德國高層那些人對英國的印象也都不錯。

當時德國提出大概三點要求,第一是讓英國承認自己吞下的一切,第二是拿回曾經屬於德國的一切,第三是德國保護英國,大意就是和德國結盟。

其實呢,德國這個要求並不高,他想停戰,和英國媾和。但是呢,這樣做,對於英國來說,等於承認了德國人的歐洲老大的位置,這點是英國人最不願意看到的。英國果斷拒絕了德國人的求和,氣的希特勒大罵丘吉爾:戰爭販子。

英國是一個歐洲國家,但是英國和其他歐洲國家並不一樣,英國本身實力很強,他曾經是世界老大。但是其本身的劣勢則很明顯,他孤懸於歐洲大陸之外,干涉歐洲的事情,英國有著天然的劣勢。

對於歐洲,歐洲老大的位置應該是德國和法國,德國地處歐洲正中心,還是個大國,按理說,歐洲老大就是德國,法國也是歐洲老牌強國,實力不容小覷。那麼,歐洲的老大老二,就應該是在德國法國之間去挑選。

英國也是非常想當歐洲老大的,但是,他的劣勢就在於,距離太遠,想當老大要跨海過來爭奪。英國一直的國策就是壓制歐洲,避免歐洲強大,避免歐洲出現一個非常強大的國家。法國強大了,英國人去打法國,俄國人強大了,英國人去打俄國,現在輪到德國強大了,他就不遺餘力去攪和。

也就是說,只要英國還活著,德國還對於英國沒有什麼太嚴重的威脅,他就不會投降,他就會一直壓制德國人,避免歐洲強大。二戰就是典型的帝國主義爭奪,英國寧可讓世界第一的位置讓出去,給美國,也不願意讓德國強大,不願意讓歐洲強大。這個,在我國古代的策略中,叫做遠交近攻。

對於英國來說,他的利益可以來自於其殖民地,可以從歐洲吸血,而美國距離遙遠,對於英國的打擊並不是很大,而且,只要抱緊美國,美國也不會有過多的傷害,不會影響英國在歐洲的利益。


軍武文齋


1940年7月法蘭西戰役結束,法國🇫🇷、比利時🇧🇪、盧森堡🇱🇺、挪威🇳🇴、荷蘭🇳🇱等國都被德國征服,放眼整個西歐就只剩下英國🇬🇧還在抵抗(西班牙🇪🇸、葡萄牙🇵🇹也是親德的)。而這時,由於德國戰前儲備的原油不足以及需要籌備對蘇作戰,希特勒並不想在西線消耗太多力量。

在希特勒看來,德國主要的敵人是蘇聯,對於英國給個教訓,敲打敲打就可以了,他甚至認為英德兩國沒有深仇大恨,彼此合作才能利益最大化。另一方面,有了1940年5月敦刻爾克的慘痛教訓,英國人就會繼續像1938年在慕尼黑那樣,繼續採取綏靖政策,利用經濟手段在未來的蘇德戰爭中獲得利益。於是希特勒向英國拋出了橄欖枝。



而英國人的態度卻出乎希特勒的預料:

“我們的政策就是用我們的全部力量,用上帝賦予我們的全部力量,在海上、陸地、在空中堅持戰鬥、同一個在人類黑暗悲慘的罪惡史上,從未有過的窮兇極惡的暴政進行戰鬥” “勝利——不惜一切代價贏得勝利;無論多麼可怕,也要贏得勝利,無論道路多麼遙遠、艱難,也要贏得勝利” 。——溫斯特·丘吉爾

面對德國的和平呼籲,為何英國的態度如此堅決?筆者總結出以下幾點原因:

英國傳統對歐政策的影響

英國在對歐洲的政策上,一直奉行著歐洲大陸均勢政策,英國不希望歐洲大陸出現一家獨大的局面,也堅決避免這一情況出現,當德國結束對法作戰時,它已經控制了近1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讓丘吉爾不能接受。只有歐洲大陸力量保持均勢,才能方便英國插手歐洲事務。而在歷史上,這一均勢也常常被打破。

最明顯的莫過於拿破崙時期了,拿破崙時期的法國國力空前強盛。在拿破崙天才般的指揮下法軍橫掃歐洲,歐洲各國不得不向法蘭西第一帝國臣服。唯獨英國,一直在和法國死磕,因為它無法接受歐洲大陸的統一。



一戰後,面對法國在對德問題上咄咄逼人的要求,英國也是儘可能的打壓法國,避免過分削弱德國,使法國一家獨大,它希望保留足夠的德國勢力制衡法國,不希望拿破崙時代死灰復燃。

前首相張伯倫對德政策的失敗,丘吉爾不相信德國會停止對自己的攻勢。

英國前首相張伯倫在對德問題上採取的是綏靖政策,姑息縱容法西斯德國,公開與法西斯國家勾結在一起,出賣弱小國家的利益來換取一時的和平,助長了法西斯國家的囂張氣焰,為後來的大戰埋下禍根。




1939年德國閃擊波蘭,張伯倫的對德政策失敗了,此時張伯倫已經深陷輿論漩渦;1940年德軍閃擊西歐,張伯倫首相在全國的罵聲中黯然下臺。1940年5月10日,丘吉爾接替他成為新一任英國首相,前任的政策失敗了,繼任者豈能重蹈覆轍,所以丘吉爾的對德政策必須強硬且堅決,這也符合當時大多數英國人的心裡。

最根本的原因是,丘吉爾不認為自己的妥協能滿足德國,在他看來拿下法國後的德國,會繼續向英國本土進攻!而自己的妥協非但不能阻止德國的入侵,反而會瓦解英國人的鬥志!這將是災難性的,丘吉爾的考慮是有道理的。

首先,稍微有軍事素養的人都會明白,德國人最忌諱的就是兩線作戰!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不惜犧牲普魯士的部分安全,只在東線德俄邊境配備了10個師的兵力,剩餘的79個師集中在西線,東西1:8的兵力配比足見德國的冒險精神,其目的就是快速解決對英法的進攻,避免陷入兩線作戰!


而1940年的德國以自己都想不到的速度,快速結束了在西歐大陸的戰鬥,損失不過百餘輛坦克和幾萬步兵,德軍士氣空前高昂。並且在東線與蘇聯十分友好,沒有任何後方壓力,實在沒有理由停下進攻英國本土的步伐!丘吉爾也沒想到希特勒會腦殘到優先進攻蘇聯(儘管希特勒真的就這麼做了),如果讓他知道德國真的不會入侵英國,將禍水東引到綏靖政策還能實現,丘吉爾絕對不會拒絕德國的和平呼籲。
(這才是英國最想要的秩序)

希特勒已經被列入失信人名單

看看希特勒上臺後幹過的那些事,就會知道為什麼希特勒會被列入失信人名單了。

希特勒曾對英國、法國和意大利作出承諾,自己拿下蘇臺德區之後,就不會再有任何領土訴求,但事後卻毫不猶豫的對捷克斯洛伐克和波蘭動手。當大家都希望德國向東繼續發展時,他卻突然來個回馬槍,一舉消滅了英法150多個師的兵力。此時,沒有人會相信希特勒說的話了!


也正是因為如此,德國已經毫無信譽可言,希特勒拋出的橄欖枝不知能維持幾日的和平。早已看透德國狼子野心的英國人,又豈會再次被矇騙,更何況英國人並不孤單。早在1940年8月,英美就聯合發表了“反對德國暴政,重建世界和平”的《聯合宣言》。有了美國這個財大氣粗的夥伴,英國人有著充足的底氣。


大英帝國有實力同德國對抗

丘吉爾的信心主要來自英國的工業和海軍,當時英德戰列艦對比是3:1、巡洋艦6.4:1,英國還有3艘戰列巡洋艦和8艘航母,這都是德國沒有的海軍裝備,再不濟英國還有將近200艘驅逐艦和護衛艦,足夠守衛天譴英吉利海峽將德軍擋在國門之外!因此,在丘吉爾看來,自己還有很大周旋於地,沒必要丟人的與德國講和平。

英國的工業在7月份之後,以一種前所未有的速度向軍工傾斜,只要3個月左右的時間就能生產出足夠的武器,重新武裝40萬剛從敦克爾克撤回來的軍隊,僅依靠海軍防禦4個月足夠了!這是丘吉爾堅決抵抗的信心來源。


兵器世界


此時法國已經被曼施坦因計劃給滅國了,歐洲大陸被已經被納粹德國給控制了。英國則是隔了英吉利海峽,阻礙了德國陸軍的鋼鐵洪流。



英國的主要軍事實力為陸軍和空軍,自然在歐洲大陸是擋不住的,但是可以將英倫三島作為反擊的集結地。且在敦刻爾克大撤退中撤退了33萬英法聯軍,為反擊做了鋪墊。




德國為入侵英國本土製訂了“海獅計劃”,但由於倫敦空戰的失利而不得不無限制延期。且英國依舊是世界第一強國,擁有廣袤的殖民地,英國雖經歷一戰,但依舊有一戰之力,且強大的皇家海軍可以將納粹德國控制在歐洲。



更重要的事丘吉爾的個人努力,將英國的議和派說服,牢牢穩定了英國民眾的抗敵之心。且戴高樂在英國主持了“自由法國”運動,力主抗徳。


在歷史中摸爬滾打的飛


先說一下基本背景吧。 1939年9月1日,德軍進攻波蘭,波蘭覆滅後,英法聯軍開始了卑鄙的靜坐戰,企圖禍水東引。然而天不遂人願,1940年5月德國開始進攻西歐,英法打敗,進行了載入史冊的偉大的“敦刻爾克大撤退”,沒錯,偉大的失利。,而在此之前的5月13日,丘吉爾下議院發言時強調:勞資要的是勝利,勝利,勝利。牛逼吹下了,戰場上卻失利了,真是尷尬。 就在英國經歷了陰暗的6月,準備積極抵抗的時候,沒想到1940年7月19日希特勒居然發表了一個和平演講,核心有三點:1,德國軍隊牛逼;2,是政客想打仗,但是人民想和平;3,丘吉爾小老弟,尊重民意別打了。但是英國最終給的答案是:NO!!!!! 為啥?原因大概有三點:

1, 大部分英國人具有與他人格格不入的孤傲特質。那就是勞資憑啥聽你的?

2, 領袖的意志力。丘吉爾是一個個性鮮明的人,認定的事情就極力去推進;

3, 希特勒意圖未知,沒人敢保證他是不是真的要平。

4, 英國當時還擁世界第一的海軍,底氣還是有的。

而且事實證明英國的決定是對的



小人物眼界


一、英國張伯倫首相為代表對德國法西斯綏靖政策的失敗

“綏靖”一詞,來源於《三國志·吳志·陸遜傳》:“君其茂昭明德,修乃懿績,敬服王命,綏靖四方。”

國際背景下的綏靖政策是一種外交政策,對侵略性權力作出政治或物質讓步以避免衝突。該術語最常用於1935年至1939年英國首相拉姆齊·麥克唐納、斯坦利·鮑德溫和內維爾·張伯倫對納粹德國和法西斯意大利的外交政策。

在20世紀30年代初期,由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創傷,對凡爾賽條約中德國待遇的同情以及法西斯主義是一種反共主義有用,人們普遍認為這種讓步是積極的。

綏靖政策就是對希特勒和墨索里尼通過不斷安撫和不斷讓步的政策,希望在獨裁者願意加入國際合作,事與願違,綏靖政策助長了法西斯國家對外侵略和擴張的野心。

上圖是英國首相 內維爾·張伯倫於1938年9月24日在巴特戈德斯伯格會議開始時受到阿道夫·希特勒的歡迎,希特勒要求毫不拖延地吞併捷克邊境地區。

(1)1935年3月,德國撕毀凡爾賽條約,公然擴軍備戰。

(2)1935年10月3日,意大利法西斯對埃塞俄比亞不宣而戰。

1939年8月,希特勒確信民主國家永遠不會對他提出任何有效的反對意見。他在向總司令發表的講話中表達了對他們的蔑視:“我們的敵人有低於平均水平的領導人。沒有個性。沒有主人,沒有行動的人......我們的敵人都是小魚苗。我在慕尼黑看到他們“。

(3)《慕尼黑協定》是綏靖政策的頂峰。

1938年9月,英、法、德、意四國首腦在慕尼黑舉行會議,簽署《慕尼黑協定》,把蘇臺德區割讓給德國,然後把此協定強加給捷克斯洛伐克,史稱"慕尼黑陰謀"。慕尼黑協定是綏靖政策的頂峰,張伯倫在慕尼黑之後自信地宣佈他已經獲得了“ 我們這個時代的和平 ”。

英法綏靖政策作了法西斯的幫兇,把世界推向戰爭的邊緣。

(4)1939年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英法被迫對德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綏靖政策走向失敗。

(5)1940年5月—6月,德國入侵法國,6月22日法國淪陷,綏靖政策破產。

上圖是希特勒於1940年6月23日與建築師Albert Speer(左)和雕塑家Arno Breker(右)一起訪問巴黎

英國和法國的綏靖政策使得德國法西斯不斷得逞。歐洲民眾群情激憤,對綏靖政策極度不滿,人們一致認為張伯倫的綏靖政策是完全失敗負有完全責任。人們要求政府同法西斯德國展開堅決的積極的鬥爭。張伯倫辭職,1940年5月10日溫斯頓丘吉爾成為英國首相。

張伯倫於同年11月9日去世。丘吉爾向他表示敬意,他說:“無論歷史可能有甚麼可能沒有說過這些可怕的,巨大的歲月,我們可以肯定,內維爾張伯倫根據自己的眼光表現出完美的誠意,並盡最大努力和權力,這是強大的,以拯救世界免於我們現在正在進行的可怕的,毀滅性的鬥爭。

二、“我們永遠不會投降”

1940年5月10日當溫斯頓丘吉爾成為首相,英國公眾和政治情緒是贊成與德國談判和平,其中包括哈利法克斯外交大臣。

1940年5月26日至28日,戰時內閣一再討論英國是否應該聯合法國和意大利墨索里尼,與希特勒進行斡旋以尋求談判和平,但丘吉爾卻不願意,丘吉爾的論點是“如果我們現在想要實現和平,我們應該得到比我們戰鬥時更好的條件”,最終他們拒絕這樣做。

面對德國法西斯的猖狂,丘吉爾多次在英國議會演講,向社會和公眾展示了鬥角士般的堅韌意志和好勝心,丘吉爾的演講是對陷入困境的英國人的極大啟發。

一位歷史學家稱其對議會的影響“令人振奮”,在20世紀30年代忽視他的下議院“現在正在傾聽,歡呼”。

上圖是1940年英國戰役的空襲警告中戴著頭盔的丘吉爾

溫斯頓丘吉爾在下議院發表的最精彩的演講摘錄:

上任僅三天1940年5月13日的演講:“我無所不能,只有血,辛勞,眼淚和汗水 ”

1940年6月4日的演講:.....我們將在法國戰鬥,我們將在海洋上作戰,我們將以越來越大的信心和不斷增強的力量在空中戰鬥,我們將保衛我們的島嶼,無論付出多少代價,我們都將在海灘上作戰,我們將在著陸場上作戰,我們將在田野和街道上作戰,我們將在山上作戰;我們永遠不會投降。


1940年6月18日“最精彩的一小時”演講:因此,讓我們自己承擔起我們的責任,承擔責任,如果大英帝國及其英聯邦持續了一千年,人們仍然會說,“ 這是他們最美好的時刻 ”。“我希望英國之戰即將開始。”

7月法國淪陷之後,英國幾乎獨自對抗德國時,希特勒提出了和平,丘吉爾斷然拒絕。

正是丘吉爾擁有永不放棄,那種不管遭遇任何困難,都不會因此投降的信念。團結激勵大英帝國拒絕與德國的停戰並保持抵抗,為1942年至1945年後來的盟軍反擊創造了基礎,為打敗德國法西斯做出了貢獻。


蔣南強讀歷史


希特勒嘴裡提出的“和平”還是加上引號才合適。1940年7月19日,希特勒在國會上進行演講,提出了所謂的“和平建議”。

“我認為自己有這樣的義務,再一次呼籲大不列顛以及其他國家,希望它們能用理智以及常識來看待這件事。我認為,發出這樣的呼籲,所需要的地位我自己是擁有的,因為我是勝者,而不是求乞施捨的失敗之人,......我只要想到了戰爭所帶來的傷害,就感到萬分悲傷。......那麼以後,無論發生了什麼樣的事情,我都不會再感到良心不安了。”

從他的言語之中,不要說身處戰爭陰影威脅之下的英國政府和英國人民,即使現在遠離戰爭的我們,可能從中聽出任何誠意?希特勒不過在宣稱自己對其他國家的入侵是正確的,自己是實力強悍的,不聽從我的命令後果自負。一篇演講,將推卸責任、虛偽的真誠、以後行動的藉口全部涵蓋。

希特勒一直幻想英國要奉行和平政策,在自己的裝甲鐵蹄下應該被嚇破膽,他在演講時還提到丘吉爾很快要跑去加拿大避難。完全忽略了這個民族具備的榮譽和驕傲,忘記了有多少人認為勝利才能是和平的保證。

1939年9月初,德國進攻波蘭,英法發出最後通喋後向德國宣戰。丘吉爾受時任首相張伯倫的邀請加入新成立的戰時內閣併兼任海軍大臣,英國本土開始為戰爭做準備,並向法國派出遠征軍。因為張伯倫採取的綏靖政策導致德國的實力空前高漲,英、法的聯合實力都遏制不住,使英國處於被動迎戰的狀態,首相張伯倫(1869~1940)因此被投不信任票,1940年5月,由66歲的丘吉爾(1874~1965)擔任首相,並組建由執政黨和反對黨共同組成的聯合政府。

丘吉爾早就指出綏靖政策會帶來危機,併為此提出過詳盡的警告,其抗戰的決心可想而知;而議會下院也是團結一致,主戰態度極其堅決。當希特勒的“和平呼籲”發出後,政府重要官員都認為希特勒那不是為了和平,而是讓英國麻痺、放鬆,失去繼續戰鬥的決心。因此很快決定讓外交大臣用廣播的形式對希特勒的裝模作樣進行拒絕。同時宣佈,“只有在自由得到確切的保障了,我們才會停止戰鬥。”

而英國民眾的抗戰信心也是無比堅決,在從收音機收聽到希特勒的演講之後,在沒有政府授意的情況下,英國的報紙和廣播公司,就馬上駁斥了一切意圖進行談判的想法。從輿論上佔領制高點,即使有談判想法的人,也要掂量一下違背眾意的後果。畢竟英國當了多年的世界老大,現在若被老二翻盤,為了榮譽和尊嚴也要戰鬥。要知道英格蘭的土地上已經將近1000年沒有敵人的戰火出現,這個記錄給予了英國人極大驕傲和自豪,希望這份榮光不在自己手中丟失。

另外將近一年的備戰,軍事實力也是英國政府和人民的底氣。英國擁有世界上最強大的海軍力量,因為《凡爾賽公約》對德國的艦船數量和噸位都有極其嚴格的規定,雖然德國的U型潛艇如狼群出沒,對海洋上的運輸構成極大威脅,但是潛艇對登陸戰發揮不了什麼作用,從1939年9月,德國和英國發生海戰到1940年6月底,德國海軍已不能對英國本土構成威脅。

(休.道丁,指揮不列顛空戰)

正如田忌賽馬,英國最差的陸軍在德國最強的陸軍面前實力不值一提,但隔著海峽,這個短板也沒有太多影響。真正起決定作用的是空軍,最後也是英國空軍贏得了至關重要的不列顛之戰。雙方的戰鬥機質量綜合性能不相上下,各有優缺點;但在空戰中,作為進攻方的德國空軍的戰損比更高;英國在戰前緊急建立完成的防彈指揮室,位於地下五十英尺,設施先進,為發揮戰機的高性能起到重大作用。

出於對自己實力和能力的自信,出於對真正和平的渴望,英國拒絕了希特勒的假意言和。否則即使隔海相望,希特勒手握一顆子彈,掌握著隨時發動的時機,英國除了備戰還能怎樣?而後來事實證明英國的決策正確,不僅在緊接著進行的空戰中取得勝利,還成為二戰最終的戰勝國之一。


文史今安在


國與國之間,就如同二戰英國首相丘吉爾說的那樣“沒有永恆的朋友,也沒有永恆的敵人,只有永恆的利益”。

英國拒絕和平倡議不外乎幾點原因,其一
英國是個軍事強國,自然不希望一家獨大。這樣會削弱英國在歐洲的影響力,而希特勒與英國提出的和平呼籲,不過是為了安穩住英國,以便於自己在二戰歐洲獲取利益的最大化,對於丘吉爾來說,斷然是不會接受這個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和平條約。

其二德國在二戰單方面撕毀的和平協約不在少數,二戰期間德國的空軍遠遠要遠遠的弱於英國。對於英國而言除了英倫三島之外,在海外還擁有著大量的殖民地,相應的國家底蘊也是能夠與德國抗衡。所以英國拒絕和平倡議是因為在自己完全佔優勢的前提下當然是拒絕的


歷史自由學


英國絕不會向希特勒妥協!

在二戰前,英國對德國實行綏靖政策,企圖把德國“禍水”引向東方蘇聯。

當德國肢解捷克斯洛伐克蘇臺德地區,吞併奧地利,又要求波蘭吐出一戰後分割的德國領土時。年事已高的英國首相張伯倫坐不住了,卑躬屈膝前去拜見傲慢無禮的希特勒,被希特勒“德國再無新的領土要求”表態所欺騙。

德國閃擊波蘭,英國被迫出兵歐洲盡盟友義務。由於法國外強中乾,“馬奇諾防線”形同虛設,被德軍繞過痛宰法軍,英軍立足未穩,僥倖的狼狽逃回英國。

希特勒此時向英國發出和平呼籲的目的,是希望英國夾起尾巴,立地成佛,臣服德國,不再染指歐洲事務。

此時的英國首相已換為強硬號戰的丘吉爾。

希特勒的呼籲被丘吉爾斷然拒絕!

第一,對歐洲大陸實行“均衡政策”,是大英帝國國策,大英帝國為維持世界頭號強國(儘管已徒有虛名)榮譽,決不能容忍歐洲大陸出現強權,更不能臣服於昔日手下敗將德國。

第二,英國有英吉利海峽護佑,有世界最強大的英國本土艦隊鎮守,對付陸權國家的德國海軍佔壓倒優勢,不懼怕德軍登陸作戰。

後來的英德海戰,德國在1940年8月才服役的最大的俾斯麥號戰列艦(五萬噸),被英國“英王喬治五世”號、“羅德尼號”戰列艦和“勝利號”、“皇家方舟號航空母艦”為首的數十艘英國軍艦和飛機圍追堵截擊沉,可證明德軍在海上不是英軍對手。

第三,英國並非孤島絕地,它控制著大西洋,還有美國援助撐腰,綜合國力不弱於德國。

這在後來英國對德軍潛艇“群狼”反潛作戰得到充分應證。英國驅逐艦不足,馬上向美國出讓海外殖民地換回100艘。

第四,丘吉爾是戰略家,他明白,佔領英國不是納粹德國的終極目標。希特勒的目標是向東方攫取德國的生存空間,征服劣等的斯拉夫人。只要英國堅決抵抗,希特勒只能暫時妥協,英國會贏喘氣時間,靜觀時局變化再作抉擇。

丘吉爾拒絕希特勒伸出的橄欖枝,也是一場豪賭。


藉助美國全力幫助保護和蘇聯與德國火拼,它贏了!成為歐洲二戰勝利“三巨頭”之一。

但不可否認的是,借美蘇兩顆大樹乘涼,也必然會被大樹籠罩著。英國從此一蹶不振,成為世界二流國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