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什麼樣的收入算一箇中產階級?

社保小達人


最近,國家統計局發佈了兩套數據。

一、1月21日,國家統計局發佈居民收入和消費支出數據。

2018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228元。按常住地分,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251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617元。
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數24336元。按全國居民五等份收入分組,低收入組人均可支配收入6440元,中等偏下收入組人均可支配收入14361元,中等收入組人均可支配收入23189元,中等偏上收入組人均可支配收入36471元,高收入組人均可支配收入70640元。
全年全國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9853元。其中,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26112元;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2124元。

二、1月25日,國家統計局發佈全國時間利用調查公報,按調查對象收入水平劃分歸併為四組。

低收入組是指月收入在2000元以下的調查對象;中間收入組是指月收入在2000-5000元的調查對象;較高收入組是指月收入在5000-10000元的調查對象;高收入組是指月收入在1萬元以上的調查對象。
此劃分標準被媒體廣泛誤解。事後國家統計局解釋——
月入2000-5000元並非“中等收入群體”。所謂“中等收入群體”實際上是“中間收入組”的概念。在解讀中將2000元以下稱為低收入群體,2000-5000元稱為中等收入群體,5000元-1萬元稱為較高收入群體,1萬元以上稱為高收入群體。這種劃分方法在各種調查中很常見,實質上就是“組”的概念。這與一般意義上的中等收入群體劃分標準不是一回事。

也就是說,媒體解讀——月收入2000-5000元即為“中等收入群體”——純系誤讀,中等收入群體或者中產階級的收入標準國家統計局並沒有界定。

中產階級,是指人們低層次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得到滿足,且中等層次的"感情需求和尊重需求"也得到了較好滿足,但不到追求高層次的"自我實現需求"的階級。也就是說,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中產階級的前四個層次得到滿足或部分滿足、第五個層次尚未滿足。

由此可見,中產階級的定義不僅是一個經濟的標準,還有更多心理層面的標準。僅就收入而言,不同的國家、不同的地區也對標準問題莫衷一是。

我的個人觀點,光是談收入還不行,最好採用可支配收入來衡量。因為有的人收入很高,但是負債也重,還是感覺不到中產階級的幸福感。

根據國家統計局發佈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消費支出數據,我認為“中等收入組”和“中等偏上收入組”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值的三倍,可以作為中產階級平均可支配收入的標準。

(23189+36471)÷2×3=89490元/年,即每個月可支配收入為7500元左右。

個人觀點,謝謝閱讀。


顏開文


富餘的社會規律資產分部是:20%(窮人)40%(中產)20%(富餘)階層。當社會失衡的時候,國家會向富人徵稅(遺產稅,所得稅等)來降低富人財富。減少個人所得稅來增加中產人數。救濟輔助來平衡貧窮的心態。咱們國家改革開放四十年,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步入小康社會。

規劃一下:中產階層家庭年收入:20萬到500萬之間,咱拿最低的說,家庭20萬的年收入,個人10萬年收入的,究竟有多少人能達到?

一,公司角度看

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武漢,西安,重慶,成都等等一線城市和省會城市大多數公司,稅錢年收入在10萬以上的佔據公司人數的40%到80%。

大企業,京東,阿里巴巴,騰訊,今日頭條,華為這樣的企業,人均收入超過三十萬以上。

可見社會中堅力量的收入都已經符合中產階級了。

二,經商的人

經商的人,比如做點小生意,開個飯店,商貿公司,做點貿易等等簡直太多了,現在人經常叫創業。常年經商的人有車有房很正常。

年收入200萬都是小生意,1000萬的才算穩定。這些人佔據生意人的60%以上。

當然做生意收入動盪也大,有好有壞。但是改革開放整體趨勢是向上的。

三,政府體系

這個非常簡單,政府體系的收入簡單邏輯就是:3581。也就是3000元,5000元,8000元,10000元。四級跳。事實上加上高福利收入都在10萬以上,這個收入能達到90%以上。

四,事業體制單位

銀行,鐵路,石油等國企是我國就業主要的單位,這些企業穩定有發展,對我們就業有很好的促進作用。

這些企業年收入過10萬的佔據60%以上。

總結:從社會經濟單位看,我國的中產以上的人群,佔據全國起碼60%以上。不然也沒有那麼旅遊的,肥胖的人群。

我是伯樂集團董事長李合偉,白手起家創業20載。主營餐飲,投資,教育三大板塊。創業導師、理財導師、《李合偉演講學院》首席講師。堅持終身每天花倆小時寫三篇文章,關注我為您分享更多的人生感悟……


合偉說


生活水平就是收入水平!先說說想象中的中產階級生活水平:經濟實力有一些,收入來源固定,能買得起樓房,能買得起幾十萬的汽車,五險一金身上全有,看得起病,消費能力給力,還能出國旅遊,最後家裡還有一些幾十萬存款,就這個水平線也許能達到中產階級!這個收入不知道需要多少錢?才能達到以上的生活水平!

剩下的如買幾千萬的別墅,幾百萬的豪車,幾個億的投資理財等等這些經濟實力也不跟資產階級大財主比了,必定中產階級比人家資產階級矮一級沒法比。


春天來了7270


我想說廣義上的“中產階級”說起,我覺得富裕階級和位於上層建築的旁友們應該也不會關注看我寫的文章。

生活方式的中產

因此,我的中產階級不是按照資產,或者說除了資產還需要別的東西。比如,一個山西縣城的煤老闆,大金鍊小金錶,一天三頓小燒烤,這樣的生活,算不算中產。我相信資產肯定達到了任何標準,但是生活方式上他不是中產。

思維方式的中產

另外,一個上海郊區暴發戶,拆遷得到了四套房子,靠著收租為生,每天打一點小麻將,實在閒不住還去開墾一塊空地種點菜,時間再富餘一點,還去職業學校門口賣烤紅薯,和學生因為4.5一個的紅薯爭論的不可開交。這樣的生活也不算中產。

中產階級和平民階級很好區分,首先是房產。我說的是廣義上的中產階級。中產階級至少是在省會城市往上的城市有一套以上的房產,房子的按揭一般是基本還清或者按揭金額不影響生活品質的狀態。
然後就是學區和教育,一般中產家庭的共同關心的話題就是學區房和哪家培訓班性價比高,輔導效果好。母親之間的聚會地點非常講究,週末一般是培訓班附近的咖啡店,工作日則是校門口等接孩子的時候小聊一會。
接下來是生活方式,其實廣義上的中產很簡單,他們和平民之間的隔離牆很單薄,砌牆的除了房產證紅本本,還有就是吸塵器、咖啡機、烘焙器具、馬拉松、戴森吸塵器、出國遊這些物件砌成的。
因此所有的中產都很焦慮,因為似乎自己獲得的階層很容易就被IT新貴超過,自己生一場大病就會從階級跌落。但是,無產階級更焦慮啊。所以這個時候就體現出來階級固化的好處了。

蒙歌先生


這個問題挺有意思,爭論已久,莫衷一是。我分三個方面來回答。第一、絕對中產階級概念。就是各個機構給出的具體量化的固定數據指標。比如個人年收入多少、擁有多少資產等指標,達到了標準即可稱為中產階級。世界銀行給出的標準是年收入3650美元~36500美元(現在摺合2.37萬~23.7元萬人民幣)。這種絕對的量化指標有一定的意義,但也有一定的侷限性。如一個人生活在內蒙古,年收入30萬元人民幣;與生活在上海,年收入也是30萬元,其生活感受和生活質量是不一樣的。同時,一個人始終生活在上海,40年前的年收入30萬元,與今天的年收入30萬元,也是不一樣的。第二、相對中產概念。也就是個人年收入水平在本經濟體的相對排序位置。這個概念的適用範圍是,剔除那些絕對赤貧、不能解決溫飽問題的經濟體。我們把收入最低的30%人群稱為無產階級;把收入最高的10%人群稱為資產階級;剩下的處於中間位置的60%人群就是中產階級。有了這樣一個相對概念,不同經濟體之間的中產階級就有了可以比較的意義,而與時間和地域無關。比如:中國的中產階級與美國的中產階級;50年前的美國中產階級與其當今的中產階級,就可以進行位次比較。第三、以收入結構劃分的中產階級概念。人們的收入五花八門,但歸根結底就兩大類收入:直接勞動收入和資本收入。直接勞動收入比較單一,就是通過工作而獲得的工資性收入。資本收入比較繁雜:包括資產(土地、房屋等實物動產或不動產)收入和增殖收入;有型資本(儲蓄、股權、企業等)收入和無型資本(知識產權、名譽權、創新發展能力等)收入。在個人收入構成中,資本類收入遠遠小於工資類收入的人群稱為無產階級;資本類收入遠遠大於工資類收入的人群稱為資產階級;而資本類收入與工資類收入比例比較均衡的中間類群體,應該被定義為真正意義上的中產階級。有了這三個方面的標準,就可以全面評價中產階級的面貌:絕對標準是衡量能否進入中產階級的及格線;相對標準評價了中產階級的生活質量狀態;收入結構標準揭示了中產階級未來的階級走向。


雜家論談


以2~4口人的家庭為單位,以全年收入做標準,劃分以下階層:年入10萬以下貧窮戶。年入12~30萬小康戶。年入31~100萬中產戶。年入120~500萬富裕戶。年入600萬至上千萬富豪戶。貧窮戶、小康戶、中產戶屬於勞動大眾階級。富裕戶相當過去的富農。富豪以上的就是地主資本家。


新科技狀元


由於中國幅員遼闊,地區差異較大,所以不能一概論之,我們就以一二線城市為例來做一個分析,按照目前聯合國關於中產階級的定義與要素,中產階級是那些滿足了“物質需要和精神需要”的一類階層,基本分佈在中層以上官員、經營良好的企業主以及受過專業教育訓練的技能型人才比如律師醫生等,當但還有一些所謂的偽中產,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白領之類的人員,但是收入不是非常的穩定。

所以,針對以上的分類,有人做了一個滿足所謂精神和物質需要的收入分類,如圖:

也就是說在二線以上的城市家庭收入需要達到50萬以上才是中產階級的收入標準(其實稅後並不多的)。

中產階級家庭的開支主要體現在家庭日常開支比如精緻的衣服和食品,還有開支比較大的就是職業教育學習、孩子的教育經費、旅遊度假費用以及醫療和退休金的儲備,至於說比如第二套改善型購房開支,對於中產階級來說實際上也是一個較為困難的費用。

所以綜合看,中產階級生活並非大家想象的那麼完美,所以出現了所謂的中產階層焦慮症,向上進入富裕階層有天花板,擔心有一天失業落入低收入階層,所以大部分的過勞死和抑鬱症都在中產階層出現,因為不甘心的慾望和能力的極限之間出現了矛盾,比如中產的開支就是一個很大的壓力。

首先我們看看二線城市教育成本,一個孩子截至大學畢業的教育成本接近100萬,這還是比較普通的開支,如圖:

我們再看看醫療費用的開支,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們還有進一步改善的空間,一般醫療是沒有大的問題,但是如果出現癌症之類的大病,開支壓力就會很大,好在我們國家把癌症藥品的進口關稅降為零,絕大部分的藥品也都進入醫保範圍,這是社會的進步,如圖:

那麼,中產階級忙碌一生,如何安排自己的退休生活呢?需要多少儲備金?當前隨著醫療條件的改善,生命的延長,需要更多的資金養老了,如圖:

雖然國家有養老金,但是老王為了不影響自己的退休生活質量,仍然需要在退休前每月儲備4000元的儲備金,防止意外增加的開支。

這裡還不算車子的更新、還不算保險費用的購買,還不算人情往來紅白喜事開支、突發事件開支,只是按照一個所謂中產安安分分生活的開支計算的,結果就是下面的:

沒錯,就是這個數,現金收入1000萬,這是目前二線城市體面家庭的基本收入,摺合計算在25-30年之間吧。所以不努力學習技能、不好好工作賺錢,幸福指數就會下降。


王紅英金融投資教育


  該標準是按世界銀行中等收入標準:成年人每天收入在10-100美元,也就是年收入大概在3650-36500美元。然後再按照美元與人民幣的保守匯率1:7計算得出,中等收入標準為年收入2.5萬~25萬元人民幣。我們再把這個數據換算成月工資的話,就是2083元-20830元。

  

  中產階級家庭的開支主要體現在家庭日常開支比如精緻的衣服和食品,還有開支比較大的就是職業教育學習、孩子的教育經費、旅遊度假費用以及醫療和退休金的儲備,至於說比如第二套改善型購房開支,對於中產階級來說實際上也是一個較為困難的費用。

  我國大約有2成左右的中產家庭,按照國內人口數量13.75億為計算基礎,也就是2.75億人口進入了中產階級,家庭數量按3人每戶暫估有0.9億戶家庭。而2017年國家的GDP總量是82萬億人民幣,那麼20%人口總收入=82*0.8=65.6萬億。20%人口最低戶年收入=65.6/0.9*1/3=24萬元。

  

  但為什麼在中國,靠工資和薪金謀生的人,除了個別的高薪行業外,其他行業缺乏中產感受呢?主要是因為中國是一個資源集中型的國家,財富的增長,甚至只是加薪,都依賴所擁有資源的再生產和分配能力,所以“死掙工資的”人群並沒有成為中產階級的感受。但掌握資源和分配能力者,多少都對自己的現狀較為自滿。

  


幷州阿健




我們不妨給中產階級畫個像,他(她)們一般受過良好的教育,具有專業知識和較強的職業能力,大多從事腦力勞動,或有技術含量的輕體力勞動,主要靠工資及薪金謀生,收入相對較高,並且有穩定增長的收入預期,擁有滿意的住房和乘用車,有一定的生活資金來提高生活質量和品味,家庭具有較強的消費能力和時尚觀念。大多具有較強的學習能力、良好的個人修養和個人形象,對生活樂觀,子女受到良好的教育,老人有較好的醫療保障,家庭有穩定的生活,是社會穩定的重要基礎。總體財富擁有上比低收入者富有,但比富豪還有比較大的差距,從家庭收入、擁有財富、政治地位和社會地位上看,均居於社會的中間水平,所以叫中產階級。


那什麼收入標準和財富標準才算中產階級呢?筆者認為,除了任何地方的富豪以外,中產階級應在除了北上廣深以外的新一線城市擁有200-300萬的住房和40萬以上的小車,年收入在50萬以上,沒有償還困難的貸款,有自由可支配用於日常消費的Money,家庭有穩定的幸福感。因為在北京、上海等地,50平米的住房可能都超過二三百萬,在這些城市,住這麼小的房屋,實在不能算中產階級,中產階級的家庭住房至少也得在90平米以上吧。對題主最後的問題,筆者認為,不能以擁有資產來評價是否為中產階級,現在擁有個50萬、100萬人民幣資產,還真算不上中產階級,中產階級還要有持續穩定的、相對較高的收入,這是首要的衡量標準。


正哥說民生


撇開一切複雜的計算辦法,沒有城市區分、沒有地域區別,筆者今天就要一種最簡單的辦法來分析中產階級。

看看你的淨資產和你的收入是否劃入中產階級行列?


中產階級的生活水平必定是在中上層水平,就用一個最直接的20:80定律來分析。

假定20%的人群劃入中產階級,那麼他們擁有了80%的收入和85%的淨資產。

按照國內人口數量13.75億為計算基礎,也就是2.75億人口進入了中產階級,家庭數量按3人每戶暫估有0.9億戶家庭。中產人口數量略少於美國人口3.24億,卻是日本1.27億人的二倍多。

在中國這麼龐大的人口數量中有20%的人口達到西方國家的水平應該是值得驕傲了。

家庭年收入情況

今年的GDP總量為82萬億,不去考慮稅收、轉移支付、房產增值、股票收入等其它因素,就當全部轉化為居民收入。(指家庭所有的淨收入)

那麼20%人口總收入=82*0.8=65.6萬億。20%人口最低戶年收入=65.6/0.9*1/3=24萬元。(國際上有個計算規則就是最低收入是平均的1/3,所以要乘以1/3。)

第一個結論就是三口之家的年收入到達24萬,人均8萬元以此類推。

家庭淨資產情況

居民的財富總收入一般是接近當年GDP5~7倍,我們就按82萬億的7倍計算=82*7=574萬億。

20%人口擁有的淨資產=574萬億*0.85=488萬億。那麼20%中產三口之家的最低淨資產=488/0.9*1/3=180萬。

第二個結論就是三口之家的淨資產達到180萬元,人均淨資產資產約60萬以此類推。


中產階級的要求

綜上所述,鞅論觀點如下:國內符合中產階級標準的人口數量2.75億,以三口之家為計算依據,約有9000萬家庭,家庭淨資產超過180萬,家庭年收入超過24萬。

假如你的收入不足可以用資產來替代,同樣你的資產不足也可以用年收入來替代。

你符合這個中產標準了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