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李鴻章發誓終身不踏足日本,僅僅是因為簽了《馬關條約》嗎?

Zhu哥


雖然有“宰相合肥天下瘦”的說法,但我認為李鴻章絕非貪圖享受腐敗的官員,他心中有振興華夏的夢,併為此付諸實踐,比那些空談誤國的人要好不知道多少倍。



事實上,清朝的第一支近代化軍隊,便是李鴻章一手打造的淮軍,他參與並主持的洋務運動,讓中國的近代化工業發展起來,併力排眾議,組建了北洋艦隊。

可以說,如果沒有李鴻章,恐怕清政府在甲午海戰時都不用打了,直接投降就好了,而北洋艦隊在當時的亞洲曾經碾壓日本艦隊,是公認的亞洲第一艦隊。

但是清朝的腐朽,讓艦隊更新換代非常緩慢,彈藥也慢慢出現不足的現象,這讓日本有了可乘之機,最後終於一舉超越清朝,在黃海海戰和威海衛之戰中,全殲北洋艦隊。


日本為了羞辱李鴻章,點名讓李鴻章去簽訂戰後條約,李鴻章的據理力爭,卻被日本極端分子槍擊,讓清政府少賠了一億兩。

但這種羞辱卻讓李鴻章立下了誓言,終生不再踏上日本半步。

但是接下來的外交生涯裡,一次歐洲訪問回國的途中,需要在日本換乘輪船,也就是說,全船的官員都要在日本登陸再換船。

李鴻章為了履行諾言,命人在兩艘輪船之間搭上木板,然後顫顫巍巍的走了過去,當時他已經年近八十,為了維護那最後一點點的尊嚴。


關注明離子,看更多歷史故事。


明離子


李鴻章早期曾是曾國藩的一個幕僚,奉命組建淮軍後,參加了上海保衛戰。後一戰成名,勢不可擋,在曾國藩去世之後,他更是成為了滿清末期重臣。

李鴻章開啟了中國近代化進程的第一人,他是中國近代史上許多喪權辱國條約的簽字者,然而中國近代史上眾多第一又都與他分不開。中國第一批官派留學生;中國第一條自己修築的商業鐵路;中國最早的電報線;中國第一隻海軍等等都是他一手操辦的。

最早李鴻章在面對日本列強威脅的時候,就已經很有遠見的提出建設北洋艦隊,北洋艦隊初期的時候還是非常有戰鬥力的,後來由於清政府的腐敗,以及政府內部不可化解的矛盾。北洋艦隊逐漸沒落,最終導致在中日甲午戰爭中被日本打敗,北洋艦隊幾乎全軍覆滅,中日甲午戰爭重創了李鴻章洋務運動取得的成果。

《馬關條約》正是在這種情況下籤訂的。《馬關條約》給中國近代史帶來嚴重危害,加速了中國半殖民地進程。面對自己創辦的北洋艦隊的全軍覆滅,還要代表腐敗的朝廷與日本簽訂不平等條約,我們不難想象出一個七十多歲外交老者內心是多麼的煎熬與痛苦。

其中一個小插曲說的是李鴻章從歐洲回國需要在日方換船,為了不踏上日方土地,李鴻章命令在兩船之間搭上木橋,從木橋上到達另一艘回國的船上。真的是沒有踏足日本。





折返888


李鴻章是個在近代史上褒貶不一,且具有爭議的一個人物,至於他發誓終身不踏足日本,確實是因為馬關條約。甲午戰爭失敗之後,關於甲午戰爭的失敗李鴻章是否付主要責任?就不打這口水仗了,因為只要提到這一點正方反方觀點都很充分,往往是一發不可收拾,為了不讓頭條評論區再打嘴仗,所以這一塊兒就省略了。


言歸正傳,甲午戰爭失敗已成定局,但後續清政府對日本的賠償還得協商。由於第一次派出的人小日本不認可,所以這個光榮的使命就落在了李鴻章的頭上,李鴻章到日本後雙方談得並不順利。拉拉扯扯談了近一個月,也沒談出個家長裡短來,這時候在日本極端軍國主義環境下薰陶出來的衝動小青年,竟然用槍成功的擊傷了李鴻章。

李鴻章被暗殺可能真不是小日本有意所為,理論上也沒有必要去殺這個難纏的送財老人。後來李鴻章身體略有恢復後,穿上那天被暗殺時鮮血染紅的衣服心裡感慨萬千。也是因為這件事日本將當時要求的賠款3億,同意降為了2億,至此馬關條約也就正式簽訂了。李鴻章在日本簽訂馬關條約發生一系列的事,讓他感到無比恥辱,所以他發誓終生不再踏上日本國土一步。


追記歷史


甲午戰前 李鴻章不願和日本開戰,因為他知道自己的北洋水師真實戰力,以及古老的腐朽的大清帝國遠非新興的奮發進取日本帝國對手。可是朝廷一力主戰 責令李鴻章出戰 果不其然大清帝國一敗塗地,只是李和朝廷都沒想到敗的這麼快這麼慘。

戰敗和談李鴻章出任欽差大臣 頭等和談大使 赴日收拾爛攤子。馬關春帆樓上 李鴻章為了早日談成 不惜拉下老臉 低聲下氣 苦苦哀求。可曰本人仗著戰爭上優勢 止高氣傲 得過進尺 獅子大開口 絲毫不肯退讓 。其間發生日本刺客刺傷李鴻章的意外事件。日本被迫讓步 立即停站 賠款減一億兩。其餘不讓步。

隨後李鴻章再三爭執無效 被迫請旨 最後頭上纏著紗布用顫抖的手簽下“馬關條約”。這是李鴻章人生中一大恥辱 ,也是大清帝國有史以來最喪權辱國的條約。

李回國後又遭到全國人民唾罵 被稱為漢奸。

李鴻章好歹也是封疆大吏 一品大員 受此大辱發誓以後終生不踏上日本國土一步。若干年後李鴻章作為欽差大臣 頭等使臣 赴歐美遊歷 出席俄皇尼古拉二世加冕儀式。各國高規格接待 聲名大振。回國途中 要在橫濱換船 。日本人己派官員和儀仗隊在岸上迎候,李死活不肯上岸 ,人們只能在船上搭起二塊長長的挑板 七十多歲的李鴻章不顧海上風浪 和船身顛泊 在人們提心吊膽中走完了異國旅程。


陳哥論史


老衲侃春秋現在來和大家一起“關注歷史,講述歷史,解讀歷史”

1894年7月25日豐島海戰爆發,中日甲午戰爭開始。由於日本蓄謀已久,而清朝倉皇迎戰,這場戰爭以毫無懸念的中國戰敗、北洋水師全軍覆沒而告終。

清朝政府迫於日本的軍事壓力,求和的慾望十分強烈。慈禧太后害怕日軍進犯京津,便不顧光緒皇帝等人的反對,先指使奕訢委託田貝秘密向日本疏通,後正式派戶部侍郎張蔭桓、湖南巡撫邵友濂為全權大臣,並聘美國國務卿科士達為顧問,赴日求和。

當時日本正在猛攻威海衛,由於軍事上的勝利,日本的侵略胃口非常大,氣焰極為囂張,它覺得使清政府無條件投降的機會還未到來,因此藉口“全權不足”,在廣島將清政府的這兩位求和代表侮辱一番,驅逐回國。

把這些人打發走以後,他們提出全權代表清廷的人選,非恭親王或李鴻章不可。 並且必須以割地、賠款為 “議和”條件,否則就無需派代表前往日本。

這時清政府十分害怕戰爭繼續下去,為了求得停戰,決心不惜任何代價。慈禧太后在得知日本的要求後,立召李鴻章入京,任命他為全權代表赴日議和。

李鴻章入京以後,慈禧太后卻又稱病不出,讓光緒皇帝負責接見。這時足見慈禧也耍起了滑頭,你光緒不是能嗎?非要打這一仗,那對不起,你來進行善後工作吧。

光緒帝在朝會上,讓眾臣議論媾和之事,大家趨於一致的意見是反對割地,只談賠款事宜。但也有人提出,就目前的形勢, 迴避割地條件,和平交涉將無法繼續。

朝會結束後李鴻章四處活動,分別拜會各國的公使,乞求他們干涉。但此時的大清,已經成了一個人老珠黃的老嫗,不招人待見了——它變成了國際社會的一個棄兒。

李鴻章見此,陷入兩難境地。日本人的條件太苛刻,而自己不過是滿洲人的一個奴才,無法替主子做主。於是非要從光緒帝口中得到明確的割地授權不可,光緒帝實在躲不過去了,只好授予“以商讓土地之權”。

公元1895年3月13日,李鴻章帶隊出發,他的身份是頭等全權大臣,帶著美國前任國務卿科士達為顧問,率100多名隨員前往日本馬關(今下關),與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外務大臣陸奧宗光進行談判。

3月19日,眾人經過近一週的海上顛簸,終於抵達日本的馬關,住在接引寺。3月20日雙方在春帆樓會見,正式開啟了和談。

中方參加談判的有:頭等全權大臣李鴻章、參議官李經芳、參贊官羅豐祿、參贊官伍廷芳、參贊官馬建忠、參贊官盧永銘、參贊官羅庚齡為翻譯官。

日方參加談判的有:全權辦理大臣伊藤博文、全權辦理大臣陸奧宗光、內閣書記官長伊東巳代治、外務書記官井上勝之助、外務大臣秘書官中田敬義、外務省翻譯官陸奧廣吉、外務省翻譯官楢原陳政。

談判是艱苦的,前三輪談判,日方提出包括佔領天津等地在內的四項苛刻條件,後來又透露出割讓臺灣島之事,李鴻章回答,如果這樣做英國將會干涉,伊藤聽後,輕蔑的撇撇嘴,回答道:“豈止臺灣而已!貴國版圖內的任何地方,我想要一塊,哪個國家能出面阻止?”

伊藤博文頤指氣使的羞辱李鴻章,但李鴻章只能委曲求全,惟恐和議流產。不低頭不行啊,誰讓我們是戰敗方,而且急切的要主動議和呢?由此可以看出,在氣勢上來說,清政府已經落入下風。

3月24日第三輪談判後,李鴻章在回住所的途中突然遭日本人小山豐太郎槍擊,李鴻章眼睛受傷。

這真是令中日雙方都出乎意料的事件!

由此開始,中日之間的優劣來了一個大轉換。日本政府極為狼狽,氣急敗壞:

“由於此次兇變,帝國不得不立於甚為困難之地位,反之,清國卻因此對各國得到最好的口實,清使或將立即歸國。而當其向各國哀訴時,各國將向彼表示同情,且難保不轉而以其聯合之壓力抑制我方”。

日本擔心,這種刺殺外交官的行為,會引起國際的公憤,造成第三國干涉的藉口。如果有外國的干涉,將對日本產生巨大的壓力。

於是他們馬上轉變態度,一方面由天皇出面進行慰問,親自派醫生來治療;另一方面就是極力挽留住李鴻章,不要讓他回國治病,從而中斷談判。

於是,日本人主動加緊了談判的步伐。

在這期間,李鴻章每日要給總理衙門發電文,報告會談進展情況,但往來的電報均被日方截獲破譯。伊藤由此完全掌握了清政府決意迴避談判破裂局面這個底線,自然就會調整談判策略。這麼一來,主動權又牢牢地掌握在日本人手裡了。

日本人這時其實已經意識到談判拖延下去對他們也不利,於是採取了更加強硬的立場,想要一下子立逼清政府馬上籤訂條約。

特別是在臺灣問題上,兩位首席談判代表出現過一個歷史性的經典對話。伊藤博文要求一個月交割,李鴻章認為“一月之限過促”,要求寬限兩月。

面對日方的步步緊逼,李鴻章說:“臺灣已是口中之物,何必如此著急?”

伊藤博文竟然恬不知恥地答道:“尚未下嚥,飢甚!”

李鴻章:……無語。

第五輪談判,也就是最後一次談判,伊藤博文提出日方的最後修正案,其中對遼東半島的割讓範圍適當收縮,賠款由3億兩減為2億兩,通商口岸減為4處。這個方案是日本根據西方國家的態度做出的一點讓步,但條件仍十分苛刻。

伊藤對李鴻章說:“我們這次的條件,中堂只能回答同意、還是不同意兩句話而已。”

李鴻章反問道:“難道不準分辯?”

伊藤博文回答:“可以辯論,但賠款不能減少。”

據日本“剃刀大臣”陸奧宗光的回憶:

“ 最初要求從賠款二萬萬兩中削減五千萬兩;看見達不到目的,又要求減少二千萬兩。甚至最後竟向伊藤全權哀求,以此少許之減額,贈作回國的旅費。”(《蹇蹇錄》日·陸奧宗光)

但伊藤的回答就是兩個字:“不行。”

清政府看事情已無迴旋餘地,於是電諭李鴻章:“原冀爭得一分有一分之益,如竟無可商改,即遵前旨,與之定約”。大本營的最終指示來了,《馬關條約》如期簽訂。

在《馬關條約》締結後,李鴻章十分沮喪,他失望的對伊藤博文說:“沒有想到閣下是如此嚴酷執拗之人!”

隨後憤然離去,登船回國,發誓終生不再踏上日本土地。

李鴻章發這個誓,現在看來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首先要從李鴻章,他和伊藤博文之間的關係說起。從認識伊藤博文以來,倆人保持了長達10年的書信往來。據學者考證,他們之間先後有過21次書信聯繫,其中,李鴻章寄信12件,伊藤博文回信為9件,如今能夠見到書信原文者有17件。倆人可謂是忘年交了。但那時的李鴻章是以長者的身份,是以強國重臣的姿態出現的。

但是在《馬關條約》談判時,兩者的地位正好顛倒過來了。有一次談話,伊藤想起往事,對李鴻章揶揄道:“想當年中堂大人何等威風,談不成就要打(指十年前,也就是1884年,伊藤因朝鮮的事情,來華談判,被李鴻章所斷然拒絕),如今真的打了,結果怎樣呢?曾經給過大人一句忠告,希望貴國迅速改革內政,否則我國必定後來居上,如今十年過去,我的話應驗了吧?”

李鴻章無奈的嘆了一口氣說:“改革內政,我非不欲做,但我們國家太大,君臣朝野人心不齊,不像貴國一樣上下一心。如果我們兩人易地以處,結果會如何?”

其實說完這話,李鴻章已經羞愧難當了。

為了少賠幾兩銀子,李鴻章苦苦哀求,甚至對伊藤博文說出了甘居“養子”的可憐話(“譬如養子,既欲其長,又不餵乳,其子不死何待”)。

過去他是仰著脖子和伊藤說話的,現在低三下四甘居養子,人家都沒有表現出一絲一毫的憐憫之意。這讓他深刻認識到,在國家利益面前,倆人的所謂友情, 實際上是一毛不值。

二、來日本談判,本來不是出於自己本意,不願來。甲午戰爭,都是光緒在翁同龢主張下發生的,自己從頭到尾都持反對態度。現在派自己來收拾這個爛攤子,結果,沒有受到應有的待遇,還受到了羞辱。就這還沒算完,談判期間還無辜的捱了一槍,差點把命搭上。所以在李鴻章的心裡,日本就是一個不祥之地。

三、到別的國家去,受到的待遇先不提,自己的享受,俄國財政大臣謝·尤·維特就這樣描述:

“李鴻章端坐不動,只管用嘴吸菸吐煙,而點菸、拿菸袋、從他嘴裡取出菸嘴再把菸嘴遞到他的嘴裡,這些完全由身邊的中國人畢恭畢敬地服侍。”(《維特檔案》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7年2月)

到國外都這樣擺譜,在日本卻成了三孫子,他當然不爽。

四、慈禧有句名言:“寧與友邦,不予家奴。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 《1901年2月14日慈禧太后上諭》),足見慈禧對洋人高看一眼,對漢人,或者老百姓,都是睥睨的眼光。

同樣,過去中國以亞洲老大自居,何時把小日本放在了眼裡。現在,被人家打得簽訂了《南京條約》以來最大的賠款條約,昔日的小三孫如今成了盛氣凌人的老大,李鴻章心裡怎麼也轉不過來這個彎,咽不下這口氣。

五、其實,還有最關鍵的一點,坊間盛傳,李鴻章因為捱了一槍,日本才減少了一萬萬兩賠款的,他自己也為挨這一槍而自豪,極盡吹噓。

在回國後,給皇帝的奏摺中把日本的讓步,都歸結為自己“力與堅持,多方開導”的結果,自誇之意暴露無遺。

但是,他自己心裡知道是怎麼回事,伊藤博文心裡頭更明白是怎麼回事。撒下彌天大謊的李鴻章,怎麼有臉再去見當事者伊藤博文呢?去聽他的嘲弄嗎?

《清史稿》民國·趙爾巽

《維特檔案》俄·謝爾蓋·尤利耶維奇·維特

《蹇蹇錄》日·陸奧宗光

《清日戰爭:1894—1895》宗澤亞


老衲侃春秋


你是李鴻章你能不籤嗎?李鴻章有責任,但是不全是他的責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