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9 乾安縣人民醫院婦產科醫生張志豔,咋成了新疆吉木乃縣榮譽公民?

她是一名婦科大夫,從事婦產科臨床工作二十餘年;她是一名援疆幹部,不畏困難致力守護各族婦女的健康。她舍小家,為大家的情懷讓許多人感動,她就是乾安縣人民醫院婦產科醫生張志豔。

乾安縣人民醫院婦產科醫生張志豔,咋成了新疆吉木乃縣榮譽公民?

今年44歲的張志豔畢業於白求恩醫科大學醫療專業,從事婦產科臨床工作。婦產科由於工作辛苦,工作時間長,是大多數醫生不願選擇的科室,但是張志豔卻一干就是20多年。她真切地熱愛這份職業,努力提高工作能力,自費大量訂閱業務雜誌和購買專業書刊,自學有關醫學臨床知識,還寫下了大量的讀書筆記;同時虛心請教,多次到省市醫院進修學習,通過多看、多聽、多想、多問、多做,努力提高臨床檢驗、基本技能和基本操作業務能力。她擅長婦科常見病、多發病的診斷治療,精通產科急、重症的搶救處理,對婦科腫瘤及圍產醫學方面有獨到見解,最終憑藉著精湛的醫術和高尚的醫德,贏得了患者、領導和同事的認可。

乾安縣人民醫院婦產科醫生張志豔,咋成了新疆吉木乃縣榮譽公民?

2012年,張志豔被吉林省委選派為援疆幹部中的一員,在新疆吉木乃縣醫院工作。在一年半的援疆時間裡,她克服當地交通不便,醫療技術落後等困難,以最大的熱情投入到援疆工作中。

吉木乃縣地處中國和哈薩克斯坦邊境,是國家級貧困縣,境內67%的人口都是哈薩克族,過著缺醫少藥的遊牧生活。由於地處邊境,地廣人稀,就醫條件有限,導致縣醫院婦產科始終側重於產科,極少收治婦科病人,從而限制了婦產科的發展。醫療隊進駐醫院後,她參加組建了吉林省援疆醫療隊專家門診,籌建了病理科和ICU病房,規範了手術室的無菌操作,開展單病種管理、臨床路徑等方面的工作。協助醫院健全了孕產婦急診急救制度,指導婦產科開展了子宮肌瘤、卵巢瘤、宮外孕等婦產科手術,改良了剖宮產術式和切口縫合方式,改變了醫院只做產科不做婦科手術的狀況,還在全院舉辦了醫療基礎知識、醫務糾紛的防範及處理、護理的優質服務、院內感染等業務講座。她配合吉木乃縣衛生主管部門進一步完善縣、鄉、村三級保健網,建立了婦女、兒童“四簿四卡”,實現系統化管理,有力保障了婦女、兒童的身體健康;完成了全縣初級衛生保健和創建“愛嬰醫院”等工作,並認真學習、宣傳、落實《母嬰保健法》,推動全縣開展婚前查體工作,堅持每月舉辦一期學習班,提高了孕產婦自我保健能力,降低了孕產婦及新生兒的發病率和死亡率,為提高支援縣份的人口素質奠定了基礎。她還積極參加吉林省婦聯和衛生廳在阿勒泰四縣一市開展的“靚麗工程,健康義診”工作,獲得了圓滿成功;參與了吉林省援建的風電、油氣項目和牧民安居工程建設工作。

在援疆期間,張志豔對促進吉木乃縣醫院的醫院管理和婦產科業務能力的提升,做出了重要貢獻。被阿勒泰地委行署授予“優秀援疆幹部”榮譽稱號,被吉木乃縣衛生局評為“愛崗敬業之星”,吉木乃縣委、縣政府授予“榮譽公民”稱號,吉林省婦聯授予“三八紅旗手”榮譽稱號。

乾安縣人民醫院婦產科醫生張志豔,咋成了新疆吉木乃縣榮譽公民?

張志豔能成為一名優秀的援疆幹部,離不開家庭的薰陶,更離不開家人的無私支持。在援疆期間,她80多歲的老父親多次因病住院治療,婆婆和丈夫為了不影響她的工作輪流到醫院陪護、送飯;兒子不小心撞傷眼部,縫了七針,家裡人心疼得不得了,但為了不影響在新疆支援工作的張志豔,他們封鎖了消息,報上的卻是一聲聲的平安。張志豔說,正是有了家人的支持,她才能全身心的投入,才能當一名合格的好醫生。

2017年2月,憑藉著自己的援疆經歷、滿腔的家國情懷,張志豔再次回到吉木乃縣。出發前,她有些不捨,家裡老人需要有人陪伴,兒子正是升學關鍵期,所有的家庭重擔又將落在丈夫一個人的身上,而且一去就是三年。但在國家利益與個人利益發生衝突時,張志豔還是選擇了前者。這一次援疆,在前方指揮部的帶領下,婦產科醫療工作開展得非常順利。同時,張志燕帶領的醫療隊伍也幾度深入到邊防哨所,深入到國境村,還有牧民的家裡,開展巡診、送醫、送藥…….同時也領略了祖國大好河山的壯麗,讓她再次感覺到援疆的重要意義。

大醫精誠,醫者仁心。在平凡的工作中日復一日,張志豔以默默的付出、辛勤的汗水和對醫療事業滿腔的熱情,贏得了患者與同行的敬重,踐行了做一名好醫生的諾言。

乾安縣人民醫院婦產科醫生張志豔,咋成了新疆吉木乃縣榮譽公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