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5 基友,請別以我的名字呼喚我

基友,請別以我的名字呼喚我

基友,請別以我的名字呼喚我

1

“李翔。”

李翔剛和幾個同事從電梯下來,手機就響了。

是那個同志社交軟件,距離他100米有個人給他發了一條信息,對方只發了他的名字過來。僅僅是一瞬間,剛剛談判時縱橫衝殺的快感被澆涼了一大半。他點開那個人的頭像,是張彭于晏的照片,除此以外剩下的照片要麼是咖啡館,要麼是方向盤。

他很厭惡這種打招呼的方式,似乎暗地裡有雙眼睛在盯著你,而你卻一無所知。

“請問您是?”他保持了禮貌。

對方沒有回覆。

李翔一路心事重重,他在想到底是誰,最有可能的就是剛才談判桌對面的那一行人,可到底是誰呢?戴著眼鏡文質彬彬的張總?還是一直都注視著他時不時微笑的劉工程師?這次談判雙方籌碼都非常平衡,如果這個人以此威脅自己,自己該如何?這……“車!翔子!”

一個急剎車,旁邊一輛車的司機按下車窗一頓臭罵,李翔嚇了一身冷汗,一個勁的道歉。“怎麼了?從樓裡出來就心神不寧的,壓力別太大,我們佔優,來,我開,你休息下。”徐總起身說。

“你很專業,很有魅力。”又是那個人發來了一條消息。

“你他X到底誰?”驚恐和焦慮讓李翔真的生氣了。

隔了半小時,“呀這麼Man,好喜歡,不過算啦,下次談判還能看看你就好,配不上配不上。”

李翔拉黑了那個人。

基友,請別以我的名字呼喚我

2

“在家還敢放照片啊?張少棟同學。”

張少棟的手機屏幕上方,赫然出現了這麼一句,他停下了手裡正在玩的遊戲,點開那個同志社交軟件。

“你是?”

“哈哈,我們是高中同學。”

“高中同學多了,你是誰?”

“你猜猜。”

“不說算了。”

“真想不到你也是,我以前就覺得你像,哈哈。”

“你要是不願意說自己名字,就別發消息了。”

“你這人,我是好心提醒你,在外面浪就行了,在家還想幹嗎。”

“謝謝行了吧。”

“呵呵,你這態度,本來想告訴你名字的。”

“真謝謝,我不想知道了,

請你以後別再這樣跟人打招呼了,很不禮貌。”

“真拽啊,上了重點大學的就是不一樣。”

張少棟本想罵句髒話,想想還是壓抑住了心裡的火氣,拉黑了那個人。

基友,請別以我的名字呼喚我

3

這場景熟悉嗎?都是讀者在後臺分享的。

我也在想,當這樣一些人,在同志社交軟件上,直接用別人的名字跟人家打招呼的時候,到底在想什麼?目的又是什麼?因為除非他是想要對方對他做好200%的防範準備,其他的起不到任何作用啊。

對比其他人,我們同志對自己的隱私相對來說,會更注重一些,因為洩露這些隱私的代價,對處在當今社會環境下的部分同志來說,很可能是遠遠超過自己掌控範圍的。

所以當一個陌生人,突然在同志社交軟件上,用名字來“招呼”你的時候,就像有人在草叢蹲了你整整一局,那滋味可一點也不好受。

基友,請別以我的名字呼喚我

本著不以惡的目的來揣測他人的原則,因為我相信,他們並不是真有什麼惡意。比如第一個故事裡的那個人,他可能只是由於小小的自卑,不知道怎麼跟面前一個如此動心的人打招呼,又特別想引起對方的注意。比如第二個故事裡的那個人,他可能的確是處於熱心腸,想提醒一下自己的老同學。

可是,無論是哪種原因,這種打招呼的方式都是不可能達到目的的。

你想象一下,在一個伸手不見五指的夜晚,忽然,南窗飛進來一隻箭矢,正中你的床沿,你高呼,“大俠何不報上名來?”暗地裡對方忽的來了一句,“你猜?”你將會是什麼心情?你都覺得自己性命攸關了,對方還一副輕輕飄飄的樣子,你能不氣憤?能不從床上抄起一把劍,就飛身出去與之拼命嗎?

所以,以後這種絕對不討好的打招呼方式,還是不要再用了。如果你的確壓抑不住想以他的名字呼喚他,那叔上初中的時候,有一本著名的英語課本其實已經給了很好的範例,裡面有個小男孩叫李雷,有個小女孩叫韓梅梅,當韓梅梅第一次遇見李雷時,她說:

Hello! Li Lei!

I'm Han Meimei!

當你喊出別人名字的時候,處於禮貌,也請跟上自我介紹吧。更多同志自己的故事,請在公眾號搜索石牆酒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