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7 從榮威 Marvel X 續航性能看雙電機是否一定省電?|特約評論

張抗抗,清華大學2004級汽車工程系本科、博士,期間在清華大學經管學院拿到本科第二學位。博士畢業後就職上汽乘用車功能安全工程師,2015年選擇自主創業,目前為北京紫晶立方科技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

研究方向:電動汽車、鋰電池、功能安全、3D打印。


從榮威 Marvel X 續航性能看雙電機是否一定省電?|特約評論


作為目前國內最具熱度的新能源車型之一,榮威Marvel X上市後受到了行業內外人士的關注,尤其是對其優秀續航能力的關注。

具體來看錶現在兩方面:一方面,體現在絕對數值上的領先。工信部百公里電耗僅為14.2kWh,是國內第一個向國際標杆發起挑戰的量產車型(詳細對比可在知乎上搜索《如何評價上汽榮威光之翼量產版Marvel X?》文章);另一方面,其續航性能的適應性較強。也就是說,與官方續航相比,其實際續航的縮水並不多。上汽榮威曾邀請兩位大V @康賤貓 @sunflowerzzz 在南京-上海進行實際測評(具體情況可在知乎上搜索《上汽榮威:上汽榮威Marvel X順利完成“上海-南京”續航實測》文章)。

那麼,像榮威Marvel X這樣採用雙電機的動力系統是否一定省電?下面從技術的角度進行解析。

雙電機省電原因的樸素解釋

大家都用的相似的鋰離子電池、高性能的永磁同步電機,那Marvel X有哪裡不一樣呢?

是不是後輪雙電機方案暗藏玄機,能夠提高效率、增加續航?

雙電機能提高效率,不假思索的情況下,很容易給出樸素的解釋:

· 低扭下單電機出力: 避免“大馬拉小車”的效率損失。

· 雙電機取長補短:把一個工況點拆為兩個工況點的加和,只要拆得合理,總能找到更高效的組合。

這兩個解釋是相當符合直覺的,足以滿足大多數群眾的好奇心。

不僅僅是普通吃瓜群眾,一段時間以來,這在學術界也是相當主流的一個觀點。例如:

· 同濟大學汽車學院院長餘卓平教授,於2005年在《同濟大學學報》上的仿真結果認為[1]:四電機(與雙電機沒有本質區別)電動汽車,在高轉矩需求時應平均分配轉矩,在低轉矩需求時應關閉前輪/後輪電機,以獲得更高的效率。

· 俄亥俄州立大學王俊敏教授,於2011年在《Journal of Power Sources》上發表論文[2]。論文[3]認為論文[2]表達了相似的觀點:

在低轉矩需求時應關閉前輪/後輪電機,以獲得更高的效率。

< Journal of Power Sources >影響因子6.9,對車輛工程領域來說,這很高了

若這兩個解釋成立,那特斯拉Model系列、蔚來ES8的前後雙電機,從原則來上說並沒有本質區別,也應該是滿足雙電機省電的原理的嘍?

然而,符合直覺的解釋,未必是完全正確的!其正確性依賴一些條件。

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凸性電機

為了方便分析,我們畫了一個永磁同步電機的損耗函數示意圖:橫座標為有效的輸出轉矩,縱座標為損耗的功率(轉矩)。

從下圖可以看到,當輸出轉矩變大時,損耗功率不僅變大,而且變大的速度也在增加(就像十年前的房價一樣)。這是因為:電機銅耗是電流的平方函數。類比的,可理解為焦耳定律:發熱量 = 電流的平方 * 電阻。

從榮威 Marvel X 續航性能看雙電機是否一定省電?|特約評論

橫座標為有效的輸出轉矩,縱座標為損耗的功率(轉矩)

· 當轉矩需求較大,電機工作在最右邊的那個藍色工況點時,我們會發現一個現象:當以x=x1+x2的約束去拆分轉矩時,損耗功率總是變得更大(紅點在藍點上方)!這也就是論文[1]的第一個結論:在高轉矩需求時應平均分配轉矩。

· 當轉矩需求較小,電機工作在A處的藍色工況點時,我們會發現一個現象:當以x=x1+x2的約束去拆分轉矩時,讓一個電機工作在f(x1)處,另外一個電機在D點停止工作,那麼損耗功率會變得更小(紅點B在藍點A的下方)。這似乎驗證了論文[1]的第二個結論:在低轉矩需求時應關閉前輪/後輪電機,以獲得更高的效率。

然而,這裡有一個Bug,即:當永磁同步電機停止工作時,它的損耗功率是不是0呢?

其實,所謂的“關閉電機”,也分兩種情況:

· 若電機與車輪能夠脫開,電機自動空轉,損耗功率為0,工作在圖中的D點。

· 若電機與車輪保持接合,電機倒拖轉動,損耗功率不為0,工作在圖中的C點。具體來說,主要的損耗是“鐵耗”,即使電流為0,只要還在轉動,永磁同步電機的鐵耗就不能避免。

也就是說,論文[1]與[2]的結論成立需要一個前提:前/後輪的電機可以與車輪(無損失)脫開。

若電機不能與車輪脫開,轉矩分配策略會變得很有意思 —— 無論在任何轉矩需求下,雙/四電機都是“平均分配轉矩”為效率最優策略。但是,紅點最多是與藍點重合,也就是說排除掉電機性能等級不同的因素,雙電機“平均分配轉矩”不會比單電機更優!

但是前後雙電機可以有更好的“抓地力”,以達到更強的加速性能。

進一步數學抽象:轉矩的時間/空間分配問題

在回到榮威Marvel X的話題之前,我們在理論層面再多講幾句。

“平均分配轉矩”策略,與“猛踩油門和勻速行駛哪種更費油?”的問題,在數學層面是相似的,都是凸優化問題。

從榮威 Marvel X 續航性能看雙電機是否一定省電?|特約評論

猛踩油門和勻速行駛哪種更費油? www.zhihu.com

小學時,我們就研究過這樣一個簡單的問題:

周長為1的長方形,面積最大是多少?

小學時一般是湊出來的,在湊的時候會發現:如果讓短邊長一些,那長邊就會短一些,是此消彼長的關係。湊到之後驚奇的發現:當長邊與短邊相等的時候,也就是正方形的面積最大!

為什麼呢? 長方形也懂得不患寡而患不均的道理嗎?

長大後瞭解到,這是一個二次函數求極值的問題0:

f(x)=x*(0.5-x)=-x^2+0.5x

進一步推廣,這是一個凸優化問題。如下圖,對於凸函數下式恆成立:

f(\\theta*x_{1}+(1-\\theta)*x_{2})\\leq f(\\theta*x_{1})+f((1-\\theta)*x_{2})

從榮威 Marvel X 續航性能看雙電機是否一定省電?|特約評論

換成具體的例子就是:

· 轉矩的時間分配問題:猛踩油門再滑行一陣子,要比勻速行駛費油(電)!

· 轉矩的空間分配問題:“平均分配轉矩”的策略,要比其他的所謂複雜策略更優。

以上結論需要滿足一個前提條件:動力源損耗函數是凸函數。

榮威Marvel X的雙電機方案,有何不同?

從數學世界回到現實世界,關於雙電機能否提高效率的問題,大家是不是有如火眼金睛一般,一下子就可以看到關鍵因素了?

並不是所有的雙電機方案都能提高效率,增加續航。這取決於以下兩個條件,至少要滿足其中之一:

· 非凸的電機損耗特性:永磁同步電機可通過增加離合器來實現;而特斯拉與蔚來ES8所使用的感應異步電機,無勵磁時無鐵損,本身就是非凸的(注:我對感應異步電機的特性不熟,此點待考證)。

· 雙電機的效率特性差異較大:永磁同步電機可通過其中一個電機增加換擋機構實現;特斯拉的Model 3則是使用永磁同步 + 感應電機的方式來實現;蔚來ES8使用的是前後相同的電機,無此差異性。

特斯拉Model S、Mode D、蔚來ES8雖然是前後相同的雙電機,並不是吃飽撐的,而是為了實現更大的“抓地力”,以達到極限的加速性能。可以估算,非四輪車在0.8的路面上極限加速性能約為5.5s。

對應上述兩個條件,榮威Marvel X滿足:

· 後輪雙電機由85kW的主電機與52kWh的輔助電機組成,輔助電機可以斷開——滿足非凸的電機損耗特性。

· 後輪雙電機的輔助電機有兩個擋位 —— 滿足雙電機的效率特性差異較大。

輔助電機的雙擋位,最顯著的一個好處是,在高速巡航的時候切入高速擋,緩解“電動汽車高速下續航大幅降低”的問題。

咱們已經道透了本質,再舉例分析就顯得多餘了。若還是想看舉例分析,可以看榮威的官方分析。

從榮威 Marvel X 續航性能看雙電機是否一定省電?|特約評論

用特斯拉70%的電量,MARVEL X實現了相近的實際續航 mp.weixin.qq.com

榮威Marvel X的雙電機方案,有何難點?

既然續航是電動汽車的核心問題,而後輪雙電機方案有顯著的作用,那麼為何別家不做呢?

第一, 硬件上系統集成難度比較大

本來單電機就能解決的問題,現在卻需要增加1個離合器、1個二擋變速箱等等。開發風險大為增加,這絕不在造車新勢力的考慮範圍之內。

如果對特斯拉比較瞭解的人應該知道,特斯拉最早是考慮過二擋變速箱方案的,然而集成難度所增加的風險,差點害死了特斯拉。

而上汽早在榮威550plug-in等混動項目上,就完成了對自主研發的EDU系統的驗證、積累了經驗,所以不怕再弄這個相似的系統。

從榮威 Marvel X 續航性能看雙電機是否一定省電?|特約評論

第二, 軟件上系統標定難度比較大

輔助電機的脫開、接合,二擋變速箱的換擋,會帶來平順性、可靠性等問題,非常考驗標定的技術。上汽在榮威550plug-in項目上,花了一兩年時間才標定順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現在再應用到Marvel X上,自然是駕輕就熟。

同樣的,造車新勢力不會採取這種技術方案,風險太大了。

第三, 系統複雜帶來的可靠性問題

系統複雜了,實現相同的可靠性,難度自然會增大。這不僅對造車新勢力是個挑戰,對上汽也是一個挑戰,這也是它代表自主品牌向高端車型發起衝擊的必經之路。

參考文獻:

[1] 餘卓平,張立軍,熊璐.四驅電動車經濟性改善的最優轉矩分配控制[J]. 同濟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10):1355-1361.

[2] Wang R, Chen Y, Feng D, et al. Development and performance characterization of an electric ground vehicle with independently actuated in-wheel motors[J]. Journal of Power Sources, 2011, 196(8): 3962-3971.

[3] 盧東斌, 歐陽明高, 谷靖, 等. 四輪驅動電動汽車永磁無刷輪轂電機轉矩分配[J]. 清華大學學報: 自然科學版, 2012, 52(4): 451-456.

文|張抗抗

圖|張抗抗 網絡及相關截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