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你覺得德國足球在哪屆世界盃獲得冠軍時的陣容最強?

L少主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德國隊歷屆世界盃上奪冠的主力陣容和對手:

1954年瑞士第五屆世界盃

  • 主帥:赫爾貝格
  • 主力陣容:圖雷克/柏西帕爾 利布里希/馬伊 艾克爾 科爾邁爾/菲舍爾 F.瓦爾特 A.瓦爾特 莫洛克 拉恩
  • 奪冠之旅:4:1土耳其、3:8匈牙利、7:2土耳其(附加賽);2:0南斯拉夫、6:1奧地利 ;決賽3:2匈牙利
  • 成績為5勝1負,得失球25:14

1974年本土第十屆世界盃



  • 主帥:舍恩
  • 主力陣容:邁耶/福格茨 施瓦岑貝克 貝肯鮑爾 布萊特納/赫內斯 邦霍夫 奧弗拉特/格拉博夫斯基 蓋德.穆勒 赫爾岑拜因
  • 奪冠之旅:1:0智利,3:0澳大利亞,0:1民主德國;2:0南斯拉夫,4:2瑞典,1:0波蘭;決賽2:1荷蘭
  • 成績是5勝1負,得失球13:3

1990年意大利第14屆世界盃

  • 主帥:貝肯鮑爾
  • 主力陣容:伊爾格納/布雷默 奧根塔勒 科勒爾 布赫瓦爾德/利特巴爾斯基 馬特烏斯 哈斯勒 貝特霍爾德/克林斯曼 沃勒爾
  • 奪冠之旅:4:1南斯拉夫,5:0阿聯酋,1:1哥倫比亞;2:1荷蘭,1:0捷克斯洛伐克,1:1(點球4:3)英格蘭;決賽1:0阿根廷
  • 成績是5勝2平,得失球15:4

2014年巴西第19屆世界盃



  • 主帥:勒夫
  • 主力陣容:諾伊爾/拉姆 博阿滕 胡梅爾斯 赫韋德斯/施魏因施泰格 克拉默/ 克羅斯 厄齊爾 穆勒/克洛澤
  • 奪冠之旅:4:0葡萄牙,2:2加納,1:0美國;2:1阿爾及利亞,1:0法國,7:1巴西;決賽1:0阿根廷
  • 成績是6勝1平,得失球18:4

因為年代不同,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前踢的是攻勢足球,場上陣型明顯攻強守弱,1954年世界盃上包括匈牙利和西德踢的都是WM陣型,依靠一名拖後前鋒去維持攻守平衡,所以進球多失球也多。現代足球則更加依靠整體戰術,儘管14年世界盃上德國連續擊敗當今三大高手C羅、內馬爾和梅西領銜的球隊,但年底的金球獎評選只有諾伊爾堪堪入圍。所以贏球和得失球數據只能作為參考的部分依據。


個人認為統治力首先要看這支球隊在一定週期內對世界足壇的影響力,比如上世紀末那支米蘭和前些年的夢三巴薩,當然還有如今歐冠三連冠的皇馬;再有就是球隊中是否存在能以一己之力改變比賽進程的巨星,就像1970年貝利和1986年馬拉多納做到的那樣。

西德隊的第一次奪冠被稱為“伯爾尼奇蹟”,客觀來說實力應該不及當年那支橫掃世界足壇的匈牙利,而貝肯鮑爾和蓋德.穆勒領銜的國家隊除了小組出線後不敵同胞有著一定的場外因素,同時期他們所在的拜仁慕尼黑也統治了歐洲賽場。

所以個人認為這四支德國隊的強弱順序應該是:1974屆>1990屆>2004屆>1954屆。


怪獸小王


不同年代的球隊很難公平的對比,一定要說,我想74秒那隻聯邦德國隊應該是最強的,兩年前(72年)他們是歐洲盃冠軍,2年後他們又幾乎衛冕歐洲盃(決賽點球負於捷克斯洛伐克)。球隊的領袖是凱撒大帝貝肯鮑爾,史詩級中鋒蓋德穆勒,門將馬耶爾也曾被長期視作德國史上最佳門將。在最終破繭成蝶的74世界盃之前,他們也曾拿到過世界盃的亞軍和季軍,在俱樂部,他們同樣帶領拜仁連續三年奪取歐冠。應該說,74這屆是全方位最佳的。

不過除了錄像剪輯,我沒看過他們比賽。在我看球的歷史上,90聯邦德國的地位是無可取代的,是我心目中絕對意義上的最佳球隊。

但並不是說客觀上90一定比14更強,實際上90的隊伍是有一定缺陷的。首先就是門將這個至關重要的位置,難以置信的是90班大概擁有德國史上的最差門將伊爾格納。前有超級傳奇馬耶爾和舒馬赫,後有獅王卡恩和重新定義門將的諾伊爾。更凸顯伊爾格納的平庸甚至三無。

90的自由人位置也不理想,奧根塔勒巔峰早過,其實就算巔峰時也算不上頂尖球員,自由人這個位置太難出彩,一共也就只出了貝皇,薩默爾,馬特烏斯等屈指可數的大神。

右邊後衛是羅伊特和貝特霍爾德輪換,兩人都可以算是豪門主力,但也都不是世界級的,前者速度很快,百米11秒,綽號turbo,但技術比較毛糙,後者是多面手,能打中衛甚至客串自由人,中規中矩,沒什麼特色。

再要挑點毛病的話,我覺得90的替補不如14厚實,大概全隊有16,7個可隨時上場基本不減低競爭力的球員,14那屆大概有20人左右。

除了這些,剩下全都是最美好的回憶。

首先是打法,那屆聯邦德國踢得是傳統的532自由人陣型,極富觀賞性的全場壓迫,那個年代能採用這類打法的球隊不太多,德國荷蘭AC米蘭前蘇聯等少數球隊。貝皇治下的德國是佼佼者,甚至有點類似瓜禿的夢三,在高位回搶時非常有侵略性,丟失球權後基本幾秒鐘之內就會憑藉令人窒息的逐層漸次的連續剷搶奪回可惜後來規則改變,現在看不到這種剷球藝術了。這種逼搶的極致體現是決賽對馬拉多納的阿根廷,那場比賽德國發揮不好,但僅憑前場逼搶就把阿根廷全場限制在半場,阿根廷全場沒有一次運動戰射門,只有一次直接任意球打高,甚至只有8次攻入30米區。這種壓迫力在世界盃決賽史上是空前絕後的。

其次是幾個關鍵球員,馬特烏斯大概是貝皇之後的德國最佳,也是我常常覺得當前德國最缺少的類型。

克林斯曼在90面還不是最成熟的,但是是最奔放的,1/8決賽一個人打爆了荷蘭整條後防線,1/4決賽兩次上演1過4的突破並創造點球。

布雷默作為後衛三球+三助,這在世界盃史上是絕無僅有的,連續兩屆半決賽任意球破門,精準的左右腳無差別傳球,可以說從各個指標上都很全面超越後來的小貝至少一個檔次,唯一輸在顏值。

中後衛布赫瓦爾德在90的表現是史詩級的,特別是進入淘汰賽階段,1/8決賽送出兩次助攻,1/4決賽和半決賽兩度擊中門柱,決賽徹底封殺馬拉多納。

沃勒爾一直就是那種極為高效的禁區殺手,5場半的時間裡貢獻了3進球+2助攻。

利特巴爾斯基是迄今為止德國足球史上最出色的盤帶突破高手(我希望薩內以後能超越他)。90年時他已不再像82年剛出道時那麼風馳電掣,但技術依舊,而且傳球組織更加老道。

還有那屆的球衣也是無以倫比的,意大利之夏則是最具藝術感的一首主題曲,還有那個吉祥物CIAO。

貝皇的90班,始終都是我的最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