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6 開發者觀點:對加密貨幣應保持警惕,政府監管是功能而不是漏洞

開發者觀點:對加密貨幣應保持警惕,政府監管是功能而不是漏洞


“國外版知乎”Quota上有篇有趣的問答帖子:“程序開發者最常說的謊話是什麼?”其中一條回答:It’s not a bug, it’s a feature(這不是漏洞,這是功能)。

2017年,隨著首次代幣發行的瘋狂湧入,比特幣價格一路高漲,不斷刷新歷史新高,至12月中旬衝破20,000美元關口。今年以來,以比特幣、以太坊為代表的虛擬貨幣價格均呈現下跌趨勢,其中,比特幣(BTC)距離年初高點已跌去近67%,以太坊(ETH)跌去84%,其他眾多虛擬貨幣也都早早跌破發行價。

加密貨幣的暴漲暴跌顯然不是正常的現象,其中也必然存在一定的問題。紐約時報最新發表的一篇開發者的文章中寫道:“如果一項新技術以指數級方式增長,那我們應該對此保持警惕,而不是興奮。”

作者認為,對於受到政府監管的貨幣來說(例如美元、人民幣等法定貨幣),所有約束機制和限制都是“功能”而非“漏洞”,加密貨幣也將一樣。有時候我們永遠不會知道一個體系需要約束和限制是為了什麼,直到某天當我們發現——無論是好的還是壞的——沒有約束和限制的體系會發生什麼。

作者強調,加密貨幣不會成為法定貨幣的替代品,儘管它們不受政府控制,但也恰恰正是因為它們不受政府控制,所以不可能替代法幣。

以下是全文內容

截至目前,像比特幣這樣的加密貨幣在2018年已經跌去了一半以上的價值,並且,如果與2017年末相比,價格跌去得更多。虛擬貨幣的劇烈下跌情況此前也出現過,但這次它們似乎並不急於收回失地,主要原因是最近一些證據顯示,這項新技術存在一定問題。

在最近的一項研究中,學術研究團隊人員表示,市場操縱可能是2017年比特幣價格急劇上漲的原因。根據紐約州司法部長辦公室最新報告顯示,對於加密貨幣投資者來說,如果交易所出現問題,很可能會導致投資人暫時或永久無法訪問交易所。該報告還發現,許多交易所本身也在自己的平臺上進行交易,實際上這就造成了交易所與其客戶之間的利益衝突問題。

不應該是這樣的。創造比特幣的初衷並非是要將其作為一種致富工具,而是為了提供一種比信用卡更安全、更能抵禦欺詐的電子支付系統,並消除對金融機構等可信第三方中介機構的需求。由於加密貨幣不受政府等中央機構或非營利組織所控制,因此它們應該給予持有人像黃金一般的可靠性,但又不必因為攜帶實物進行交易而帶來不便。

大機構和精通技術的用戶可能有正當理由使用加密貨幣,尤其是對於政府或大型跨國公司之間的交易。然而,對於普通民眾而言,加密貨幣實際上不那麼安全,也更容易受到價格突然下跌的影響,並且——令人驚訝的是——其更多地依賴於對第三方機構的信任而不是信任像美元這樣的法定貨幣。

在加密貨幣領域,有兩類中介機構。第一類是投資人購買、售賣和存儲其虛擬貨幣的交易所。這些交易所包括Coinbase等,也就是紐約州司法部長報告中所稱的在其自己平臺上交易的交易所,以及現已破產的Mt.Gox交易所,2014年因黑客事件有超過70萬用戶的比特幣被盜取。第二類是通過首次代幣募資發行和銷售自己的加密貨幣的公司。今年,加密貨幣創業公司Centra的兩名創始人被美國司法部控告,共計四項罪名:串謀進行證券欺詐、證券欺詐、串謀詐騙和電匯欺詐。5月,《華爾街日報》發現數百種進行首次代幣發行的加密貨幣“使用欺騙性甚至欺詐手段來吸引投資者。”

最近,社交網絡巨頭Facebook承諾為用戶提供人人互聯和自由交流的平臺。但正如我們所見,Facebook沒有讓我們感覺到他們承諾的那種自由,反而是讓我們感覺到時時都在受到操縱。當我登錄Facebook時,常常有一些騙取點擊量的新聞和突然彈出的廣告出現,並且,令人困惑的是無法設置我的關注好友更新動態,而我登陸Facebook的目的就是想看一看這些。“自由”這個詞並不適合Facebook。Facebook已經變得不像普通的現實對話那麼自由了,儘管它能把每個人連接起來,但也正是因為它具備這個能力。

在P2P借貸行業,我們也看到了類似的情況。平臺把一個想做投資理財的人的資金借給另一個需要借錢的人,而不通過第三方金融機構背書達到經濟活動的公平運作。但是,P2P借貸行業並未兌現其美好承諾,中國的P2P借貸市場爆雷事件導致大批投資人資金受損,已成為金融不穩定的一部分。

在軟件開發工程中有一句話叫做:“這不是漏洞(bug),這是功能(feature)。”已建立的系統(如海關、法規或軟件)正如他們本來存在的形式一樣,由於一些原因,有些現在已被遺忘。有時候我們永遠不會知道一個體系需要約束和限制是為了什麼,直到某天當我們發現——無論是好的還是壞的——沒有約束和限制的體系會發生什麼。加密貨幣、P2P網絡借貸以及通信中的匿名和假名技術都是很有影響力的工程技術。同樣,他們也成功地向我們展示了社會價值的存在需要穩定的特性、政府對一種貨幣的支持和對金融體系的監管。

比特幣的第一筆商業交易發生在2010年,到2017年底,它已經增長到超過1,000億美元的市值。 Facebook在大約相同的時間內增長到10億用戶。“病毒”這個詞通常用於描述一些呈指數增長的事物,但病毒的增長是存在某種原因的,而且與宿主的利益無關。如果一項新技術以指數級方式增長,那我們應該對此保持警惕,而不是興奮。

我們需要時間來發現和解決任何新系統中的問題,我們還需要時間來重新審視已建立的系統的約束和侷限性,研究一下它們是否仍然適用。但是,現在的潛在危險是,一些新系統和技術發展得太快,並且,在人們發現其因缺乏約束機制而存在問題之前,這些技術就已經被普遍使用。

對於受到政府監管的很多貨幣來說,所謂的約束機制其實都是功能,而非漏洞。加密貨幣也將有它的一席之地,雖然我不認為它同樣適合那些不懂技術的普通用戶。總之,加密貨幣不會成為法定貨幣的替代品,儘管它們不受政府控制,但也恰恰正是因為它們不受政府控制,所以不可能替代法幣。


本文作者Ross Hartshorn,獨立軟件開發人員。

本文發表在紐約時報網站觀點欄目(2018年9月25日)

標題為:加密貨幣病毒式增長的麻煩(The Trouble with Cyptocurrency’s Viral Growth)

原文地址:https://www.nytimes.com/2018/09/25/opinion/cryptocurrency-bitcoin-viral-growth.html?action=click&module=Opinion&pgtype=Homepage

編譯內容由陳安安整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