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06 滬江“互+計劃”打造“國語雙師課堂”新模式

滬江“互+計劃”打造“國語雙師課堂”新模式

麥蓋提當地學生通過國語雙師課堂進行學習

“孩子們,能成為你們的老師我們很幸福,每一次你們打開攝像頭我們都會覺得很開心,我們希望所有孩子們都能帶著希望、帶著祝福成長。最後,通過最後這段視頻回憶我們成長的足跡、回憶我們幸福的點點滴滴。”

2018年6月15日,“南疆國語雙師課堂”本學期最後一堂課正式落幕,來自新疆和田市、麥蓋提縣70餘所學校的逾七千位學生,通過滬江“互+計劃”的連接,在實時互動教育平臺CCtalk上一起參與了結課儀式。

短短兩個月時間,國語雙師課堂就完成了從項目策劃到課程落地的過程,從一個試點學校到一個縣、一個市由點及面的複製,驗證了這一創新型支教模式的可行性,也再一次體現了互聯網教育“大規模、可複製”的特性。“互聯網教育將改變教育資源不均衡的格局,推動教育公平化發展,使輕量級、高效率、大規模、可持續的教育公益成為可能,從根本上填補區域之間、城鄉之間、階層之間的鴻溝。”“互+計劃”發起人、滬江CEO伏彩瑞表示。

響應國家號召,助力南疆推普脫貧

2018年2月27日,教育部、國務院扶貧辦、國家語委正式印發《推普脫貧攻堅行動計劃(2018-2020年)》,強調“切實發揮語言文字的基礎性作用,加大深度貧困地區教育脫貧攻堅力度”,“搭建平臺網絡,鼓勵和吸引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個人支持語言文字扶貧工作”。

在證監會辦公廳扶貧辦指導下,滬江“互+計劃”與麥蓋提縣教育局共同設計了“國語雙師課堂”,通過網絡將內地優質語文課程及教育資源輸送至祖國的西北邊陲,助力麥蓋提縣、和田市等地區的國家通用語言教學。

4月10日,“互+計劃”協調國內小學語文名師團隊為新疆學生訂製的雙語課在刀郎雙語小學正式開課,僅用兩個星期就實現了從項目策劃到課程落地。通過網絡雙師課堂,麥蓋提的學生們第一次聽到網上老師的國語精彩教學。

通過不斷完善、迭代,網絡雙師課堂已經具備互聯網教育“大規模、可複製”的特性,並在兩個月內完成對麥蓋提縣學校的覆蓋、且不斷向和田市等區域輻射。如今,南疆學校只需要一臺電腦、一根網線,就能通過CCtalk平臺接入“互+計劃”國語雙師課堂,課程服務全部免費。

從點到面,“互+計劃”的教育公益模式革新

推普脫貧的課程設計有特殊性,挑戰很大。南疆學生教育基礎薄弱,無法適應常規教學方式。因此,“互+計劃”及教師團隊在十天時間內,通過實地調研等手段,定製出一套全新的、匹配當地學生能力的課程內容。在後續的課程直播中,團隊繼續根據學生的上課狀態、表情反饋、活躍程度等表現,對課程內容進行升級迭代,使其難易標準達到最符合當地學生的程度。

為學生輸送課程資源之餘,“互+計劃”還邀請到首都師範大學教授、南京棲霞實驗小學特級教師、武漢青少廣播電臺主持、彩虹花和閱發起人等在教育、國語領域具備深厚經驗的導師,培訓南疆當地老師,提高其教學素養及國語水平。

除了教育機構、學校、當地教師及政府部門,“互+計劃”還與凱迪拉克、華為榮耀、興全基金等企業、基金會完成了資源共享,激勵鄉村教師、為偏遠地區提供電子設備。“對政府部門、教育系統、企業機構、優質教師課程、基金會、公益組織、鄉村教師等資源進行整合,發揮整合影響力,打造教育公益生態閉環”,是滬江首席教育官吳虹眼中全新的教育公益模式。

《推普脫貧攻堅行動計劃(2018-2020年)》提出:扶貧先扶智,扶智先通語。自2017年底,國家著手實施援藏援疆萬名教師支教計劃,向新疆、西藏等地輸送萬餘名優秀教師,以提高當地教學水平。

“互+計劃”的國語雙師課堂同樣是一種創新型支教模式:通過網絡向新疆偏遠地區支教,使大城市的優質教育資源想偏遠地區傾斜;利用“互聯網+教育”,助力南疆學生提高普通話能力,衝破語言桎梏、看到更大的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