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慈禧太后如果再多活十年,袁世凱在武昌起義的時候敢不敢結束滿清,讓宣統遜位會怎樣?

臨汾輿情焦點


慈禧太后如果再多活十年,多半是會被革命軍抓住,至於後面發生什麼就不得而知了。有句話叫做時勢造就英雄,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站在風口,豬也能夠飛起來”。很多事情是有著客觀規律的,清朝的滅亡也是必然的。

慈禧太后這個人確實有權術,有手腕,但是她那個時候已經74歲高齡了。同時,她還是個女性,長期處在深宮之中,有些事情,她是有所不足的。在那個風起雲湧的時代,八十歲高齡的人很難把握時代的變化。這個大清朝有無數火藥桶,就等著誰去引爆了。


記得黃維這樣說過蔣介石,他是個英雄,但是他的那一套過時了。抗日戰爭勝利後的蔣介石,有百萬軍隊,還有美國人的支持。誰能想到短短四年,天下易主。他肯定想不到,不然他不會先動手;他的對手也想不到,不然不會冒著生命危險和他和談。

蔣介石的能力不會比慈禧太后差吧。他的民國政府總比慈禧的大清要強一些吧。若不是朝鮮戰爭的緣故,蔣介石多半是不能善終的。

試想一下,如果1946年,蔣介石去世了。今天必然有人會提出類似的問題,如果蔣介石多活十年,毛主席在渡江戰役的時候敢不敢結束民國?

自打太平天國以後,大清朝基本上已經完了,只是維持著表面的統治,慢性死亡。為什麼這樣講呢?因為鎮壓太平天國主要都是漢族的地主,他們通過這場戰爭形成了自己的勢力。當時有發生了一件事情,那就是東南互保。

話說慈禧對著十一國宣戰,引來了八國聯軍侵華。慈禧氣勢洶洶的發佈了宣戰聲明以後,地方各個督撫並不買賬。他們相繼洋人議和,先後有上海、浙江、福建、兩廣、四川、山東等地加入。可以說東南互保讓朝廷的威嚴盡失,加速了清朝的崩潰。此時的朝廷不僅是洋人的傀儡,地方督撫更是可以公然漠視其權威。

後來慈禧雖然派鐵良去打壓南方的各國督撫,加強自己的權威,但是卻便宜了袁世凱。東南督撫的軍權和財權受到了嚴重的削弱,但是直隸總督袁世凱卻掌握了製造局,得到了充足的練兵經費。後來,他更是趁機掌握了兩江地區。

隨著李鴻章、劉坤一、張之洞等人的去世,慈禧維持的政治格局基本已經解體了,手底下基本上已經沒有能用的大臣了。

武昌起義的時候換做慈禧,袁世凱也很有可能結束滿清,畢竟大清氣數已盡。

任何一個王朝的滅亡都是從量變到質變的,大清被推翻是必然的。外國列強在中國橫行霸道,各種割地賠款條約讓政府負擔沉重,地主和農民矛盾又無法解決,內部起義不斷,國家沒有什麼根本性的變革,怎麼能堅持下來?比如《馬關條約》總共賠給日本23150萬兩白銀,這還是沒算利息的。

第一次賠款5千萬兩,六個月交清;

第二次賠款5千萬兩,十二個月交清;

剩下1億兩,分六次交清。後來朝廷還賠給日本3000萬兩的贖遼費,150萬兩的軍費。

當時,清政府的財政收入也七、八千萬兩白銀。

放到現在,2我國017年的財政收入是17.25萬億,大概相當於我們賠款50萬億,相當於每個人要賠3.6萬元。

辛亥革命起義根本就沒有發動群眾,完全是靠著一群革命義士的一腔熱血來完成。甚至很多義士當時家境條件都特別好。清朝滅亡是很多有識之士的共識,曾國藩的幕僚趙烈文就說過不出五十年清朝必亡的話。畢竟清朝這種做法,完全是混一天算一天。


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

更多精彩請關注歷史是什麼!


歷史是什麼


慈禧太后於1908年11月15日去世,如果慈禧太后再多活十年的話,那就是1918年,如果是這樣的話,袁世凱敢不敢在武昌起義的時候結束清朝呢?肯定不敢。

慈禧太后是晚清時期,中國唯一的政治權威,各派勢力雖然互相有齟齬,但都奉慈禧太后為最高權威。袁世凱在庚子國變之後能夠快速崛起,就是因為慈禧太后的賞識,如果沒有慈禧太后的賞識和垂青,他什麼都不是。

假使1911年10月武昌起義爆發的時候,慈禧太后仍然健在,袁世凱敢不敢貿然出擊,結束清朝呢?肯定不敢啊。慈禧太后一定會把軍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在1907年之後,慈禧太后一手培養了滿洲少壯派,包括端方、恩銘、載澤、錫良等人紛紛進入重要職位,而這些人是牽制袁世凱的一個重要力量。

武昌起義後爆發後,之所以會出現袁世凱一家獨大的局面,與皇室之中缺乏統一領導有很大關係。載灃德薄能鮮,難以堪當大任。但是如果慈禧太后依然健在的話,皇室成員,滿洲官員一定會團結在慈禧太后麾下,袁世凱也就不會貿然行動。

而且慈禧太后如果活到1918年的話,那時候袁世凱已經去世了。


青年史學家




如果慈禧不死,袁世凱是不敢逼退清廷的。

其實這就是政治,慈禧太后雖然誤國,但是在政治盤算、政治鬥爭、牽制平衡上還是很厲害的。不然大清天下也不會被她一個女流之輩左右好幾十年。


再說,袁世凱是李鴻章一手提拔起來的,而李鴻章又是慈禧的股肱之臣。對慈禧忠心耿耿,千依百順。這也就是在光緒帝給袁世凱下密詔要他勤王兵變時他選擇了支持身處深宮的慈禧而背叛了執政的皇帝的原因。

包括李鴻章在內的朝廷一干眾臣,其實都對光緒帝不以為然,那是因為光緒帝的老辣、威信不夠。慈禧死後,年幼的溥儀繼承帝位,溥儀的父親作為攝政王協助執政,一直有意識的打壓、甚至想除掉袁世凱,獨掌權柄。



但是袁世凱經過這些年的蟄伏、發展,已經根深蒂固,軍事、外交、行政無處不涉獵,朝廷、地方、軍隊到處是門生,主少國疑之際,毫無經驗、人脈、威望的攝政王原本就不在他眼裡,所以攝政王在張之洞的勸說下也沒有真敢動他。


原本就沒有把攝政王、小皇帝放在眼裡,又發生那麼多不愉快,何況局勢失控時朝廷又求他出來力挽狂瀾,袁世凱早已失去了對清廷那份敬畏,所以逼退了清廷。

如果慈禧在,慈禧根本不會允許他獨掌大權,何況就憑慈禧的威望他也不敢造次。


謝金澎


慈禧太后如果再多活十年,袁世凱在武昌起義的時候敢不敢不結束滿清,讓宣統遜位會怎麼樣?

如果這個假設成立的話,武昌起義的當夜,慈禧定然人頭落地。誰殺的?袁世凱!


不知道大家是怎麼看待陳勝吳廣的“首舉義旗”和曹操的“首倡義師”的?

在當時的歷史時空中,“天下苦秦久矣”的大環境下,“首舉義旗” 讓陳勝吳廣頓時名滿天下;董卓亂洛陽時,曹操“首倡義師”,攻打董卓,雖然差點丟了性命,但是“首倡義師”讓他具有了巨大的政治影響力。

從“十八路諸侯會盟”時,袁紹任盟主,曹操任副盟主便可以看得出來。以袁世凱的政治的眼光,他不可能不明白“慈禧”的人頭對他有多重要!

砍下慈禧的人頭,他就有了投機革命的機會,並且變成名滿天下的豪傑,因為同樣的“天下苦清久矣”!


大家可能會覺得如果慈禧在活著的時候,以她的權謀手段,袁世凱肯定不敢反!

這個說法我不同意。

其一,袁世凱不是什麼忍辱負重,生下就具備巨大野心的人。

他只是一個根據時勢變化,來選擇對自已最有利的人。比如他就曾投靠過恭親王,出賣過“維新變法”,出賣過光緒帝。

當然慈禧對他的舉動也給了回報,使他一步步坐大,最終掌握了當時中國最強大的軍事力量——北洋水師。當中國最大的革命浪潮到來之時,他會做何選擇,都來自於他內心的想法。

以他的“識時務”的性格,誰強誰弱,一目瞭然。

其二,全球“工業化”趨勢不可逆轉。

第一次工業革命推動了生產力的進步,生產力的進步又推動了社會制度的變革。

第一次工業革命:


英法等西方各國迅速工業化,伴隨而來的就是工業化制度向全世界瘋狂輸出,連一個小島國日本也迅速開化了。

工業國的這種生產力的發展一旦和制度相結合再通過國家來運行,並且向全世界傳播,那就形成了一個“勢”,形成了一個巨大的滾滾車輪,所有想阻擋它的人都會被碾壓得粉身碎骨。

不論是慈禧,還是袁世凱。在這裡還再說什麼權謀手段,那就是瞎扯蛋。

有的人可能會說,清朝宣統帝退位的時候,清朝還擁有百萬大軍,還很強。

晚清軍隊:


再加上慈禧的手段,鹿死誰手還尚未可知呢?

其一,其實強弱的對比都會根據形勢的變化而變化,最終強弱轉換,滿清自己也走會向滅亡。

清朝相對之前的封建朝代而言,有進步的地方,也有落後的地方。

不是清朝不行,而是對於“政黨政治”而言,“帝王政治”是全方位的落後。

“帝王政治”三個特點,一個愚民之策,二是制度逼著所有人說瞎話,三是國家並不是為了解決人民的需求而存在的。

而“政黨政治”要向人民大聲宣傳自己的理念,以求得到所有人都能來追隨著自己的理念。

這兩者不僅不能相融,而且還是你死我活的鬥爭關係。“落後”永遠都會被時代所淘汰。

其二,1911年10月10日晚,第八營的革命黨人打響了武昌起義的第一槍,奪取了楚望臺軍械庫。

武昌起義:


僅僅一個營級的軍事暴動,瞬間就讓風雲變色。一夜之間,各省紛紛獨立。

如果慈禧在位,滿清這個老東西,會不會就這樣一夜之間被所有人拋棄呢?

我個人認為不會,有一部人有可能會抱觀望狀態,這並不是他們還忠於滿清,而是對於中國的前途作迷茫狀之前的觀望。

這不是跟宣統帝年少或者慈禧仍在世有關,而是大家都認為滿清只是為了自己苟延殘喘,實際上根本沒有辦法來應對當時的局面。

太平天國席捲南方十幾省的時候,滿清差一點點就玩完了。

無數民眾起來選擇加入了“天國”起義,並不是因為耶穌是洪秀全的乾爹,而是太平天國提出“分田地,均富貴”的理念打動所有人。

可笑的是,滿清很大一部分人還高喊“滿人不過萬,過萬則無敵”的口號,死抱著“滿漢大防”的祖制不放,不敢溶入中國。

這一部分人就以“慈禧”為首,在入關260多年後,仍然被民眾視為“韃虜”。

旗人坐車:

滿清的政權,就是維護旗人特權存在的。

旗人不事勞動不生產,他們只會在國家和民眾的身上不停的吸血,朝庭還要發放米糧供養這些“鐵桿莊稼”,這本身就給滿清的財政帶來極大的壓力。

但是這祖制,不能更改的,在國家困難到無以為繼的時候,他們會不會就此自力更生呢?

當然不會,他們只會對民眾進行掠奪,這種掠奪強化了民眾與滿清的對立,民眾越是與滿清對立,滿清就越要強調自己旗人的身份。

惡性循環滿清就變成了民賊。民賊是什麼下場,歷史上數不勝數,我在這裡就不多說了。

八旗子弟:

慈禧活著的時候,為禍中國甚烈,都解決不了問題。再活十年,對上更為惡劣的局面哪還能有什麼迴天之術!

如果反抗得太激烈,搞不好還有滅族之禍呢。 她應該慶幸撿回一條老命,能安然而終。

歪眼小史工作室

主答 :千古亭榭


剛日讀史



慈禧太后不死,武昌起義也不會擴大成為聲勢浩大的辛亥革命,袁世凱也無法因掌北洋三鎮兵力而連哄帶騙的逼宣統帝退位,當然最多是續命清廷幾年,因為清廷根子已爛,積重難返慈禧太后只是以穩固統治為主,並非想通過改革變法之類再興滿清。

慈禧太后雖然是守舊派的代表,但擁有很強的政治魄力,在1864年曾國藩鎮壓太平天國以後,次年1865年清廷最後的依仗僧格林沁中捻軍伏擊而戰死,漢人集團不可避免的崛起之時,慈禧太后並沒有如其他守舊自高自大的滿清統治階層一般對於漢人一直打壓提防,而是發現已經阻止不了漢人的崛起後,沒有一味的打壓,而是順勢而為,大力重用漢人大臣,在清末全國各地的總督巡撫這些地方大員基本上都是漢人擔任,而慈禧開始運用權謀之術,重用一批打壓一批拉攏一批,使漢人大臣始終對立,將局勢掌控在自己手中,雖然清廷沒有兵權但這樣也勉強維持了穩固統治,給了漢人想要的地位想要的榮譽,但是營造出類似於黨爭的局勢,使漢人大臣始終處於對立狀態,由此可見慈禧的厲害之處。


慈禧太后可以說是在封建守舊固執的腐朽框架之內將穩固統治發揮到最大,並且支持洋務運動,這點大家可能想不到,雖然慈禧這個人留下很多不好的影響,但是的確支持過地方搞洋務運動,以思“師夷長技以制夷”,但是涉及到統治穩固方面就是頑固派了,光緒帝的戊戌變法威脅到以慈禧太后為首的守舊派利益之時,慈禧太后就發動戊戌政變囚禁光緒帝,再度垂簾聽政,可以說是封建社會中一個有政治遠見卻無國家遠見的矛盾之人。

如果慈禧太后再活十年,以其爐火純青的權謀之術來看,武昌起義肯定發展不了那麼大就被鎮壓了,但她只是在清朝不思進取固步自封環境中的一個政治強人罷了,最多推遲辛亥革命的爆發時間,為清廷續命幾年而已,並沒有大魄力改革變法,大換血來挽救這個國家,她在還可以通過權謀之術平衡各方勢力,勉強維持這個岌岌可危的王朝,她死了,這個王朝積重難返焉有不亡之理,至於她的繼承人名義上的溥儀,實際上的攝政王載灃和隆裕太后都沒有強大的政治手腕,她晚死幾年這三個關鍵人物也照樣還是沒有強大政治手腕,統治不了這個積重難返的國家,君主立憲制也不可能實現,清朝最終還是要亡國的。


個人見解,謝謝觀看,更多精彩動動小手點個關注~


宋安之


慈禧不死的話,就沒有載灃什麼事,也就沒有皇族內閣,因為慈禧最會玩權力的制衡與平衡,她不會無限壓制漢族,也不會無限助長滿族,於是乎,內閣成立滿漢平衡,國會照常進行,立憲緩慢有序進行,清末新政得到最大發展,立憲成為全國各省的一致目標,絕不會出現武昌起義一聲炮響,南方各省爭相光復的局面。(其中袁世凱是一個實幹家,他也是不支持共和制的,他認為中國經不起折騰,應走相應緩和的立憲改革,而不是革命)。之後有因袁世凱對改革獨到見解,慈禧絕不會虧待袁世凱,但也不會任他獨大。(1907年慈禧光緒死)又慈禧多活十年,那麼光緒也多活十年。假如1917年慈禧死光緒死,這期間武昌起義不一定能發生,且清庭一定不會只有北洋軍一支新式軍隊,一定會有更多歸清庭直接管轄的新式軍隊。既然朝廷有兵權,那袁世凱也不敢輕舉妄動,武昌起義也不會那麼順利。


趙氏丶孤兒丿


假如歷史能夠假設,慈禧太后能再多活十年的話,也許清國在辛亥年就不會出現宣統退位的鬧劇。但是清國如果不能走向君主立憲的道路,那結局也是面臨王朝覆滅,只是時間會推遲而已。

縱觀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後,攝政王在收到前方發來的電報後,大驚,慌忙召開御前會議,商討後,命陸軍部大臣蔭昌率領北洋新軍南下,馮國璋為第一軍總統官,不料北洋軍不服從滿族統帥蔭昌的指揮,馮國璋在河南洹上村秘密見了袁世凱,得到回覆是:慢慢走,等等看。馮國璋心領神會,北洋軍停留在湖北孝感附近,蔭昌眼見武昌就在不遠,可是無能為力,為此,攝政王載灃大怒,免去了蔭昌的職務,在徐世昌和那桐的保舉下,載灃不得已啟用袁世凱,而隆裕太后由於和載灃有矛盾存在,且久居深宮,逼迫載灃辭去了攝政王,自己垂簾聽政,而載灃下罪己詔,以醇親王身份退回王府,回家抱孩子去了。隆裕太后沒有西太后的權威,更不會玩弄權術,對於軍國政事一概不懂,認為只能依靠袁世凱才能鞏固清室。所以給了袁世凱前方陸海軍全權指揮大權,財政權也被奪去。袁世凱上臺後,馬上命段祺瑞連夜趕到武昌前線,就這樣,馮國璋在睡夢中被解除了兵權,將其調任察哈爾都統,立即上任,段祺瑞改為第一軍總統官。馮國璋拒絕認命,回到北京。後改任禁衛軍統領。就這樣,段祺瑞及其部下一共是47個人聯名發出通電,要求實現共和,一場逼宮的大戲由此開始。清室在看到這電報後,隆裕太后更是心急如焚,此時良弼陳詞:既然南方革命黨無法平定,那就派禁衛軍南下,挾制北洋軍,這樣還可以鞏固長江以北局勢,所以在段祺瑞的逼宮電報發出一週後,清室依然沒有退位,後來袁世凱對汪精衛說,清室退位已無問題,只要除掉了良弼,退位便可行。所以才有了良弼被革命黨彭家針炸死。良弼臨死前說:炸我者,英雄也,我死,大清亡。隨後2月12日,也就是清宣統三年12月25日,隆裕太后迫於壓力,在平衡了利害之後,做出了清帝退位的決策。假如慈禧太后還活著的話,即使良弼遇刺,清室也不可能會接受和平讓位的,慈禧太后的權術,完全比她的丈夫咸豐皇帝還要高,慈禧太后之所以要提拔慶親王奕匡,目的就是要制衡袁世凱,提拔張之洞到中央來任職,目的也是為了平衡袁世凱,西太后的權威與謀術,袁世凱是沒法與之較量的。當年李鴻章在舉薦袁世凱的時候就說: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就看朝廷的駕馭能力了。所以這就是為什麼慈禧太后在1908年11月13日,光緒皇帝死的前一天,做好了後事安排,那就是將袁世凱升為兵部尚書兼外部部尚書,實際上是明升暗降,削去了他的兵權


歷史上的那這事


如果慈禧太后多活十年,可能武昌起義依然會發生,但是袁世凱的選擇可能不會是左右搖擺,爭取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而是選擇忠於滿清王朝。

袁世凱之所以可以左右搖擺,能夠掌握成為當時的決定性人物。核心就是他擁有北洋六鎮的軍隊。不論當時的皇族中的少壯派還是孫文的革命派手裡的槍桿子都沒有他的硬。袁世凱只要偏向其中任何一方,那麼另外一方都會遭受滅頂之災。

這就好像三個人打牌,最大的王炸在袁世凱手裡,其他兩個人爭的死去活來,都不能打敗對方。然後他們都期待著王炸可以站在他們這一方。與是拼命的給袁世凱加砝碼,清朝是不斷的加官進爵,民國政府則是直接給出了大總統。最終,大總統打動了袁世凱。

問題就是,袁世凱這麼大的權利是哪裡來的呢?又是怎麼來的呢。

說白了就是攝政王馭人無術,以至於袁世凱這一派的實力不斷做大,以至於尾大不掉,最終失去控制。

如果慈禧太后在世,以她多年的經驗。斷然不會上袁世凱無限的坐大,肯定會加以約束。畢竟從肅順,到鬼子六,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張之洞這麼多人周旋,依然可以保住基本盤,能力可見一般。

所以說慈禧活著,袁世凱勢力不會那麼大。他在武昌起義就沒有左右局面的能力。


嘉佳小博士


別說慈禧了,就連榮綠再多活10年,袁世凱都照樣不敢有絲毫動作,是龍都得盤著,是虎也得臥著。

畢竟 慈禧的政治手段那可不是蓋的,晚清四大名臣 曾左李張,無一不是強過袁多倍的人傑豪烈,那又如何?照樣被慈禧收拾的服服帖帖的。

尤其是曾國藩和李鴻章,曾國藩那可真正是挽大廈之將傾,被慈禧譽為“再造玄黃”,就是再造中國的意思,近代也就毛可堪此譽了。

咸豐朝的時候,太平天國多兇啊,一窩滿清吸血鬼一般的八旗貴胄,嚇的腿肚子都在轉筋,天天喊著回到東北那所謂的龍興之地,再圖江山。

而慈禧就畫了個封王的大餅,就把曾國藩使喚去滅洪秀全了,南京 太平天國的國都拿下了,n多人都在勸曾國藩自己做皇帝,慈禧照樣可以讓曾國藩老老實實回來,簡單給個侯爵就結束,曾也不虧是毛蔣都推崇備至的人了,未免功高震主 徒惹猜忌,直接原地解散虎狼之師的湘軍,曾也是封建王朝難得的 功高震主,有善終的人了。

論實力、名望、朝野人脈,曾都可以遠甩袁好幾條街,袁地盤就一個北洋,軍隊就一個北洋六鎮;曾了?不誇張的說,整個南方半壁江山都在曾的手裡,軍隊裡也都是沾親帶故的一窩老鄉死黨。

曾如果跟袁一樣,沒有那麼多儒家君君臣臣的思想薰陶,直接提兵跟孫中山一樣,來個什麼驅除韃虜,晚清那已經被太平天國蹂躪廢的江山,鹿死誰手還真不好說。

李鴻章就更別多說了,袁的養父袁寶慶都跟李混的,李稍微給個小鞋穿,袁世凱一輩子就得老老實實窩在河南,不誇張的說 沒李的話,袁世凱根本就沒有提兵朝鮮 獨掌兵事的機會,更別提後來李榮交班,讓袁小站練兵了,更更別提 小站練兵的底子 都是,李鴻章剿捻子的淮軍舊部,可以說 袁就是李一手扶起來的。

李鴻章多牛逼,可以自行去百度,北洋水師 淮軍舊部,外交財政,論功業 可以說不弱他老師 曾國藩了,但就他 對著慈禧也照樣不敢有絲毫反志。

袁世凱就更別提了。

那袁世凱為什麼敢逼著隆裕宣統退位了?

我個人覺得有以下三點:

1,連續的外辱,讓滿清喪失了王道獨統的民意自信。

尤其是甲午海戰,被天朝上國自居的國民,一直瞧不上的小日本給揍爬下了,更別提八國聯軍 直接讓人端了老窩。

2,地方財政軍備自主,讓滿清喪失了對華夏控制力度。

為了抵禦太平天國,抵消中央財政入不敷出,所以允許地方軍備財政自主,所以曾李二人,才能組織起湘淮二軍。

後來八國聯軍之所以敢打北京,也是跟南方各路軍政boss打了招呼的,得到不傷他們地盤就默認的許可。

否則各路軍閥都來勤王,八國聯軍一幫欺軟怕硬的廢柴敢動?這就連慈禧也只能睜隻眼閉隻眼的默許,然後名為北狩,實為逃荒的跑了。

3,隆裕,載灃跟袁比,政治手段太弱了;

慈禧 同治一掛,監國攝政的載灃太過稚嫩剛硬,而接班慈禧的隆裕又太沒主見的柔懦,簡單來說就是政治手段太弱,太幼稚。

載灃知道袁世凱司馬昭之心,卻只是硬剛的 讓他下臺,畏懼北洋六鎮實力,不敢直接殺了袁,這點著名敗家子張學良都比他強,直接老虎廳滅了有造反勢頭的楊常二人。

而隆裕了?載灃被整下臺了,就全權交給袁操持,一點駕馭和分持的手段都沒有,隆裕是想學萬曆他老孃張太后 小女人的小聰明持家,卻忘了 袁能力雖比不上張居正,野心卻比張強得多,藉著革命軍 養寇自重,給玩的廢廢的。

同樣情況,慈禧 和曾國藩、李鴻章,面對太平天國,捻軍,八國聯軍等各種更加艱難的外辱和艱險,慈禧 起碼都能守得住。

而隆裕和載灃了?只能說跟老手袁世凱相比,太弱了。

所以說

雖然很鄙夷慈禧家天下的自私自利,但也不得不說,慈禧如果在,袁世凱一點想法都不敢有,更別提推翻滿清 竊取革命勝利果實了。


犀利的舟桑


首先,武昌起義可能不會發生!因為新軍的起義是因為軍方組織混亂造成的。

其次,晚清新軍從士兵到低級中級高級軍官都是漢人,也就說君權已不在滿清手中了,因為新調任或重新培訓軍官難道不怕排擠麼👄

其三,接下來談的是:是什麼導致慈禧還在的時候,保持清政府上下團結只是指官僚條件下,有武昌起義這麼大的政治號召力!

其四,到這時,袁世凱即慈禧還活著,恐怕要做出選擇分出一部分軍事實力重政治身份,還是連同北洋軍隊調離京畿之地!很可能成為全國的眾矢之的!

其五,到那時慈溪恐怕在議會和軍方實力派之間跳舞👯!皇權對全國政權必須做出實質讓步!皇族掌握一定政治實力外,很難自保。以前專制皇權,而今國內不一定團結,外國在議院經濟治外法權軍方不是一塊的有了抓手!

其六,由於革命思想私下裡的傳播,革命是必然!滿清結局亦不錯!幸好禪讓於清臣!

其七,從後世北洋政府看其與晚清實是一樣!袁世凱就是慈禧,袁世凱都玩不轉,何況是慈禧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