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7 从一次餐饮合作突显的妒忌心说起:妒忌心应如何防范?

妒忌心在现实生活中很常见,也许因已习以为常,有时表现出来自己也没觉察到。前不久我在一位投资做餐饮项目的朋友身上就看到一例。

他和几个合伙人在一个学校周边投资了一块可作餐饮项目的地方,本打算装修好后自己经营,因没有专业的餐饮管理团队,只好以出租或承包的方式经营。于是朋友找了自己以前的一个曾做过餐饮的同事,拟由他来租赁经营,但因租赁费用较低,其他合伙人不同意。

另一个合伙人因此找了一个做惯学生经营的老板来承包,采用的是经营提成的经营模式,所提成的比例虽也不算很大,但这种模式比朋友介绍的明显好得多。朋友对这种做法自然颇不满,但因这种承包模式的确更有利于获得更大利益,就没再说什么。

合伙做生意,最大的问题往往就出在这里,理念不一致,各怀心思。一旦在心理埋下不良的苗头,发酵起来有时会起反作用。

从一次餐饮合作突显的妒忌心说起:妒忌心应如何防范?

朋友对自己所提议的租赁经营方被否决,嘴上虽说无所谓,其实心理仍是有点不舒服的。这种心理在现实中也常见,也早被人视为正常。有一次他叫我跟他去看这个承包项目,承包的老板已布置完毕准备试营业了。朋友却对他的一些设施配置表示不满,比如说他的桌子太小了,显得太小气之类。并且还专门找承包方来埋怨。其实在我看来,朋友这种行为已经是有点“挑刺”的意味了。

后来承包方正式开业后,一炮打响,经营红火,门庭若市。因是提成方式,承包方经营收益越高,投资方自然也会“水涨船高”。我以为朋友这回应无话可说了吧。然而有一次跟他到经营现场,看到现场人来人往,人气很旺。我对朋友说:“哪怕是不赚钱,做生意看到有这样的人气也心理舒服吧?”

不料想朋友却说:“早知道就自己做,自己做岂不是赚得更多?”

我问他:“如果是你们自己来经营能做出这种效果吗?”并且补了一句:“这种经营模式可比你最初提议的租赁经营划算多了。”

朋友不吱声,半晌才这样说:“看到承包方赚钱太多我也会心理不平衡,我现在就是这种心理,这难道不是很正常?这种事放在谁身上不都一样?”

从一次餐饮合作突显的妒忌心说起:妒忌心应如何防范?

我知道这是朋友的妒忌心开始作祟了。这种妒忌心会不会继续膨胀,以后会不会酿成什么不好的后果?我不想妄加猜测。但我知道,人一旦产生妒忌心,有时会产生一些不可理喻的行为。对这一点,我自己是有切身的体会的。

不过那是发生在小时农村的事了。记得那时我曾在一个池塘边的草丛里发现一只母鸭在那里下蛋,捡蛋回去后妈妈着实夸了我一通。以后每天我都偷偷去那里看,几乎都能捡回一个蛋。我为此曾沾沾自喜了好一段时间,将之视为自己最大的秘密。可惜好景不长,有一次我照例去捡蛋时,却发现一个小孩也发现了这个秘密,每次都捷足先登把蛋捡走,我连续两三天捡不到蛋后,就一脚把母鸭下蛋的窝踢到池塘里去了。

当时还太小,自然不知道这种行为其实就是妒忌心作祟的结果。现在回想起来,更感这种妒忌心危害之烈,可谓是不论男女老幼,都有其阴影所在,在不知不觉中受其所影响。

从一次餐饮合作突显的妒忌心说起:妒忌心应如何防范?

西方文化较注重表面的文明;而东方文化尤其中华文化则讲究内在的神韵。不同的文化所造成的妒忌心也不同。也就是说,西方人的喜怒哀乐往往都写在脸上,所以妒忌心相对淡一些;而东方人尤其中国人,因讲中庸之道,凡事讲隐忍,讲财不露白,慧不外秀,这种妒忌心就表现得重一些,因而有人称这种妒忌心为“东方忌妒”或“亚洲忌妒”。

妒忌心太强烈,就会见不得别人好,就会做出一些害人害己甚至是损人不利己的事,其危害与可怕是不言而喻的。但应如何防范?这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因妒忌心的轻重与文化有关,所以我以为,也应从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寻找答案,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或“己所欲,施于人”。用这种心态为人处事,也许所谓的妒忌心就会日渐消淡,失去可以表现的处所。

从一次餐饮合作突显的妒忌心说起:妒忌心应如何防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