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5 原創散文:《詩是活出來的》

原創散文:《詩是活出來的》


詩是活出來的,生命佔百分之九十,技巧佔百分之十。  詩是從血裡流出來的。  有的是演員,有的是拿生命寫詩的,有的人的詩總隔著一層,他寫的時候知道他在表演。
原創散文:《詩是活出來的》​  你的一切都是因為你的純潔才高大上,才與神接近。 反省自己,做人,天道。根子在做人。 詩就是生活,不要唯意象論。 慢一點,讓詞語分開點,散開點。讓心靈在期間憩息,呼吸。  文學就是要看到真實的生命,貴在真。  詩人,細的小觸角,捕捉感覺。  詩的敘述(細節、事、動作等),對後世、讀者極其珍貴。  不為名利而寫。  詩歌要讓人開心、愉悅、美好。詩歌即是理想,是真善美,是給人希望、愉悅、美的感受。  當然也有鞭醜為美,反向為了正。 關於新詩和古詩的區別,有許多言論,但至今似乎仍然是個謎。新詩的瑣碎,古詩的簡練。

原創散文:《詩是活出來的》​   詩首要就是簡約。簡約是形成跳躍的前提。 詩不像散文,它更像是訴說,心靈的訴說。詩並置,排比。  有一些人是散文化的詩。  我們都會面對這樣的問題:什麼是好詩?  我心中的好詩:感動自己的是好詩,語言美,有自己的東西,也就是獨特的,不是抄襲的。內蘊哲學性的也喜歡。期待新詩與古詩、傳統與現代的握手言和詩壇關於新與舊、傳統與現代,爭論不休。新與舊,其實只能說是新詩和近體詩的區別。舊的還在生長,新的裡面有舊的,新詩寫得好的詩人都是看重古典的,有傳統的。橫向的其實不叫移植,也是繼承。橫向只是指的地理位置上的,外國的詩人他們也是有傳統的,我們借鑑的也是他們歷代的詩人。我國有一個時期, 古典的教育沒有了,文化出現了斷裂。古典詩也是有很大的一個體系,需要時間與精力,需要積累與天賦。天才型詩人20歲就可以寫出天才的詩歌。而其他人需要積累,讀書。有許多名家的詩正因為有了古典的意境與意趣才顯得高妙寶貴。有些名家也是縱向學習外國大師的詩。各種流派、各種特點,可以百花齊放。新的內容需要新的形式,詩在最高的層面是一致的。不管新詩古詩,傳統與現代是共通的,都是詩。它的內核是一樣的。審美、意境、境界。而且我有一個問題,我們是不是不借鑑外國就能夠寫出新詩呢?我持肯定態度的。我認為新詩和古詩相比只是少了形式的束縛。當然它更開闊詩沒有新舊。只是隨著時代發展,反映的內容有所改變。至於形式,都是美的表現。美才能成詩。波德萊爾審醜,也是為了美。有的人寫的新詩不新,是抄襲和仿製,一種剽竊行為。這比寫得差更令人不齒。有些人的詩太囉嗦。胡適寫的八首詩雖然簡單,是自己所思所想。自己觀察到的。樸拙可愛。詩是什麼,詩應該是什麼樣子。每個人都可以思考和提煉。鑑別詩也是需要能力的。這不光是專家可以有權威。詩有某種天性與天然的東西在裡面。

原創散文:《詩是活出來的》​對於什麼是好詩,各有看法,也沒有蓋棺論定。我想你喜歡就好。你讀一首詩,詩能給你帶來什麼,精神層面的,這是屬於你自己的感受。另外我覺得詩不分名家大家與民間小家。你不要只關注名家大家,有些生僻的詩人其實也寫得很好!旨趣意境很高,只是你沒有認識到而已。有些人發現了,就視若珍寶。其實好詩和好詩人有一個發現的過程。有些起初很冷寂的。比如陶潛,寒山等,數不勝數,在各藝術門類中都有。就比如梵高,卡夫卡等,好多小說家等。都是生前寂寞,去世後彰顯。所以寫詩不能功利,跟風走。

原創散文:《詩是活出來的》​你跟也跟不上。藝術需要你自己開拓。 這開拓並不是摒棄舊的,而是你必須有新的,自己的發現。才能稱之為詩人。不然只能說是學生。你要自成一家。有自己的東西,才能成就大師。不管你是哲理詩,還是什麼類型的詩,其實都是情感的表達,看你怎樣來敘述和表達,怎樣可以表達好。我還是那句話,詩是活出來的。

原創散文:《詩是活出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