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諸葛亮臨終前除掉了一個人,使得蜀國滅亡推遲30年,此人是哪個?如何看待諸葛亮此行為?

貓眼觀史


看題主這個意思,大概是說諸葛亮設計誅殺了魏延吧?很遺憾,這個標題不但是標題黨,而且說“使得蜀國滅亡推遲30年”更是無稽之談。實際上,魏延之死,不僅和諸葛亮的設計毫無關係,並且對蜀漢來說是一場嚴重的內耗。

魏延之所以拒絕班師,根本不是因為他想謀反,也不是因為他不愛戴諸葛亮,而是因為他作為一個職業軍人,認為打仗的事情不應該因為一個人的死就改變原先作戰計劃,哪怕是蜀漢最高決策者諸葛亮也不行。所以他就說,丞相雖然去世了,但我魏延還在,我還可以接著打的嘛!

但問題是,誰敢讓你打呢?儘管諸葛亮臨終前曾下令:如果魏延不聽命令班師你們就自己撤不管他,但是作為劉備身前的愛將之一,此時蜀漢武將集團裡面資歷最老的將軍,魏延如果真的不撤退,會讓人怎麼想,是不是這傢伙要搞事情?畢竟在迷信的古代,魏延這個名字,是要幫魏國延長壽命嗎?

偏偏魏延還和丞相府長史楊儀是死對頭,作為丞相府的“丞相”,楊儀算得上是諸葛亮的大秘書長。魏延的這種舉動,在他看來無疑就是把他弄死的好機會。所以在他的上下活動之下,魏延成了反賊,並且最終被殺。而楊儀自己也沒好到哪裡去,不久以後他也被以布衣之身處死。

殺掉魏延,使得蜀漢失去了他們立國以來最強悍的將軍(可能沒有之一),也讓他們陷入了內鬥之中。而仔細想想,內鬥,不正是中國人最經常玩死自己的方法嗎?



青言論史


諸葛亮臨終前設謀除掉的一個人,只能是魏延了。至於是否只有除掉魏延,才讓蜀漢滅亡之期推遲了30年,這個倒是沒有充分的證據。也許,不除掉魏延,蜀漢的統一大業可能就成了呢?

蜀漢的命運,在劉備病死白帝城,劉禪繼位之時,其實就已經註定了。此時的蜀漢還處於創業期,劉禪,明顯不是創業型君主。

諸葛亮在《後出師表》中曾言,蜀漢的將領乃是“十年之內所糾合四方之精銳,非一州之所有”。如果只偏安蜀川一隅,則數年之後,精銳損失殆盡之時,將更難實現“克復中原,興復漢室”的大業了,蜀漢基業也將進入死亡倒計時。

諸葛亮死後,蜀漢能夠再延續三十餘年,完全是因為劉備打下的基礎還在。蔣琬、費禕、董允這些人都是劉備遺留下來的大臣。而這些人一死,姜維勢孤,陳祗、諸葛瞻、閻宇等人互相爭權,黃皓又諂媚矇蔽劉禪,蜀漢已經堪憂了。而劉禪呢?繼續懵圈中。

古話常說“富不過三代”,但到了劉禪這裡,兩代而亡,是不是跟秦二世胡亥很像?

如果劉禪沒有諸葛亮、蔣琬、費禕等人,估計還不如胡亥。相反的,如果胡亥有了諸葛亮,秦朝應該會向另外一個走向發展。他們都生錯了時代呀。

劉禪闇弱,諸葛亮臨死之前就面臨一大困局,怎麼安排蜀漢朝廷,才能讓蜀漢繼續生存下去。諸葛亮自然傾向於自己培養的蔣琬、費禕等人。

而魏延過於強勢,性格高傲,跟很多大臣都不和,難以駕馭。諸葛亮去世,姜維根基淺薄,那麼魏延在軍中必然居首。魏延專心打仗還好,如果再去幹涉內政,那麼蜀漢朝廷必將會面臨一場腥風血雨的大動盪。很明顯,蔣琬、費禕、董允等人都不支持魏延。後方不穩,魏延也無法安心作戰。

劉禪如果強勢還好,可以留蔣琬治國,費禕負責後勤供給。而劉禪可以御駕親征,親自調和魏延、姜維、吳懿、夏侯霸、王平、馬岱等將領,以及和楊儀等文臣之間的矛盾。這種情況下,蜀漢以劉禪為中心,上下一心,還可以全力一搏。但是,很明顯,根本無法指望劉禪。

那麼,諸葛亮此時,為了避免大的動盪,也就只能放棄魏延了。

這才召集了楊儀、費禕、姜維等人召開秘密會議,將魏延排除在了會以之外。會議結果就是“令延斷後,姜維次之;若延或不從命,軍便自發”。諸葛亮是以文臣的謹慎之心,度了魏延等武將之腹。不能說諸葛亮錯了,但是過於謹慎了。

如果諸葛亮交代蔣琬、費禕等人只管內政,負責好後勤,並打壓楊儀,而囑託魏延只負責北伐作戰,這些人還真不一定就不能好好合作,非要鬥個生死。但是諸葛亮的實際安排,卻是保楊儀,去魏延。

最終的結局就是,有了諸葛亮的暗示,魏延被費禕、蔣琬、董允等文臣合夥給耍了,這些人全支持了楊儀。而諸武將自然是聽命於諸葛亮的遺言。劉禪的懵圈狀態也繼續在線。原本統一大戰之時,武將更珍貴呀,但在魏延和楊儀之爭中,劉禪卻定了魏延反叛。劉禪這就是“天作孽猶可恕,自作孽不可活”呀。

這些人全都受了諸葛亮的影響,徹底孤立了魏延。由此看來,諸葛亮相比蕭何而言,在識人、用人之上,的確弱了很多呀。

魏延原本並無叛逆之心,卻成了反叛,雖有過錯但也不至於被滅三族。而劉禪,就是被用來蠱惑的,在楊儀的唆使下,滅了魏延三族。劉禪後面又被黃皓蠱惑,不聽姜維的諫言,亡了蜀國。劉禪這不正是“親小人,而遠賢臣”麼?明顯的昏君一枚。

諸葛亮除非長命百歲,否則,面對劉禪,也無計可施呀。諸葛亮能做的,也只能是給劉禪一個相對安穩,更容易掌控的蜀漢朝廷了,那就是重用文臣。

這和宋朝的治國理念,恰有異曲同工之效,結局也是驚人的相似。蜀國自此再也無法克復中原,而趙宋也是到滅亡,都沒能收復燕雲十六州。蜀國國力弱,難道趙宋的國力也弱麼?還是用人理念導致的最終結果。相反的,朱元璋可是在被四面包圍的情況下,照樣統一了天下。

治國理政,要用諸葛亮、蔣琬、費禕、張居正類型的智囊,而行軍打仗,一統天下,還是龐統、法正、郭嘉、陳平、劉基之類的謀士更好用。

也許,劉禪只要稍微強那麼一點點,魏延就不用死了,而蜀漢也就不會是三十年後就滅亡了。劉禪強大,管好內政,即使蜀軍在魏延的率領下,無法實現一統天下,復興漢室的宏圖,但和東吳一樣,再多續命數十年,還是有可能的。


奕天讀歷史


首先,這題有兩個地方不成立,第一,魏延不是諸葛亮除掉的,無論陽謀陰謀,諸葛亮從來沒有想要除掉魏延。這點《三國演義》是有偏頗的。第二,即使魏延不被楊儀冤枉害死,魏延也不可能為禍蜀漢三十年。所以,不要太高看諸葛亮和魏延了,諸葛亮很無奈,魏延的性格屬性早就註定其憋屈的下場。



諸葛亮的無奈,其實容易理解。夷陵之戰,荊州集團關,張,黃去世,劉封必須清除,糜芳投降,趙雲常年領導禁軍,而且年事已老,其他諸將才能,資歷和以上幾人不能相提並論,只剩下一個魏延了。而當時,魏延和車騎將軍劉琰鬧矛盾,劉琰是誰?同屬荊州集團的高級人士,可惜是個“花架子”。諸葛亮因為劉琰欺負魏延,於是令劉琰道歉,可見諸葛亮是站在魏延一邊的。魏延常常因為諸葛亮不用他的“奇計”而抱怨,諸葛亮呢?並沒有責怪魏延的意思。諸葛亮需要魏延這面在軍中的荊州集團的大旗。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看後來的姜維在和蜀漢朝廷的溝通上,就出現很多問題,導致北伐時被掣肘嚴重,蜀漢上下也不能形成一股勁。


(影視劇中的楊儀)

而魏延呢?魏延的桀驁不馴,有一部分諸葛亮對他縱容的因素,但不是主要因素。當時,荊州集團在蜀漢內部,軍事是魏延為代表,政治是以蔣琬為代表,後勤和丞相府中事物都是楊儀在負責。蜀漢有兩套系統,一套是朝中運行的常規系統,一套是戰時走開府系統。而開府系統才是蜀漢人才上位的主要系統。比如,法正當尚書令,諸葛亮卻是以軍師將軍統領劉備開府中的事物。不是諸葛亮官小,而是這套系統的重要性。後來的蔣琬也是諸葛亮丞相開府中長史,再進入朝中,成了接班人。楊儀以他的才能,諸葛亮本來是要重點培養,可惜他和魏延不和,諸葛亮才常常恨二人不平。魏延和楊儀,一個荊州集團軍事上一號人物,一個是荊州集團政治上的二號人物,諸葛亮不得不頭疼。

(魏延)

諸葛亮臨死前的安排,魏延到底有沒有參與,在歷史是有爭議的。《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魏延是沒有參與這次機密會議。《三國志》轉引的《魏略》,魏延是很可能參與了這次會議,甚至諸葛亮還明確要求魏延不要馬上發喪,只不過楊儀依然會陷害魏延。從歷史記載來看,魏延存心謀反是不可能的。可當時楊儀和魏延都上書對方謀反,魏延卻終究成了蜀漢朝中要清除的一方。究其原因,主要是魏延個性問題,也有一部分楊儀是負責丞相府事物的身份問題。所以,在朝中的費禕,董允等重臣一致支持楊儀,魏延就成了“過街老鼠”了,連部下都反叛了。不過害人者終害己,楊儀因為嫉妒蔣琬,最終也害死了自己。

這就說明一個問題,魏延在蜀漢朝中的地位高,但是人緣薄,沒有政治頭腦。即使沒有楊儀這事,魏延想要出頭,也是難了,要影響蜀漢三十年,那就更難了。


大飛熊騎士


照這話的意思,諸葛亮臨終了還能給蜀漢延壽30年,簡直就是神仙,可能嗎?不科學!

不過,既然有這種說法,那麼悅史君倒是可以簡單分析一下。

諸葛亮是死在北伐途中,這次北伐他是比較憋屈的,因為他是想速戰速決,但遇上司馬懿根本就不著急,所以基本就是在對峙中就去世了。

不過,要算起諸葛亮臨終前殺的人,唯一留下名字,而且比較響亮的就是曹魏名將張郃,但這也是在他過世前三年的事情,而且張郃去世,對蜀漢的影響根本沒有那麼大。

正史上沒有的答案,悅史君從民間野史來湊一湊,也沒有。

唯一搭一點邊的,就是諸葛亮死後,楊儀等人用他的計謀,殺死了蜀漢大將魏延。

但這也是諸葛亮死後,被別人殺死的,跟諸葛亮關係並不大,尤其在正史上,跟諸葛亮真的是一點關係都沒有。

那麼姑且如此,魏延的死就能影響蜀漢30年嗎?悅史君認為,這種觀點實在是太天真了。

魏延固然是蜀漢大將,而且居功自傲,但他並不是一個有貳心的人,也不是胡來的莽夫,如果魏延活著,實在是能夠抵擋一方面的大將。

可惜楊儀和魏延爭權,魏延在朝中沒人支持,軍中的關係也不好,自然就被楊儀得了先機,最後不明不白被殺。

蜀漢能夠在諸葛亮去世後,繼續堅持30年,悅史君認為是後主劉禪領導有方,我們總是被以往的史料誤解,認為劉禪是扶不起的阿斗,事實上看看諸葛亮死後,劉禪在安排人員、調兵遣將上的節奏,實在都是高手。

因此,諸葛亮確實是一個大才沒錯,但也不能無限地拔高他,蜀漢能夠立國並且堅持40多年,不可能是一個人的功勞,諸葛亮只是前半段的大功臣了。


寫有趣的歷史,講真實的傳奇……

我是悅史君,2018我們一起努力!


歷史這樣說


這個人明顯是說魏延,但魏延生死與否,並不能影響蜀國滅亡的命運。

關於魏延的死,正史和演義不一樣。正史中,諸葛亮死後,魏延和楊儀爭權,被楊儀陷害除掉;演義中,諸葛亮料定魏延必反,留下錦囊妙計,讓楊儀除掉了魏延。

魏延是一個很有謀略和能力的人,論軍功,他僅次於五虎上將,只是資歷略遜;論謀略,他的子午谷奇謀,雖然不被諸葛亮採納,但諸葛亮也並未完全否定。

劉備死後,諸葛亮主政,五虎上將死的死,老的老,資歷最高,軍事能力最強的就是魏延,雖然諸葛亮後期一直栽培姜維,但姜維當時的資歷地位遠不如魏延。

魏延智勇雙全,忠於蜀國,但他性格孤傲,不會做人,經常出口傷人,和同僚關係不睦,特別是和長史楊儀關係不和,經常起衝突,諸葛亮也時常調和兩人的矛盾。

魏延是個武將,頭腦比較簡單,在和楊儀的衝突中,有幾次抽刀作勢要殺楊儀,而楊儀心胸狹窄,當然不會善罷甘休,把對魏延的仇恨牢牢記在心裡。

諸葛亮臨死前安排後事,指定了政治接班人——蔣琬、董允、費禕等,軍事接班人則是姜維,卻沒有魏延的事,並下令在安排撤退事宜時,由魏延負責斷後。

諸葛亮考慮到以魏延的性格,可能會對自己的安排不服氣,特別叮囑楊儀等人,如果魏延不服,就隨他的便,意思是說就讓他自己選擇,別跟他一般見識。

楊儀是個心機boy,諸葛亮死後,他派費禕去向魏延傳達諸葛亮死前的安排。

魏延是個直性子,聽了當時就表示不滿:

“丞相雖然死了,但蜀國還有我呢,怎麼能因一個人死了,就荒廢天下大事(指北伐)呢?”

由此可見,魏延當時並沒有投降反叛的意思,只是過於自信,認為自己可以繼承諸葛亮遺願,一人挑起北伐大業,實施自己籌謀已久的子午谷奇謀。

費禕正準備回去,魏延又來了一句:

“我魏延是何人,怎麼能受楊儀擺佈,做斷後的將領呢?”

這話傳到楊儀耳朵裡,楊儀原本就心胸狹窄,頓時對魏延起了殺機。

第二天,楊儀等按照諸葛亮遺命率大軍撤退,魏延十分惱火,日夜兼程,跑到了楊儀大軍前面,然後把走過的閣道全都燒了,明顯是在發洩對楊儀的不滿。

楊儀和魏延的矛盾一觸即發,雙方都向劉禪告狀說對方謀反。

劉禪不知是非如何,就向董允、蔣琬發問,到底誰想造反,結果人緣不好的魏延吃了大虧,董允和蔣琬都力挺楊儀,而懷疑魏延,其實魏延只想幹掉楊儀,並不想造反。

楊儀的腦子可比魏延好使,他派王平去抵禦魏延,王平上來就把魏延的部隊罵了一頓:

“丞相剛去世,你們安敢如此!?”

魏延的手下瞬間覺得理虧,跟著魏延沒前途,於是一鬨而散,魏延成了光桿司令。這個時候,猛將馬岱出現,率兵乘勝追擊,成功斬殺魏延,還把魏延的人頭獻給楊儀。

楊儀出了一口惡氣,用腳狠命踩著魏延的頭顱,罵道:“庸奴!你還能再作惡麼?”

魏延一死,死無對證,被楊儀認定為謀反,夷滅三族。

楊儀公報私仇殺掉魏延,他自己也沒好下場,後來被貶為平民,被迫自殺。

綜上所述,魏延對蜀國的影響沒有那麼大,他不死,也掌握不了蜀國軍政大權,不可能隨心所欲北伐;他死了,蜀國的日子照樣過。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我第一個反應這是個標題黨,是不是平時取標題取習慣了,之所以就取了這個標題,諸葛亮此後設計殺掉了魏延的確為蔣琬的接任鋪平了道路,使得蜀漢政權的交接平穩過渡,至於是否延續30年的說法,我覺得也不太準確。

為什麼蔣琬能夠成為諸葛亮的接班人?而魏延和楊儀他不可以呢,因為按照資格,這兩位都在他之上。


蔣琬的優勢恰恰是楊一跟魏延兩個人的弱佔,首先可以確定的是他們三個人都是很有才華的,魏延鎮守漢中那麼多年,能夠獨當一面,軍事才能不用質疑,楊儀負責後勤管理的井井有條,連諸葛亮都翹首稱讚。

但他們兩個人有一個共同的問題,那就是這兩個人是死對頭,不管是魏延兼任,或者楊儀接任都會引發震盪,兩個人中必須有一個要死掉。這僅僅是第一個缺點。

第二個致命的缺點也是蔣琬的優點,那就是楊儀跟魏延眼中容不得人,心胸十分的狹隘,不但如此魏延沒有治理內政的經驗,與文官系統關係不好,但是在軍中影響力很大,所以諸葛亮必須先除去。

楊儀為人,心胸狹隘,也不能是一個合格的領導者,所以最後實際上也是諸葛亮設計,借楊儀的手殺掉魏延,然後針對楊儀這個弱點進行設計一石三鳥為蔣琬的順利接班鋪平道路,具體的我寫過好多文章,不展開說。

你可以在今日頭條裡搜索,知常容三個字就能找到


知常容


諸葛亮臨終滅除的不僅是一個人,而是蜀國的兩個隱患,武將魏延,文官楊儀。

二人在外界評價不高,但諸葛亮有足夠的能力駕馭他倆,因此在世時候倆人唯諸葛亮命令是從,不敢違逆,尚且風平浪靜。

魏延和楊儀都算從荊州來的老臣子,資歷都很老,諸葛亮已經對自已的後事安排妥當,知曉自他之後再無第二人可駕馭此二貨,為了蜀國的長治久安只能尋機帶走兩人。

魏延不用說了,沒明白什麼回事,腦袋就被砍了。

對待楊儀是網開一面,除了自個作死,那就怨不得別人。

重病猛糾,對楊儀,諸葛亮還是託付信賴,由其領兵退,激斬魏延。

楊儀自詡大功,不滿諸葛安排人事,最終被告發,入獄自裁。

非常厲害的心理殺招,魏延死於自傲,楊儀死於不滿,諸葛亮臨終定下除去隱患的計略完全實現。


鴻哥iouyh福小鋪


歷史不會重演,魏延當時掌握蜀國四分之一的兵權,管理不好對蜀國的確是滅頂之災。所以從這方面講除掉他的確使蜀國推遲滅亡很多年。

魏延此人是和黃忠一起投誠過來的,諸葛亮在世時有一次魏延公然違抗諸葛亮的軍令該撤而不撤。諸葛亮發現魏延雖然是一員猛將,可是就因為猛起來不計後果,打亂全盤計劃的好大喜功,用好了是個趙子龍式的人物,用不好會把蜀國葬送。

還有一次建議從另外一條道路直插魏都被諸葛亮否掉了,魏延惱羞成怒,至此以後諸葛亮對他留了一手。我們說就他的兵出子午谷的建議後世有很多稱讚他的大膽行動,稱是蜀國唯一的一次可以出奇制勝的機會,可惜讓穩重保守的諸葛亮給錯過了,的確直插敵方首都這一步是個好棋,可是給諸葛亮三個尷尬的選擇:

1)魏延可能突襲成功,可是後續兵力沒法跟上,敵兵反撲,最終還是可能失敗。

2)老謀深算的司馬懿不可能沒有準備,一旦去了被消滅,真要把這隻隊伍折掉,給本來就捉襟見肘的蜀國是多大的損失?

3)魏延本來就是降將,再帶著這麼多兵一去不復返,對智謀著稱的諸葛亮來說是不是個大笑話?

對上有劉嬋這樣的昏君,下有劉關張意氣用事破壞聯盟,損失慘重的局面來說,諸葛亮怎麼都是一個悲劇終結者,但他無論如何也不會讓魏延去瞎鬧的!


黃蜂二師兄


這個人明顯說的是魏延。

在《三國演義》中,魏延被描寫成一個腦後長有反骨的反面角色。從他殺死長沙太守韓玄投降劉備之日起就受到諸葛亮的輕視和冷落,但劉備卻對他很信任,還讓他鎮守漢中。劉備死後,魏延隨諸葛亮南征北戰,但和諸葛亮的見解多有衝突,比如“子午谷奇謀”。

諸葛亮臨終前安排撤軍,擔心魏延不聽調遣,便授予楊儀和馬岱秘計。果然魏延在諸葛亮死後反了,而楊儀依照諸葛亮秘計誘使魏延大喊三聲“誰敢殺我”,魏延放鬆警惕,被身邊的馬岱一刀斬殺。

不過在歷史中,魏延並不是被諸葛亮設計除掉的,而是死於內訌。

魏延剛投奔劉備的時候只是一個無名小兵,因作戰勇猛被劉備賞識,以牙門將軍破格提拔為漢中太守,從基層幹部一躍成為成為蜀漢軍隊的核心人物之一。諸葛亮北伐時,魏延屢立戰功,成為諸葛亮的左膀右臂。

但是魏延有一點讓諸葛亮很頭疼,那就是他的性格非常傲慢,經常出口傷人,人際關係極差。比如魏延和丞相長史楊儀不和,兩人經常在會議上爭得面紅耳赤,甚至刀槍相見。而楊儀也是諸葛亮器重的部下,諸葛亮多次調解兩人關係,可收效甚微。

234年諸葛亮臨終安排楊儀負責撤軍事宜,同時讓魏延斷後。或許是預料到魏延和楊儀不和,諸葛亮特意囑咐,如果魏延不從,就由他去吧。

魏延在得知消息後,非常不滿。一來他不滿撤軍,希望繼續北伐。二來,他認為諸葛亮死後,他的資歷是最高的,全軍應由他指揮,而不是聽任楊儀的擺佈。於是魏延領兵率先南下,斷了楊儀的退路,並進攻楊儀。

在南下過程中,楊儀和魏延各自上表劉禪,說對方謀反。劉禪拿不定主意,便詢問蔣琬。蔣琬說,我保證楊儀不會謀反,但魏延就說不準了。可見魏延的人際關係有多麼差。

在魏延進攻楊儀的時候,大將王平對魏延軍喊話,說丞相屍骨未寒,你們這是要幹嘛?魏延手下的士兵自知理虧,便四散而去。魏延一看眾叛親離,只好和兒子們逃亡漢中。

得勢的楊儀下令馬岱追擊魏延,並將其斬殺。楊儀腳踩魏延的首級大罵,我看你這臭小子還敢張狂不?於是以謀反罪滅了魏延的家門。

魏延死後,楊儀因不滿蔣琬接班諸葛亮口出狂言,被下獄治罪,不久自殺。

最後,魏延之死和蜀漢推遲滅亡多少年也沒有多大關係。

因為魏延在朝中並沒有派系勢力,反而是個被孤立的對象。而諸葛亮死後,他也不可能掌握軍權,連楊儀都鬥不過,就別說蔣琬、費禕和姜維等人了,所以他並不能在蜀漢興風作浪,蜀漢滅亡與否和他沒有多大關係。


石頭說歷史


若以歷史而言,諸葛亮臨終前並未除掉任何一人,更談不上“使蜀國滅亡推遲30年”。

正史中,雖然諸葛亮234年去世前數月,發生了蜀漢元老劉琰因當眾SM老婆而被司法機關判處死刑的鬧劇(演義中將此事後挪到姜維時代),諸葛亮去世後則發生了魏延和楊儀爭權失敗,怒而作亂,最終身死的慘劇,但沒有任何史料證明這是諸葛亮安排的。而此二人之死也決談不上使得蜀漢滅亡推遲30年云云。


所以,這裡題主問的應該是三國演義中的劇情。

三國演義中被諸葛亮臨終除掉的,當然就是魏延了。原文如下:

又喚馬岱入帳,附耳低言,授以密計;囑曰:“我死之後,汝可依計行之。”岱領計而出。少頃,楊儀入。孔明喚至榻前,授與一錦囊,密囑曰:“我死,魏延必反;待其反時,汝與臨陣,方開此囊。那時自有斬魏延之人也。”

等到諸葛亮死後,魏延果真造反,在馬岱的支持下殺奔漢中。漢中城下,楊儀按照錦囊妙計行事:

儀在門旗影裡,拆開錦囊視之,如此如此。儀大喜,輕騎而出,立馬陣前,手指魏延而笑曰:“……汝敢在馬上連叫三聲誰敢殺我,便是真大丈夫,吾就獻漢中城池與汝。”延大笑……遂提刀按轡,於馬上大叫曰:“誰敢殺我?”一聲未畢,腦後一人厲聲而應曰:“吾敢殺汝!”手起刀落,斬魏延於馬下……乃馬岱也。原來孔明臨終之時,授馬岱以密計,只待魏延喊叫時,便出其不意斬之;當日,楊儀讀罷錦囊計策,已知伏下馬岱在彼,故依計而行,果然殺了魏延。

這就是演義中“遺計斬魏延”的故事,用於表現諸葛亮的神機妙算。按照演義的戰爭邏輯,魏延在當時稱得上天下一流的猛將,如果魏延作亂,雖然蜀漢不至於滅亡,但確實可能帶來較為嚴重的危害。而諸葛亮安排的計策,則使得蜀漢以最小的代價消除了這個隱患。

對於諸葛亮此計,站在《三國演義》角度,是完全沒有問題的。因為演義中多次借諸葛亮、旁白和其他人的口,說了魏延久後必反的預測。演義中的諸葛亮是個活神仙,他說魏延久後必反,魏延就是久後必反,而事實後面也證明了諸葛亮的判斷。

其實,以魏延在三國演義中素來表現,不但自高自大、桀驁不馴,而且人品也一般,多次在蜀漢陣營內部煽動鬥爭,例如取西川時候跟黃忠搶攻,四出祁山時候煽動陳式違背諸葛亮命令等。諸葛亮在日,還能制約魏延,諸葛亮一死,要判斷魏延作亂,都不需要諸葛亮這種活神仙的預測(歷史上,倒是孫權預測了魏延在諸葛亮死後必然禍亂國家)。所以,諸葛亮安排計策除掉魏延,從安定國家立場上,是完全沒有問題的。

再說,諸葛亮安排的除掉魏延計策,也並非是臨終前把魏延叫進帥帳,直接一刀砍了。要是那樣,雖然乾淨利落,卻是殺之無名。諸葛亮作為依法治國的典範,斷然不會如此。實際上演義中,魏延在諸葛亮禳星借壽的緊要關頭闖進帳來撲滅主燈,直接導致諸葛亮掛掉,姜維要怒斬魏延,都被諸葛亮制止。諸葛亮給馬岱設的錦囊計策,也只是在魏延已經造反的情況下,才由馬岱殺之。如果魏延不造反,那麼他並不會被諸葛亮的計策所殺。換言之,如果魏延自己知趣守法,諸葛亮的遺計是不會傷害他的。這也反過來確認了,演義中的魏延,和歷史上一樣是找死。

話雖如此說,站在魏延自己的角度,在還沒造反的時候,就被諸葛亮這麼安排設計針對(雖然針對的是假設魏延造反的情況),想必也是非常鬱悶的。尤其在嘉靖本中,諸葛亮上方谷就安排馬岱截斷道路,想要把魏延和司馬懿一起堵在上方谷燒死,後來上方谷大雨,魏延才僥倖逃脫性命。之後諸葛亮又安排馬岱過去如此這般的推諉楊儀,獲得魏延信任,從此成為諸葛亮安插在魏延身邊的臥底。如此種種苦心安排,魏延若知定然心寒無比。也難怪一些三國愛好者用演義去套用歷史,得出“諸葛亮煞費苦心打壓魏延”的結論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